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宋應昌說完之後,院子裏有一個人影晃動一下就不見了。


    嚇得魏長史幾乎是兩股戰戰。


    宋應昌倒是習以為常了。錦衣衛的坐探嘛。記錄一言一行,現在宋應昌已經享受跟高翰文一樣的待遇了。


    送走了魏長史,宋應昌才是一聲歎息。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這可是北宋末年方臘起義的口號。


    方娜好歹還攪弄江南好些年,沒想到西北這韃靼、瓦剌現在是真不行,半年都沒撐得住,就被李成梁帶三千騎兵,三戰三捷,二十萬人被徹底擊敗。


    本來還想著這個口號會震動一下百姓的,現在是真的一點也沒震動得了。


    畢竟要的隻是獲取財富的機會,而朝廷直接給分草場。


    不用在機會中辛苦爭取,直接一步到位了,還是人人有份的。這是多大的恩情啊?


    高首輔這一次的操作絕對是稱得上大氣,格局了。


    但是天下可沒有全是好處的事情,這個代價怕就要讓這些瓦剌韃靼人在後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中懵懵懂懂稀裏糊塗地償還了。


    分田定居,編戶齊民,當一個地地道道的大明帝國百姓,可能並不像遠處看著的那麽美好。


    -------------------------


    宋應昌與順義王府長史的談話是在戌時,結果還不到亥時,宮裏就有太監過來遞紙條了。


    很顯然,隆慶皇帝也很想明白朝廷大發慈悲讓這幫草原蠻子歸化當一個堂堂正正的帝國百姓有哪些委屈了?


    隆慶想不通,實在是想不通,宋應昌為什麽要如此頂風作案地非議如此好的安民策。可以說三代以降,就沒有比這更好的安民策了。


    宋應昌知道自己一事不忿內閣對安民策的吹捧,有些觸黴頭了。


    趕緊一五一十地將自己的擔心寫了出來。


    第一就是疾病。內地的疾病以及抗體可比草原豐富,以往冬季南下夏季北遁,恰好避開了疾病傳播。如果定居聚集,四季南來北往,光疾病這一項,將來累計死人怕是不下於一兩次鼠疫的。


    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足足有八條不利之處。


    當然,宋應昌知道,這安民策已經是箭在弦上,為怕影響國策,直接用火漆做了密封才將密信轉交給傳旨的東廠小太監。


    隻是這個內容卻是實實在在讓隆慶帝為難了。


    他想解決帝國西北的問題,但看著密信中疾病、土地沙化、民間私鬥、氣候變化、文化衝突等等八條挑戰,可想而知,一旦等真的災難到來時,這些編戶齊民的牧民就隻能當安安餓殍了,將徹底失去戰鬥的能力。


    然而先前的三百年天災大劫似乎真正逼近了。


    君子見其生,不忍見其死。隆慶的腦子裏麵還是相當糾結的。


    正所謂一人計短,兩人計長。


    隆慶帝在心裏過濾了高翰文這封密信就燒掉,然後挑著最重要的疾病與土地沙化兩項去試試李貴妃的口風了。


    盡管隆慶帝隱去了諸多信息,但李貴妃還是第一時間就猜到是有人指出了西北安民策的問題了。


    隻是後宮不幹政,這真的碰不得。而且這玩意確實無解。如果是先帝,那麽心裏裝的是九州萬方,犧牲這一隅之人換來百年太平,簡直不要太劃算。而且李貴妃家裏還因為韃靼圍攻京城逃難過,說實話,無論是動機還是能力,都沒辦法讓李貴妃幫忙想出一個對策的理由。


    思慮良久,看得隆慶帝眼神更是焦急,李貴妃才不得已說道


    “皇上,愛民如子,這大明億兆生靈無不沐浴天恩。這事好事。但自古以來天子垂拱而天下製。這一時一地的百姓該如何治理則是臣子的事情。既然朝廷就大才提前想到問題,等將來事發再讓其解決就是了”


    “就不能”


    “不能,皇上,有些事是注定要發生了才能解決的,避是避不開的。現在安民策已經天下皆知,誰要是動安民策,簡直就跟從牧民手裏搶劫一般,那西北是真的要二次民亂的。百姓有百姓的智慧,眼前分到手的,可比虛無縹緲的機會要重要得多。他們如此期望這安民策,再為之承擔代價,不也是一種應該嗎?”


    李貴妃看著許久沒有過來後宮的隆慶帝一臉焦急的樣子,堵住了隆慶帝的發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雪泥鴻爪ad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雪泥鴻爪ad並收藏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