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花,北方人叫豆腐腦,想想豬腦的摸樣,“豆腐腦”肯定比“豆花”形象,但我還是願意叫它“豆花”、“豆花”的,因為順口,更因為悅耳,你聽那閩南話的叫賣聲“燒豆花——”,發自丹田肺腑的一聲,穿透小巷多少綠窗紗……
小時候,豆花是父母可以容忍的街頭小吃,但也還不是像冰棍那樣全開放,持有兩條清規戒律:一要自己帶碗,二不要小販的糖水。自己帶碗就自己帶碗,但小販稀糊的紅糖水很誘人,那種粗礪的濃甜極俱滲透力,保姆曾讓我偷吃過一回,因此念念不忘:扁薄的銅瓢,把瓦缸裏細嫩棉柔的豆花撈進青花小碗,然後澆上紅褐色的漿糖,豆香清幽,紅糖濃稠,紅糖豆花入口即化,片刻風卷殘雲,說不清楚究竟是吃還是喝,反正牙齒那時刻肯定是多餘的,一碗稀裏嘩啦地下肚,還忍不住用舌頭舔著嘴唇甜美的殘留!家裏添加的白糖雖然衛生,但確實不是紅糖的對手,所以每每白糖豆花之後,反倒讓我平添一種對紅糖豆花的神往。
後來不知怎麽就把豆花給淡忘了,而且一忘就是幾十年,去年有人給我聊起附近新建的小吃城有豆花,一下就從腦海深處撈回兒時的神往,當然也平添了我對“紅糖豆花”成年的詮釋:大豆以最白嫩的溫柔,蔗糖以最原始的粗礪,進行一次不分青紅皂白的劇烈交媾!
我是一個喜歡享受舊時日月的“老資”,於是立馬小試牛刀,結果是大失所望:那豆花盡管也是那麽鮮潤,那麽水靈靈搖搖欲墜,那麽豆香清幽,但我不大能接受,原因在於它加的料是鹹的:一匙在熱鍋裏煮熟的筍絲、瘦豬肉、目魚或香菇絲、豆粉絲組成的東東,覆蓋在豆花上麵,吃時自行攪拌,還可撒上一點胡椒粉,不能說不好吃,但明顯不對口,鹹稀飯似地,與我心裏的期許發生了衝突!
上個月,來自寶島的台中多福豆花在我們這裏有了多家連鎖,我立馬光顧,貴是貴了點,但主打是甜的,這就對口了,且花樣頗多:什麽薏仁的、綠豆的、紅豆的,作為佐料澆在豆花上,清甜,滑潤,順口,真是與時俱進,但仍然與我兒時的口感有距離,有一款花生的,倒是動用了紅糖水,但那是很精致而均勻的紅糖水,由下而上地涵養著豆花,嗬嗬,可我夢寐以求的是粗礪的漿糖從上而下劈頭蓋臉地澆淋,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有些老感覺就是那麽地根深蒂固,有些老口味就是那麽地難以重溫,過去的就過去了,也許它隻能靜靜地停留在兒時溫煦的青瓷小碗裏……
小時候,豆花是父母可以容忍的街頭小吃,但也還不是像冰棍那樣全開放,持有兩條清規戒律:一要自己帶碗,二不要小販的糖水。自己帶碗就自己帶碗,但小販稀糊的紅糖水很誘人,那種粗礪的濃甜極俱滲透力,保姆曾讓我偷吃過一回,因此念念不忘:扁薄的銅瓢,把瓦缸裏細嫩棉柔的豆花撈進青花小碗,然後澆上紅褐色的漿糖,豆香清幽,紅糖濃稠,紅糖豆花入口即化,片刻風卷殘雲,說不清楚究竟是吃還是喝,反正牙齒那時刻肯定是多餘的,一碗稀裏嘩啦地下肚,還忍不住用舌頭舔著嘴唇甜美的殘留!家裏添加的白糖雖然衛生,但確實不是紅糖的對手,所以每每白糖豆花之後,反倒讓我平添一種對紅糖豆花的神往。
後來不知怎麽就把豆花給淡忘了,而且一忘就是幾十年,去年有人給我聊起附近新建的小吃城有豆花,一下就從腦海深處撈回兒時的神往,當然也平添了我對“紅糖豆花”成年的詮釋:大豆以最白嫩的溫柔,蔗糖以最原始的粗礪,進行一次不分青紅皂白的劇烈交媾!
我是一個喜歡享受舊時日月的“老資”,於是立馬小試牛刀,結果是大失所望:那豆花盡管也是那麽鮮潤,那麽水靈靈搖搖欲墜,那麽豆香清幽,但我不大能接受,原因在於它加的料是鹹的:一匙在熱鍋裏煮熟的筍絲、瘦豬肉、目魚或香菇絲、豆粉絲組成的東東,覆蓋在豆花上麵,吃時自行攪拌,還可撒上一點胡椒粉,不能說不好吃,但明顯不對口,鹹稀飯似地,與我心裏的期許發生了衝突!
上個月,來自寶島的台中多福豆花在我們這裏有了多家連鎖,我立馬光顧,貴是貴了點,但主打是甜的,這就對口了,且花樣頗多:什麽薏仁的、綠豆的、紅豆的,作為佐料澆在豆花上,清甜,滑潤,順口,真是與時俱進,但仍然與我兒時的口感有距離,有一款花生的,倒是動用了紅糖水,但那是很精致而均勻的紅糖水,由下而上地涵養著豆花,嗬嗬,可我夢寐以求的是粗礪的漿糖從上而下劈頭蓋臉地澆淋,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有些老感覺就是那麽地根深蒂固,有些老口味就是那麽地難以重溫,過去的就過去了,也許它隻能靜靜地停留在兒時溫煦的青瓷小碗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