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年臘月二十三,舊曆小年。
由於信息傳達的延遲,京城還沉浸在一係列安南大捷的喜悅之中,並沒有收到安南雞飛狗跳的軍報。
城內到處是張燈結彩,慶祝大明收複交趾故地,又增加了一個行省。這已經是提前過年的節奏。
皇宮也不例外。老朱在宮裏照例舉行了一場家宴,特意讓禦廚做了遼王當年發明的那一掌定乾坤。
隻見他夾起一塊土豆,舉在半空中,作睹物思人狀。
過了好半天,他才說道:
“朕記得,九年前也是這個小年,你們的十五哥、十五叔,給朕做了這道菜,上麵擺了四大塊土豆,說這是尚未臣服的四夷,遲早要被他拿下。”
“朕當時還覺得,他這個臭屁王爺是在吹牛。沒想到還不到九年光景,他竟然幫朕收複了遼東、西域、台灣島和交趾,還真是四夷鹹服。”
見皇帝誇獎遼王,韓王朱鬆連忙帶著一幫大侄子、小弟弟拍起遼王的馬屁來:
“十五哥威武!”
“十五叔牛逼!”
“十五哥天下無敵!”
“十五叔舉世無雙!”
“……”
隻有朱允炆在埋頭苦吃,卻越吃越苦。
自老爹去世後,他已經很努力了,每天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少,從不聲色犬馬,監國理政也無紕漏,可是現在這個皇爺爺言必稱遼王,那是什麽意思?
從第二天開始,朱允炆開始稱病不朝。
洪武三十一年元旦,新年第一次早朝,洪武皇帝突然通知文武百官在謹身殿接受百官朝賀。
在午門外候朝的官員們頓時炸了鍋。因為按照慣例,華蓋殿和奉天殿才是皇帝接受新年朝賀的地方!謹身殿是什麽地方?那是皇帝冊封皇後和太子的地方。
官員不由納悶,難道皇帝去了一趟遼東,不僅接回來一個皇後,還要換儲君?
自皇帝從遼東回來後,一直對遼東讚賞有加,對遼王讚賞有加,甚至遼東官員也跟著受表揚。
不光是皇宮內傳得沸沸揚揚,就是應天城內也是滿城風雨,大明儲君要換了。
一些聰明的官員知道,該來的總是要來的,再不表態站隊,就要到地下去躺著排隊了。
午門外侯朝的大臣們迅速分成了好幾波。
率先進殿的是以營國公郭英為首的武將們。
郭英雖然老實,並不代表他傻。從遼東回來時,老朱就給他吹過風,好多事情要慢慢來,先冊封寧貴妃為皇後。
寧貴妃一旦成了皇後,遼王不就和朱允炆一樣,也成了嫡子嗎?自然的事情不就水到渠成了嗎
接著是工部尚書嚴正直帶領的六部官員也進了殿。
這些人雖然很少,卻代表著文官集團在公開分裂。工部和其他衙門不同,長期在工程一線,雖然少不了要撈點好處,但大體上還比較務實,講究幹實事。
這幾年遼王從工部要了不少人,也給工部官員和工匠們不少好處。大家彼此心知肚明,關係好著哩。
如果遼王繼承大位,工部的排名恐怕從此要排到買官賣官的吏部前麵去。
還有一部分人以轉任禮部尚書的任亨為首,人還比較多,在殿外飽受內心痛苦的煎熬。
進去吧,辜負了當年太子的提攜之恩;不進去吧,明顯要挨收拾。丟官事兒小,丟命就有點不大值了。
等他們權衡利弊,準備進殿時,發現這謹身殿已經站不下了,裏麵的太監開始扯著公鴨啜叫著:“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以光複漢家天下為已任,惟才是重。寧貴妃郭氏德配朕身,朕之幸也。今特加封為皇後,母儀天下,與朕共襄大明盛世……”
這些官員不由懊悔,終究還是晚了一步。
他們隻好尷尬地跪在殿門口,跟著裏麵的人山呼萬歲。
真是應了那句話,當官和當婊子一樣,要賣身得趁早,還能賣個好價錢。
當然還有一小部分人始終站在午門外,文有新任吏部尚書方孝孺、戶部尚書黃湜、新任兵部尚書劉偕、刑部尚書錢唐、兵部侍郎齊泰、駙馬梅殷,武有魏國公徐允恭、曹國公李景隆、長興侯耿炳文、駙馬李堅。
這些人加起來不過十來個人,但是份量不輕。看樣子這是太孫的死黨,準備和老朱死磕到底,寧死不屈。
又過了一炷香的時間,有太監出來傳旨,讓外麵的人都到乾清宮朝賀。
方孝孺大袖一抖,帶領十來個太子死黨來到乾清宮。
等這十個人恭賀完之後,老朱主問道:“方孝孺,你曾是禮部侍郎,現在是六部文官之首,熟知朝廷禮儀製度,為何缺席早朝賀儀?”
方孝孺說道:“臣正是熟知朝廷禮儀製度,才等公公們傳旨,準備先率內閣到華蓋殿恭賀,再率百官到奉天殿恭賀。”
老朱說道:“算了,今天是大年初一,又剛冊立皇後,朕不想動怒,打你們板子。下不為例,都退下去吧。”
方孝孺卻不識趣地問道:“陛下,臣並不反對寧貴妃冊封皇後,母儀天下。隻是這樣置太孫於何地?”
老朱說道:“迂腐!虧你跟著遼王曆練這麽年,允炆若連皇祖母都不會喊,那他以後就不要喊了。”
方孝孺繼續說道:“陛下既然提到遼王,如果遼王在場,也不會同意這樣做。”
老朱說道:“放肆,此等朕之家事,也要你管!”
方孝孺還是麵無懼色:“皇家無小事,君王無私事,隻要事關天下安危,臣當然要管。”
老朱大怒,抄起遼王送他的一個玻璃杯子就砸了過來,將方孝孺砸得頭破血流,玻璃碴子崩了一臉。
旁邊的黃湜嚇了一大跳,趁老朱還未叫侍衛,趕緊和兵部尚書劉偕一左一右將方孝孺拖了出去。
出了門後,聽老朱還在咆哮:“這個腐儒,非讓朕在新年裏見到血,真是晦氣。要在平時,朕非宰了他不可。”
待出了午門,回到六部辦公的千步廊,黃湜和劉偕才將方孝孺往長凳上一放,責備道:“我的正學兄,你發哪門子癲?要不是新年,陛下恐怕要把我們幾個人的腦袋都給砍了去。”
方孝孺反詰道:“虧遼王還教過你,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掉過腦袋算什麽?”
錢唐連忙勸道:“方尚書啊,你正值盛年,還要留著為國效力,怎麽衝在我這老頭子前麵呢?下次你千萬要沉住氣,等我這老朽去應對。”
方孝孺鄙視地看了錢唐一眼:“算了吧,當年敢死諫皇帝的錢尚書已經老了。咱們找太孫去。”
錢唐被嗆得老臉一紅,無言以對。
他現在快八十歲了,思維還算清晰,並不是膽怯了,而不是再想攪和到方孝孺他們一塊去了。
他雖然也是太子生前留下的班底,但並不看好太孫,也不大讚成方孝孺的觀念,堅持擁立太孫就是國家之福。
恰恰相反,他覺得如果能擁立遼王為儲君,才是江山社稷之福。
他思量再三,還是掉頭走了,準備遞交辭呈。
由於信息傳達的延遲,京城還沉浸在一係列安南大捷的喜悅之中,並沒有收到安南雞飛狗跳的軍報。
城內到處是張燈結彩,慶祝大明收複交趾故地,又增加了一個行省。這已經是提前過年的節奏。
皇宮也不例外。老朱在宮裏照例舉行了一場家宴,特意讓禦廚做了遼王當年發明的那一掌定乾坤。
隻見他夾起一塊土豆,舉在半空中,作睹物思人狀。
過了好半天,他才說道:
“朕記得,九年前也是這個小年,你們的十五哥、十五叔,給朕做了這道菜,上麵擺了四大塊土豆,說這是尚未臣服的四夷,遲早要被他拿下。”
“朕當時還覺得,他這個臭屁王爺是在吹牛。沒想到還不到九年光景,他竟然幫朕收複了遼東、西域、台灣島和交趾,還真是四夷鹹服。”
見皇帝誇獎遼王,韓王朱鬆連忙帶著一幫大侄子、小弟弟拍起遼王的馬屁來:
“十五哥威武!”
“十五叔牛逼!”
“十五哥天下無敵!”
“十五叔舉世無雙!”
“……”
隻有朱允炆在埋頭苦吃,卻越吃越苦。
自老爹去世後,他已經很努力了,每天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少,從不聲色犬馬,監國理政也無紕漏,可是現在這個皇爺爺言必稱遼王,那是什麽意思?
從第二天開始,朱允炆開始稱病不朝。
洪武三十一年元旦,新年第一次早朝,洪武皇帝突然通知文武百官在謹身殿接受百官朝賀。
在午門外候朝的官員們頓時炸了鍋。因為按照慣例,華蓋殿和奉天殿才是皇帝接受新年朝賀的地方!謹身殿是什麽地方?那是皇帝冊封皇後和太子的地方。
官員不由納悶,難道皇帝去了一趟遼東,不僅接回來一個皇後,還要換儲君?
自皇帝從遼東回來後,一直對遼東讚賞有加,對遼王讚賞有加,甚至遼東官員也跟著受表揚。
不光是皇宮內傳得沸沸揚揚,就是應天城內也是滿城風雨,大明儲君要換了。
一些聰明的官員知道,該來的總是要來的,再不表態站隊,就要到地下去躺著排隊了。
午門外侯朝的大臣們迅速分成了好幾波。
率先進殿的是以營國公郭英為首的武將們。
郭英雖然老實,並不代表他傻。從遼東回來時,老朱就給他吹過風,好多事情要慢慢來,先冊封寧貴妃為皇後。
寧貴妃一旦成了皇後,遼王不就和朱允炆一樣,也成了嫡子嗎?自然的事情不就水到渠成了嗎
接著是工部尚書嚴正直帶領的六部官員也進了殿。
這些人雖然很少,卻代表著文官集團在公開分裂。工部和其他衙門不同,長期在工程一線,雖然少不了要撈點好處,但大體上還比較務實,講究幹實事。
這幾年遼王從工部要了不少人,也給工部官員和工匠們不少好處。大家彼此心知肚明,關係好著哩。
如果遼王繼承大位,工部的排名恐怕從此要排到買官賣官的吏部前麵去。
還有一部分人以轉任禮部尚書的任亨為首,人還比較多,在殿外飽受內心痛苦的煎熬。
進去吧,辜負了當年太子的提攜之恩;不進去吧,明顯要挨收拾。丟官事兒小,丟命就有點不大值了。
等他們權衡利弊,準備進殿時,發現這謹身殿已經站不下了,裏麵的太監開始扯著公鴨啜叫著:“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以光複漢家天下為已任,惟才是重。寧貴妃郭氏德配朕身,朕之幸也。今特加封為皇後,母儀天下,與朕共襄大明盛世……”
這些官員不由懊悔,終究還是晚了一步。
他們隻好尷尬地跪在殿門口,跟著裏麵的人山呼萬歲。
真是應了那句話,當官和當婊子一樣,要賣身得趁早,還能賣個好價錢。
當然還有一小部分人始終站在午門外,文有新任吏部尚書方孝孺、戶部尚書黃湜、新任兵部尚書劉偕、刑部尚書錢唐、兵部侍郎齊泰、駙馬梅殷,武有魏國公徐允恭、曹國公李景隆、長興侯耿炳文、駙馬李堅。
這些人加起來不過十來個人,但是份量不輕。看樣子這是太孫的死黨,準備和老朱死磕到底,寧死不屈。
又過了一炷香的時間,有太監出來傳旨,讓外麵的人都到乾清宮朝賀。
方孝孺大袖一抖,帶領十來個太子死黨來到乾清宮。
等這十個人恭賀完之後,老朱主問道:“方孝孺,你曾是禮部侍郎,現在是六部文官之首,熟知朝廷禮儀製度,為何缺席早朝賀儀?”
方孝孺說道:“臣正是熟知朝廷禮儀製度,才等公公們傳旨,準備先率內閣到華蓋殿恭賀,再率百官到奉天殿恭賀。”
老朱說道:“算了,今天是大年初一,又剛冊立皇後,朕不想動怒,打你們板子。下不為例,都退下去吧。”
方孝孺卻不識趣地問道:“陛下,臣並不反對寧貴妃冊封皇後,母儀天下。隻是這樣置太孫於何地?”
老朱說道:“迂腐!虧你跟著遼王曆練這麽年,允炆若連皇祖母都不會喊,那他以後就不要喊了。”
方孝孺繼續說道:“陛下既然提到遼王,如果遼王在場,也不會同意這樣做。”
老朱說道:“放肆,此等朕之家事,也要你管!”
方孝孺還是麵無懼色:“皇家無小事,君王無私事,隻要事關天下安危,臣當然要管。”
老朱大怒,抄起遼王送他的一個玻璃杯子就砸了過來,將方孝孺砸得頭破血流,玻璃碴子崩了一臉。
旁邊的黃湜嚇了一大跳,趁老朱還未叫侍衛,趕緊和兵部尚書劉偕一左一右將方孝孺拖了出去。
出了門後,聽老朱還在咆哮:“這個腐儒,非讓朕在新年裏見到血,真是晦氣。要在平時,朕非宰了他不可。”
待出了午門,回到六部辦公的千步廊,黃湜和劉偕才將方孝孺往長凳上一放,責備道:“我的正學兄,你發哪門子癲?要不是新年,陛下恐怕要把我們幾個人的腦袋都給砍了去。”
方孝孺反詰道:“虧遼王還教過你,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掉過腦袋算什麽?”
錢唐連忙勸道:“方尚書啊,你正值盛年,還要留著為國效力,怎麽衝在我這老頭子前麵呢?下次你千萬要沉住氣,等我這老朽去應對。”
方孝孺鄙視地看了錢唐一眼:“算了吧,當年敢死諫皇帝的錢尚書已經老了。咱們找太孫去。”
錢唐被嗆得老臉一紅,無言以對。
他現在快八十歲了,思維還算清晰,並不是膽怯了,而不是再想攪和到方孝孺他們一塊去了。
他雖然也是太子生前留下的班底,但並不看好太孫,也不大讚成方孝孺的觀念,堅持擁立太孫就是國家之福。
恰恰相反,他覺得如果能擁立遼王為儲君,才是江山社稷之福。
他思量再三,還是掉頭走了,準備遞交辭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