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日上午,威遠侯夫人婉清和蒯大指揮的夫人婉君作為主考官,在育才學堂兩個教室內分別對四十七人進行考核,內容是數學。此外,教室內還各安排了十個學生陪考。
古代讀書人雖然以飽讀四書五經為主,但是既然識得了字,算術基礎也是不差的。
走進育才學堂,這些讀書人總算找到一些讀書人的尊嚴和自信。
但是一打開考卷,大部分人還是看傻了。
這是什麽題啊?一會要算五百一十二天內挖好四百七十八裏鬆遼運河所需具體人力,一會要算兩衛人馬遠征西域三百一十六天所需各種武器裝備、糧食和草料的數量。
而且這樣的題還是十幾道,每題才五分!
原來遼王說的學以致用竟然是這些。
雖然在元朝時,印度數字已經通過阿拉伯人傳入中國,被國人誤稱為阿拉伯數字,但是大明在驅除韃虜時,把這便捷的阿拉伯數字也一並驅除了。
除了少數民間算術愛好者,絕大部分掌握大明智慧的所謂士子們不會使用阿拉伯數字。
現在進了考場,又沒有後世的計算機輔助,這些家夥隻得苦逼兮兮地硬著頭皮拿著粗大的毛筆用大寫的漢字算來算去,計算費時費力不說,難免出錯。
也有人拿個大算盤劈裏啪啦,劃來劃去,讓人心煩氣躁不說,還招來鄰桌的抗議,最後隻好作罷。
這些題目大多是婉君根據遼王的要求出的,要和遼東的作戰和建設密切相關。
其中一題是這樣的:“山丹軍馬廠第一年向朝廷提供一萬匹軍馬,每年遞增一千匹,問:一百年後軍馬廠總共向朝廷提供多少匹軍馬?”
這是一道在後世連小學生都會做的最簡單的等差排列求和題。
但是,除了來自揚州附近的兩個進士和在遼東曆練的三個秀才,因為以前看過朱世傑的《算學啟蒙》或在鬆庭學院旁聽過這些東西,還會算一些,其他讀書人都是不屑於去研究這複雜數學的,現在把指頭掰斷了,也掰扯不出來,就是把算盤珠子摳出來,也不知道結果。
還有一題是這樣的:“拉一百米的鐵絲網,每一米立一木樁,問:總共需要立多少根木樁?”
這道題看似極為簡單,其實也有小坑。後世的小學生都知道要避坑,在答案上寫上一百零一根。
但是有幾個讀書人以為遼王缺人,在出題時故意放水,降低難度,於是迅速在答案裏寫上一百根。
過了一會,有人又覺得這題目是不是太簡單了?於是掰著指頭算來算去,總算改成了正確答案。
大家心裏不由把遼王罵了好幾遍。
更讓人惱火的是,卷中還有後世的立體幾何題,比如畫圖並計算修建大夥房水庫大壩所需的鋼材、水泥及木料。
他媽的誰會這玩意!一些讀書人斯文也不要了,心裏連遼王老媽寧貴妃也問候了好幾遍!
但是上了遼東的賊船,就得聽遼王的安排,大家還是硬著頭皮做下去。
不到半個時辰,安排在這讀書人身邊陪考的一個小學生舉手喊道:“報告老師,我已經做完了。”
大家一看,大多數考生們還沒做到一半哩,這不是羞辱人嘛!
又過了一會,早就對遼王不滿的解縉把試卷揉成一團,扔到地上,“霍”地一聲就站了起來,說道:“我等讀書人,讀的是聖賢之書,學的是經國濟世之道,何須學這些市井匹夫、販夫走卒之技?”
在考場外麵聽到聲音的海蘭察迅速衝進門來,一把就拎小雞似的把矮不銼銼的解縉給拎了出去。
解縉剛說了“你這個……”,就被另一人按倒在地,捂住了嘴巴。
隻見那個海蘭察拿出老粗的針線對著他的嘴巴縫了起來,鮮血頓時流了一嘴,把跟著出了考場的方孝孺和解綸差點嚇暈了過去。
這遼王的侍衛簡直是野人,怎麽能這樣粗魯對待讀書人呢?
海蘭察辦完事,對方孝孺和解綸嘿嘿一笑,說道:“二位先生,不好意思啊,我來自林中百姓,也叫野人女真!”
又差點沒把兩人氣死。
一個時辰後,考生們陸陸續續交卷,仍然坐在教室裏等待公布成績。
僅僅一柱香的功夫,婉清和婉君就把這些人的試卷都改了出來,大部分人的成績介於六十分左右,七十分以上和四十分以下的都占極少數。
有意思的是,被解縉扔在地上的試卷也被批改了出來,竟然是考生中成績最高的:九十分。
他在試卷上也用的是阿拉伯數字解的題,那道難到好多人的等差數列求和題也沒有難到他。
隻是那兩道立體幾何題,因為要求畫圖作業,才讓他情緒失控,徹底暴走。
看來這個神童還真不是浪得虛名,數學功底也是相當紮實。
遼王收到消息後,專門找到解縉,問道:“解縉啦,聽說你是個才子,剛才又大鬧考場,說你們讀書人不學販夫走卒之技。那我問你,你為什麽把算術學這麽好?”
解縉不屑一顧地答道:“純粹是好玩而已,隨便學學。”
遼王又問:“那我問你,你天天學經國濟世之道,知不知道治亂之理、經綸之術?”
解縉冷冷答道:“這兩個詞都出自江南治絲織造工匠平時使用的術語,使用繅車治絲,方法得當,得出的蠶絲順滑,就叫治,否則就叫亂。心靈手巧,整理蠶絲,有條不紊,結節成繩,是為經綸……
還沒等他說完,遼王已經走了。
遼王心裏在哀歎:“唉,這個才子真他媽的博學多才!要收拾他還得再想想其他辦法。”
不過解縉這時也有了些悔意,心道:“聖人說,道不遠人,這治國用的治亂之理、經綸之術不正是來源於販夫走卒之技麽?自己好像剛才被遼王用自己的解答給鄙視了。”
古代讀書人雖然以飽讀四書五經為主,但是既然識得了字,算術基礎也是不差的。
走進育才學堂,這些讀書人總算找到一些讀書人的尊嚴和自信。
但是一打開考卷,大部分人還是看傻了。
這是什麽題啊?一會要算五百一十二天內挖好四百七十八裏鬆遼運河所需具體人力,一會要算兩衛人馬遠征西域三百一十六天所需各種武器裝備、糧食和草料的數量。
而且這樣的題還是十幾道,每題才五分!
原來遼王說的學以致用竟然是這些。
雖然在元朝時,印度數字已經通過阿拉伯人傳入中國,被國人誤稱為阿拉伯數字,但是大明在驅除韃虜時,把這便捷的阿拉伯數字也一並驅除了。
除了少數民間算術愛好者,絕大部分掌握大明智慧的所謂士子們不會使用阿拉伯數字。
現在進了考場,又沒有後世的計算機輔助,這些家夥隻得苦逼兮兮地硬著頭皮拿著粗大的毛筆用大寫的漢字算來算去,計算費時費力不說,難免出錯。
也有人拿個大算盤劈裏啪啦,劃來劃去,讓人心煩氣躁不說,還招來鄰桌的抗議,最後隻好作罷。
這些題目大多是婉君根據遼王的要求出的,要和遼東的作戰和建設密切相關。
其中一題是這樣的:“山丹軍馬廠第一年向朝廷提供一萬匹軍馬,每年遞增一千匹,問:一百年後軍馬廠總共向朝廷提供多少匹軍馬?”
這是一道在後世連小學生都會做的最簡單的等差排列求和題。
但是,除了來自揚州附近的兩個進士和在遼東曆練的三個秀才,因為以前看過朱世傑的《算學啟蒙》或在鬆庭學院旁聽過這些東西,還會算一些,其他讀書人都是不屑於去研究這複雜數學的,現在把指頭掰斷了,也掰扯不出來,就是把算盤珠子摳出來,也不知道結果。
還有一題是這樣的:“拉一百米的鐵絲網,每一米立一木樁,問:總共需要立多少根木樁?”
這道題看似極為簡單,其實也有小坑。後世的小學生都知道要避坑,在答案上寫上一百零一根。
但是有幾個讀書人以為遼王缺人,在出題時故意放水,降低難度,於是迅速在答案裏寫上一百根。
過了一會,有人又覺得這題目是不是太簡單了?於是掰著指頭算來算去,總算改成了正確答案。
大家心裏不由把遼王罵了好幾遍。
更讓人惱火的是,卷中還有後世的立體幾何題,比如畫圖並計算修建大夥房水庫大壩所需的鋼材、水泥及木料。
他媽的誰會這玩意!一些讀書人斯文也不要了,心裏連遼王老媽寧貴妃也問候了好幾遍!
但是上了遼東的賊船,就得聽遼王的安排,大家還是硬著頭皮做下去。
不到半個時辰,安排在這讀書人身邊陪考的一個小學生舉手喊道:“報告老師,我已經做完了。”
大家一看,大多數考生們還沒做到一半哩,這不是羞辱人嘛!
又過了一會,早就對遼王不滿的解縉把試卷揉成一團,扔到地上,“霍”地一聲就站了起來,說道:“我等讀書人,讀的是聖賢之書,學的是經國濟世之道,何須學這些市井匹夫、販夫走卒之技?”
在考場外麵聽到聲音的海蘭察迅速衝進門來,一把就拎小雞似的把矮不銼銼的解縉給拎了出去。
解縉剛說了“你這個……”,就被另一人按倒在地,捂住了嘴巴。
隻見那個海蘭察拿出老粗的針線對著他的嘴巴縫了起來,鮮血頓時流了一嘴,把跟著出了考場的方孝孺和解綸差點嚇暈了過去。
這遼王的侍衛簡直是野人,怎麽能這樣粗魯對待讀書人呢?
海蘭察辦完事,對方孝孺和解綸嘿嘿一笑,說道:“二位先生,不好意思啊,我來自林中百姓,也叫野人女真!”
又差點沒把兩人氣死。
一個時辰後,考生們陸陸續續交卷,仍然坐在教室裏等待公布成績。
僅僅一柱香的功夫,婉清和婉君就把這些人的試卷都改了出來,大部分人的成績介於六十分左右,七十分以上和四十分以下的都占極少數。
有意思的是,被解縉扔在地上的試卷也被批改了出來,竟然是考生中成績最高的:九十分。
他在試卷上也用的是阿拉伯數字解的題,那道難到好多人的等差數列求和題也沒有難到他。
隻是那兩道立體幾何題,因為要求畫圖作業,才讓他情緒失控,徹底暴走。
看來這個神童還真不是浪得虛名,數學功底也是相當紮實。
遼王收到消息後,專門找到解縉,問道:“解縉啦,聽說你是個才子,剛才又大鬧考場,說你們讀書人不學販夫走卒之技。那我問你,你為什麽把算術學這麽好?”
解縉不屑一顧地答道:“純粹是好玩而已,隨便學學。”
遼王又問:“那我問你,你天天學經國濟世之道,知不知道治亂之理、經綸之術?”
解縉冷冷答道:“這兩個詞都出自江南治絲織造工匠平時使用的術語,使用繅車治絲,方法得當,得出的蠶絲順滑,就叫治,否則就叫亂。心靈手巧,整理蠶絲,有條不紊,結節成繩,是為經綸……
還沒等他說完,遼王已經走了。
遼王心裏在哀歎:“唉,這個才子真他媽的博學多才!要收拾他還得再想想其他辦法。”
不過解縉這時也有了些悔意,心道:“聖人說,道不遠人,這治國用的治亂之理、經綸之術不正是來源於販夫走卒之技麽?自己好像剛才被遼王用自己的解答給鄙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