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種腳板薯
換親?對不起,我依然是王炸 作者:虹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若若飛奔回家,不一會兒又看到她飛奔回家,驀地,宋清歡看清了她懷裏抱著的,也大踏步迎了上去。
“若若,你從哪兒挖來的?”腳板薯上還有新鮮的泥土,應該還有剛挖出來沒多久。
宋清歡接過那一大坨足足有十斤重的腳板薯,喜出望外。
這種管飽,澱粉也充足的薯類,荒年的寶貝啊!
主要是能存很久,四季都可以吃。
“清歡姐,這個是我在山上挖到的。這幾天我跟書瑤、書瑜有空就出去找東西。這座山上有好多小動物,它們也不咬人,有時候還來我們身邊玩。”
李若若的語氣裏滿是自豪。
“若若,你可找到寶貝了,這叫做腳板薯,你看看它是不是長得像我們的腳板?”
宋清歡把那一大坨腳板薯放正了,李若若仔細看了一會,可不是麽,就跟大腳丫子一模一樣。
“清歡姐,這個好吃嗎?”能吃就行,但是如果還好吃,就更完美了。
“分品種,有的吃起來沙沙綿綿的,有的吃起來是脆的。”宋清歡已經在想著要把腳板薯種下地了。
“我找到的這個品種,是沙沙綿綿的品種嗎?”看著李若若期待的眼神,宋清歡心裏一陣感動。
這個名門閨秀,如今也開始考慮找能吃飽的植物來種,原本她還想自己去找的,沒想到李若若捷足先登了。
“得切開了才知道,我們回去把它切開,順便種到地裏。”宋清歡讓李若若抱著腳板薯,她把那根秧苗插到了田裏。
“那咱們什麽時候可以種?”李若若眼前已經浮現出腳板薯收獲的場景了。
“切成小塊,裹了灰就可以種了。”宋清歡看著李若若那副模樣,有些想笑。
這姑娘肯定想吃腳板薯了。
兩人回到了宋清歡家,宋清歡找了一把幹淨的刀,以縱切的方式將那坨腳板薯切成了無數個大小均勻的長塊,再橫切成小塊,每一塊塊莖上麵都帶有芽眼。
然後宋清歡讓李若若去拿草木灰。
“清歡姐,草木灰是什麽?”李若若剛轉身,又想起自己似乎不知道草木灰這種東西。
“就是灶膛裏的灰,柴火燃盡之後的灰。”宋清歡耐心地給李若若解釋。
溫書瑤跟溫書瑜兩人今日也一同來找宋清歡,四個姑娘就在一起給宋清歡切好的腳板薯裹草木灰。
一個十斤重的腳板薯,宋清歡切成了四十多塊。
“清歡姐,為何要裹草木灰?”
不懂就問,溫書瑤現在就是十萬個為什麽。
“這樣可防止切口腐爛,使薯塊整齊發芽,還可以防止蟲害。”
宋清歡手上忙個不停。
裹好灰之後,宋清歡把薯種放在了容易晾幹的地方,隻待切口部分幹水了就可以種了。
腳板薯中間的部分剩下了,為了不浪費,宋清歡放了野豬板油,把腳板薯炒香,然後加了水加了鹽巴把腳板薯放在鍋裏燜。
約摸一刻鍾之後,她把腳板薯盛了起來。
四個姑娘笑嘻嘻地把腳板薯分了吃。
除了宋清歡,其他人都是第一次吃這種薯類。
“清歡姐,你做的真好吃。”李若若的彩虹屁先放了出來。
“清歡,這個吃起來很耐餓的感覺。”溫書瑜也說了自己的看法。
“清歡姐,四十多塊裹了草木灰的腳板薯,是不是就能結四十多個腳板薯出來?”溫書瑤覺得應該多留一些種子,拿來吃太浪費了。
“不止四十個哦,翻倍都不止。”宋清歡相信那條小溪,更相信自己的能力。
“哇,什麽時候種?什麽時候可以收獲?”
李若若嘴裏還吃著腳板薯,忙不迭地問。
“如果天氣不冷,年前應該能收。”宋清歡自信地說。
四人每人吃了一碗,覺得有點飽了,還剩一些,宋清歡讓李若若拿回家去,給她家祖母嚐一嚐。
老人家吃這個對身體有好處。
李若若端著腳板薯飛快地跑回了家。
溫玉衡領著青壯年在給劉家建房子。
李墨武這時候從海邊回來,告訴宋清歡海紅米可以收獲了。
聽得宋清歡又是一陣欣喜。
溫玉衡他們也停下了手中的活,拿起工具,準備去收海紅米。
劉存卿一家看著大夥手裏都拿了沒見過的工具,正不知所措,溫玉衡爽朗的聲音安撫了他的情緒:
“劉大人,你們剛來,不會幹農活,況且身上還有傷,就先在家裏休息。
餓了的話,鍋裏有飯,自己動手吧,我們這一去得晚上才回來了。”
“溫兄,你們這是要去哪兒?”劉存卿覺得自己已經是這兒的一個成員了,要關心大家。
“我們去割海紅米,過幾天就可以吃上嶔州特有的米啦!我們走了哦,你們在家養傷。”
溫玉衡帶著勞動力走了。
宋清歡家除了梁佩華跟扶風沒有來,其他人現在都是勞動力了。
溫家除了兩個小的以及黎氏需要看孩子沒來,也都來了。
李家勞動力最多,黑壓壓看過去全都是。
到了海邊,眾人對於割稻穀已經輕車熟路,不用宋清歡指揮,各人找到了自己要做的事情。
有了上一次收水稻的經驗,將近十畝的海紅米,一個下午收割了一半。
螞蟻搬家一樣,把稻穗搬回了山上,然後又把穀粒拍打下來,曬在竹席上。
劉存卿一家默默看在眼裏,也在學習。
不知道要在這裏待多久,別人會幹的活,他們也得會幹,不然人家都收留他們了,總不能讓別人養著吧?
發現竹席不夠,劉存卿覺得找到了自己家人可以幫忙做的事情。
於是劉存卿帶著受傷沒那麽嚴重的大兒子去了附近的竹林,砍了竹子拖回去。
他早年到江南一帶的時候見過別人編竹子,大概還能記住方法。
摸索了好一會,終於找到了訣竅。
劉家人紛紛來幫忙。
宋清歡收工回到家看到他們還在編竹席,對他們的印象好了不少。
晚飯各家回各家吃,劉家暫時在溫家搭夥。
他們家沒錢沒鍋,隻有人。
宋清歡送了一口鍋給劉家,其他家見狀,也給劉家送了東西來。
劉存卿連連道謝。
【大人,山上有新的發現。】
“若若,你從哪兒挖來的?”腳板薯上還有新鮮的泥土,應該還有剛挖出來沒多久。
宋清歡接過那一大坨足足有十斤重的腳板薯,喜出望外。
這種管飽,澱粉也充足的薯類,荒年的寶貝啊!
主要是能存很久,四季都可以吃。
“清歡姐,這個是我在山上挖到的。這幾天我跟書瑤、書瑜有空就出去找東西。這座山上有好多小動物,它們也不咬人,有時候還來我們身邊玩。”
李若若的語氣裏滿是自豪。
“若若,你可找到寶貝了,這叫做腳板薯,你看看它是不是長得像我們的腳板?”
宋清歡把那一大坨腳板薯放正了,李若若仔細看了一會,可不是麽,就跟大腳丫子一模一樣。
“清歡姐,這個好吃嗎?”能吃就行,但是如果還好吃,就更完美了。
“分品種,有的吃起來沙沙綿綿的,有的吃起來是脆的。”宋清歡已經在想著要把腳板薯種下地了。
“我找到的這個品種,是沙沙綿綿的品種嗎?”看著李若若期待的眼神,宋清歡心裏一陣感動。
這個名門閨秀,如今也開始考慮找能吃飽的植物來種,原本她還想自己去找的,沒想到李若若捷足先登了。
“得切開了才知道,我們回去把它切開,順便種到地裏。”宋清歡讓李若若抱著腳板薯,她把那根秧苗插到了田裏。
“那咱們什麽時候可以種?”李若若眼前已經浮現出腳板薯收獲的場景了。
“切成小塊,裹了灰就可以種了。”宋清歡看著李若若那副模樣,有些想笑。
這姑娘肯定想吃腳板薯了。
兩人回到了宋清歡家,宋清歡找了一把幹淨的刀,以縱切的方式將那坨腳板薯切成了無數個大小均勻的長塊,再橫切成小塊,每一塊塊莖上麵都帶有芽眼。
然後宋清歡讓李若若去拿草木灰。
“清歡姐,草木灰是什麽?”李若若剛轉身,又想起自己似乎不知道草木灰這種東西。
“就是灶膛裏的灰,柴火燃盡之後的灰。”宋清歡耐心地給李若若解釋。
溫書瑤跟溫書瑜兩人今日也一同來找宋清歡,四個姑娘就在一起給宋清歡切好的腳板薯裹草木灰。
一個十斤重的腳板薯,宋清歡切成了四十多塊。
“清歡姐,為何要裹草木灰?”
不懂就問,溫書瑤現在就是十萬個為什麽。
“這樣可防止切口腐爛,使薯塊整齊發芽,還可以防止蟲害。”
宋清歡手上忙個不停。
裹好灰之後,宋清歡把薯種放在了容易晾幹的地方,隻待切口部分幹水了就可以種了。
腳板薯中間的部分剩下了,為了不浪費,宋清歡放了野豬板油,把腳板薯炒香,然後加了水加了鹽巴把腳板薯放在鍋裏燜。
約摸一刻鍾之後,她把腳板薯盛了起來。
四個姑娘笑嘻嘻地把腳板薯分了吃。
除了宋清歡,其他人都是第一次吃這種薯類。
“清歡姐,你做的真好吃。”李若若的彩虹屁先放了出來。
“清歡,這個吃起來很耐餓的感覺。”溫書瑜也說了自己的看法。
“清歡姐,四十多塊裹了草木灰的腳板薯,是不是就能結四十多個腳板薯出來?”溫書瑤覺得應該多留一些種子,拿來吃太浪費了。
“不止四十個哦,翻倍都不止。”宋清歡相信那條小溪,更相信自己的能力。
“哇,什麽時候種?什麽時候可以收獲?”
李若若嘴裏還吃著腳板薯,忙不迭地問。
“如果天氣不冷,年前應該能收。”宋清歡自信地說。
四人每人吃了一碗,覺得有點飽了,還剩一些,宋清歡讓李若若拿回家去,給她家祖母嚐一嚐。
老人家吃這個對身體有好處。
李若若端著腳板薯飛快地跑回了家。
溫玉衡領著青壯年在給劉家建房子。
李墨武這時候從海邊回來,告訴宋清歡海紅米可以收獲了。
聽得宋清歡又是一陣欣喜。
溫玉衡他們也停下了手中的活,拿起工具,準備去收海紅米。
劉存卿一家看著大夥手裏都拿了沒見過的工具,正不知所措,溫玉衡爽朗的聲音安撫了他的情緒:
“劉大人,你們剛來,不會幹農活,況且身上還有傷,就先在家裏休息。
餓了的話,鍋裏有飯,自己動手吧,我們這一去得晚上才回來了。”
“溫兄,你們這是要去哪兒?”劉存卿覺得自己已經是這兒的一個成員了,要關心大家。
“我們去割海紅米,過幾天就可以吃上嶔州特有的米啦!我們走了哦,你們在家養傷。”
溫玉衡帶著勞動力走了。
宋清歡家除了梁佩華跟扶風沒有來,其他人現在都是勞動力了。
溫家除了兩個小的以及黎氏需要看孩子沒來,也都來了。
李家勞動力最多,黑壓壓看過去全都是。
到了海邊,眾人對於割稻穀已經輕車熟路,不用宋清歡指揮,各人找到了自己要做的事情。
有了上一次收水稻的經驗,將近十畝的海紅米,一個下午收割了一半。
螞蟻搬家一樣,把稻穗搬回了山上,然後又把穀粒拍打下來,曬在竹席上。
劉存卿一家默默看在眼裏,也在學習。
不知道要在這裏待多久,別人會幹的活,他們也得會幹,不然人家都收留他們了,總不能讓別人養著吧?
發現竹席不夠,劉存卿覺得找到了自己家人可以幫忙做的事情。
於是劉存卿帶著受傷沒那麽嚴重的大兒子去了附近的竹林,砍了竹子拖回去。
他早年到江南一帶的時候見過別人編竹子,大概還能記住方法。
摸索了好一會,終於找到了訣竅。
劉家人紛紛來幫忙。
宋清歡收工回到家看到他們還在編竹席,對他們的印象好了不少。
晚飯各家回各家吃,劉家暫時在溫家搭夥。
他們家沒錢沒鍋,隻有人。
宋清歡送了一口鍋給劉家,其他家見狀,也給劉家送了東西來。
劉存卿連連道謝。
【大人,山上有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