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在唐朝的時候,李世民因為想要增加李家的重量,便自稱是老子李耳的後人,扶持道教的發展。
整個唐朝貞觀年間的學說流派,是三派並行,也就是儒家、道家、佛教,整體以道家為主。
而現在,趙塵這個拋出來的學說理念,不是儒家道家,也不是佛教,而是自成一派!
知行合一,如果放出來,是會開宗立派的!
孔穎達作為十八學士之一,自然也是飽讀詩書,和房玄齡等人在學識上可不差多少,隻是稍微想一想,就知道這個學說的可怕之處。
而且,最重要的是,太子殿下才去找趙塵多久?
也就差不多半日多的時間,一天都沒有,太子殿下就完全被趙塵給帶進了這個學說,認同並且在貫徹,這個學說,太可怕了。
李世民笑笑:“那倒無妨,既然是趙先生的學說,放出來又如何,已有三教學說,再多一派,又有何妨,更何況,這個學說很符合趙先生的理念,‘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與這知行合一,完全一致,朕的大唐,也是需要這種人才。”
李世民沉吟了一下,便是直接下旨,讓新聞寺的官員,前去采訪一下趙塵,弄清楚這個理念,明日之前,就要在《長安日報》上刊發出來。
......
第二日。
每一天的《長安日報》準時發行,在長安人民還沒有完全醒來的時候,《長安日報》已經出現在了城內的各個報刊點、酒樓處。
現在讀報已經成為了長安百姓的一種習慣,普通百姓喜歡從報紙上讀到各種各樣的動態,朝廷的動態、對聖旨的解讀、還有長安城內的許多趣事,最為重要的是,這《長安日報》上,最後麵開始連載一個故事,叫做《西遊記》。
一時之間,《長安日報》真的供不應求。
新聞寺的官員采編人員,也是擴編增加了許多,應對各個題材,出現了組織分工。
當然,《長安日報》也從一開始的免費分售,直接開始收取費用,費用不高,才兩文錢,但是架不住量大,而且《長安日報》上打廣告的費用,也是水漲船高,新聞寺賺取的利潤,也是不容小覷。
某處酒樓,一個名為唐俊的士子下了樓,照例是拿了一份報紙,隨後一邊吃早餐一邊看。
與這士子一樣的其餘書生,並不在少數,唐俊甚至還能聽到此起彼伏的聲音。
“這,駙馬當真是聖人不成?”
“是啊,前日報紙,駙馬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今日又說知行合一,莫非真是聖人不成?”
“嘶,我大唐要出聖人了?”
唐俊也是一目十行地掃過報紙,隻見到報紙上的內容,大標題就是知行合一,而下麵的小標題,便是實踐與認識的關係,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整個報紙的內容,自然是新聞寺的官員采訪了趙塵之後,然後由頗有學識之人主筆寫出來的,寫的是深入淺出,他們這些士子,一看就明白。
唐俊眼睛在發亮,他開始仔細讀了起來。
在唐朝的時候,李世民因為想要增加李家的重量,便自稱是老子李耳的後人,扶持道教的發展。
整個唐朝貞觀年間的學說流派,是三派並行,也就是儒家、道家、佛教,整體以道家為主。
而現在,趙塵這個拋出來的學說理念,不是儒家道家,也不是佛教,而是自成一派!
知行合一,如果放出來,是會開宗立派的!
孔穎達作為十八學士之一,自然也是飽讀詩書,和房玄齡等人在學識上可不差多少,隻是稍微想一想,就知道這個學說的可怕之處。
而且,最重要的是,太子殿下才去找趙塵多久?
也就差不多半日多的時間,一天都沒有,太子殿下就完全被趙塵給帶進了這個學說,認同並且在貫徹,這個學說,太可怕了。
李世民笑笑:“那倒無妨,既然是趙先生的學說,放出來又如何,已有三教學說,再多一派,又有何妨,更何況,這個學說很符合趙先生的理念,‘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與這知行合一,完全一致,朕的大唐,也是需要這種人才。”
李世民沉吟了一下,便是直接下旨,讓新聞寺的官員,前去采訪一下趙塵,弄清楚這個理念,明日之前,就要在《長安日報》上刊發出來。
......
第二日。
每一天的《長安日報》準時發行,在長安人民還沒有完全醒來的時候,《長安日報》已經出現在了城內的各個報刊點、酒樓處。
現在讀報已經成為了長安百姓的一種習慣,普通百姓喜歡從報紙上讀到各種各樣的動態,朝廷的動態、對聖旨的解讀、還有長安城內的許多趣事,最為重要的是,這《長安日報》上,最後麵開始連載一個故事,叫做《西遊記》。
一時之間,《長安日報》真的供不應求。
新聞寺的官員采編人員,也是擴編增加了許多,應對各個題材,出現了組織分工。
當然,《長安日報》也從一開始的免費分售,直接開始收取費用,費用不高,才兩文錢,但是架不住量大,而且《長安日報》上打廣告的費用,也是水漲船高,新聞寺賺取的利潤,也是不容小覷。
某處酒樓,一個名為唐俊的士子下了樓,照例是拿了一份報紙,隨後一邊吃早餐一邊看。
與這士子一樣的其餘書生,並不在少數,唐俊甚至還能聽到此起彼伏的聲音。
“這,駙馬當真是聖人不成?”
“是啊,前日報紙,駙馬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今日又說知行合一,莫非真是聖人不成?”
“嘶,我大唐要出聖人了?”
唐俊也是一目十行地掃過報紙,隻見到報紙上的內容,大標題就是知行合一,而下麵的小標題,便是實踐與認識的關係,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整個報紙的內容,自然是新聞寺的官員采訪了趙塵之後,然後由頗有學識之人主筆寫出來的,寫的是深入淺出,他們這些士子,一看就明白。
唐俊眼睛在發亮,他開始仔細讀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