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夕陽又用自己千變萬化的金光把西頭群山裝點得蔥蔥蘢蘢,片片雲霞,長袖善舞,也圍著餘暉下的遠山跳起戀戀不舍之舞。正是夏日,別墅一帶倒並非很熱,一條人工河慢悠悠地繞著別墅群悠行,有時間趾高氣揚地揚起幾濺水花,引得悠閑的人們駐足觀賞。紫怡和小風肩並肩走著,小風偶爾隨口吟出一句詩,“彩雲爭山闕,晚風撩晚紗。相隨美人步,就此星辰路。”紫怡卻勸他莫再吟誦,“晚風都被你嚇跑了!你看,本來樹上的燕雀都在唱歌,現在都不說話啦!”可小風三步兩步,就意興闌珊,大自然美輪美奐的風景透過他薄薄的鏡片一下子點燃了他的靈感之火,他恨不得馬上掏出紙筆,肆意揮灑一番。可這樣,紫怡是不允許的。她總是叫他去感受,而不是去挖掘。紫怡興致勃勃地指點著一旁的花卉,它們輕輕的搖動著,仿佛舒緩的小曲,在漸漸落下的夜幕中氤氳著讓人陶醉的暗香。她說,它們白天受到烈日的殘酷折磨,在夜裏才能安心歌唱。不過,兩個人都叫不出花兒的名字,隻能指指點點地說著“這些花兒”,“那些花兒“。至於空氣中的香味,今日昨日再細微的差別紫怡也察覺得出來,對於他們而言,散步的時刻往往是每天的幸福時光裏最幸福的時光之一——他們每天都過著這樣詩情畫意般的生活。自從二十多年前結為伉儷,兩人誌同道合,在藝術之路砥礪同行,相伴長隨。不過,兩人也有不少藝術見解上的不和,譬如散步的時候,小風眼睜睜地看著飛在自己身旁的靈感精靈稍縱即逝而大呼可惜,他覺得藝術感是即時的,是即逝的,如果在未來回顧現在的事情或者現在回憶過去的事情,很多感情已經喪失了——所以當靈感來臨的時候,必須以迅雷之速捕捉(甚至即使如此也常常與靈感失之交臂),不然悔之晚矣。但紫怡卻認為恰恰相反,她覺得唯有在回憶中,才能完完全全地映射出當時的所有畫麵,而倘若身在其中卻沒有忘我般地去體悟,即時的靈感將是殘缺的,甚至整個靈感因為當即時刻的盲目性而放棄了更重要的藝術感——整體之美。今秋,小風闊別多年終於要回到母校郵苑了。紫怡終究道不清楚那股來自未來的失落,就像擦肩而過的某個靈感,朦朧而令人惋惜。
八十年代的事情,遙遠卻又曆久彌新。時間飛船迅馳著掠過春夏秋冬,可是飛船裏的人卻絲毫沒有察覺到時間的飛逝。過去的日子仿佛處在一片璀璨的星河裏,盡管這些時日他們已掠過無數星際,但隻要神思一轉,他們馬上回到往昔的時空中。不過,在小風關於郵苑的回憶裏總帶著歉意。八十年代,周先生,葉先聲,蔡先生已經蜚聲國內外通信界。八八年的香山會議有如華山論劍,中外大師薈萃,且頗有江湖之爭。在那個美好的年代,詩歌遍地開花,小風的詩歌獨樹一幟,連葉先生也讚口不絕。當年,他小心翼翼地進入文學的神秘園尋章摘句,還不是那麽心安理得。葉先生便與小風談心,他提起當年自己遺落的文學夢。葉先生說他在民立中學的時候,給雜誌社投遞過不少文章呢。三三年,他報考上海交通大學,唐山交通大學,南京中央大學都落選了,他反思了一下,認為中學期間他在文學上花費了太多時間,他想了一整夜,覺得自己並不適合文學,文學需要用之不竭取之不竭的感情,而他的理性太過強烈,況且國難當前,技術之強盛過舞文弄墨。憶及此,葉先生睿智的臉仿佛一下子變得青澀起來,回到了意氣風發的年代。葉先生稍顯愧疚,父親辛苦積攢、倒賣書畫才苦苦支撐自己每年高達三百大洋的學費,可到頭來他卻辜負了父親的希望。失敗之後,他自然不願就此沉淪,況且舉國之殤正須“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之士,他便親手擊沉了自己的文學夢,踏上了理工學的一葉扁舟在水深火熱的求索大洋中破浪而去。葉先生倒沒提到自己在三四年如願以償的進入北洋工學院,且年年奪得頭魁。破碎的夢想土壤也能給孕育中的夢想之花帶來滋養,葉先生笑著看著小風,再也沒有多言。時隔經年,葉先生幾年前已經溘然長逝。小風也如願以償地成為譽滿全球的作家。想著想著,他落淚了,“大作家”,“有希望繼承中國文脈的人”,“文學泰鬥”,這些名頭他一點也不在乎。近來有傳聞稱秦風將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許多作家朋友紛紛賀喜致電,他卻不置可否,惹得不少評論家批判秦風已經膨脹了。
這些年來,秦風過著幾乎隱世的時候,日則浩瀚書海為伴,夜則筆墨紙硯為友。鑒於他愈來愈響當當的名號,一些老友三番五次地邀請他在作協謀個職位,盡皆被拒絕。早些年,秦風遊學歐洲,遍訪雨果、巴爾紮克、福樓拜等文豪故地,懷著高山仰止的心情踏遍往昔的大師的行跡,用思想行走,用靈魂行走,把過去殘缺不全的文學信仰、混沌不堪的欲念感情、扞格不通的文學理論在萊茵河畔重新滌蕩了一遍。歸來之後,紫怡看著舉手投足間有著飄逸之氣的秦風,滿臉訝然。秦風繼續把腳步跨向祖國的五湖四海,近代名家諸如魯迅、巴金、矛盾、老舍的家鄉他都一一遍訪,他驚歎於環境、境遇給文字施加的魔力,仿佛每個作家的妙筆當真不是出自本人之手,而是當時的社會、環境自行烙印的。青年時代,秦風苦苦探索力求使作品變得“偉大”的技巧。究竟如何才能融會貫通將天下之萬事萬物編撰到一本書中,道盡古今未來?(這亦是諸多文學家晚年的追求)有沒有一本鴻篇巨製可以震驚凡俗,流芳百世?他貪婪地吸收現實主義的赤裸裸的真實,努力撕開社會和時代層層裹裹的衣紗,他癡狂地追逐意識流天馬行空隨心所欲的感情洪流,任憑靈感的光輝忽上忽下窮盡記憶的角角落落,他迷戀地模仿浪漫主義妙趣橫生的情節巧合,讓上帝的匠心獨運到處斧鑿人世間的變數……諸多文學形式他饑不擇食地狼吞虎咽,他恨不得讓所有文學形式融合起來,形成一種獨一無二的、無可替代卻囊括其他的嶄新風格,可是他漸漸發現他走過的探索之路前人皆已曆盡,而這諸多文學理論、文學風格不斷破土而生,就像中國的八大菜係一般,傳統的菜品經典流傳,創新的菜品經久不衰。文學倒不像二十世紀的物理學,我們不曾聽到哪位大家豪言謂世:經典文學的大廈已經基本建成,後來的文學家隻能作些修修補補的工作了。文學界上空飄蕩的烏雲何止兩朵之數?讀萬卷書自不可少,行萬裏路倒真的實現了。秦風付諸行動,在外遊學十年。那時候,秦風和紫怡已經成婚,然而十年間的孤獨旅行卻是影子伴著他走完的。他和紫怡的通信多半靠著書信往來,在千禧年之際秦風終於回到了北京。他的每封書信絕非信手之筆,而正像賽威尼夫人寫給女兒的書信一般,充滿著智慧、靈性和溫柔。每封信的開頭總是如此“今天我變成雨果啦……”、“今天我變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啦……”、“今天我變成福克納啦……”、“今天我變成馬爾克斯啦……”但若是秦風發來“今天我還是我……”那麽他將采用自己開拓的方式來寫,有時妙趣橫生,有時候詰屈聱牙,有時娓娓道來,有時曲折婉轉,甚至有時不置一詞,幾頁白紙。紫怡的回信不曾如此千變萬化,隻是談及最近自己新譜的曲子,家中的變化(其實也不曾有什麽變化,她覺得談起家便會讓小風有家的感覺),女兒的平日瑣事。秦風走之前,紫怡已經有了身孕,靠著丹姐的精心照料,女兒秦萱仿佛一下子長大了。秦萱繼承了母親的嬌美容顏,又繼承了父親的敏感感傷,因而愈加顯得楚楚動人。當秦風回到家裏的時候,他一點也不察覺到生疏,仿佛他昨日才離去,而女兒幾乎是在母親的回信中慢慢長大的。女兒一下子撲到了爸爸的懷裏,終於看到了信件中的“雨果”、“巴爾紮克”、“我”的本人。紫怡依舊如昨,身上平添典雅高貴的氣質。他們把青春獻給了來回書信,卻並無遺憾;秦風臨行之日,紫怡甚至沒有挽留。秦風的離去就仿佛從未離去,夫妻二人心意相通,本如一人。
八十年代的事情,遙遠卻又曆久彌新。時間飛船迅馳著掠過春夏秋冬,可是飛船裏的人卻絲毫沒有察覺到時間的飛逝。過去的日子仿佛處在一片璀璨的星河裏,盡管這些時日他們已掠過無數星際,但隻要神思一轉,他們馬上回到往昔的時空中。不過,在小風關於郵苑的回憶裏總帶著歉意。八十年代,周先生,葉先聲,蔡先生已經蜚聲國內外通信界。八八年的香山會議有如華山論劍,中外大師薈萃,且頗有江湖之爭。在那個美好的年代,詩歌遍地開花,小風的詩歌獨樹一幟,連葉先生也讚口不絕。當年,他小心翼翼地進入文學的神秘園尋章摘句,還不是那麽心安理得。葉先生便與小風談心,他提起當年自己遺落的文學夢。葉先生說他在民立中學的時候,給雜誌社投遞過不少文章呢。三三年,他報考上海交通大學,唐山交通大學,南京中央大學都落選了,他反思了一下,認為中學期間他在文學上花費了太多時間,他想了一整夜,覺得自己並不適合文學,文學需要用之不竭取之不竭的感情,而他的理性太過強烈,況且國難當前,技術之強盛過舞文弄墨。憶及此,葉先生睿智的臉仿佛一下子變得青澀起來,回到了意氣風發的年代。葉先生稍顯愧疚,父親辛苦積攢、倒賣書畫才苦苦支撐自己每年高達三百大洋的學費,可到頭來他卻辜負了父親的希望。失敗之後,他自然不願就此沉淪,況且舉國之殤正須“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之士,他便親手擊沉了自己的文學夢,踏上了理工學的一葉扁舟在水深火熱的求索大洋中破浪而去。葉先生倒沒提到自己在三四年如願以償的進入北洋工學院,且年年奪得頭魁。破碎的夢想土壤也能給孕育中的夢想之花帶來滋養,葉先生笑著看著小風,再也沒有多言。時隔經年,葉先生幾年前已經溘然長逝。小風也如願以償地成為譽滿全球的作家。想著想著,他落淚了,“大作家”,“有希望繼承中國文脈的人”,“文學泰鬥”,這些名頭他一點也不在乎。近來有傳聞稱秦風將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許多作家朋友紛紛賀喜致電,他卻不置可否,惹得不少評論家批判秦風已經膨脹了。
這些年來,秦風過著幾乎隱世的時候,日則浩瀚書海為伴,夜則筆墨紙硯為友。鑒於他愈來愈響當當的名號,一些老友三番五次地邀請他在作協謀個職位,盡皆被拒絕。早些年,秦風遊學歐洲,遍訪雨果、巴爾紮克、福樓拜等文豪故地,懷著高山仰止的心情踏遍往昔的大師的行跡,用思想行走,用靈魂行走,把過去殘缺不全的文學信仰、混沌不堪的欲念感情、扞格不通的文學理論在萊茵河畔重新滌蕩了一遍。歸來之後,紫怡看著舉手投足間有著飄逸之氣的秦風,滿臉訝然。秦風繼續把腳步跨向祖國的五湖四海,近代名家諸如魯迅、巴金、矛盾、老舍的家鄉他都一一遍訪,他驚歎於環境、境遇給文字施加的魔力,仿佛每個作家的妙筆當真不是出自本人之手,而是當時的社會、環境自行烙印的。青年時代,秦風苦苦探索力求使作品變得“偉大”的技巧。究竟如何才能融會貫通將天下之萬事萬物編撰到一本書中,道盡古今未來?(這亦是諸多文學家晚年的追求)有沒有一本鴻篇巨製可以震驚凡俗,流芳百世?他貪婪地吸收現實主義的赤裸裸的真實,努力撕開社會和時代層層裹裹的衣紗,他癡狂地追逐意識流天馬行空隨心所欲的感情洪流,任憑靈感的光輝忽上忽下窮盡記憶的角角落落,他迷戀地模仿浪漫主義妙趣橫生的情節巧合,讓上帝的匠心獨運到處斧鑿人世間的變數……諸多文學形式他饑不擇食地狼吞虎咽,他恨不得讓所有文學形式融合起來,形成一種獨一無二的、無可替代卻囊括其他的嶄新風格,可是他漸漸發現他走過的探索之路前人皆已曆盡,而這諸多文學理論、文學風格不斷破土而生,就像中國的八大菜係一般,傳統的菜品經典流傳,創新的菜品經久不衰。文學倒不像二十世紀的物理學,我們不曾聽到哪位大家豪言謂世:經典文學的大廈已經基本建成,後來的文學家隻能作些修修補補的工作了。文學界上空飄蕩的烏雲何止兩朵之數?讀萬卷書自不可少,行萬裏路倒真的實現了。秦風付諸行動,在外遊學十年。那時候,秦風和紫怡已經成婚,然而十年間的孤獨旅行卻是影子伴著他走完的。他和紫怡的通信多半靠著書信往來,在千禧年之際秦風終於回到了北京。他的每封書信絕非信手之筆,而正像賽威尼夫人寫給女兒的書信一般,充滿著智慧、靈性和溫柔。每封信的開頭總是如此“今天我變成雨果啦……”、“今天我變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啦……”、“今天我變成福克納啦……”、“今天我變成馬爾克斯啦……”但若是秦風發來“今天我還是我……”那麽他將采用自己開拓的方式來寫,有時妙趣橫生,有時候詰屈聱牙,有時娓娓道來,有時曲折婉轉,甚至有時不置一詞,幾頁白紙。紫怡的回信不曾如此千變萬化,隻是談及最近自己新譜的曲子,家中的變化(其實也不曾有什麽變化,她覺得談起家便會讓小風有家的感覺),女兒的平日瑣事。秦風走之前,紫怡已經有了身孕,靠著丹姐的精心照料,女兒秦萱仿佛一下子長大了。秦萱繼承了母親的嬌美容顏,又繼承了父親的敏感感傷,因而愈加顯得楚楚動人。當秦風回到家裏的時候,他一點也不察覺到生疏,仿佛他昨日才離去,而女兒幾乎是在母親的回信中慢慢長大的。女兒一下子撲到了爸爸的懷裏,終於看到了信件中的“雨果”、“巴爾紮克”、“我”的本人。紫怡依舊如昨,身上平添典雅高貴的氣質。他們把青春獻給了來回書信,卻並無遺憾;秦風臨行之日,紫怡甚至沒有挽留。秦風的離去就仿佛從未離去,夫妻二人心意相通,本如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