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遼王來說,最不願意做的事情就是勾心鬥角,浪費精力。


    他還是把主要心思放在搞建設上。


    為了預防旱後可能會出現蝗災,他派郭氏兄弟跑到山東購買了二十萬隻雞鴨投放到遼西各地。


    為了預防旱後可能會出現震災,他又通過以工代賑,讓遼南災民心甘情願地幫忙砍伐樹木,準備震後重建工作。


    雖然後麵並沒有發生大麵積蝗災和震災,但也算是對遼東應災能力的一個拉練檢驗,也不能說遼王後世的書看多了,隻唯書,不唯實,老在搞試錯實驗。


    中秋節後,遼王到遼西各地視察了一下秋收情況。雖然小麥畝產普遍不足三百斤,但是王府水稻收成尚可,又有懿州土豆和黑山紅薯的加持,遼西米倉還是比較充實的,甚至可以勻一部分給泰寧衛的阿紮失裏翁牛特部,再給沈莊一部分開酒樓用。


    看著遼西糧食陸續入倉,朱植讓張信利用農閑時間組織遼西民力續挖運河,力爭入冬前徹底打通從廣寧城到盤山的運河,這樣至少確保千料以下的船隻可以從廣寧城直通盤山入海,進一步提高遼東物資高度效率。


    遼王又讓遼南災民幫忙砍伐蒯富他們需要的各種木材;派沈莊回江南開酒樓,順便做做沈家的工作,繼續與遼王合作,發展海外貿易。


    他還放下身子,主動找到幾家晉商談合作,委托他們為遼東購買西北的核桃木等製造槍支緊缺之物。


    東北雖然也有核桃木,但比起西北的核桃木來,還是差了一些,並不是製造槍支的上乘之選。


    九月初,朱植又去了長春一趟,親眼見證了長春的大豐收:六十萬石稻穀和六十萬石大豆。


    長春軍民,無論漢人,高麗人,錫伯人還是蒙古人都焦急地等著遼王親自分配勝利果實。


    遼王就對大家說道:“雖說這裏設立的是軍屯,實際上還是民屯,本著多勞多得的原則,收獲的糧食理應都給大家。但是,遼王府提供耕牛、種子、農具,還有專家技術指導,平安的駐軍幫忙興修水利、日夜保護,沈家的工程隊和蒙古人幫忙搭棚建房,都要從中分一些,所以大家暫時可以從中分到六成糧食。到了明年,大家就可以分到八到九成。”


    即使如此,每家的平均收獲也是達到九千斤,去掉全年口糧和種子,每家還是有六千多斤的餘糧。


    他們大多是內地和高麗來的難民,朝不保夕的林中部落百姓,一下子有這麽多糧食,日子好過多了,自然個個喜笑顏開。


    剛好上次平安和朱大能繳獲了哈拉章部眾獻上的三十萬兩白銀和三千兩黃金,除去送給郭英三萬兩,犒賞參戰和轉運輜重的官兵七萬兩,遼王隻要了三千兩黃金,還有二十萬兩都留在長春由平安保管著。


    這時遼王讓平安將這些銀子全部拿出來,又將每戶的餘糧基本都收了回來,去掉送到雙遼、黃龍府儲存各五萬石,送給蒙古及錫伯人五萬多石,準備用來和蒙古、女真人作貿易之用的十萬石,以及來年軍糧和種子的八萬石,長春官倉實際上還儲存了四十多萬石糧食。


    為了進一步激勵移民明年屯墾熱情,朱植讓黃湜和李喜旺組織了一個種糧能手表彰大會,評選出來的十名金牌能手和十名銀牌能手,由自己親自為他們進行頒獎。


    但是,人怕出名豬怕壯,而且自己還剛剛找朝廷要了不少救災糧食,遼王要求平安,長春移民和參與屯墾的士兵隻進不出,嚴防對外泄露長春豐收的好消息。


    長春冬來早,為了確保過冬的安全。在秋收之後,長春軍民齊努力,迅速轉入火盆土炕烤爺太運動,伐木的伐木,砍柴的砍柴,造炕的造炕。


    遼王一直在致力消除東北十大怪,但是唯獨這個火盆土炕烤爺太這個不僅不能消除,還得進一步發揚光大。因為在朝廷的封鎖之下,遼東根本沒有多的鋼鐵製造供暖設備,也沒有多餘的人力去廣寧之外維護保養這些設備。


    後來,老朱心疼遼東軍民地處苦寒之地,專門給遼東送來三萬件皮襖,朱植一下子送給了長春軍民兩萬件,一下子徹底把長春軍民的心給暖化了。


    到了這年冬天,長春沒有一個移民回內地,也沒有一個人被凍死。


    在長春的時候,朱植專門借分糧之機,分別召見了錫伯王和哈拉章。


    錫伯人本應分到四百萬斤糧食,再加一大筆銀子的,但是錫伯王見到山一樣的糧食,感覺跟做夢一樣,活了一輩子,也沒見過這麽多的糧食,節省一點,足夠他的六千族人吃兩年。


    遼王笑眯眯地告訴錫伯王:“明年啦,你把族人們都遷到扶餘城去,也可在長春居住,跟著漢人學種水稻。這樣錫伯人不僅永遠不會挨餓,族群還會進一步壯大。”


    聽完遼王的忽悠,錫伯王將到手的銀子都換成了牲畜和農具,準備明年在扶餘城大幹一場。


    哈拉章沒想到派了兩千人為王爺出徭役,還能換四百萬斤糧食,對眼前的遼王爺千恩萬謝之餘,也更多了一些佩服甚至是臣服。


    他哈拉章的老爹脫脫也算是蒙元一代名相了,要是當年有遼王十分之一的本事,也會挽狂瀾於既倒,多為蒙元續幾年命。


    當然,遼王又從哈拉章和錫伯王那裏要了點的東西:十六歲左右的三百名蒙古兵和二百名錫伯兵。


    對於遼王的這點要求,哈拉章和錫伯王自然樂無不從。


    胡人十歲能騎射,十六歲在後世屬於未成年,在當時已經有了相當好的騎射基礎,至少相當於內地漢人在山東臨清軍營接受三年以上的專門騎射訓練。


    如果隻論騎射之術,他們比入伍五年的內地兵還強。遼王隻需要把他們送到朱大能那裏,再培養半年到一年,就是今後對外征戰的一把尖刀。


    總之,遼王此次視察長春,收獲滿滿。


    隨著長春一帶屯墾實驗成功,駐守長春的廣寧右護衛已經在長春牢牢紮下了根基,也有了繼續經營鬆花江流域的資本,這標誌著遼王的蛙跳戰術大獲成功。


    九月底,朱植南返時又專門去了趟沈陽,將那新收的五百名部落兵交由大能訓練,順便檢查了朱大能的實戰練兵成果。


    元朝曾在開原到沈陽以東一帶設立了五個萬戶府,後來剩下三個,專門管理女真人。


    蒙元朝廷被老朱逐到塞北後,遼東的一些女真部落受遼陽平章劉益的影響,慢慢出向大明靠攏。


    但是大明國內形勢也是一地雞毛,老朱也沒有多的精力去經營遼東,就賞了劉益一個遼東都衛指揮使的頭銜,賞了女真萬戶史家奴一個三萬衛指揮同知的頭銜,予以拉攏,實際上和羈縻差不多。


    隨著納哈出被北元小朝廷封為開原王,北元在大力經營遼南的同時,也加強了對原三萬府轄區內的女真人進行了拉攏。


    納哈出再次出兵攻破遼陽,幹掉劉益後,三萬衛原建州萬戶府內女真各部又叛態複萌,跟著對抗大明。有的甚至打出重建大金帝國的旗號。


    去年朱大能從沈陽北上銀州時就是被蒙古人聯合女真人給陰了一把,導致前鋒全軍覆沒。


    朱大能被免職後,率數百新兵駐防沈陽城,女真首領勃羅哥又屢次挑釁,結果被他胖湊了一頓,這才消停了些。


    今年年初,朱大能帶駐防沈陽的左護衛精銳北伐後,建州女真各部又開始興風作浪。


    所以,在收到捕魚兒海戰役勝利的消息後,朱植第一反應就是讓朱大能盡快回師沈陽。


    朱大能現在打女真人已經打出了威名和狠名,甚至是惡名。


    遼東人都知道,隻要朱大能回沈陽,女真人就得逃亡。女真人後來更是送他一個外號“朱屠夫。”


    當然,朱植要朱大能不斷對女真人進行小規模的討伐作戰,不僅僅是在實戰中培養戰鬥作風,改進步兵作戰戰術,強化火器使用,進一步培檢驗軍隊轉型建設成果,而是有著更為深遠的規劃打算。


    隨著明軍在沈陽以北的長春站穩了腳踏,又不停淨化沈陽以東的長白山,沈陽的安全形勢也越來越好。他準備把經營大遼東的中心給轉移到沈陽來。


    為此,他還專門把廣寧的幾位大咖都召來了沈陽。


    早在廣寧尋找煤礦時,朱植就開始關注沈陽以東的撫順地區。那裏礦藏豐富,但女真人又非常活躍。


    當朝廷對遼東的軍火物資進行限供時,他開始有了進一步開發撫順的緊迫感。


    當朱大能提出造擊發槍和大炮的時候,他告訴大能,這都需要一個能夠近代化的工業體係作支撐,而建立近代工業體係最好的試驗田就在沈陽以東的撫順關一帶。


    根據後世的經驗,遼寧省有全國最好的鐵礦,就在遼陽以南的鞍山。


    但是,撫順周邊礦種最全,水源又豐富。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個大型水庫--大夥房水庫就建在撫順旁邊的渾河上遊,曾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提供了強勁的電力。


    根據朱植的安排,朱大能經過五個月的努力,不僅把建州各部成功攆到了長白山東南甚至圖們江、鴨綠江以東,確保了撫順地區的安全,還發現了一批煤礦、鐵礦以及造水泥用的石灰岩礦。


    朱植這次在撫順逗留,就是和從廣寧應召而來的張信、蒯富和婉清她們一起,共同考察一下最佳礦址。


    朱植一行,在撫順地區足足考察了二十多天,直到聽說安陸侯吳傑回到了廣寧,這才和張信、蒯富、婉清等人回到了廣寧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去大明扶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獴在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獴在天並收藏去大明扶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