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鋪過了,已看不出三年前廢棄的樣子。古橋上的監視塔也拆了,倒是砌了條石凳,讓人瀏覽休息。橋頭立著半堵牆,是當年的圍牆了,既然不擋著路,也沒人去拆它。水泥牆上塗著幾個歪歪斜斜的大宇:


    “牆,並沒有拆掉!”


    塗寫的人和看的人都明白:沒有拆掉的是一堵心裏的牆。


    艾森納哈市政府的財政科長在廣場上等候我們,一個頭發花白、態度謙遜的老紳士。曾經是灰撲撲的老街,現在煥然一新,一家接著一家燦亮的商店,標價和西方一樣。但是艾森納哈的失業比例是百分之十八。


    “這些商店,”我問,“屬於誰?”


    科長笑了,“大部分,都是德西人來這裏投資開店,我們本地人買不起也租不下這些昂貴的店麵。”


    那麽顧客又是誰呢?所謂百分之十八,還隻不過是浮麵上的失業數字。如果加上那些在接受政府輔導“轉業”訓練的人,還有那些朝不保夕的臨時工,還有那些馬上就要失業的人,全德東大約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失業比例。這些漂亮商店的顧客是誰?


    “遊客嘛!您知道艾森納哈是巴赫的故鄉。還有住在西邊的人。我們自己反而要越‘界’到西邊去買東西。”


    既然東西價錢一樣,為什麽?


    “譬如我買車,”科長說,停在一個十字路口,“我寧可到西邊買,因為那邊服務比較好,分期付款種種也都對顧客有利些。這邊,總而言之還不太習慣以顧客至上的那種商業行為。”


    他的話讓我想起德東的女作家馬容。因為對東德深惡痛絕而在1988年移居西德的馬容曾經說:“我知道這話聽起來刺耳,可我覺得三十年來東德特務對我的壓迫還趕不上東德的餐館服務生、出租車司機、店員的恐怖統治。”


    路口一輛汽車以撕裂神經的尖聲啟動。同道來的德西人悄悄說:


    “你看,這些笨蛋還沒學會怎麽用西方的車子;他們還以為自己在開拖笨車。”


    走累了,我們在一家擁擠的咖啡館坐下。女侍解釋,今天人太多,廚房不作午飯了,隻能點蛋糕。好吧,蛋糕就蛋糕吧!


    “科長先生,”我麵對老先生,“要問您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雖說改朝換代了,據說當年騎在人民頭上的幹部翻了身仍舊是當權者,是這樣的嗎!”


    科長搖搖白頭:“我們公務員,都要通過過濾,我們的過去都經過委員會的調查,比較沒有這種情形。工商界就不同。一個公司隻管求才,誰有才就用誰。那些幹部,以前他們就屬於‘有辦法’的一群,可以出國,可以接觸到外國資訊,所以也就比較靈通。現在嘛,他們自然也還占著靈通的便宜。”


    “現在德東人怨氣衝天,從前社會主義製度的保障放棄了,新的生活水準又一時達不到。德西人也滿肚不高興,說德東人不懂得感恩——您怎麽說?”


    科長顯然早有看法,慢條斯理的說:


    “我不同意德東人要感恩的說法。您要知道,西德基本法裏頭記載得清清楚楚:西德政府是德國唯一合法政府,東德政權是不算數的,我們都是西德的老百姓。好,既然如此,那它現在為我們做的都不過是份內的事,是憲法中所記載的義務——感恩何來之有?”


    科長去上廁所的時候,德西朋友懶洋洋的說:“我都不想跟他們辯論了。這些人總覺得這個世界欠著他們的,我們西邊人大把大把錢掏出來給他們,好像全是應該的。他們似乎不知道,咱們的錢也是一滴血一滴汗賺出來的……”


    回到大廣場,在街轉角瞥見一個破舊的布告欄,木框都快脫落了,板上卻還勉強釘著一張發黃的布告;湊近瞧瞧,原來是張標語。


    工人階級政黨麵臨著極重要的、迫切的基本任務。我們應當把我們的全部思想、全部力量、整個宣傳、鼓動、組織和實際工作用於使無產階級和農民更有準備地迎接新的決鬥。


    ——列寧


    泛黃易脆的紙張被風吹得嘩啦作響。


    1993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動蕩的世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應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應台並收藏這個動蕩的世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