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貫坐視友軍被攻而不救、種師道兵敗,不管是什麽原因,這兩人總得有一個受到責罰的。
但是東京城很快就給出了結論:種師道以右衛將軍致仕,副統製、雄州知州和詵被貶為濠州團練副使,發配到江南西路的筠州安置。
和詵才是真正受了無妄之災,他在雄州任職十年,對遼國在南京道的軍事實力很是了解,也支持朝廷北伐複燕雲的計策。
但是他萬萬沒想到,童貫帶領的西軍,各將官心思不統一,有輕敵冒進的,有反對北伐的,結果明明穩步推進就可以,偏偏東西兩路軍彼此毫無配合,就這麽被遼兵反推了回來。
可以說這一場慘敗,第一責任人就是童貫,其次才是東路軍指揮種師道。
但童貫覺得種師道這個替罪羊還不夠,就彈劾和詵,誣告他所說遼國軍情不實,契丹尚未可圖,將他也貶官了。
至於童貫和蔡攸,這兩位自然是沒有任何責任的,仍舊擔任河北、河東宣撫使和副使。
這個消息傳到青州時,王倫已經懶得給予任何評價了,反正大宋朝廷做出任何事情,他都覺得理所當然。
倒是消息傳遍征東將軍府下轄各州縣後,又引發了一波前朝廷官員投降的熱潮。
這些朝廷官員,原來還是期望著有一天能夠回歸朝廷的,但他們同樣也是宋人,也有羞恥感,無論他們在任時表現如何,至少他們還是期望著大宋朝的好。
但童貫的一係列操作,朝廷的諸多應對,讓這些還有起碼的愛國心的官員們也徹底失望了,既然趙官家如此信重一個太監,那我們這些文官就換個陣營,梁山萬一能夠取得天下,怎麽樣也比現在的朝廷強吧?
隻有蘇攜、張叔夜、趙不群三人未降,蘇攜是不敢降,他家族大,背景又不夠強大,若是他投降了梁山,萬一惹惱了趙官家,豈不是害了家族?
趙不群是不能降,他好歹也是名義上的趙宋宗室,哪怕與當今天子已經出了五服,但若細細論起來,他還得喊趙官家一聲堂兄呢。
張叔夜是不好意思降,他這人是個倔脾氣,說他是大宋的死忠也有些誇張,愚忠還是有些的。
他三人不降,王倫也不去勸,反正以大宋朝的表現,總有一天會讓天下人徹底失望的,到時候該如何選擇,不用王倫動嘴。
王倫現在內心很矛盾,一方麵,他實在不願意“靖康之恥”重演,河北、中原百姓何其無辜也?
一方麵,他又非常期望“靖康之恥”發生,實在是趙官家以及朝廷的一部分大臣,就該讓他們受一受金國人的虐待,這是他們應得的報應!
這種想法他實在沒有辦法跟任何人說起,甚至他的內心底,漸漸偏向於坐視“靖康之恥”發生,這樣金人將趙宋皇室一網打盡,也算是掃幹淨梁山未來道路上的許多阻礙了。
但是這一天晚上,王倫從將軍府返回家中,洗了手臉,換了衣服,去看妻子和兒子時,看到兒子那一張胖乎乎的睡臉,看著趙盼兒一臉的歡喜,王倫的內心又被觸動了。
“虎頭,虎頭,好睡著,不用愁!”趙盼兒抱著兒子,低聲唱著,便將兒子抱給王倫看。
王倫的兒子壬寅年出生,取名王聞,小名虎頭,卻與東晉那位大名鼎鼎的畫家顧愷之一個小名。
王倫小心翼翼地接過兒子,抱在懷中,看到他睡夢中扁了扁嘴,睫毛很像他的母親,接過手帕,輕輕擦拭了兒子嘴邊的泡泡,心裏一下子就想明白了。
萬一“靖康之恥”發生,河北、河東、中原,又不知多少似兒子這樣的嬰孩,要被金兵殘害,這些孩子,本可以無憂無慮地成長,享受著人生該有的一切幸福和磨難,卻不應該被戰爭殘害了一切。
趙盼兒是個非常敏感的女性,她覺得丈夫似乎在一瞬間發生了許多變化,恍惚之間,丈夫抱著兒子,似乎離她非常遠,她眨了眨眼睛,恰好看到王倫抬起頭來。
在趙盼兒內心底,王倫並不是她期望的那種丈夫類型,不是不夠帥,也不是不夠有遠大的誌向,她隻是覺得,王倫似乎總是離自己、離家人,或者說,離這個世界總有一種距離感。
但就是這恍惚的一瞬間,王倫的那種距離感一下子消失了,於是她笑著說:“郎君的胡須該修理了!”
王倫將兒子小心地放在搖籃中,摸了摸胡須,笑了起來,說:“是該修理一下胡子了!”
要修理的不是胡須,而是這個時代的胡人!
趙盼兒便去拿小剪子和銅鏡,準備王倫修剪一下有些雜亂的胡須。
王倫坐在椅子上,仰著頭,手舉著銅鏡,看趙盼兒給自己修胡須,他又笑了起來:“西漢張敞為妻子畫眉,今我得賢妻修胡須,千百年之後,可稱閨房雅事乎?”
趙盼兒以袖掩口,吃吃地笑了起來。
但是東京城很快就給出了結論:種師道以右衛將軍致仕,副統製、雄州知州和詵被貶為濠州團練副使,發配到江南西路的筠州安置。
和詵才是真正受了無妄之災,他在雄州任職十年,對遼國在南京道的軍事實力很是了解,也支持朝廷北伐複燕雲的計策。
但是他萬萬沒想到,童貫帶領的西軍,各將官心思不統一,有輕敵冒進的,有反對北伐的,結果明明穩步推進就可以,偏偏東西兩路軍彼此毫無配合,就這麽被遼兵反推了回來。
可以說這一場慘敗,第一責任人就是童貫,其次才是東路軍指揮種師道。
但童貫覺得種師道這個替罪羊還不夠,就彈劾和詵,誣告他所說遼國軍情不實,契丹尚未可圖,將他也貶官了。
至於童貫和蔡攸,這兩位自然是沒有任何責任的,仍舊擔任河北、河東宣撫使和副使。
這個消息傳到青州時,王倫已經懶得給予任何評價了,反正大宋朝廷做出任何事情,他都覺得理所當然。
倒是消息傳遍征東將軍府下轄各州縣後,又引發了一波前朝廷官員投降的熱潮。
這些朝廷官員,原來還是期望著有一天能夠回歸朝廷的,但他們同樣也是宋人,也有羞恥感,無論他們在任時表現如何,至少他們還是期望著大宋朝的好。
但童貫的一係列操作,朝廷的諸多應對,讓這些還有起碼的愛國心的官員們也徹底失望了,既然趙官家如此信重一個太監,那我們這些文官就換個陣營,梁山萬一能夠取得天下,怎麽樣也比現在的朝廷強吧?
隻有蘇攜、張叔夜、趙不群三人未降,蘇攜是不敢降,他家族大,背景又不夠強大,若是他投降了梁山,萬一惹惱了趙官家,豈不是害了家族?
趙不群是不能降,他好歹也是名義上的趙宋宗室,哪怕與當今天子已經出了五服,但若細細論起來,他還得喊趙官家一聲堂兄呢。
張叔夜是不好意思降,他這人是個倔脾氣,說他是大宋的死忠也有些誇張,愚忠還是有些的。
他三人不降,王倫也不去勸,反正以大宋朝的表現,總有一天會讓天下人徹底失望的,到時候該如何選擇,不用王倫動嘴。
王倫現在內心很矛盾,一方麵,他實在不願意“靖康之恥”重演,河北、中原百姓何其無辜也?
一方麵,他又非常期望“靖康之恥”發生,實在是趙官家以及朝廷的一部分大臣,就該讓他們受一受金國人的虐待,這是他們應得的報應!
這種想法他實在沒有辦法跟任何人說起,甚至他的內心底,漸漸偏向於坐視“靖康之恥”發生,這樣金人將趙宋皇室一網打盡,也算是掃幹淨梁山未來道路上的許多阻礙了。
但是這一天晚上,王倫從將軍府返回家中,洗了手臉,換了衣服,去看妻子和兒子時,看到兒子那一張胖乎乎的睡臉,看著趙盼兒一臉的歡喜,王倫的內心又被觸動了。
“虎頭,虎頭,好睡著,不用愁!”趙盼兒抱著兒子,低聲唱著,便將兒子抱給王倫看。
王倫的兒子壬寅年出生,取名王聞,小名虎頭,卻與東晉那位大名鼎鼎的畫家顧愷之一個小名。
王倫小心翼翼地接過兒子,抱在懷中,看到他睡夢中扁了扁嘴,睫毛很像他的母親,接過手帕,輕輕擦拭了兒子嘴邊的泡泡,心裏一下子就想明白了。
萬一“靖康之恥”發生,河北、河東、中原,又不知多少似兒子這樣的嬰孩,要被金兵殘害,這些孩子,本可以無憂無慮地成長,享受著人生該有的一切幸福和磨難,卻不應該被戰爭殘害了一切。
趙盼兒是個非常敏感的女性,她覺得丈夫似乎在一瞬間發生了許多變化,恍惚之間,丈夫抱著兒子,似乎離她非常遠,她眨了眨眼睛,恰好看到王倫抬起頭來。
在趙盼兒內心底,王倫並不是她期望的那種丈夫類型,不是不夠帥,也不是不夠有遠大的誌向,她隻是覺得,王倫似乎總是離自己、離家人,或者說,離這個世界總有一種距離感。
但就是這恍惚的一瞬間,王倫的那種距離感一下子消失了,於是她笑著說:“郎君的胡須該修理了!”
王倫將兒子小心地放在搖籃中,摸了摸胡須,笑了起來,說:“是該修理一下胡子了!”
要修理的不是胡須,而是這個時代的胡人!
趙盼兒便去拿小剪子和銅鏡,準備王倫修剪一下有些雜亂的胡須。
王倫坐在椅子上,仰著頭,手舉著銅鏡,看趙盼兒給自己修胡須,他又笑了起來:“西漢張敞為妻子畫眉,今我得賢妻修胡須,千百年之後,可稱閨房雅事乎?”
趙盼兒以袖掩口,吃吃地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