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下有請。”
不一會兒,玉離經便在孔子的帶領下,來到了聖賢莊內部的古榕樹下,在他麵前還盤坐著數道身影,氣息深沉都是神話起步!
尤其是坐在正中央的那位,哪怕是玉離經,都在刹那間恍惚了一下。
“老師,客人來了。”
孔子來到那位老者的身前,恭敬的行了一個儒家禮儀。
“見過道友。”玉離經簡單的行了一禮,便找了位置就坐。
“道友遠方而來,還請入座品茶。”
說話間,在玉離經麵前的桌子上,突然多出了一杯清茶,熱騰騰的白氣從琥珀色茶水裏飄出,寡淡清香的茶韻充斥在周圍。
“疏香皓齒有餘味,更絕鶴心同杳冥。”
“這茶,不錯。”
玉離經捏著茶杯,淺淺的抿了一口,暖溫的茶水混著香氣,在口齒間回蕩遊離,最後順入喉下。
這一杯茶,內部居然蘊含著天地至理。
尋常的天象境武者,若是品嚐一口如此清茶,恐怕一身修為會原地飛升,直入天人境!
而麵前這位沏茶,上擺的老者,也正是這聖賢莊的莊主——老子。
玄黃界內,一切的儒家學派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這位老者的身上。
例如北境宋朝的文聖境大儒——黃賞,大明的帝師——劉伯溫,南境唐朝的欽天監監正——李淳風等等!
這些人的主要學派,都源自於眼前的這位老子。
此人所推廣的學派隻有一個,那便是“教化眾生,消愚開智。”
如此宏偉的目標,哪怕是玉離經,也是發自內心的感慨。
“不知道友遠方而來,所為何事?”
老子笑嗬嗬的說道,一雙眼眸倒映出玉離經的身影,亙古不變的眼波,產生了一絲異動。
這玉離經一身的浩瀚聖氣,無比的純正純厚!
哪怕是他座下最為驕傲的弟子,孔子都不及此人。
眼前這人給他一種奇異感覺,就好似一尊遠古聖人站在這裏一樣。
“久聞道友之名,今日特意前來品茶論道。”玉離經放下茶杯,目光灼灼的看著老子。
“哈哈哈,既然道友有如此興趣,那老夫就卻之不恭了。”
忽然間,四周的天地皆為一清,古榕樹下似乎隻有兩道身影,坐在周圍的荀子,孔子,墨子等人,臉上露出錯愕的表情。
“這是天人合一!”
孔子語氣有些駭然的說道。
“師兄,你確定嘛?”
一旁的墨子,荀子二人在聽聞後,臉色同樣無比驚詫!
隻見聖賢莊天空上漂泊的雲朵,山林荒野中奔騰的溪流,遊離在空氣裏的天地元力,在此刻都被按下的暫停鍵。
玉離經和老子二人隔著十丈距離入坐,兩人的周身都各自彌漫出相對應的武道規則!
古榕樹上垂落的須根,在暮光下凝成玄奧的卦象。
玉離經的指尖摩挲在桌麵上,一股純正的浩然正氣自體內湧出,在他的背後凝聚為一尊百丈大小的白金虛影!
老子則是抿完最後一口茶,周身縈繞出重重清流,樹冠深處傳來編鍾的清音,背後同樣凝聚出一尊百丈青色虛影!
“這是老師的天人之象,此人到底是何方來曆,僅僅開始論道,就讓老師如此認真。”
看著老子身後的那道虛影,荀子不禁喃喃自語著。
從他拜師到現在,已有數萬年的時間了,老師與師兄弟們之間的論道次數,少說也有三四次。
可沒有一次能夠讓老師如此認真。
\"道友可知何為道統?\"
老子袖中滑出玄黃硯台,墨香凝成九座城郭虛影。
玉離經注意到每座城門都鐫刻著不同紋章——有的形似稻穗環繞利劍,有的如同書簡托起明鏡。
玉離經並指為筆,浩然氣在虛空勾勒出禮器圖騰:\"道統當如參天巨木,根係深入九幽而汲取養料,枝椏卻要觸摸青冥指引方向。\"
圖騰成型的刹那,榕樹表皮浮現出經緯縱橫的脈絡,每條紋路都在演化春耕秋收的輪回。
硯中墨池突然翻湧,顯化出洪水衝毀堤壩的景象。
老子屈指輕彈,滔天濁浪上方浮現龜甲裂紋般的古篆:\"若禮法不能止住人心潰堤,這參天巨木豈不成了空中樓閣?\"
空中禮器突然迸射金光,化作三千青銅鎖鏈纏繞洪水。
玉離經頭頂浮現出社稷壇虛影,鍾鼎聲裏夾雜著萬民鑿井之聲:\"治水當疏而非堵,禮法亦需因時損益,就像這榕樹氣根。\"
他輕點正在滲入大地的根須,\"看似無序垂落,實則都在尋找最適合的土壤。\"
老子突然翻轉硯台,墨汁逆流成河。
玉離經看到自己倒影分裂成兩個形象:一個在殿堂製定法典,一個在阡陌傾聽童謠。
當星輝灑落墨河時,兩種身影的經脈竟都流轉著相同氣韻。
\"道友與他人論道術法,可曾遇到質疑禮法的稚子?\"
老者從樹洞取來焦尾琴,撥弦時竟有四季輪回之音。
玉離經手中的玉筆突然震顫,表麵浮現出種種畫麵,一股純正中和的神念之力,將他包裹在內!
這是老子的神魂出竅,沒想到他居然將神識成功蛻變為神念,自玉離經出世以來碰見的第一位強者!
哪怕是地仙的袁天罡,任元一二人,元神境界都隻是神識九重圓滿。
此刻,玉離經的眼神開始逐漸認真起來。
這人,值得他全力以撲。
玉離經輕描淡寫的一笑,手中的玉筆在空氣中交鋒,一股不弱於他的神念之力如海浪般席卷。
“沒有不被質疑的道,也沒有完全被質疑的道,正如同世間沒有絕對完美的璞玉,除非經受了後天的精雕細琢!”
嗡!
話音剛落,一道柔和的光柱便從玉離經的背後升起,洞穿了蒼穹!
如此奇異的一幕,讓整個九陽域的武者,為之側目而視。
“那是什麽!”
“教誨之光!”
那是聖賢莊內儒聖在論道術法!
“萬丈光柱,這怎麽可能!”
“難道是那位出場論道了?”
九陽域的一處陰暗閣樓內,一位裹緊黑色勁袍,眼瞳如蛇蠍般陰冷的男子,抬眸凝視遠處天穹中,那道承接天地的神光!
……
不一會兒,玉離經便在孔子的帶領下,來到了聖賢莊內部的古榕樹下,在他麵前還盤坐著數道身影,氣息深沉都是神話起步!
尤其是坐在正中央的那位,哪怕是玉離經,都在刹那間恍惚了一下。
“老師,客人來了。”
孔子來到那位老者的身前,恭敬的行了一個儒家禮儀。
“見過道友。”玉離經簡單的行了一禮,便找了位置就坐。
“道友遠方而來,還請入座品茶。”
說話間,在玉離經麵前的桌子上,突然多出了一杯清茶,熱騰騰的白氣從琥珀色茶水裏飄出,寡淡清香的茶韻充斥在周圍。
“疏香皓齒有餘味,更絕鶴心同杳冥。”
“這茶,不錯。”
玉離經捏著茶杯,淺淺的抿了一口,暖溫的茶水混著香氣,在口齒間回蕩遊離,最後順入喉下。
這一杯茶,內部居然蘊含著天地至理。
尋常的天象境武者,若是品嚐一口如此清茶,恐怕一身修為會原地飛升,直入天人境!
而麵前這位沏茶,上擺的老者,也正是這聖賢莊的莊主——老子。
玄黃界內,一切的儒家學派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這位老者的身上。
例如北境宋朝的文聖境大儒——黃賞,大明的帝師——劉伯溫,南境唐朝的欽天監監正——李淳風等等!
這些人的主要學派,都源自於眼前的這位老子。
此人所推廣的學派隻有一個,那便是“教化眾生,消愚開智。”
如此宏偉的目標,哪怕是玉離經,也是發自內心的感慨。
“不知道友遠方而來,所為何事?”
老子笑嗬嗬的說道,一雙眼眸倒映出玉離經的身影,亙古不變的眼波,產生了一絲異動。
這玉離經一身的浩瀚聖氣,無比的純正純厚!
哪怕是他座下最為驕傲的弟子,孔子都不及此人。
眼前這人給他一種奇異感覺,就好似一尊遠古聖人站在這裏一樣。
“久聞道友之名,今日特意前來品茶論道。”玉離經放下茶杯,目光灼灼的看著老子。
“哈哈哈,既然道友有如此興趣,那老夫就卻之不恭了。”
忽然間,四周的天地皆為一清,古榕樹下似乎隻有兩道身影,坐在周圍的荀子,孔子,墨子等人,臉上露出錯愕的表情。
“這是天人合一!”
孔子語氣有些駭然的說道。
“師兄,你確定嘛?”
一旁的墨子,荀子二人在聽聞後,臉色同樣無比驚詫!
隻見聖賢莊天空上漂泊的雲朵,山林荒野中奔騰的溪流,遊離在空氣裏的天地元力,在此刻都被按下的暫停鍵。
玉離經和老子二人隔著十丈距離入坐,兩人的周身都各自彌漫出相對應的武道規則!
古榕樹上垂落的須根,在暮光下凝成玄奧的卦象。
玉離經的指尖摩挲在桌麵上,一股純正的浩然正氣自體內湧出,在他的背後凝聚為一尊百丈大小的白金虛影!
老子則是抿完最後一口茶,周身縈繞出重重清流,樹冠深處傳來編鍾的清音,背後同樣凝聚出一尊百丈青色虛影!
“這是老師的天人之象,此人到底是何方來曆,僅僅開始論道,就讓老師如此認真。”
看著老子身後的那道虛影,荀子不禁喃喃自語著。
從他拜師到現在,已有數萬年的時間了,老師與師兄弟們之間的論道次數,少說也有三四次。
可沒有一次能夠讓老師如此認真。
\"道友可知何為道統?\"
老子袖中滑出玄黃硯台,墨香凝成九座城郭虛影。
玉離經注意到每座城門都鐫刻著不同紋章——有的形似稻穗環繞利劍,有的如同書簡托起明鏡。
玉離經並指為筆,浩然氣在虛空勾勒出禮器圖騰:\"道統當如參天巨木,根係深入九幽而汲取養料,枝椏卻要觸摸青冥指引方向。\"
圖騰成型的刹那,榕樹表皮浮現出經緯縱橫的脈絡,每條紋路都在演化春耕秋收的輪回。
硯中墨池突然翻湧,顯化出洪水衝毀堤壩的景象。
老子屈指輕彈,滔天濁浪上方浮現龜甲裂紋般的古篆:\"若禮法不能止住人心潰堤,這參天巨木豈不成了空中樓閣?\"
空中禮器突然迸射金光,化作三千青銅鎖鏈纏繞洪水。
玉離經頭頂浮現出社稷壇虛影,鍾鼎聲裏夾雜著萬民鑿井之聲:\"治水當疏而非堵,禮法亦需因時損益,就像這榕樹氣根。\"
他輕點正在滲入大地的根須,\"看似無序垂落,實則都在尋找最適合的土壤。\"
老子突然翻轉硯台,墨汁逆流成河。
玉離經看到自己倒影分裂成兩個形象:一個在殿堂製定法典,一個在阡陌傾聽童謠。
當星輝灑落墨河時,兩種身影的經脈竟都流轉著相同氣韻。
\"道友與他人論道術法,可曾遇到質疑禮法的稚子?\"
老者從樹洞取來焦尾琴,撥弦時竟有四季輪回之音。
玉離經手中的玉筆突然震顫,表麵浮現出種種畫麵,一股純正中和的神念之力,將他包裹在內!
這是老子的神魂出竅,沒想到他居然將神識成功蛻變為神念,自玉離經出世以來碰見的第一位強者!
哪怕是地仙的袁天罡,任元一二人,元神境界都隻是神識九重圓滿。
此刻,玉離經的眼神開始逐漸認真起來。
這人,值得他全力以撲。
玉離經輕描淡寫的一笑,手中的玉筆在空氣中交鋒,一股不弱於他的神念之力如海浪般席卷。
“沒有不被質疑的道,也沒有完全被質疑的道,正如同世間沒有絕對完美的璞玉,除非經受了後天的精雕細琢!”
嗡!
話音剛落,一道柔和的光柱便從玉離經的背後升起,洞穿了蒼穹!
如此奇異的一幕,讓整個九陽域的武者,為之側目而視。
“那是什麽!”
“教誨之光!”
那是聖賢莊內儒聖在論道術法!
“萬丈光柱,這怎麽可能!”
“難道是那位出場論道了?”
九陽域的一處陰暗閣樓內,一位裹緊黑色勁袍,眼瞳如蛇蠍般陰冷的男子,抬眸凝視遠處天穹中,那道承接天地的神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