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閑來無事,他的伯母免不得嘮叨他該謀個工作,這個年紀也該結婚了。村裏像弘毅這般年紀的早有了一兒半女。但弘毅總推說,不急不急。伯母暗地裏走訪,為弘毅物色了不少女子,但弘毅一貫對此不冷不熱,甚至不願和他們見麵。
一年以來,弘毅讀書、寫作、思考,終日閉門不出,以至於村裏人以為他早已外出。
生活,人生,世界,何其複雜,窮其一生未必識得一二;而古往今來的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的真知灼見往往隻得一麵,互相指正又矛盾重重,宇宙之謎徜徉在迷霧深處,似有所得者高呼真理畢現,卻實則囿於所視之幻影。弘毅如此青年,欲窮其究竟,實可喜可賀,但終究失意而歸。人類之求索為數千年,真理影影綽綽卻隻得漫步山下,山巔之途恰似蜀道,來者、後來者皆是過客。天地之道雖如此天塹,巍巍壯哉,漫漫遠兮,但智者五絕繼往開來,終將登臨絕頂。
弘毅發現自己力之不足,心之不敷,智之不及——雖勇之有餘。星空下、麥田裏、山頭、黃河旁、下雨的早晨、聒噪的午後、美得無可複加的黃昏、炕頭、地裏、夢裏——弘毅無時無刻將心神留給思想喟歎,哲學是思想的導師,而文學是思想的巨篆。很多大家在晚年之際往往萌生如此想法:能否有一個公式、一條哲學、一本巨著來表現整個世界的方方麵麵。福樓拜為此花費五年時間閱盡農、林、牧、神、科、文、史、哲等諸多方麵書籍達一千五百之多,欲創作一部囊括四海八荒之作,自然未能成功。如今,這位整日冥思苦索的青年,也萌生此念。
弘毅常站在一個山頭冥想,茂密狗尾草在山風的吹拂下搖頭晃腦,山下不遠處黃河在群山之間蜿蜒盤旋,舉目可及黃河繞過巉岩碰撞發出的巨大聲響後浪拍山石破碎的白色靈魂,山穀氤氳的陣陣朦朧霧氣裏,亙古不變的河流在古老的高原狹縫奔騰不止。一邊是難以企及的驟變,一邊是靜如止水的平靜。大自然的力量,近在眼前,霧蒙蒙的遠山,似乎從未更變,而腳下的山嶺厚重沉穩,慢慢的,他也融入了這片天地之中。如此觀想,叫他體悟到思想與心靈的齟齬。思想之流星穿梭過無盡時空早已燃燒殆盡——它尚未找到自己的歸宿——而心靈的迷失之舟卻安然駛過處處暗礁,正向著浩瀚的生活大海揚起風帆。思想之境愈是迷茫,心靈之境愈發清晰;思想之境黑夜降臨,心靈之境繁星點點。兩者之矛盾難以調和!
他在思想之空放飛了探索之箏,憑借著悠長的細線、陣陣好風他或許可以一窺思維高空的奧秘,但有時線放得太長,風箏飛得太高太遠,線索已經淹沒在重重雲霧之中了,以致無法收回——但是感召力卻沒有丟失,他感受到高空中的迷茫、痛苦、掙紮、焦慮、無奈。要麽奔向心靈,要麽奔向思想,要麽在兩者之間疲於奔命。
有時候,弘毅望著星辰大海,思量著一個人的渺小和孤獨,想象著逆著星光回到恒星的源頭——那裏一片荒涼,一無所有,竟然完全不似幾億光年之後的光芒熠熠。倘若生活也提供給我們如此假象呢?我們看到的星光正是虛無的曆史,而它們卻偏偏勾起我們的追求和探索。思想之境莫非意識如此?撥開層層迷障,果真一片無有。
他在尋找一個秘密。但這個秘密究竟是什麽,他有所感卻說不出口。這個秘密就在他的周圍,甚至就在他的身體裏,似乎就隱匿在他尋找的本身之中。但到底是什麽?好似他受到一種誘惑,完全沉浸在其中,而這種沉浸本身就是一種虛無,一種超越現實的東西。就像得道升仙後的世界,那個高於我們的維度的世界,也許什麽也沒有——甚至或許有一個幹癟的老頭陰險古怪地端坐在一個幹枯的老木樁上,看著數萬年之後欣喜而至的聖人,咳咳嗓子,像個老頑童似的繞著聖人鼓掌,咂咂舌說道:“秘密就是你被騙了。”規則之上,究竟是自由,還是不存?
長期遊蕩在思想之中,現實就變得可疑了。仿佛人世反而是虛妄之物,悲歡離合統統無複存在,生老病死不過人之常情。這是因為思維的探索總是要付出代價的,代價便是失去部分心靈和部分現實。這就好像在文學上的浪漫主義走得太遠,一下子進入了神話幻想,現實主義再也拉不回來,自然主義也消失不見,倒是印象主義偶爾胡鬧一番。高度危險性的思想遊曆幾乎帶著完全忽略人的存在,那麽思想者必將墜入思想的層層空間,不斷墜落,墜落,直至自我化為思想的一部分。
這使得弘毅猛然清醒。一下子,好像初次看見世界一樣,腳下結結實實地踩著黃土地,親切的農民們,現實的臂膀再次擁抱了他。那一刻弘毅重擁複變得完整了的感覺,失散的靈魂回歸本我,但這意味著思想的掙紮將變為心靈的掙紮。
老秦頭回到村裏之後,張羅著把地包出去。
弘毅聽說之後,也想雖老秦頭去。伯父聽後直搖頭,這種大材小用的差事叫他感到難堪。伯母卻說,出去總比蹲在家裏強。雲龍勉強同意了。
“嗨,你有沒有發現弘毅這孩子有一段時間好像魂都不在咧?”弘毅走後,伯母問伯父。
“什麽意思?”
“他老望著空氣發呆,有時候還傻笑,走路的時候,,好像魂沒了一樣。我都覺得有些害怕哩。”
“唉,他在思考一些問題。咱們不懂。”
“我到鎮上神仙廟裏求過香哩。”
“你給神婆子說了?”
“說咧。”
“神婆子說啥?”
“說他媽回來看娃來了,娃兒魂叫牽到陰間去了,幸虧說得早,魂還沒走遠,做個法事就好了。”
“你叫神婆子做咧?”
“做啦!花了三百塊錢。”
伯父哼哼了一聲,低聲說了一句什麽,回屋去了。
一年以來,弘毅讀書、寫作、思考,終日閉門不出,以至於村裏人以為他早已外出。
生活,人生,世界,何其複雜,窮其一生未必識得一二;而古往今來的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的真知灼見往往隻得一麵,互相指正又矛盾重重,宇宙之謎徜徉在迷霧深處,似有所得者高呼真理畢現,卻實則囿於所視之幻影。弘毅如此青年,欲窮其究竟,實可喜可賀,但終究失意而歸。人類之求索為數千年,真理影影綽綽卻隻得漫步山下,山巔之途恰似蜀道,來者、後來者皆是過客。天地之道雖如此天塹,巍巍壯哉,漫漫遠兮,但智者五絕繼往開來,終將登臨絕頂。
弘毅發現自己力之不足,心之不敷,智之不及——雖勇之有餘。星空下、麥田裏、山頭、黃河旁、下雨的早晨、聒噪的午後、美得無可複加的黃昏、炕頭、地裏、夢裏——弘毅無時無刻將心神留給思想喟歎,哲學是思想的導師,而文學是思想的巨篆。很多大家在晚年之際往往萌生如此想法:能否有一個公式、一條哲學、一本巨著來表現整個世界的方方麵麵。福樓拜為此花費五年時間閱盡農、林、牧、神、科、文、史、哲等諸多方麵書籍達一千五百之多,欲創作一部囊括四海八荒之作,自然未能成功。如今,這位整日冥思苦索的青年,也萌生此念。
弘毅常站在一個山頭冥想,茂密狗尾草在山風的吹拂下搖頭晃腦,山下不遠處黃河在群山之間蜿蜒盤旋,舉目可及黃河繞過巉岩碰撞發出的巨大聲響後浪拍山石破碎的白色靈魂,山穀氤氳的陣陣朦朧霧氣裏,亙古不變的河流在古老的高原狹縫奔騰不止。一邊是難以企及的驟變,一邊是靜如止水的平靜。大自然的力量,近在眼前,霧蒙蒙的遠山,似乎從未更變,而腳下的山嶺厚重沉穩,慢慢的,他也融入了這片天地之中。如此觀想,叫他體悟到思想與心靈的齟齬。思想之流星穿梭過無盡時空早已燃燒殆盡——它尚未找到自己的歸宿——而心靈的迷失之舟卻安然駛過處處暗礁,正向著浩瀚的生活大海揚起風帆。思想之境愈是迷茫,心靈之境愈發清晰;思想之境黑夜降臨,心靈之境繁星點點。兩者之矛盾難以調和!
他在思想之空放飛了探索之箏,憑借著悠長的細線、陣陣好風他或許可以一窺思維高空的奧秘,但有時線放得太長,風箏飛得太高太遠,線索已經淹沒在重重雲霧之中了,以致無法收回——但是感召力卻沒有丟失,他感受到高空中的迷茫、痛苦、掙紮、焦慮、無奈。要麽奔向心靈,要麽奔向思想,要麽在兩者之間疲於奔命。
有時候,弘毅望著星辰大海,思量著一個人的渺小和孤獨,想象著逆著星光回到恒星的源頭——那裏一片荒涼,一無所有,竟然完全不似幾億光年之後的光芒熠熠。倘若生活也提供給我們如此假象呢?我們看到的星光正是虛無的曆史,而它們卻偏偏勾起我們的追求和探索。思想之境莫非意識如此?撥開層層迷障,果真一片無有。
他在尋找一個秘密。但這個秘密究竟是什麽,他有所感卻說不出口。這個秘密就在他的周圍,甚至就在他的身體裏,似乎就隱匿在他尋找的本身之中。但到底是什麽?好似他受到一種誘惑,完全沉浸在其中,而這種沉浸本身就是一種虛無,一種超越現實的東西。就像得道升仙後的世界,那個高於我們的維度的世界,也許什麽也沒有——甚至或許有一個幹癟的老頭陰險古怪地端坐在一個幹枯的老木樁上,看著數萬年之後欣喜而至的聖人,咳咳嗓子,像個老頑童似的繞著聖人鼓掌,咂咂舌說道:“秘密就是你被騙了。”規則之上,究竟是自由,還是不存?
長期遊蕩在思想之中,現實就變得可疑了。仿佛人世反而是虛妄之物,悲歡離合統統無複存在,生老病死不過人之常情。這是因為思維的探索總是要付出代價的,代價便是失去部分心靈和部分現實。這就好像在文學上的浪漫主義走得太遠,一下子進入了神話幻想,現實主義再也拉不回來,自然主義也消失不見,倒是印象主義偶爾胡鬧一番。高度危險性的思想遊曆幾乎帶著完全忽略人的存在,那麽思想者必將墜入思想的層層空間,不斷墜落,墜落,直至自我化為思想的一部分。
這使得弘毅猛然清醒。一下子,好像初次看見世界一樣,腳下結結實實地踩著黃土地,親切的農民們,現實的臂膀再次擁抱了他。那一刻弘毅重擁複變得完整了的感覺,失散的靈魂回歸本我,但這意味著思想的掙紮將變為心靈的掙紮。
老秦頭回到村裏之後,張羅著把地包出去。
弘毅聽說之後,也想雖老秦頭去。伯父聽後直搖頭,這種大材小用的差事叫他感到難堪。伯母卻說,出去總比蹲在家裏強。雲龍勉強同意了。
“嗨,你有沒有發現弘毅這孩子有一段時間好像魂都不在咧?”弘毅走後,伯母問伯父。
“什麽意思?”
“他老望著空氣發呆,有時候還傻笑,走路的時候,,好像魂沒了一樣。我都覺得有些害怕哩。”
“唉,他在思考一些問題。咱們不懂。”
“我到鎮上神仙廟裏求過香哩。”
“你給神婆子說了?”
“說咧。”
“神婆子說啥?”
“說他媽回來看娃來了,娃兒魂叫牽到陰間去了,幸虧說得早,魂還沒走遠,做個法事就好了。”
“你叫神婆子做咧?”
“做啦!花了三百塊錢。”
伯父哼哼了一聲,低聲說了一句什麽,回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