走走停停,讓大家頗有種“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亦無黃鶴樓”之感。綺春園亦風景無多,滿是蕭索,走在這片後現代的修繕之中,猶如踏在綺春園失去了靈魂的斑斑肉體上。每走一步,好似曆史之書翻開了一頁,回到目錄處,才知道章名上寫著赫然大字:恥辱!“從藝術的角度上,圓明園的東方元素遠遠多於西方元素。這兩者在直覺上便給人一種天殊地別的感覺,正如海嶽開襟與大水法的對比,前者是貫徹華夏古今的山、水、俠、仙、闊、遠、大、悠、狀、靜等元素,後者則充滿了文藝複興遺留的細、巧、對稱、精等。啊,藝術,圓明園的磅礴雄壯、美輪美奐不啻於一本《紅樓夢》,繼而是浩劫之中的《悲慘世界》,和默默忍受的《百年孤獨》,其人生即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輕》。這是一場藝術的毀滅史,是一場文化盜賊的侵略史,是文明人的野蠻史。”雲心歎道。
弘毅念念不忘大水法的雨果像,《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曆曆在目。弘毅驚歎於此地的雨果像——雖說弘毅早在曆史課本上學過這封信,也知道這封信譴責的即是英法聯軍的惡行——他這才把西方文學和東方時代統一了起來。弘毅閱讀西方文學的時候,總是按照西方藝術史的進程來進行思考的,東方文學亦然,這兩條線索本應歸屬與同一條時間軸,但他卻讓兩者並駕齊驅。這就好比在沒有去過南方的北方人的觀念中,南方的地理和曆史與北方的並駕齊驅,但從未在他的大腦裏融合——這是至關重要的思維之牆。弘毅仿佛第一次發現了雨果生活的年代正對應於圓明園的擴張時期,他同樣意識到自我思維之境那些孤立思想的聯係。存在與意識到存在之間有著天壤之別。這種“聯係”的觀點對於藝術、思想和文化有著重要作用,而走上另一條孤僻道路的藝術、思想和文化往往被限製在可笑的界域之中。“這種‘聯係’的思想可以用在創造上。”弘毅喃喃說道。凡萱看到弘毅若有所思,便走近他聽他在說什麽。“我總覺得我的作品有些僵硬、片麵、淺薄,”弘毅把心裏話說了出來,“原來是因為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獨立的,他們並沒有什麽聯係!”想到這裏他高興地拍了拍手,“我常常聽秦叔說閱曆是作家的素材庫,我這才明白閱曆的作用,正是把平行時間裏的分立空間統一起來——而我正是缺少這份統一,才使得作品的人物之間顯得怪誕。”凡萱沒有聽清楚弘毅的呢喃,但仍為他感到高興。荀昭見凡萱跟弘毅一起走著,也湊過去問:“你們倆在聊什麽?”這時候弘毅才從思考中驚醒,猛一抬頭,叫了一聲:“啊?”荀昭瞥了凡萱一眼,看見她的目光總是落在弘毅的臉上,覺得有些妒嫉。荀昭想起今年暑假在天安門廣場見到弘毅和秦博的情景,他後悔當時沒有和他們多聊幾句。那時,他甚至以為弘毅是個江湖騙子。他剛下火車走到地下室,一個很漂亮的小男孩就迎麵走過來,楚楚可憐叫道:“哥哥,哥哥。”他打量了一下,小男孩約摸有十來歲。就在他瞅小男孩的瞬間,一個中年人過來了,一把拉住這個孩子,突然老淚縱橫地哭道:“善良的年輕人哪,我和兒子剛下火車,錢包,行李就被人騙走了,我們要去天津,可是錢不夠了,”說著他從牛仔褲口袋裏掏出一把零錢,估摸著有三十四塊的樣子,“好心人哪,你給我們二十塊,我們就夠路費了。你真是個好心人哪。”荀昭皺了皺眉,掏出錢包,取出二十塊遞給他,中年人用餘光打量著他的錢包,可是中年人把錢接到手的那一刹那,他又叫道:“哎呀,我記錯了!我記錯了!”他的臉上露出痛苦和悔恨的表情。“我們缺的是四十塊錢!兩個人嘛,你看,我給忘了。好心人,您看看?”中年人悄悄把“你”換成“您”,荀昭並沒有發覺。荀昭又掏出二十遞給中年人。中年人鞠了個躬,連稱感謝。可接下來,荀昭又碰見三四個同樣的人,他們千篇一律的故事終於讓他意識到他受騙了。因此,當他看到弘毅和秦博出現在國家博物館門口的時候,他神經質地認為他們也是江湖騙子。不過,聊到了文學,還是讓他放棄了警惕,等他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故事已經講了四分之一,他連忙告辭了。現在他看著眼前的弘毅,他的目光充滿了矛盾、猶豫的波動,正和他初始弘毅的時候一樣。正如當初荀昭把這個目光判定為做賊心虛,此刻他懷疑弘毅窺破了他愛上凡萱的秘密——他的推斷都錯了。
時值正午,一行人晃晃悠悠地終於走到了出口。他們望了一眼城市,驚異的神色從雙瞳中飛射了出來,就好似“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有時候,思想走得太慢,目光走得太快,現實的盡管便會給我們這種巨大的衝擊。
下午時分,他們來到了頤和園。此間,園林層出不窮,皆是博采江南園林之長,聚成琳瓏閣之勢。諸葛竑和秦博對此讚歎不覺,此是他們初次目睹園林景觀。嶙峋怪石鑄成矮牆,或成奇洞,上有藤蔓或幼株,頗有洞澗探尋之感,本是斧鑿風光,卻覺自然造化。穿牆過隙,幾進幾出,才來到廣闊天地,古殿紛現。可謂幽徑背後的大文章。走著走著,雲心突然笑了起來。弘毅問他何來喜事。他便吟道:
清漪園即景
山稱萬壽水清漪,便以名園頗覺宜。
谘起居因趁餘暇,攬佳勝值解新澌。
展來圖畫寧煩寫,撰出文章不費思。
高下樓台煙樹裏,今朝全在鏡中披。
弘毅念念不忘大水法的雨果像,《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曆曆在目。弘毅驚歎於此地的雨果像——雖說弘毅早在曆史課本上學過這封信,也知道這封信譴責的即是英法聯軍的惡行——他這才把西方文學和東方時代統一了起來。弘毅閱讀西方文學的時候,總是按照西方藝術史的進程來進行思考的,東方文學亦然,這兩條線索本應歸屬與同一條時間軸,但他卻讓兩者並駕齊驅。這就好比在沒有去過南方的北方人的觀念中,南方的地理和曆史與北方的並駕齊驅,但從未在他的大腦裏融合——這是至關重要的思維之牆。弘毅仿佛第一次發現了雨果生活的年代正對應於圓明園的擴張時期,他同樣意識到自我思維之境那些孤立思想的聯係。存在與意識到存在之間有著天壤之別。這種“聯係”的觀點對於藝術、思想和文化有著重要作用,而走上另一條孤僻道路的藝術、思想和文化往往被限製在可笑的界域之中。“這種‘聯係’的思想可以用在創造上。”弘毅喃喃說道。凡萱看到弘毅若有所思,便走近他聽他在說什麽。“我總覺得我的作品有些僵硬、片麵、淺薄,”弘毅把心裏話說了出來,“原來是因為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獨立的,他們並沒有什麽聯係!”想到這裏他高興地拍了拍手,“我常常聽秦叔說閱曆是作家的素材庫,我這才明白閱曆的作用,正是把平行時間裏的分立空間統一起來——而我正是缺少這份統一,才使得作品的人物之間顯得怪誕。”凡萱沒有聽清楚弘毅的呢喃,但仍為他感到高興。荀昭見凡萱跟弘毅一起走著,也湊過去問:“你們倆在聊什麽?”這時候弘毅才從思考中驚醒,猛一抬頭,叫了一聲:“啊?”荀昭瞥了凡萱一眼,看見她的目光總是落在弘毅的臉上,覺得有些妒嫉。荀昭想起今年暑假在天安門廣場見到弘毅和秦博的情景,他後悔當時沒有和他們多聊幾句。那時,他甚至以為弘毅是個江湖騙子。他剛下火車走到地下室,一個很漂亮的小男孩就迎麵走過來,楚楚可憐叫道:“哥哥,哥哥。”他打量了一下,小男孩約摸有十來歲。就在他瞅小男孩的瞬間,一個中年人過來了,一把拉住這個孩子,突然老淚縱橫地哭道:“善良的年輕人哪,我和兒子剛下火車,錢包,行李就被人騙走了,我們要去天津,可是錢不夠了,”說著他從牛仔褲口袋裏掏出一把零錢,估摸著有三十四塊的樣子,“好心人哪,你給我們二十塊,我們就夠路費了。你真是個好心人哪。”荀昭皺了皺眉,掏出錢包,取出二十塊遞給他,中年人用餘光打量著他的錢包,可是中年人把錢接到手的那一刹那,他又叫道:“哎呀,我記錯了!我記錯了!”他的臉上露出痛苦和悔恨的表情。“我們缺的是四十塊錢!兩個人嘛,你看,我給忘了。好心人,您看看?”中年人悄悄把“你”換成“您”,荀昭並沒有發覺。荀昭又掏出二十遞給中年人。中年人鞠了個躬,連稱感謝。可接下來,荀昭又碰見三四個同樣的人,他們千篇一律的故事終於讓他意識到他受騙了。因此,當他看到弘毅和秦博出現在國家博物館門口的時候,他神經質地認為他們也是江湖騙子。不過,聊到了文學,還是讓他放棄了警惕,等他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故事已經講了四分之一,他連忙告辭了。現在他看著眼前的弘毅,他的目光充滿了矛盾、猶豫的波動,正和他初始弘毅的時候一樣。正如當初荀昭把這個目光判定為做賊心虛,此刻他懷疑弘毅窺破了他愛上凡萱的秘密——他的推斷都錯了。
時值正午,一行人晃晃悠悠地終於走到了出口。他們望了一眼城市,驚異的神色從雙瞳中飛射了出來,就好似“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有時候,思想走得太慢,目光走得太快,現實的盡管便會給我們這種巨大的衝擊。
下午時分,他們來到了頤和園。此間,園林層出不窮,皆是博采江南園林之長,聚成琳瓏閣之勢。諸葛竑和秦博對此讚歎不覺,此是他們初次目睹園林景觀。嶙峋怪石鑄成矮牆,或成奇洞,上有藤蔓或幼株,頗有洞澗探尋之感,本是斧鑿風光,卻覺自然造化。穿牆過隙,幾進幾出,才來到廣闊天地,古殿紛現。可謂幽徑背後的大文章。走著走著,雲心突然笑了起來。弘毅問他何來喜事。他便吟道:
清漪園即景
山稱萬壽水清漪,便以名園頗覺宜。
谘起居因趁餘暇,攬佳勝值解新澌。
展來圖畫寧煩寫,撰出文章不費思。
高下樓台煙樹裏,今朝全在鏡中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