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的遼東春節中規中矩,沒有上一年的淒淒慘慘淒淒,也沒有上上一年的喜慶熱鬧非凡。


    去年老兵複員之後,遼王對整個遼東人事進行了調整。


    沈莊走了,沈陽城現在是蹇義帶著夏吉、解綸二人在負責,治理得還算是過得去。


    撫順那邊,蒯富雖然狀態不大好,生產方麵還有趙魯、趙齊兄弟和蒯貴等人頂著。遼王又將李想那個秀才從鹿城衛調了回來,放到撫順,專門負責民政工作。


    隻要沈陽和撫順繼續保持發展勢頭,遼東形勢還是一片大好。


    唯一讓人感到掃興的是,去年年底前遼王府收到了一個噩耗:朱能墜海身亡。


    當馬歡拿著朱能的手表,給遼王匯報朱能墜海情況的時候,遼王正好拉著徐德、李喜旺、宋有才和剛從海參崴回來的張玉在喝酒。


    遼王當時很平靜,隻是淡淡地說了句:“知道了”。


    在經曆收錢、婉清、婉君等人去世之後,他好像已經習慣了身邊最親密的人生老死別。


    隨後,他帶著大家唱了起來:


    朋友啊朋友,


    你可曾想起了我,如果你有新的,


    你有新的彼岸,


    請你離開我……


    唱著唱著,遼王還是流了一些淚,也許是想念那個能曾經吹牛賣萌的萬球能,也許是祝福萬球能超脫了。


    張玉連忙勸道:“算了,大將難免陣前亡,大能終於打了一場滅國之戰,也算是得償所願。”


    徐德就笑著對大家說:“等哪天我死了,你們一起也給我唱個這首歌就行了。”


    李喜旺說道:“大能太可憐了,死之前被婉清管得死死的,連個紅顏都沒有。我就給他多燒幾個美女吧,免得到了地下,他有太多的遺憾。”


    宋有才說道:“那我就給他燒幾輛坦克,再加幾艘軍艦,讓他在那邊還可以指揮千軍萬馬,耀武揚威。”


    生死看透,永遠是朋友。


    大家居然很快把這件事情揭過篇了。


    到了春節的時候,遼王府雖然不是太熱鬧,上上下下還是很滿足的,隻要遼王情緒穩定,一切都好。


    正是應了那句話,平平淡淡才是真。


    洪武三十一年春節之後,遼王和張玉談起了安南的形勢。


    “這次朱能遠征安南實際上是得不償失。海軍折損大半,陸軍折損四分之一,沒了遼東軍的支持,安南的形勢可能比想象中還要嚴峻。”


    “我看過朱能最初的作戰計劃。大能的心大得很,他在安南和占城之間的富春城放了一支分艦隊和一營步兵。我估計他當時準備收拾完北邊的安南,還想再順勢席卷占城。”


    “這倒符合他的性格,想通過立下滅國之功,一戰封侯。”


    “我聽馬歡說,當大能知道中了瘧疾之後,是硬撐著拿下升龍城的,然後就倉促撤軍,連孤懸富春城的養豐和在清化城邊趴窩的‘廣寧號’都忘了通知。”


    “古人說的對啊。三年猶瘧疾,一鬼不消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當初我反對對安南用兵,就是因為瘧疾實在太厲害。沒想到它這麽厲害,連大能都忍受不了。”


    “如果不繼續增兵的話,柳升在升龍城南邊門戶鹹子關也隻有一個步兵營和一艘‘錦州號’,恐怕難以獨撐大局啊。”


    “如果按照正史記載,陳氏父子確實非常狡猾,如果突然發難,不光是廣西都司兵馬,搞不好遼東兵馬都有滅頂之災。”


    “這倒未必。廣西都司兵馬我不敢說,但遼東軍三處兵馬都是水陸相依,進取不足,自保有餘。隻是分散配置,兵力閑置太過浪費。我覺得,要麽及時將他們都撤回來休整,要麽及時增援,力挽狂瀾。”


    “我原本不願意打這場仗,你看看遼東這幾年,一仗接一仗,將士們不煩,我都已經煩了。但朱能這個王八蛋惹了這個邪,自己先跳海了,我們隻有給他擦屁股。”


    “那就早作準備。剛好張輔和海蘭察都回來了,我建議,不如從他們中間選一個領兵。如果海蘭察領兵,你把我另一個便宜兒子張軌也派過去曆練一下。這家夥看他哥哥又娶郡主又過年的,天天纏著我也要上前線。”


    “這個不是問題。我在擔心一件事,就像當年我征戰天山的時候,始終擔心太子的事情一樣。”


    “你說老頭子今年會出意外?”


    “當年太子就是如此,隻不過比正史記載晚了幾個月。”


    “正史本來就不可靠,何況我們穿越回來,打亂了正常進程。說不準老頭子還能多活幾年,還說不準他真的改立你為太子。到時候我可不是枉死在內戰中的亡魂,而是從龍的功臣。”


    “說得也對。按正史,你和朱能應該是朱老四手下大將,朱能要比你多活好多年哩。不過好巧不巧,朱能還真死在南征途中。我剛想增兵,手頭就有一個現成的張輔。這可是當年滅國之戰的正主。”


    “還是那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你想幹啥就幹啥吧。”


    “恐怕還是有宿命在裏麵。我一直在納悶,南美洲有全世界最好的資源,他那個文明為什麽一下子說沒就沒了呢?”


    “所以你派沈莊出去探索那裏,其實就是想驗證一下,能否逆天改命?”


    “算是吧。如果能把那裏的各種作物種子帶回來,也許我倆再努力二十年,就可以讓大明完全進入工業時代。”


    “這次我支持你。我命由我不由天。想逆天改命,就要大膽的嚐試。”


    經過這次談話,遼王和張玉統一了意見,決定再次出動遼東軍,大舉增援交趾。


    遼王甚至有個打算,必要的時候,留張玉坐鎮遼東,自己帶兵親征交趾,深入遊擊戰第一線。


    反正對財政收入已經突破兩千萬兩銀子的遼東來說,再拔出四百萬兩銀子作為戰爭經費並不是什麽難事。


    再出動三、四個營的兵力到交趾,剛好可以檢驗上次遼東大複員後新兵的作戰能力,同時積累遼東軍的熱帶雨林作戰經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去大明扶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獴在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獴在天並收藏去大明扶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