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九日,朱植終於回到了廣寧王府。


    十萬畝王府私產早已被張信收拾得井井有條,已經種植了三萬畝小麥,剩下的準備正準備全部種上水稻。


    李喜旺根本就沒按遼王的要求去沈陽。


    他覺得自己擅長種水稻,又在廣寧娶了個粘人的小媳婦,還悄悄地搗鼓了點煙草,準備當個煙神,和出盡風頭的酒神徐德一決高下。


    他一直不怎麽服老徐,都是山裏出來的大老粗,你能封神,我就不能修仙?


    張信也覺得沈陽那邊,暫時隻有西邊新開的新民屯衛在開始在墾荒。那裏暫時隻有從山東來的五千戶流民,種種小麥、雜糧,技術含量不大,也不需要人多指導,所以也就同意李喜旺繼續留在廣寧。


    當然,他也想重點種好遼王府私產裏的水田,拍好遼王的馬屁。


    這就是張信,無論是穿越前後,政治意識一直都是很強的。隻有服務好領導的,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朱植在王府沒休息多久,又先後去了廣寧城東北方向的黑山和東南方向的盤山兩個屯種點進行巡視,那裏的小麥和油菜長勢也都不錯。


    蹇義老先生還在盤山規劃了五萬畝水稻,目前正在忙著興修水利。


    他從小出生在四川,對水稻種植還是比較熟悉的。去年又親眼見證了廣寧城水稻的豐收情形,他現在也是信心滿滿,野心勃勃。


    廣寧以西的地方,朱植沒有去,隻是隨口向身邊的張信問了問那裏的情況。


    “義州、淩海和錦州三個地方的春耕情況怎麽樣?”


    “這三地處於遼西走廊必經之路,是關內移民的首選之地。移民們大多來自北平,大多有著種植小麥和雜糧的豐富經驗,不需要操太多的心,就能夠達到遠高於關內的畝產量。”


    “那些優良麥種有推廣的價值嗎?”


    “非常有價值,宋有才用去年用十畝試驗田收獲的近八千斤小麥種子。今年又搞了四百畝試驗田,指導去年評選的十大種麥模範專門種這些小麥,希望總結出一套種植小麥的先進經驗來。”


    “這個方法很好,要及時推廣。有才同誌真是有才。”


    “遼西走廊氣候相對溫暖一些,內地來的一些勤快人家甚至能種上兩季作物,種一季小麥或油菜,再種一季黍稷梁粟之類的小米雜糧。但從去年秋收情況來看,那裏更適合主種小麥。小米雜糧雖然生長期短,產量實在太低了,浪費民力。我已經派人通知那些地方的移民了,還是盡量多種小麥。”


    “在推廣先進的農耕經驗方麵,不要強迫,要穩紮穩打,注意引導,既要有像徐德、宋有才這樣的種地高手,手把手的進行傳幫帶,也要靠一年比一年好的收成,指導移民們不斷摒棄傳統粗放的種植方法,自覺學習後世先進的耕種方法。”


    “遼王說的是。宋有才以前也種過優良品種的小麥。他說這些優良品種種上兩三年後,都會出現退化。他也擔心後麵出現這種情況。”


    “推廣新品種時,那就要更加穩妥了。遼東地廣人稀,土地肥沃,也要注意輪作,耕二休一,甚至耕一休一都可以。一定要摸索出提出各種作物單產量的最佳方法來……”


    遼王最關心的還是長春那裏的屯墾工作。


    早在懿州時,他已經知道了自三月以來,內地移民出現了斷崖式下降,他在四平、長春一帶規劃的一係列蛙跳屯衛,春耕人力至今還沒有著落,更別提黃龍府和雙遼兩個群牧所了。


    於是他又對張信一通猛問,問得張信直冒汗。


    “長春春耕準備怎麽樣了?”


    “由於民力有限,而且周邊都是蠻夷,屯墾風險太大,大家也不願意去。所以那裏還未提上日程。”


    “你要善於從戰略上辯證地看問題。長春離廣寧或沈陽都是上千裏,為諸蠻環伺,既是劣勢,也是優勢。如果在長春屯墾成功,就近收獲一石糧食相當於從廣寧或沈陽調集三石糧食。換句話說,在長春開墾一畝相當於在廣寧開墾三畝。如果再考慮遇到緊急軍情,其中節省的十天時間成本更是不可估量。哪怕向長春地區移民五千戶,種上五萬畝水稻,一半自用,另一半足也夠用於戰備。”


    “我這眼光確實不及王爺萬分之一,可是這耕種季節都快要過了,再組織墾種恐怕已經來不及了。”


    “長春屯墾意義重大,刻不容緩。這是關係到蛙跳戰術成敗的關鍵。”


    “蛙跳戰術?”


    “算了,跟你說不清。還是我親自來操作吧。”


    很快,遼王再次在廣寧大規模地調兵遣將起來。


    不過這次,他不是去打仗,而是派人到長春執行種田任務。


    馬上就要到水稻育種季節了,他也不再細聲細語地做移民們的思想工作,而是近乎無情地直接下達了一係列異地安置的王府命令,確保長春必須在端午節之前把水稻都種上。


    原本被張信安置在王府私產上的三千戶移民首當其衝。其中除了有一千戶重新安置到雙遼城執行蛙跳戰術外,剩下的兩千戶重新安置到長春地區。在遼陽等待安置的山東移民由黃湜派人送往長春。蹇義也要從盤山的廣寧右屯衛中選送兩千戶會種水稻的農民支援長春。


    遼王還寫信給錫伯國王,讓其帶領一千戶部落百姓到長春聽從明軍安排,種植水稻。


    曆史上的錫伯人雖然出身森林,其實又和其他林中部落又不一樣,特別善於向漢人學習耕種。這也是一股不可小視的屯墾力量。


    就連不想去長春的李喜旺,朱植也沒有給他麵子,將他夫妻倆和去年當選的十大水稻種植高手一起攆去了長春,充當種田顧問。


    去年安置在淩海的五十名魯王府工匠和沈莊的五百名工程隊也被派到長春開發房地產,共同為移民們建好家園。


    遼王現在感到,遼西現在的資源太多了,再繼續下去,遼西越來越好,將來更沒人願意到那更為偏遠苦寒的長春了。


    不過遼王也不是不講一點人情。


    他對移民們許諾:“凡是去長春或雙遼的,不僅有公車接送,種田的每兩戶還送一頭耕牛、一台腳踏式脫粒機,建房子的賞五兩銀子。”


    要知道此時的大明,即使在普遍種植水稻的江南地區,因為養牛成本太高,老百姓也不是家家戶戶都有耕牛,隻能兩人在耕犁上綁上一根杠子,一前一後地拉犁耕地,效率不及耕牛的四分之一。


    被稱為人間天堂的蘇州、杭州,仍然還有一些農民以鋤當犁,進行繁重而效率低下的農耕活動。


    甚至到了後世王上將開發北大荒時,還是好多人以人為役,負犁前進。


    至於水稻脫粒,大部分還是手工摔打,極為費時費力。小部分有條件的,才會用耕牛拉著石碾給水稻脫粒,隻是這樣好多稻粒都被碾得粉碎,浪費極大。


    一般農戶寧願多費點力,也不願意用石碾脫粒。這也是古人為什麽為會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農民生產糧食的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艱辛。


    而遼王則是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們少一些艱辛,多一些收獲。


    遼王的獎勵政策一出台,迅速讓許多農戶放棄了抵觸情緒。


    至於李喜旺,朱植直接把皇帝送給自己的豪華馬車轉送給了他。


    李喜旺的媳婦倒也識趣,不再在李喜旺身後唧唧歪歪,拖後腿了。食君之?,忠君之事的大道理,這娘們還是懂得一二的。


    在遼王的命令下,遼海水師的小型船隻和廣寧府的車輛也全部出動了,幫助北上的移民和工匠們運送好不容易才置辦的家具、細軟、種子和農具等物。


    遼王把工作做到這份上,移民和工匠們還有什麽話說!


    為了確保屯墾萬無一失,遼王又下達了一係列命令。


    火真先帶中護衛的兩個車兵營護送一千戶移民先到雙遼屯墾。


    曹楚材的夜不收進駐開原城和撫順關以東,收集建州女真各部情報,四處傳播大明將要討伐建州女真的虛假消息。


    周興的廣寧衛和馬雲的金州衛各派一千人馬,大張旗鼓地北上開原、四平,虛張聲勢,名為討伐女真,實為保護北上移民。


    廣寧中護衛的兩個步兵營則隨移民北上行進貼身防護,不給建州女真以可乘之機……


    遼王抓屯墾搞的真像是要打仗一樣。


    這一番操作下來,開原和撫順以東的建州女真各部確實被唬住了,未敢輕舉妄動。


    到了四月初,實際上有萬餘戶移民安全到達長春一帶,加上錫伯國王帶來的土著農民,長春堡周圍地區實際上已經有一萬兩千戶移民參加屯墾。


    這比朱植料想的足足多出了四千戶移民,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在遼陽的黃湜充分領會到了遼王的意圖,幹脆把從高麗逃難來的四千戶移民也送到了長春。


    朱植收到黃湜的報告後,甚是欣慰。


    要知道,雖然在唐朝時,渤海人非常擅長種水稻,但是後麵斷代了。直到近代,高麗人才在長白山以東的圖們江地區種植水稻,又把這個水稻文化給續上了。


    黃湜送來的四千高麗人可是天生的種稻高手,也許他們真有當年渤海人的農耕基因。


    遼王也因此對這個黃湜刮目相看。看來這個黃湜真不是史書上說的那麽迂腐啊。


    他馬上下令黃湜立即北上長春,全權負責長春屯墾事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去大明扶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獴在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獴在天並收藏去大明扶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