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中年男子頭戴網巾,手持書卷,儀態閑雅,飄逸的胡須又黑又亮,眉目疏朗,風度翩翩。


    一幅標準晚明士大夫的打扮,賣相十分要得。


    朱寅和寧采薇不知這位帥叔的來曆,隻能一起行禮。


    朱寅叉手作揖:“小子見過長者,這廂有禮了。”


    朱寅能看出,此人不像是來縣衙辦事的,觀其神情氣質,應是縣衙官員。


    他在這縣衙重地,居然不穿官府公服,而是穿著燕居閑服,可見級別不低。


    最起碼,也是典史、教諭級別的“大佬”。


    寧采薇也雙手虛握,一上一下的放在腹部,微微屈膝,像模像樣的道個萬福。


    “奴家見過長者。長者萬福。”


    那中年男子意態閑適的輕撩下擺,在傍邊的石凳上坐下,一雙炯然的眼眸在兩個孩子身上掃了一眼,露出和藹可親的笑容。


    “隨你們家大人來的?你家大人是誰?認得老夫麽?”


    他能看出,朱寅和寧采薇雖然衣飾普通,卻又像是大家子女,不似一般人家。


    可是這女郎沒有裹腳,明顯就是一雙天足,卻又和鄉野陋婦、賤籍粗女一般了。


    可惜。


    但這兩個孩子宛若金童玉女,很是討人喜歡。他一見之下,就心生好感。


    反正午後無聊,秋光靜好,和稚子閑話幾句,也有一番童趣吧。


    朱寅老實回話道:“我們是自己來的,大人不在南京。小子不知長者尊號,不敢請教長者台甫。”


    這是很禮貌也很得體的回答。


    他不想知道對方的姓名來曆。因為此人多半是官員,一旦知道官職,就要下跪。


    他不想跪。幹脆不問。


    明朝“非大儀等事無須跪拜”,的確是太祖皇帝的規定。


    明初遵守的很好。哪怕平頭百姓見到一品大員,也隻是道邊避讓,行揖禮而已。


    那時,隻要不是重大禮儀、過堂審案等場合,臣不跪君,下不跪上,民不跪官。


    可這是老黃曆了。


    弘治之後,製度大壞。


    對官員有利的,就是洪武祖製,斷不可改。對他們不利的,就要大改特改,置若罔聞。


    祖製是鐵打還是泥涅的,就看他們喜不喜歡。


    從嘉靖時起,跪拜之風開始蔓延。不但大臣動不動跪皇帝,下官也動不動跪上官。


    甚至武將跪文官。


    至於平民百姓,更是見官必跪。不但沒了明初見宰相不跪的權利,對底層官員也要下跪。


    不跪的祖製反而成了非禮。跪,反倒成了製度。


    到了清朝,跪拜禮更是被“發揚光大”,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除了皇帝,誰都缺鈣。


    眼下,若是知道對方是官員,朱寅必須要跪。


    除非他有功名在身,或者是勳貴宗室。


    誰知那中年男子微微一笑,平易近人的撫須道:“小兒倒是老成。老夫江寧右丞,姓莊。”


    偏偏報出官職字號。


    也不知道是不是看穿了朱寅的心思,有意為之。


    “原來是讚府莊老爺!”朱寅心中十分鬱悶,卻隻能硬著頭皮跪下,下拜稽首道:“孩兒朱寅,見過讚府老爺!”


    時人尊稱縣丞為讚府。


    算了,現在自己才九歲。對方快四十了吧?就當是跪長輩拜年。


    寧采薇萬般無奈,卻也隻能跟著朱寅下跪道:“孩兒見過讚府老爺。”


    孩兒,是晚明時期百姓對官員、小官對高官的一種自稱,和“小的”、“小人”意思類似。


    自稱孩兒,稱對方老爺,肯定錯不了。


    既然到了古代,就要適應古代的社會環境,不能我行我素、格格不入。


    莊縣丞眼見兩人跪下,手中書卷一抬,“起來吧,站著說話便是。”


    “謹遵台命。”朱寅隨即起身,清稚的小臉上又露出人畜無害的燦爛笑容。


    看上去既聰明懂事,又不失孩子的童真之氣。


    寧采薇此時也像個優雅知禮的小淑女,青澀而乖巧。


    莊縣丞又道:


    “小妮子,你方才為何說知縣大人?這是哪個地方的說道?”


    寧采薇腦子轉的很快,不慌不忙、不卑不亢的回答:


    “回老爺的話,孩兒原以為,知縣老爺是百姓的父母,父母就是大人,可不就是知縣大人麽?”


    莊縣丞嗬嗬一笑,“如此說來,還真有三分道理,也不是笑談了。”


    國朝百姓稱知縣為父母,稱知府為祖父,稱布政使為曾祖父,早就成為習慣。


    以此,會巴結的知縣在知府麵前自稱孩兒,善諂媚的知府在布政使麵前自稱孩兒。


    那麽這小姑娘稱呼知縣大人,似乎也是理所應當啊。


    莊縣丞隨便說了兩句,想起自己膝下無子,頓時興致寥寥的揮揮手道:“好了小友,你們去吧。”


    然後就再也不理兩人,而是在秋陽下看起書來。


    偷得浮生半日閑啊。


    朱寅原以為這位會問一些問題,然後自己表現極佳,展現神童之姿,讓對方暗歎“生子當如朱稚虎”。


    自己就能順杆子爬了。


    隻要獲得這個七品實權領導的賞識,就能在江寧縣狐假虎威,很多事就方便的多。


    然而讓這個特務大感意外的是,莊縣丞興之所至的說了幾句話,就興之所去的隻顧看書。


    不是叫我小友的嗎?


    這就結束了?


    是我不可愛嗎?


    你好奇怪啊。


    朱寅感到自己白跪了,鬱悶之下隻能行了禮,告辭離開。


    倒退著走出去五步,又轉身走了五步,滿含期待的回頭一看,卻見那縣丞老爺還在老神在在的低頭看書。


    姿勢都沒動。


    完全沒有叫住自己的意思。


    寧采薇也有點鬱悶。這算什麽事?初來乍到,好不容易遇到一個實權領導,就這麽擦肩而過。


    兩人忽然都知道為何了。


    因為他們沒有顯赫的家世。就算是“金童玉女”,人家堂堂一個京縣三把手,憑什麽在意他們?


    真是自作多情。


    大人物們,都是很忙的。


    朱寅走到儀門邊,一個站在廊下帖告示的書手問道:


    “小兄弟,讚府老爺和你們說的甚麽?”


    他純粹是好奇。


    朱寅搖搖頭道:“沒說什麽,就是考較了我一番,誇了我幾句,受寵若驚。”


    那書手聽到縣丞老爺誇讚朱寅,不禁對這個男童有點肅然起敬了。


    “真的?嘖嘖,小兄弟不到十歲吧?就和讚府老爺有說有笑,還得了誇讚,好生令人羨慕啊。”


    朱寅摸摸頭上的角髻,笑容天真的說道:


    “我也沒想到,縣丞老爺這麽平易近人,就像家中長輩一樣和藹可親。他還問了我的姓名和住址。”


    書手聽到這裏,神色居然有一點恭敬了,笑容都陪著小心。


    “小兄弟聰明伶俐,人見人愛,莫不是右讚府要抬舉你?”


    朱寅搖搖頭,“啊?可我都不知道讚府老爺的尊姓大名呢,老兄可以說說麽?”


    那書手正有一番傾訴之心。朱寅一問,他也就毫不隱瞞,將自己知道的領導信息,和盤托出。


    反正也不是什麽秘密。


    朱寅和對方聊了一會,相關情報就打聽了個大概。


    江寧縣有左右兩個縣丞,左縣丞叫韓參元,右縣丞叫莊廷諫。


    兩人都是舉人出身,也算科舉正途官。國朝以左為尊,所以左丞韓參元僅次於知縣,屬於二把手。


    這莊廷諫是右縣丞,位次在左縣丞之下,屬於三把手。


    也就是常務副!


    真就是大佬了,實打實的正縣級實權領導!


    江寧縣是京縣。知縣是正六品,縣丞是正七品,和普通知縣平級。


    而且,莊廷諫出身常州望族,據說還是唐順之的孫女婿。唐順之雖然去世二十多年,可唐家的影響力仍然不小。


    朱寅記得,唐順之有個孫子,是萬曆十七年的進士。


    那麽這位莊縣丞,後年會有個進士舅子。


    若是能攀附這個關係,給對方留個好印象,眼下就是個機會。


    總不能白跪吧?男孩膝下有黃金,女孩膝下有白銀。


    朱寅心中思忖著如何接近莊縣丞,一邊慢慢踱出縣衙。


    剛到了外衙,就看到兩個男子被一群快班衙兵押解出來。


    這群快手殺氣騰騰的將兩個囚犯押到獄神廟中,祭告獄神。


    “是斬立決,要殺頭了。”附近的皂隸說道,“萬曆十三年以來,這還是江寧縣第一起斬立決的死囚犯,不赦之罪。”


    斬立決?朱寅心中一動,問道:“敢問牌翁,那兩人犯了何罪,要斬立決呢?”


    那皂隸冷笑:“犯了何罪?通倭通洋,盜竊宮中圖書,那可是永樂爺修的大典,幾乎都藏在北京,南京宮中隻藏了一點,如今也沒了。”


    “據說,南京宮中藏的那點雖然不多,卻是很緊要的一點。”


    “這案子早就審結定讞,刑部、錦衣衛、大理寺都過了一遍,但主辦還是江寧縣。”


    說到這裏,他露出一個詭異的笑容。


    朱寅立刻就看明白了。為何這麽大的案子,最後還是江寧縣主辦。


    因為刑部、大理寺等高級衙門,都不願意沾手,就塞給了江寧縣。


    這說明什麽?說明雖然人抓到了,但案子一直沒破,東西一直沒找回來。


    為了推卸責任,幹脆讓江寧縣主辦。


    通倭通洋,到南京故宮盜竊圖書。這被盜之物,不會是永樂大典的一部分吧?


    史料記載,《永樂大典》全部運到北京了。正副本、嘉靖抄錄本,三套都在北京。


    難道,南京故宮仍然藏了一部分,並沒有北運?


    後世有個說法,就是西方文藝複興的成就,是盜竊了《永樂大典》中的科技成果。


    說是南京故宮其實也有《永樂大典》,隻是被西方人一點一點的偷完了。


    朱寅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他不敢說這種猜測一定錯,卻更難以相信。


    在他看來,就算《永樂大典》和文藝複興有關係,頂多也隻是啟發借鑒作用,絕非西方近代科技的淵藪。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永樂大典》非同小可。


    隻是,明朝對《永樂大典》的態度是束之高閣,放在宮中落灰、失火。


    並沒有利用《永樂大典》中的科技部分。科技部分處於被封禁的狀態,無人研究,也無人關心。


    最後明朝君臣自己,也不知科技部分是什麽內容。


    朱寅站在原地駐足看了一會兒,兩個犯人又從獄神廟中被押解出來。


    他們渾身沒有一塊好肉,腿也斷了,完全是被人架著。


    兩雙麻木的眼神看了眾人一眼,十分瘮人。


    那皂隸道:“說是斬立決,縣尊老爺還需最後定讞,犯人還要帶到三法司走個過場。”


    “都察院的海大老爺,如今又抱病去了江浦,幾日之內都回不來,這個過場還要走好幾天,起碼要等到海大老爺回來,才能斬立決。”


    海瑞去江浦了,幾天都回不來?朱寅不禁一愣。


    那要找到海瑞,還要等好幾天啊。


    朱寅點點頭,“謝過牌翁解惑了,小子受教。”


    自漢朝以來,都以秋氣肅殺合乎天道,定秋後處決犯人。


    賞以春夏,罰以秋冬。


    大明律,斬刑分為斬監候和斬立決。大多數斬刑都是斬監候。


    斬監候很嚴謹,要經過秋審、朝審、朱勾、複刑複奏等程序。


    而且,在來年秋分之後、立春之前處決。


    是為秋決。


    所謂的秋後問斬,就是斬監候了。斬監候還有一點希望能活下來。


    斬立決就不同了。


    斬立決雖然也有程序要走,但程序簡單的多,往往不會等到秋分之後,快則數日,慢則數月就人頭落地。


    朱寅跟著眾人出了縣衙大門,卻見附近圍了很多人群,都是看犯人的。


    兩個犯人即將被帶上囚車時,忽然神色有點激動,大聲說了兩句話。


    朱寅和寧采薇聽到這兩句話,都是神色一怔。


    怎麽有點像是西班牙語?但朱寅聽不懂西班牙語。


    可是他的目光已經在人群中搜索,這是特工的本能。


    寧采薇懂西班牙語,她小聲對朱寅說道:


    “這兩人剛才喊得的是西班牙語,和後世西語有點不同,我不太肯定語義,意思可能是……”


    朱寅一邊聽寧采薇翻譯,一邊觀察周圍的人群,很快就發現有個男子對這兩句西班牙語有反應。


    那人可能聽的懂。


    不懂的人群,當然以為是瘋言瘋語。


    朱寅在留意這個人之後,發現他的眼神和兩個犯人好像有交流。


    接著,這個人很快就進入對麵的一家瓷器店。他的衣著打扮,和瓷器店的人一樣。


    似乎是瓷器店的店主。


    那人進入瓷器店不久,店就打烊關門,他就再也沒有出來過。


    朱寅收回目光,結合寧采薇剛才的話,心中有了一些眉目。


    他回頭看向縣衙,卻見不知何時,莊縣丞正站在縣衙門口,目光有點幽邃,不知道在想什麽。


    周圍的皂隸,都是神色恭敬的站在一邊。


    “嗯?”他的目光掃到朱寅,“稚兒還沒有走?”


    朱寅迎著他探究的目光,稍作猶豫,就蹀躞著步子上前。


    叉手小聲道:“回讚府老爺,孩兒剛才發現一件事,可能是個線索,或許對這案子有點用。”


    海瑞未必能治好,沈一貫未必願意收他為徒。


    縣官不如現管。要想在人生地不熟的江寧縣站穩腳跟,打開局麵,官場上就要有掌握實權的靠山撐腰。


    靠山,很多時候是自己爭取到的。


    這個出身江南大族的莊縣丞,就很合適。


    莊縣丞有點驚愕了,“你?你找到線索了?”


    朱寅垂著眼簾,“孩兒不知道,也許知道一點。”


    莊縣丞似笑非笑的看著朱寅,點頭道:“你隨老夫進來。”


    “是。”朱寅亦步亦趨的跟著進去。


    朱寅終於又回到縣衙公堂之前。


    莊廷諫沒有直接問線索的事,而是問道:


    “朱寅啊,你幾歲了?可有讀書?”


    朱寅回答:“回讚府老爺,孩兒九歲。三歲開蒙識字,已經讀書六年。”


    “哦?”莊廷諫點點頭,“難怪清氣靈動,年幼老成,原來已經開蒙六年,可謂早慧。”


    一般孩子五歲開蒙。三歲就能開蒙,那必然聰明。


    他膝下六女而無一男,見朱寅粉妝玉琢、聰明早慧,不禁有點羨慕,笑指身後的縣衙公堂,考較道:


    “稚子既雲三歲開蒙,習書六載,想必讀過《千家詩》,那便以這公堂為題,詠一首五言如何啊?”


    他這種考較,其實就是看看朱寅的成色,是不是真的早慧聰敏。


    然後,再決定以什麽樣的態度,對待朱寅,以及朱寅提供的線索。


    “是。”朱寅叉手,“長者考較,萬不敢辭。且容孩兒思索片刻。”


    “哈哈。”多女無子的右丞笑了,“給你半刻鍾。看看你是否有神童之姿。”


    朱寅根本沒有用半刻鍾,就開口吟道:


    懸魚對獬豸,


    坐北朝南開。


    高堂懸明鏡,


    清風過月台。


    甘棠遺愛重,


    蘇章二天裁。


    暗室心自牧,


    一壺冰玉白。


    ps:五千字大章節,雖晚必到!晚安!漏看昨天被封章節的書友,還請回頭看看,不然劇情接不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晚明風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戈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戈昔並收藏晚明風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