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算了,朱雀國一事一時之間,難以定奪,還請老臣帶回府後細細研究一番,如今真真假假,萬不可再被其所趁。”


    “此外,如今朝廷內外,消息走漏已是司空見慣,相比最遲明日甚至就在近日書閣那邊已經議論洶洶,還請皇上斷然處置,以免宵小擾亂朝政。”


    很明顯,臨走了,高拱其實想玩個借刀殺人的。


    這些資料要是全部暴露出去對朝廷的威信打擊太大,特別是後麵朱雀銀行甚至吸納了一百萬兩銀子的士紳天使投資,其中一大半來自大明的官身家族。


    要是有東廠或者錦衣衛出麵先行控製輿論,一切就好做多了。


    但代價就是將來一旦適得其反,自然是東廠或錦衣衛來背鍋了。


    經過這兩年半帝王術洗禮的隆慶,這會兒也是門清的。東廠與錦衣衛是給皇帝幹活的,可不是什麽給朝政失敗背鍋的。


    今日自己做初一,就得想到來日有人做十五。


    更何況,已經承認自己智商不咋的的隆慶帝,早就已經決心把自己的帝王工作從微觀政務中解脫出來,除了通政司的宏觀數據與大明軍隊的問題,其餘事情一律放手高首輔施為。


    不折騰,就是他這個皇帝能夠給高拱施政的最大支持了。


    既然如此,高拱想隆慶帝主動替自己擋槍,那隻能願望落空了。


    “老師,這些事情,自然有內宮領導下的六部有司負責。朕這邊的也不好輕動。”


    算是一個軟釘子,高拱一時間有些愣神,不知道皇帝的態度。


    “高老師,我們約法三章了的,朕不管微觀政務的嘛。如今如何教學生違約呢?”


    隆慶帝這個提醒反倒是讓高拱有些麵紅耳赤起來。


    自己這個老師,居然還要讓學生教授信字來。


    --------------


    明白了隆慶帝不輕易打破約定的決心,高拱也就放心大膽地施為起來。


    都沒給內閣打招呼,先讓自己的幾個親信以搜查淫穢話本的名義,先把京城目前三個熱鬧的讀書討論書城給控製了起來,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靠近國子監的黃氏書城了。


    其次,就是連忙著急內閣開會,直接以內閣的名義給兵部下文,調動五城兵馬司嚴查入京文書與加強盤問讀書人,做到消息源頭的控製,至少先給朝廷爭取兩三天的應急時間。


    至少得先想好說辭吧。


    明朝與以往所有王朝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現在民意可是真的能影響朝政的。


    明代的文官基本來自於科舉,可不是其他朝代那種隻有百分之二三十那種遮羞布。


    而絕大多數寒門甚至民戶、軍戶、匠戶子弟都要依靠本地百姓的供養,真正的幾百戶人供養一個讀書人。這個讀書人,自然就成了父老鄉親的期望。


    這要是下麵百姓罵起來,沒誰坐得住的。


    哪怕臉皮厚如嚴嵩,其在江西分宜那一帶還是常年修橋鋪路,家鄉人人稱頌的大善人。


    更何況明朝的文官最重視鄉黨。這些因素一疊加,明朝百官對民議洶洶基本是難以招架的。最好的策略其實是皇帝出麵打板子廷杖,但現在隆慶帝決議神隱。這個壓力自然就來到高拱身上。


    而高拱與嚴嵩、徐階相比最大的劣勢在於其祖籍在山西洪洞,老家在河南新政。這兩地方怎麽說呢,都離京城不遠,大量的兩地學子如今寄居在京城求學。等學紮實了,人脈關係也熟絡了,再回本地參加府試院試鄉試,猶如王者進入青銅局一般,馬到功成。


    高拱必須先穩住自己的鄉黨學子才行。要是洪洞、新政的學子都罵高拱,這還叫話嗎?雖然高拱可不是接受周邊接濟才考取科舉的,但兩地還有這麽多族親在呢?總不至於為了當個首輔幹脆連祖宗家族都不要了吧?


    當首輔、平天下是為了光宗耀祖的。這要是把家族都搞沒了,不是買櫝還珠是什麽呢?高拱明明之前還專門吩咐了河南的柳常青,無論怎麽搞一定要保證新政人過上好日子。否則就叫他沒日子。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雪泥鴻爪ad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雪泥鴻爪ad並收藏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