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莫談國事
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沒了! 作者:喲吼吼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是試賣價,已經算便宜的了,過了這個村,可沒這個店了。”
女店員笑盈盈的,也沒有強求。
這裏雖然是雜貨店,但是很多東西都是獨家的。
“香水我要了。”
圍過來的人開口說道。
十兩,雖然不少,但是為博佳人一笑,花幾個月的工資,問題不大!
“好的,客官,這邊還有多種香味可供選擇。”
女店員笑靨如花,將香水和禮物綁定的策略果然沒有錯。
今天各大皇店都早有準備,就是為了收割這些剛領俸祿的人的錢包。
高穀被人擠了出來,但他也發現了,今天在西城發現好多商鋪都推出了新品,好像是有意為之。
將這裏的所見所聞記下,高穀也沒有多留。
京城每天都會發生很多事情,但是通政司一直注意的是民生大事,但是聖人說過,雞毛蒜皮才是生活的調味劑。
所以在報紙版塊上才會留著故事版塊,主要就是記錄一些京城百姓的日常。
新年的氣息過去,西城各處工地逐漸開工,立起的架子,都說明了這些不是以前的那種單層建築。
在京城,工地裏的是工人,雖然在屬於聖人的工地裏幹活,但這不屬於徭役的一部分。
天氣還是有幾分冷,但是工人穿著比較單薄,古銅色的皮膚上還有著汗漬。
高穀隻能在警戒線之外看著,因為這些工地的規矩,他進不去,隻能等工人休息的時候才能有機會接觸。
好不容易等到了中午,高穀看到成群結隊的工人,戴著竹編帽,說是能抵抗一些落物的衝擊。
他們的目標是街對麵的一家酒樓。
隻是和尋常酒樓不同,這裏都是做好的一鍋鍋各種菜肴,小份量販賣,價格也很便宜。
剛好是飯點,高穀也打算去品嚐一番。
排在工人的身後,學著他們的樣子,拿來一個餐盤,隨後就到長桌前,跟那盛菜的大娘要菜品。
看到高穀,大娘也是愣了一下。
不過很快就淡定了下來,手上還是很抖。
打了飯菜,高穀就隨意找了個位置和其他工人拚桌。
這也是他的計策,一起吃飯,能更好的拉近距離。
其他工人,也就看了高穀一眼,但也沒有多在意。
最近有些書生也會來這裏吃東西,畢竟便宜,不是所有讀書人都有錢。
“老劉啊,你家那娃兒也快到上學的年紀了吧?”
一個穿著馬甲,露出幹癟的排骨,皮膚因為風吹日曬,黝黑的皮膚,布滿了皺紋。
“是啊,西城這邊正在建一座更大的學校,到時候咱娃兒也能上學了。”
對方樂嗬嗬說著,眉眼中滿是滿足。
“讀書好啊,讀書可以當官了,不用跟咱一樣,靠體力幹活。”
另一個工人喝了口清湯,咂了咂嘴,說道。
“想什麽呢?誰跟你說讀書一定要當官的?沒聽人說嗎?學校的人是不科舉的,不科舉,怎麽當官?”
身邊比較有見識的人插嘴開口,隨後繼續道:“現在各種坊廠也多了,有人說,若是以後不識字,連工都沒有了。”
“不就是體力活嗎?為啥還要識字?”
有人不解,那人笑著回答:“之前俺就去試過了,像咱工地那些架構,就要會算學,而且還要畫什麽圖,不識字可做不了。”
“這麽說也對,難怪工頭最近晚上都不喝酒了。”
不少人點頭認同著。
高穀卻有些聽不明白,連忙問道:“這麽說,難不成讀了書,出來還是幹些體力活?”
聞聲,眾人的目光看了過來。
工人們彼此之間說沒什麽事,可是高穀一個書生模樣的老人,那就和他們不是一個世界的。
“幹體力活怎麽了?俺這工地上,一個月也能五六兩,以前可想也不敢想!當衙門差役才幾兩?”
有人不喜說道,覺得自己被冒犯了。
但是在高穀眼裏就不一樣了,以前這些人,麵對讀書人都是唯唯諾諾,現在竟然敢還嘴了。
“倒不是這麽說,隻是寒窗苦讀,最後卻沒改變什麽,那讀書又何用?”
高穀揚起嘴角,十分和氣說道。
“怎麽沒用?學門手藝,荒年都餓不死,咱是讀不下去,不然也去夜校了。”
老工人搖了搖頭,反駁道。
“夜校?那是什麽?”
高穀聽到新詞,瞬間作出反應,追問。
“嘿嘿,咱這不是白天沒時間嘛?想要識字,隻能晚上,所以聖人就組織了學習小組,讓一些識字的人教咱。”
參加過的工人樂嗬嗬笑道:“過年俺娃兒回來,作業上的不懂,問俺,俺也不知道,所以,俺就覺得應該去識字,不然都不知道怎麽跟俺娃兒聊天了。”
關於孩子的話匣子一打開,在場的工人就你一言我一語,說起了自家的變化。
有的說的是兒女,而有的是說自己的孫輩。
高穀也注意到,很多外來的流民工人在感歎自己來得晚了,孩子還讀不上書,隻能說著羨慕的話語。
如此這般的改變,如果不是親耳聽到,高穀最多認為京城的改變就是多了那麽些建築而已。
教之則善,本無類也。
活了這麽久,高穀都沒想過這個年紀的工農,竟然還有著讀書識字的心思。
他總覺得,士農工商的概念逐漸模糊了起來,為此也有幾分憂心。
不可以其種族庶鄙而不教之,這是儒家的教育思想,可是,思想是思想,現實中,氏族閥門的興起,就是對知識的壟斷,對於農工商,都是極為鄙視。
高穀沒有作出激烈反應,因為他習慣的往深處去想。
聖人如此安排,一定有其意義,自己半百的年紀,沒有那麽膚淺。
更何況,和這些工人坐在一起,看著那一張張笑臉,為生民立命,不就是如此嗎?
“你們聽說了嗎?說是那田稅要改了,不算人頭了。”
不知是誰說了一嘴,其他人也安靜了下來,隨後問道:“你從哪裏聽說的?”
“賣報郎啊。”
那人指著不遠處的人,說道:“就在那報紙上寫著,不過說得不多,好像是朝廷有這個意思。”
“莫談國事,莫談國事!”
另一人突然就忌諱如深,陰惻惻道:“國事可不是咱們這種人可以談的。”
女店員笑盈盈的,也沒有強求。
這裏雖然是雜貨店,但是很多東西都是獨家的。
“香水我要了。”
圍過來的人開口說道。
十兩,雖然不少,但是為博佳人一笑,花幾個月的工資,問題不大!
“好的,客官,這邊還有多種香味可供選擇。”
女店員笑靨如花,將香水和禮物綁定的策略果然沒有錯。
今天各大皇店都早有準備,就是為了收割這些剛領俸祿的人的錢包。
高穀被人擠了出來,但他也發現了,今天在西城發現好多商鋪都推出了新品,好像是有意為之。
將這裏的所見所聞記下,高穀也沒有多留。
京城每天都會發生很多事情,但是通政司一直注意的是民生大事,但是聖人說過,雞毛蒜皮才是生活的調味劑。
所以在報紙版塊上才會留著故事版塊,主要就是記錄一些京城百姓的日常。
新年的氣息過去,西城各處工地逐漸開工,立起的架子,都說明了這些不是以前的那種單層建築。
在京城,工地裏的是工人,雖然在屬於聖人的工地裏幹活,但這不屬於徭役的一部分。
天氣還是有幾分冷,但是工人穿著比較單薄,古銅色的皮膚上還有著汗漬。
高穀隻能在警戒線之外看著,因為這些工地的規矩,他進不去,隻能等工人休息的時候才能有機會接觸。
好不容易等到了中午,高穀看到成群結隊的工人,戴著竹編帽,說是能抵抗一些落物的衝擊。
他們的目標是街對麵的一家酒樓。
隻是和尋常酒樓不同,這裏都是做好的一鍋鍋各種菜肴,小份量販賣,價格也很便宜。
剛好是飯點,高穀也打算去品嚐一番。
排在工人的身後,學著他們的樣子,拿來一個餐盤,隨後就到長桌前,跟那盛菜的大娘要菜品。
看到高穀,大娘也是愣了一下。
不過很快就淡定了下來,手上還是很抖。
打了飯菜,高穀就隨意找了個位置和其他工人拚桌。
這也是他的計策,一起吃飯,能更好的拉近距離。
其他工人,也就看了高穀一眼,但也沒有多在意。
最近有些書生也會來這裏吃東西,畢竟便宜,不是所有讀書人都有錢。
“老劉啊,你家那娃兒也快到上學的年紀了吧?”
一個穿著馬甲,露出幹癟的排骨,皮膚因為風吹日曬,黝黑的皮膚,布滿了皺紋。
“是啊,西城這邊正在建一座更大的學校,到時候咱娃兒也能上學了。”
對方樂嗬嗬說著,眉眼中滿是滿足。
“讀書好啊,讀書可以當官了,不用跟咱一樣,靠體力幹活。”
另一個工人喝了口清湯,咂了咂嘴,說道。
“想什麽呢?誰跟你說讀書一定要當官的?沒聽人說嗎?學校的人是不科舉的,不科舉,怎麽當官?”
身邊比較有見識的人插嘴開口,隨後繼續道:“現在各種坊廠也多了,有人說,若是以後不識字,連工都沒有了。”
“不就是體力活嗎?為啥還要識字?”
有人不解,那人笑著回答:“之前俺就去試過了,像咱工地那些架構,就要會算學,而且還要畫什麽圖,不識字可做不了。”
“這麽說也對,難怪工頭最近晚上都不喝酒了。”
不少人點頭認同著。
高穀卻有些聽不明白,連忙問道:“這麽說,難不成讀了書,出來還是幹些體力活?”
聞聲,眾人的目光看了過來。
工人們彼此之間說沒什麽事,可是高穀一個書生模樣的老人,那就和他們不是一個世界的。
“幹體力活怎麽了?俺這工地上,一個月也能五六兩,以前可想也不敢想!當衙門差役才幾兩?”
有人不喜說道,覺得自己被冒犯了。
但是在高穀眼裏就不一樣了,以前這些人,麵對讀書人都是唯唯諾諾,現在竟然敢還嘴了。
“倒不是這麽說,隻是寒窗苦讀,最後卻沒改變什麽,那讀書又何用?”
高穀揚起嘴角,十分和氣說道。
“怎麽沒用?學門手藝,荒年都餓不死,咱是讀不下去,不然也去夜校了。”
老工人搖了搖頭,反駁道。
“夜校?那是什麽?”
高穀聽到新詞,瞬間作出反應,追問。
“嘿嘿,咱這不是白天沒時間嘛?想要識字,隻能晚上,所以聖人就組織了學習小組,讓一些識字的人教咱。”
參加過的工人樂嗬嗬笑道:“過年俺娃兒回來,作業上的不懂,問俺,俺也不知道,所以,俺就覺得應該去識字,不然都不知道怎麽跟俺娃兒聊天了。”
關於孩子的話匣子一打開,在場的工人就你一言我一語,說起了自家的變化。
有的說的是兒女,而有的是說自己的孫輩。
高穀也注意到,很多外來的流民工人在感歎自己來得晚了,孩子還讀不上書,隻能說著羨慕的話語。
如此這般的改變,如果不是親耳聽到,高穀最多認為京城的改變就是多了那麽些建築而已。
教之則善,本無類也。
活了這麽久,高穀都沒想過這個年紀的工農,竟然還有著讀書識字的心思。
他總覺得,士農工商的概念逐漸模糊了起來,為此也有幾分憂心。
不可以其種族庶鄙而不教之,這是儒家的教育思想,可是,思想是思想,現實中,氏族閥門的興起,就是對知識的壟斷,對於農工商,都是極為鄙視。
高穀沒有作出激烈反應,因為他習慣的往深處去想。
聖人如此安排,一定有其意義,自己半百的年紀,沒有那麽膚淺。
更何況,和這些工人坐在一起,看著那一張張笑臉,為生民立命,不就是如此嗎?
“你們聽說了嗎?說是那田稅要改了,不算人頭了。”
不知是誰說了一嘴,其他人也安靜了下來,隨後問道:“你從哪裏聽說的?”
“賣報郎啊。”
那人指著不遠處的人,說道:“就在那報紙上寫著,不過說得不多,好像是朝廷有這個意思。”
“莫談國事,莫談國事!”
另一人突然就忌諱如深,陰惻惻道:“國事可不是咱們這種人可以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