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用隻叫黃之平帶路,隨身幾個梁山士卒護衛,卻沒有帶著石秀。
這倒不是吳用對石秀有了防備,而是石秀另有任務。先前鄧元覺部一共隻有五十多匹馬兒,都被吳用交給石秀,專一負責四處哨探。
伏擊了廣州來的州兵後,又繳獲了幾十匹滇馬,這些馬匹仍舊由石秀統一管理。廣南東路的州兵雖然同樣不堪戰,但對於現如今虛弱的鄧元覺部而言,依然是巨大的威脅。
故而石秀要將探馬遠遠地撒出去,監視範圍擴到了三五十裏開外,還要監視本地的客家百姓。盡管吳用已經派人盡可能地表達了善意,卻依舊遭到了本地人的敵視。
吳用果然靠著三寸不爛之舌,說動了本地的疍民。兩天後,他就帶回了幾個人,都是黑黑瘦瘦的,眼神狠辣。
疍民不上岸,這是傳統。但吳用實在是將人心都看透了,便對鄧元覺等人介紹地說:“這位是麥家人,這位是林家人。麥、林兩家願意用小船裝了咱們的士兵,就此混入城中。”
他用一截樹枝在地上畫圖:“這是黃江,西南流入大海,這裏有一處盤龍水灣,可以從黃江逆流入西溪。”
吳用就頓了一頓,實在是海豐縣有東、西兩溪,讓他又想起了幾年前在鄆城東溪村與晁蓋等人瀟灑快活的日子。
“西溪穿城而過,水上民多經此水路入城,與百姓交易,官府也允許他們在城南水道過夜,這就是咱們的機會!”
“奪了海豐縣城,我答應分給水上民三成糧食,四成的布匹鐵器,他們不參戰,隻負責運送,後事不管!”
這個代價確實有點兒高,但鄧元覺還是點了點頭,認了。他自翻過大庾嶺後,水土不服就十分嚴重,已經脫了相,實在沒有精力去主持許多事務。好在吳用也無意奪他的權,眾人仍舊信服他。
這一條計策說起來也很凶險,因為要混入城中至少一二百名精銳,若是被疍民被賣了,那可就當真逃脫不能了。
現如今鄧元覺部名義上還有五千人左右,但實際上能戰的士兵不到一半,其餘都是跟隨來的士兵家屬,拖家帶口,還驅趕不得。
這也是鄧元覺壓力極大、放權給吳用的原因,他自知是沒有能力護得這些百姓周全的,鄧元覺到了現在才知,造反是真的難啊!
至於以誰為頭領混入城中,又起了一番爭論。鄧元覺表示他是大將軍,他去冒險;劉贇跳出來說還是他去,吳用覺得倆人都不怎麽靠譜,卻看向了石秀。
石秀便說:“還是我去吧。”以鄧元覺現在的身體狀態,廝殺都不能夠,劉贇得負責協助他領兵,入城的人選其實已經不多了。
計策既定,吳用便第一次放開了口糧供應,命全軍飽餐了一頓,劉贇便協助石秀,挑選了一百餘名精銳,跟著麥、林兩家派來的人,向著海豐縣南麵而去。
就在黃江入海口不遠,石秀帶著人分別上了疍民的小船,他隻穿了半身皮甲,揣著一口腰刀,伏在船艙裏,四周都被裝滿了海魚的竹筐遮蓋。
這強烈的魚腥味讓石秀幾欲作嘔,幹脆扯了一塊布掩住口鼻,強忍著不適,就這麽從水道混到了城中。
疍民常年生活在船上,隻以漁業為生,故而身上魚腥味重,船艙又帶了漁獲,把守水道的軍漢連船都不上,就直接放了行。
石秀一直緊緊握住刀柄,聽到船艙外軍漢們用嶺南土話在那裏吆喝,他又聽不明白,但是透過縫隙看到小船穿過了水門,這才鬆了一口氣。
入了城後,石秀這一艘小船的船夫就走進來,慢騰騰地將他叫了出來,於是石秀就扮作一個疍民漁夫,總算是能夠透口氣了。
他也聰慧,就與這麥姓船夫閑聊,不一會兒竟能將幾句嶺南土話說得像模像樣。那麥家人大笑了起來:“好漢,你這本事果然了得!”
趁著水道兩岸無人,石秀便與幾個梁山士卒跳上岸去,先將海豐縣城內來回走了一遍,大致熟悉了地形,這才悄悄返回。
城外吳用已經帶著士兵們砍伐樹木,打造了十餘架粗劣的長梯,就此浩浩蕩蕩地朝海豐縣奔來。
海豐縣城牆並不高,但嶺南河流眾多,城牆外就有一道護城河,如何越過這道護城河,對於眼下的鄧元覺部,難度實在太大。
故而吳用的計策,就是領兵猛攻北門,卻由石秀在城內製造混亂,強行奪取西門。他將軍中所有的皮甲、藤牌都集中起來,全部交給劉贇,由他負責在西門外埋伏。
“諸事既定,成敗與否,全看上蒼垂憐了!”吳用默默地祈禱了一番,便令出兵。
百餘年的承平,已經讓嶺南的許多官吏喪失了最起碼的警惕,一直到鄧元覺部突入到城外十餘裏,知縣才收到消息,連忙派人關閉了城門,召集軍漢、衙役上城牆,又征召青壯協助守城。
看到城內亂作一團,石秀頓時知曉,機會來了!打了個呼哨,就在岸邊指揮,很快就聚攏了四五十人。
有個城中百姓驚呼:“疍民作亂了!”石秀搶過去,一把抓住,又一刀便將那人砍了,大吼:“隨我去西門!”
一百多個精銳聚在一起,追在石秀身後,一路砍殺,西門守衛還沒明白怎麽回事,便被殺散了,石秀就此奪了西門,將吊橋放下,卸下巨閂,用力推開了城門。
外麵劉贇已經衝到了護城河旁,看到石秀在門洞前招手,再不遲疑,大吼著殺進城來。
這倒不是吳用對石秀有了防備,而是石秀另有任務。先前鄧元覺部一共隻有五十多匹馬兒,都被吳用交給石秀,專一負責四處哨探。
伏擊了廣州來的州兵後,又繳獲了幾十匹滇馬,這些馬匹仍舊由石秀統一管理。廣南東路的州兵雖然同樣不堪戰,但對於現如今虛弱的鄧元覺部而言,依然是巨大的威脅。
故而石秀要將探馬遠遠地撒出去,監視範圍擴到了三五十裏開外,還要監視本地的客家百姓。盡管吳用已經派人盡可能地表達了善意,卻依舊遭到了本地人的敵視。
吳用果然靠著三寸不爛之舌,說動了本地的疍民。兩天後,他就帶回了幾個人,都是黑黑瘦瘦的,眼神狠辣。
疍民不上岸,這是傳統。但吳用實在是將人心都看透了,便對鄧元覺等人介紹地說:“這位是麥家人,這位是林家人。麥、林兩家願意用小船裝了咱們的士兵,就此混入城中。”
他用一截樹枝在地上畫圖:“這是黃江,西南流入大海,這裏有一處盤龍水灣,可以從黃江逆流入西溪。”
吳用就頓了一頓,實在是海豐縣有東、西兩溪,讓他又想起了幾年前在鄆城東溪村與晁蓋等人瀟灑快活的日子。
“西溪穿城而過,水上民多經此水路入城,與百姓交易,官府也允許他們在城南水道過夜,這就是咱們的機會!”
“奪了海豐縣城,我答應分給水上民三成糧食,四成的布匹鐵器,他們不參戰,隻負責運送,後事不管!”
這個代價確實有點兒高,但鄧元覺還是點了點頭,認了。他自翻過大庾嶺後,水土不服就十分嚴重,已經脫了相,實在沒有精力去主持許多事務。好在吳用也無意奪他的權,眾人仍舊信服他。
這一條計策說起來也很凶險,因為要混入城中至少一二百名精銳,若是被疍民被賣了,那可就當真逃脫不能了。
現如今鄧元覺部名義上還有五千人左右,但實際上能戰的士兵不到一半,其餘都是跟隨來的士兵家屬,拖家帶口,還驅趕不得。
這也是鄧元覺壓力極大、放權給吳用的原因,他自知是沒有能力護得這些百姓周全的,鄧元覺到了現在才知,造反是真的難啊!
至於以誰為頭領混入城中,又起了一番爭論。鄧元覺表示他是大將軍,他去冒險;劉贇跳出來說還是他去,吳用覺得倆人都不怎麽靠譜,卻看向了石秀。
石秀便說:“還是我去吧。”以鄧元覺現在的身體狀態,廝殺都不能夠,劉贇得負責協助他領兵,入城的人選其實已經不多了。
計策既定,吳用便第一次放開了口糧供應,命全軍飽餐了一頓,劉贇便協助石秀,挑選了一百餘名精銳,跟著麥、林兩家派來的人,向著海豐縣南麵而去。
就在黃江入海口不遠,石秀帶著人分別上了疍民的小船,他隻穿了半身皮甲,揣著一口腰刀,伏在船艙裏,四周都被裝滿了海魚的竹筐遮蓋。
這強烈的魚腥味讓石秀幾欲作嘔,幹脆扯了一塊布掩住口鼻,強忍著不適,就這麽從水道混到了城中。
疍民常年生活在船上,隻以漁業為生,故而身上魚腥味重,船艙又帶了漁獲,把守水道的軍漢連船都不上,就直接放了行。
石秀一直緊緊握住刀柄,聽到船艙外軍漢們用嶺南土話在那裏吆喝,他又聽不明白,但是透過縫隙看到小船穿過了水門,這才鬆了一口氣。
入了城後,石秀這一艘小船的船夫就走進來,慢騰騰地將他叫了出來,於是石秀就扮作一個疍民漁夫,總算是能夠透口氣了。
他也聰慧,就與這麥姓船夫閑聊,不一會兒竟能將幾句嶺南土話說得像模像樣。那麥家人大笑了起來:“好漢,你這本事果然了得!”
趁著水道兩岸無人,石秀便與幾個梁山士卒跳上岸去,先將海豐縣城內來回走了一遍,大致熟悉了地形,這才悄悄返回。
城外吳用已經帶著士兵們砍伐樹木,打造了十餘架粗劣的長梯,就此浩浩蕩蕩地朝海豐縣奔來。
海豐縣城牆並不高,但嶺南河流眾多,城牆外就有一道護城河,如何越過這道護城河,對於眼下的鄧元覺部,難度實在太大。
故而吳用的計策,就是領兵猛攻北門,卻由石秀在城內製造混亂,強行奪取西門。他將軍中所有的皮甲、藤牌都集中起來,全部交給劉贇,由他負責在西門外埋伏。
“諸事既定,成敗與否,全看上蒼垂憐了!”吳用默默地祈禱了一番,便令出兵。
百餘年的承平,已經讓嶺南的許多官吏喪失了最起碼的警惕,一直到鄧元覺部突入到城外十餘裏,知縣才收到消息,連忙派人關閉了城門,召集軍漢、衙役上城牆,又征召青壯協助守城。
看到城內亂作一團,石秀頓時知曉,機會來了!打了個呼哨,就在岸邊指揮,很快就聚攏了四五十人。
有個城中百姓驚呼:“疍民作亂了!”石秀搶過去,一把抓住,又一刀便將那人砍了,大吼:“隨我去西門!”
一百多個精銳聚在一起,追在石秀身後,一路砍殺,西門守衛還沒明白怎麽回事,便被殺散了,石秀就此奪了西門,將吊橋放下,卸下巨閂,用力推開了城門。
外麵劉贇已經衝到了護城河旁,看到石秀在門洞前招手,再不遲疑,大吼著殺進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