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一日,張玉來到了金州。
聽遼王講了主動放棄了繼位一事,他不由得一陣唏噓,聽遼王講到離京時的凶險,又看他頂著個禿嚕瓢,不由得也是心驚肉跳,說了遼王幾句。
“你真不該放棄皇位的。”
“如果不放棄的話,有內戰的風險。”
“放棄了皇位,結果自己有了風險。”
“我一直覺得朱允炆是孺子可教,本來是想把朱允炆當接班人培養的。我支持他當皇帝,他支持我經營好遼東,來一個一國兩製。”
“這不過是你一廂情願罷了。曆史上有幾個讓賢者有好下場,後世又有幾個讓賢者得善終?”
“但願這次對明珠的船隻做手腳,隻是他手下狗腿子擅自作主。”
“萬一是他使的下作手段呢?”
“事已至此,隻有先讓他三分,退守遼東。總不能因為這些擺不上台麵的東西開戰吧?”
好多事情遼王明明想得到,卻不願意麵對。
見遼王都被整成禿嚕瓢了,對建文帝還有些心存僥幸,張玉很快想到一個尖銳的問題。
“建文如果想現在收拾你,名正言順。你想安心幹什麽事,恐怕難上加難了。”
“回來的路上我也在考慮如何和朝廷慢慢割舍。有時候大一統不一定完全是好事情,中央政權越是強大,越容易因循守舊,固步自封,還會在法統地位的加持下,一本正經地?殺他理解不了、接受不了的新事物。”
“萬一他要強行借大一統削你的藩怎麽辦?你不可能公然對抗吧?”
“削藩確實占著大義。不過目前老頭子還沒死,他皇位未穩,想削藩也得三思而後行。”
“如果他變著花樣,今天要削你一衛,明天要調走你一衛兵力,你怎麽辦呢?”
張玉提的問題越來越尖銳,直指人心,但也非常現實。
遼王思考了一會兒,雙向張玉提出了自己的對策。
“那隻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幾天我也想過了,我們可以變個花樣,把兵力藏在預備役下麵。”
“你沒有喝酒吧?”
“你先將遼東各衛全部都加掛一個遼東某某預備役師的牌子,原有的預備役都改成巡防營,每衛隻負責管理若幹巡防營,野戰兵力放在預備役師的下麵。”
“這是什麽操作?”
“衛所對朝廷負責,預備役對王府負責。朝廷要削某個衛,就把這個衛的牌子給摘了,要調走某個衛,就把下麵的幾個營的預備役送出去。反正應天離遼東遠著哩,中間來回協調肯定費時間,累死那幫王八蛋。關鍵是我們要把師長、團長選好。”
“你這不跟北洋軍閥打著保境安民的旗號,搞割據差不多嗎?”
“這叫一國兩製。能保一時,先保一時。在朝廷還沒想好對策之前,隻要我們繼續發展好遼東,掌握天下財富和兵力精華,主動權仍然在我,朱允炆應該不會輕舉妄動。”
“萬一他宣布廢除你的王位呢?我說的是萬一啊,你是選擇反抗,還是當順民呢?”
“這一點我也想到了。國人一向都有怯於對外、苛於對內,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的傳統。我已經做好最壞打算,先慢慢向南洋轉移人力和資源,如果真的連一國兩製都搞不成,大不了,學習清教徒逃到新世界,另起爐灶。”
“你這……”
張玉曾經想到遼王這次到應天善後可能會出現多種結果,甚至是爭得太子之位,唯獨沒想到他會從應天落荒而逃。
但是事已至此,他還得和遼王同榮辱、共進退,幫助遼王善後。
此時的張玉真是像極了一位兄長,埋怨歸埋怨,執行歸執行。
一天後,張玉就拿出了一個成立一係列預備役師實際是野戰師團的方案。
按照他這個方案,遼東隻需要成立四個預備役師和若幹直屬團,遼西以廣寧中護衛為基礎成立一個預備役師和一個獨立團,遼南以沈陽中護衛為基礎成立一個預備役師和一個海軍陸戰隊團,遼北的長春護衛和廣寧左、右護衛整合為一個預備役師和一個獨立團,海東的安東中護衛和建州衛整合為一個預備役師。
遼王看到這個方案,連聲說好,又問了問張玉幾個關鍵問題。
“按你這個方案,恐怕要做好撤銷鴨綠江衛、金州衛、建州衛和廣寧左、右護衛的準備?”
“反正你已經做好了和朝廷割舍的準備,隻有這樣嘍。我估計朝廷要做文章,肯定會先拿這幾個衛開刀。”
“整編部隊的主要人選呢?”
“那要先看你按什麽標準用人?”
“我以前不喜歡搞站隊、表忠心這一套。但是現在看來,不搞不行了。選拔師團職幹部還是以我們遼東自己培養的人材為主,要參考這麽兩個標準。”
“哪兩個標準?”
“一是遼王府最早的護衛班底,像戚祥、俞靖、董興、張輔、養餘、盛宣這些人,用起來順手。二是我們憑實力征服的胡人,像火真、海蘭察、仆固雄等人。胡人文化雖然差了點,但貴在實誠。”
“盛宣恐怕不行。他現在已經是燕王的東床快婿了,年初也想隨你南征,但又沒爭過張輔,已經被燕王要到北平都司去了,走的時候還帶走了一些退役骨幹。這明顯是在挖遼東的牆角。”
“你兒子張輔不也是燕王的女婿麽?”
“我們雖然無父子之實,但這孩子跟我也快十年了,還比較聽我的話。燕王幾次來信讓他到北平都司就職,他都沒有去。再加上這次你在朝中為他說話,不惜得罪建文,我估計他應該知道好歹。”
過了一會,遼王又說道:“還有一件事情,前幾天我想了一下,這次對船隻做手腳的不管是不是朱允炆的主意,朝廷已經不值得信任,我們還是自己獨立發展海軍,重新成立三個艦隊,自己經營西洋、南洋和海東地區。”
張玉問道:“哪三個艦隊?”
於是遼王就將他的新海軍計劃詳細解了一下:
“一是將原來的遠洋艦隊改稱西洋艦隊,以“洪武號”、“巨港號”“沈陽號”三艘巨艦、大艦為核心力量,重點經營南洋和西洋。”
“二是以原吉林艦隊人員為基礎,以“長春號”和剛下水的“海參崴”號為核心艦隻,重新組建北海艦隊,經營海東地區,負責從朝鮮沿海到廟街的北海防務。”
三是以北海艦隊其他人員為基礎,以“懿文號”、“廣寧號”以及還沒回來的“天鵝城號”為核心艦隻,成立東洋艦隊,負責渤海、黃海防務和全球探險任務。
在遼王的描繪下,張玉似乎看到一張比目前遼東更美好的前景,也是信心滿滿地說道:“大不了咱們重新再來。”
聽遼王講了主動放棄了繼位一事,他不由得一陣唏噓,聽遼王講到離京時的凶險,又看他頂著個禿嚕瓢,不由得也是心驚肉跳,說了遼王幾句。
“你真不該放棄皇位的。”
“如果不放棄的話,有內戰的風險。”
“放棄了皇位,結果自己有了風險。”
“我一直覺得朱允炆是孺子可教,本來是想把朱允炆當接班人培養的。我支持他當皇帝,他支持我經營好遼東,來一個一國兩製。”
“這不過是你一廂情願罷了。曆史上有幾個讓賢者有好下場,後世又有幾個讓賢者得善終?”
“但願這次對明珠的船隻做手腳,隻是他手下狗腿子擅自作主。”
“萬一是他使的下作手段呢?”
“事已至此,隻有先讓他三分,退守遼東。總不能因為這些擺不上台麵的東西開戰吧?”
好多事情遼王明明想得到,卻不願意麵對。
見遼王都被整成禿嚕瓢了,對建文帝還有些心存僥幸,張玉很快想到一個尖銳的問題。
“建文如果想現在收拾你,名正言順。你想安心幹什麽事,恐怕難上加難了。”
“回來的路上我也在考慮如何和朝廷慢慢割舍。有時候大一統不一定完全是好事情,中央政權越是強大,越容易因循守舊,固步自封,還會在法統地位的加持下,一本正經地?殺他理解不了、接受不了的新事物。”
“萬一他要強行借大一統削你的藩怎麽辦?你不可能公然對抗吧?”
“削藩確實占著大義。不過目前老頭子還沒死,他皇位未穩,想削藩也得三思而後行。”
“如果他變著花樣,今天要削你一衛,明天要調走你一衛兵力,你怎麽辦呢?”
張玉提的問題越來越尖銳,直指人心,但也非常現實。
遼王思考了一會兒,雙向張玉提出了自己的對策。
“那隻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幾天我也想過了,我們可以變個花樣,把兵力藏在預備役下麵。”
“你沒有喝酒吧?”
“你先將遼東各衛全部都加掛一個遼東某某預備役師的牌子,原有的預備役都改成巡防營,每衛隻負責管理若幹巡防營,野戰兵力放在預備役師的下麵。”
“這是什麽操作?”
“衛所對朝廷負責,預備役對王府負責。朝廷要削某個衛,就把這個衛的牌子給摘了,要調走某個衛,就把下麵的幾個營的預備役送出去。反正應天離遼東遠著哩,中間來回協調肯定費時間,累死那幫王八蛋。關鍵是我們要把師長、團長選好。”
“你這不跟北洋軍閥打著保境安民的旗號,搞割據差不多嗎?”
“這叫一國兩製。能保一時,先保一時。在朝廷還沒想好對策之前,隻要我們繼續發展好遼東,掌握天下財富和兵力精華,主動權仍然在我,朱允炆應該不會輕舉妄動。”
“萬一他宣布廢除你的王位呢?我說的是萬一啊,你是選擇反抗,還是當順民呢?”
“這一點我也想到了。國人一向都有怯於對外、苛於對內,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的傳統。我已經做好最壞打算,先慢慢向南洋轉移人力和資源,如果真的連一國兩製都搞不成,大不了,學習清教徒逃到新世界,另起爐灶。”
“你這……”
張玉曾經想到遼王這次到應天善後可能會出現多種結果,甚至是爭得太子之位,唯獨沒想到他會從應天落荒而逃。
但是事已至此,他還得和遼王同榮辱、共進退,幫助遼王善後。
此時的張玉真是像極了一位兄長,埋怨歸埋怨,執行歸執行。
一天後,張玉就拿出了一個成立一係列預備役師實際是野戰師團的方案。
按照他這個方案,遼東隻需要成立四個預備役師和若幹直屬團,遼西以廣寧中護衛為基礎成立一個預備役師和一個獨立團,遼南以沈陽中護衛為基礎成立一個預備役師和一個海軍陸戰隊團,遼北的長春護衛和廣寧左、右護衛整合為一個預備役師和一個獨立團,海東的安東中護衛和建州衛整合為一個預備役師。
遼王看到這個方案,連聲說好,又問了問張玉幾個關鍵問題。
“按你這個方案,恐怕要做好撤銷鴨綠江衛、金州衛、建州衛和廣寧左、右護衛的準備?”
“反正你已經做好了和朝廷割舍的準備,隻有這樣嘍。我估計朝廷要做文章,肯定會先拿這幾個衛開刀。”
“整編部隊的主要人選呢?”
“那要先看你按什麽標準用人?”
“我以前不喜歡搞站隊、表忠心這一套。但是現在看來,不搞不行了。選拔師團職幹部還是以我們遼東自己培養的人材為主,要參考這麽兩個標準。”
“哪兩個標準?”
“一是遼王府最早的護衛班底,像戚祥、俞靖、董興、張輔、養餘、盛宣這些人,用起來順手。二是我們憑實力征服的胡人,像火真、海蘭察、仆固雄等人。胡人文化雖然差了點,但貴在實誠。”
“盛宣恐怕不行。他現在已經是燕王的東床快婿了,年初也想隨你南征,但又沒爭過張輔,已經被燕王要到北平都司去了,走的時候還帶走了一些退役骨幹。這明顯是在挖遼東的牆角。”
“你兒子張輔不也是燕王的女婿麽?”
“我們雖然無父子之實,但這孩子跟我也快十年了,還比較聽我的話。燕王幾次來信讓他到北平都司就職,他都沒有去。再加上這次你在朝中為他說話,不惜得罪建文,我估計他應該知道好歹。”
過了一會,遼王又說道:“還有一件事情,前幾天我想了一下,這次對船隻做手腳的不管是不是朱允炆的主意,朝廷已經不值得信任,我們還是自己獨立發展海軍,重新成立三個艦隊,自己經營西洋、南洋和海東地區。”
張玉問道:“哪三個艦隊?”
於是遼王就將他的新海軍計劃詳細解了一下:
“一是將原來的遠洋艦隊改稱西洋艦隊,以“洪武號”、“巨港號”“沈陽號”三艘巨艦、大艦為核心力量,重點經營南洋和西洋。”
“二是以原吉林艦隊人員為基礎,以“長春號”和剛下水的“海參崴”號為核心艦隻,重新組建北海艦隊,經營海東地區,負責從朝鮮沿海到廟街的北海防務。”
三是以北海艦隊其他人員為基礎,以“懿文號”、“廣寧號”以及還沒回來的“天鵝城號”為核心艦隻,成立東洋艦隊,負責渤海、黃海防務和全球探險任務。
在遼王的描繪下,張玉似乎看到一張比目前遼東更美好的前景,也是信心滿滿地說道:“大不了咱們重新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