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在張石的主持下,遼王府開始重新組建三護衛,朱大能的廣寧左護衛變化不大,仍駐防沈陽、撫順,隻將原來跟隨遼王南下的一個騎兵營劃給了中護衛。


    原來的廣寧中護衛移駐長春改稱右護衛,歸平安指揮後,也留了一個步兵營在廣寧。


    張石就以遼王府原來的直屬隊為基礎,加上左護衛和中護衛留在廣寧的兵馬,又從受訓的其他各衛中選拔了一批優秀士兵,成立了中護衛十營人馬。


    這樣基本上搭起了廣寧中護衛的架子,大約有四千來人。


    在曹楚材的協助下,朱大能開始組織廣寧左護衛對沈陽、撫順以東的女真人進行討伐。


    每過個十天、半個月,朱大能就出動一、兩個百戶的人馬,搗毀一個反叛的女真部落山寨或幹掉一個部落首領,積少成多,慢慢地就將活躍在長白山以西的建州女真給打老實了。


    駐守沈陽、撫順的廣寧左護衛原本因為有大量驍勇善戰的林中百姓,又在征討建州女真過程中,直接跨過傳統的線型戰術作戰模式,不斷摸索散兵戰術作戰新模式,火銃裝備比例越來越高,因此也成為遼府三衛中戰鬥力最強悍的一衛。


    在鐵燿的帶領下,沈陽堡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擴張,慢慢有了城的樣子。大遼東貌似進入建設快車道。


    唯一讓遼王不滿意的是,鐵嶺衛指揮使劉顯無所作為,讓鐵嶺、新民兩地軍民既誤了小麥播種,又沒有及時組織屯駐的士兵興修水利、種水稻,隻能種下大麵積的菽豆、粟米之類雜糧。


    遼王一直在琢磨,什麽時候把這個徒有虛名的家夥給排擠出遼東。


    五月中旬以來,遼東迎來了一場罕見的大旱,幾乎毀掉了朱植和二十餘萬遼東軍民的屯墾心血。


    張信清清楚楚地記得,遼王去年曾提醒過自己:“老天爺不會年年都眷顧遼東的”。


    沒想到,這句話這麽快就一語成讖。遼王真是烏鴉嘴。


    以遼陽為中心的遼南地區首當其衝,災情最為嚴重。這裏雖然進行農業開發較早,但是連年戰亂,一直沒有修過像樣的大型水利工程。


    開春後,黃湜又被遼王派去了長春,山東派來的幾個地方官多是屍位素餐之輩,沒有幾個願意撲下身子興修水利、察看民情。


    沈陽附近的鐵嶺、新民兩地雖然地近遼河,但是劉顯和鐵燿都沒有興修水利的經驗,也沒有修像樣的水利設施。這兩地種植的雜糧幾乎也是顆粒無收。好在這兩地以軍屯為主,都是吃皇糧的,人心相對穩定一些。


    遼西情況也不容樂觀。


    雖然各地種植的菜籽和雜糧收獲的較早,基本沒受到旱情影響。但是由於幹旱持續時間太長,錦州、義州、淩海、懿州等地小麥正值灌漿,受到嚴重影響。蹇義老先生負責的盤山,因為水利設施還不夠完善,種植的五萬畝水稻麵臨絕收。


    廣寧受到的影響相對要小一些。


    遼王從去年到了廣寧之後,每次規劃屯種點,都要選在水源充沛之處,同時開挖了一係列引水渠,配置了大量水車。


    廣寧城周圍水利設施最為完善,遼王去年領導大家不僅開挖了數十裏的引水渠,還通過疏浚護城河、開挖運河,無意中為廣寧儲備了不少寶貴的備用水源。


    因此,廣寧附近種植的小麥受到的影響不是太大,水稻還在茁壯成長。如果半個月內能夠迎來降雨,還是很有希望收獲六、七成的。


    懿州和黑山種植了比較耐旱的土豆和紅薯,無意中成為遼西各地秋收最大的黑馬。


    這都多虧了徐德,年初的時候在廣寧搗鼓大棚,為兩地提供了充足的土豆和紅薯種子。


    到了關鍵時刻,一畝土豆或一畝紅薯就能救活五家甚至是十家人的命。


    當然,迷信皇權的老百姓更多把這份功勞記在皇十五子朱植身上。


    到了六月中旬,當幹旱持續一個月的時候,到處是河道幹涸,赤地千裏,莊稼幹枯,一點即燃。


    遼南移民大多是從山東或高麗前來種植水稻的,麵對災情,個個欲哭無淚,開始陸陸續續卷起鋪蓋離開遼南。


    收到各地災情報告後,遼王一麵答應按月給每戶移民發放救濟糧,一麵厚著臉皮找老朱申請二十萬石糧食。


    這是他之國一年半來,第一次放下尊嚴,主動找老朱催要糧食。


    因為遼王公然抗旨的緣故,在遼東出兵配合大將軍藍玉北伐前後,老朱和戶部竟然出奇的一致,沒有給遼王劃撥一粒軍糧。


    遼王沒有細想其中原因,也沒有時間去細想。


    根據曆史的經驗,各種自然災害往往相伴而生,如久旱必蝗,大旱必震等等。這是他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他隻好把郭庸、郭鑒兄弟強行抓了公差,讓他們關門停了生意,到山東大量采購雞鴨,分送懿州、黑山等重點區域,防止蝗蟲泛濫成災。


    為確保遼東有充足的糧食應對下一步可能發生的更為嚴重的天災,遼王親自到長春督戰抗旱工作。


    朱植可是在長春方向投放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的。他對這一帶的情況最放心不下,同時也抱有最大的希望。


    麵對持續幹旱,他這時候寧願放棄廣寧,也要力保長春。隻有保住長春的收成,才能力爭留住八成以上的移民,穩住歸附不久的蒙古和女真各部。


    這就是年初,他為什麽批評張信沒有戰略眼光的原因。


    六月底,朱植到遼陽巡視,安排設置了一係列粥棚之後,直接到了長春一趟。


    原來在四月初的時候,黃湜到達長春地區,全權負責屯田事宜,前前後後總共接收大約一萬二千戶前來屯墾的移民。


    黃湜見屯墾力量有限,當時隻是暫時隻規劃了三個屯墾區:黃龍府的長春左屯衛,長春以南伊通河畔的長春後屯衛,以及長春軍營周邊地區,長春以北的前屯衛和以東的右屯衛,就暫時擱置起來。


    規劃好屯墾區域,黃湜就集中力量幹起大事來,開始分解任務。移民們負責種植二十萬畝水稻,三十萬畝大豆,平均每戶要種植近二十水稻,二十到三十畝的大豆。


    駐防長春的董興負責帶領士兵在以前的基礎上繼續開溝挖渠,興修水利。


    由於去年遼王已經讓董興他們提前做了不少準備,李喜旺很快就帶領十個種稻高手指導移民們先利用簡易大棚,迅速育了八千畝秧苗。


    一個月後,等秧苗長齊,二十萬畝稻田也整理出來了,剛好可以移栽秧苗。


    又十天後,等二十萬畝水稻栽種完,移民們開始放慢節奏,種上三十萬畝大豆。


    等大豆種完後,一些有力氣的散戶又自發開墾荒地,種上兩三個月就能見收成的梁粟之類的小米。


    就連李喜旺也不得不佩服中國農民的勤勞。


    與此同時,沈莊沈三公子也帶著一批工匠和工程隊來到了長春堡。


    他們先按遼王的要求,在長春周圍的交通要道和險要位置建立一係列小型棱形戍堡,組成一個鬆散的防禦型堡壘圈。


    在這個堡壘圈子之內,董興就親自帶領士兵們伐木建造軍營和移民們的臨時安置房。


    平安後來回到長春以後,也讓黃龍府和伊通兩地照此模式開展建設。


    六月份,隨著各衛兵力陸續調整到位,平安也是親自帶領士兵們建設軍營、民房。


    遼王讓平安從哈拉章那裏借五百人建馬廄。平安卻找哈拉章借了兩千人,建完馬廄後,又在長春、黃龍府和伊通三地的堡壘圈之外,開挖護城河。


    這樣既可作為防禦工事,又可引水灌溉水稻,順便也防止新歸附的海西女真部落和新投降的蒙古部落時刻惦記著造反。


    負責屯田的黃湜、負責防務的平安以及穿越而來的包工頭沈莊等人就這樣擼起袖子加油幹,密切配合,悉心籌劃,有條不紊地同時進行著挖渠、築堡、建房和屯田四大任務。


    誰也沒想到,三人的努力居然讓長春第一年屯田就成為大遼東的頭號大黑馬。


    來到長春後,遼王心中埋藏了十幾天的鬱悶和擔心終於一掃而空。


    看著周圍的水稻和大豆,一片欣欣向榮景象,他竟然像孩子般地抱著平安跳了起來:“平安!你真是我的親哥哥!遼東明年不會餓肚子了!”


    從此,朱植見了平安,就喊平安哥,以致於老朱聽說此事後,專門把平安召到應天進行一番考察,發現這平安確實為人謹慎本份,也就收為義子。這是後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去大明扶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獴在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獴在天並收藏去大明扶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