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晚期”
北川秀反複翻閱了幾次手裏的信箋,確認內容無誤後,終於明白為什麽林真須美會突然做出在咖喱飯裏下毒的“失了智”行為。
這也能從側麵解釋為何寺田立美對待林真須美會是那樣的一種態度。
這封信箋,除了這張醫院檢查報告外,就隻有當天麵談的內容記錄,寺田立美沒有寫其他任何東西給北川秀。
但既然把這件事以這種方式告知了北川秀,寺田立美最後的抉擇也不言而喻。
看來她終歸是沒法傳承林真須美的衣缽,像她那樣成為一個遊蕩在日本社會的“蛇蠍惡女”。
北川秀讓島村敬子把這封信連帶內容筆記全部燒毀,不留一絲痕跡。
看著信紙化為飛灰,他跟著在心裏默念起了“塵歸塵,土歸土”。
就讓一切都隨風而逝吧!
1998年9月15日。
釀成和歌山毒咖喱事件慘禍的罪魁禍首,林真須美夫婦被秘密帶到東京某監獄,執行了相對不算痛苦的注射死刑。
林真須美也成為了日本曆史上,第一個被法院法官判處死刑的女性。
這件事的熱度隨著兩人的死亡漸漸淡去,沉寂許久的日本國很快又因9月號《北川》的發售而瘋狂起來。
1998年的日本國總體彌漫著各種不安定的氣息,糟糕的金融和社會環境讓人們失去了安全感。
年初山一證券倒閉,日本版金融大改革開始,後來又因為橋本內閣解散無疾而終。
之後新民主黨成立,社民黨與先驅新黨退出聯合政府,自社先連立政權結束。
另外,北朝鮮發射大浦洞1號導彈飛越日本領空,也讓國民們更加焦躁不安。
要說還有什麽好事能稍微振奮一下人心,大概也就是日本足球首次踢進世界杯,明石海峽大橋通車這兩件事了。
但對普通國民而言,這種程度的刺激遠遠不夠。
在社會氛圍總體低迷的時候,所有人都希望有誰能站出來,充當他們的指路明燈,風向標。
這種時候,大家往往會把目光投射到與政治、經濟、軍事相對無關的文學領域。
一塵不染的文學家成了他們心目中最後的淨土。
《北川》的宣發部門敏銳覺察到了這點,便以“生命救贖,社會希望,底層崛起”為口號,大力為北川秀的新書《淺草紅團》做宣傳。
鋪天蓋地的廣告牌遍布東京、京都、大阪等知名城市,地鐵沿線的所有廣告標識都統一被換成了《淺草紅團》的書封。
甚至電視台、廣播電台等影音媒介都幫著宣傳這本書,讓人不禁懷疑《淺草紅團》是不是已經把影視版權給賣出去了。
“泡沫經濟破裂後,昭和末期的日本國處在新舊交替和東西融合的變革之中。
淺草作為歌舞伎文化和下町的中心之一,湧入了大批不良和遊女。
人口販子在街上橫行,公園與空地群聚著各路幫派成員、孤兒以及大量無家可歸的男女。
主人公來自外地,漫遊淺草時邂逅了少年幫派“紅團”的成員,並在首領少女阿信的帶領下,探訪走在時代前沿的淺草街頭。
主人公以疏離、冷靜的目光審視著這些人的日常生活,描摹出了當下東京底層社區的破與立、美與醜、浮華和貧困,也隱隱傳達了北川秀身為反戰者對時局的不安。”
在丸善·丸之內書店的大門口,一張寫滿了推廣軟文的大型海報被放置在最顯眼處。
人來人往的東京站,隻要有人路過這裏,就必然會被這張大型海報所吸引。
店長堅信,看完這篇推廣軟文後,大部份人一定會選擇進店看一看《淺草紅團》。
身為北川老師最死忠的粉絲之一,店長對北川老師所寫的狂熱已經遠近皆知,甚至他自己在互聯網上也因此有了十幾萬的粉絲。
9月15日一大清早。
阿信騎著摩托先把還在睡夢中的阿九拉了起來,然後像往常一樣,趕到了弓子的出租屋。
“阿信姐,啊~”阿九打著哈欠,百無聊賴的看著阿信下車,像從前那樣,來到出租屋門前,敲門,喊人。
“咚咚咚——”
無人回應後,阿信便大聲喊道:“弓子醬!我來了!”
依舊無人回應。
她的神色黯淡了一秒,隨後又露出了明媚而暢快的笑容。
“走吧!去書店買書!”
阿信回到摩托車前,重新戴上頭盔,精神抖擻的載著阿九朝丸善·丸之內書店而去。
“弓子不是都搬家好久了嘛~而且自那以後,她再也沒回過淺草,也沒來過歌舞伎町。”
說起那個昔日好友,阿九略感不滿,又有些欣慰。
她知道弓子和梅吉已經成了《北川》的簽約作家,從客人那裏打聽來的消息中得知,即便沒法在雜誌上連載,這種簽約作家每個月也都能從出版社拿到10-15萬円不等的基本工資。
對於她們這種吃青春飯,做皮肉生意的女孩來說,這簡直是夢寐以求的好工作。
好姐妹能徹底走出淺草社區,阿九心裏也是開心的。
就是這種不辭而別,好像發達後就趕緊光速與她們這些“垃圾朋友”切割的行為讓她有點不舒服。
但也正常啦。
換做是她自己,估計做的會比弓子更過分。
就是每天還按照慣例來這兒的阿信姐讓她有點心疼。
阿信姐大概覺得隻要堅持下去,總有一天還能再見到弓子吧?
“是啊。這樣很好。不過我還是會每天過來一次,敲門,喊她,確認她是不是真的走了。”
阿信的聲音充滿著歡快,完全不像是一個被摯友拋棄的可憐蟲,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直到確認她真的再也不會回來為止。”
“那也太執著了吧,阿信姐~”阿九不理解,但願意陪著她這麽鬧,這麽做。
所謂摯友,不就是在任何時候都會無條件支持你的大笨蛋麽?
阿信不再說話,專注騎車,很快就載著她來到了早已人山人海的丸善·丸之內書店。
作為附近最大的書店,丸善·丸之內一向不缺客流量,從清晨開店到傍晚閉店,來書店購書的讀者起碼上千。
但今天,店長依稀看到了當初《且聽風吟》上架時的狂熱。
讀者們和瘋了一般,一個接一個衝進來,張口就要五本十本《北川》起步,好像500円一本的雜誌和路邊攤賣的關東煮一樣不值錢。剛到店的阿信和阿九也被嚇住了。
這哪裏像書店,分明就是泡沫經濟時期的購物商場嘛!
好不容易隨著人流擠進書店,阿信仗著不錯的體格和力量,硬是開出了一條通往頭台的小路。
身材嬌小的阿九緊跟在她身後,生怕一轉頭,自己和阿信姐因恐怖的人流而被分隔開。
“麻煩給我兩本《北川》,9月號的!”
阿信從口袋裏掏出硬幣和紙鈔,勉強拚湊出了1000円。
如果不是要買書,這些錢應該會變成她和阿九的午餐。
“今日《北川》特惠,全場九折,客人您是我們書店的會員麽?如果是會員,還可以再享受九折優惠。”
熱情的店員拿著兩本《北川》,不忘向阿信推銷起各種“優惠策略”。
當經濟大幅度下滑時,昔日高高在上的許多行業都會開始“接地氣”,各種看似優惠的購物折扣也會紛至遝來。
當然,這些東西的本質還是促進消費,讓國民們把口袋裏的錢都掏出來用,而不是放在銀行裏造成可怕的通縮。
阿信迷迷糊糊,在店員的一通忽悠下辦了一張會員卡,享受了所謂的八八折優惠,但最後一摸口袋,不僅1000円一分沒少的給了出去,還額外搭上了500円。
看著手裏金燦燦的卡片,她無奈一笑,看來以後不來買書都不行了。
拿到了雜誌後,兩人原本打算回家或者去歌舞伎町看,但得知書店有免費咖啡和座位供應後,兩人果斷人擠人,硬是搶到了兩張椅子,隨後一人捧著一杯咖啡,撕開了雜誌的透明薄膜。
看到阿信咕嚕嚕喝著咖啡,就像是喝水般,顯然是想把虧掉的錢喝回來,阿九抿嘴輕笑了下。
她忽然覺得,弓子離開後,她和阿信姐兩個人這樣,也挺不錯。
好像在《北川》編輯部時,北川老師就說過一句話。
“世界上沒有不散的宴席。我們要做的不是為散場而哀傷,而是在宴席高潮時盡力享受。”
人生就是一場旅途,經曆比擁有更重要。
一旁的阿信可沒有想那麽多。
她是真的心疼錢——
1500円,以她的賺錢能力,搞不好兩三天都賺不來,是真的難受。
至少要在免費咖啡上喝回本!
“嗝——”
三杯熱咖啡下肚,阿信感覺肚子圓滾滾,有點小脹,便暫停了這個行為,把注意力放到了雜誌上。
《北川》的書封設計沿用了《群像》的簡約風,封麵大多是線條居多的構圖,看起來很有藝術氣息。
除此之外,雜誌的許多地方也能依稀看到昔日《群像》的影子。
畢竟公司的這個團隊沿襲自講談社的《群像》,很多老員工是三朝元老了——
曆經《群像》、《文藝》和《北川》三本純文學雜誌。
阿信沒什麽審美能力,隻覺得封麵挺潦草,不如那些印著大胸美女的時尚雜誌,或者裏胡哨的動漫雜誌。
不過她也不在意這個,反正目標隻有一個——
北川老師的新書《淺草紅團》。
“引言難以估量這部將為紅團團員及盤踞在淺草社區內的諸般人等帶來何種煩惱第一章《彈鋼琴的女孩》。”
阿信讀完引言,覺得北川老師還挺講究,居然為這種事公開致歉。
很多名氣很大的文學家,就算引用了真人真事,都不會寫這種“免責聲明”,完全不把普通人當人。
那種惡劣態度,讓阿信很不爽。
從引言起,北川老師就激發了她的好感。
第一章的章節名讓阿信想起了淺草社區中心地帶的那架廢棄鋼琴。
曾經每天有一個打扮漂亮精致的女孩在那兒彈琴,據說她曾是大戶人家的女兒,但家裏因泡沫經濟破裂而中落,她也淪落到了淺草社區。
阿信不懂音樂,可每次路過,總會被吸引,忍不住停下腳步聽完一曲。
這個故事也是她親口講給北川老師聽的。
可惜幾年前,那個女孩突然失蹤了。
有人說她瘋了,有人說她去投奔了名古屋的親戚,也有人說她是被不良少年們賣去了歌舞伎町。
總之女孩的結局眾說紛紜,沒人說得明白,就和淺草社區自身一樣,永遠彌漫著迷霧,如霧裏看,水中撈月,終是虛無。
第一章用了江戶時期流行的文體,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了“我”的視角下,以彈鋼琴女孩拉開序幕的淺草社區一角。
裏的人物和小故事耳熟能詳,阿信全部知道。
可通過北川老師的文字重新展現出來時,有一種她說不出的美感和現實感。
大家都說北川老師是日本文壇的天下第一,阿信起初理解不能。
因為她也想過做淺草社區的天下第一,可那麽多年了,從未有人坐上那個位置,她也不懂那樣的人物該多厲害。
現在,好像稍微能明白一點了。
另一邊的阿九邊看邊偷偷打量阿信。
連對文字非常無感的阿信姐都沉迷了進去,這部的魔力實在大啊!
當然,她也沒有逃脫出來,已經深深被北川老師的文字迷住了。
的第二章叫《隅田公園》,講的是淺草社區唯一的公園附近生活的人們。
阿信和阿九記得她們小時候,隅田公園就存在了。
現在過去了十幾年,它依舊在那兒,好像沒有一絲變化。
很多淺草人眼中,隅田公園就是淺草社區的一個縮影。
“跳著西班牙舞,上臂滿是針孔的舞女、夜晚四處遊蕩的刑警、在建築工地打夯的女工、在神社買千歲的孩子們”
一道又一道熟悉的身影在阿信腦海劃過。
“好細節的描寫,好真實的感覺”連她都不禁呢喃了起來。(本章完)
北川秀反複翻閱了幾次手裏的信箋,確認內容無誤後,終於明白為什麽林真須美會突然做出在咖喱飯裏下毒的“失了智”行為。
這也能從側麵解釋為何寺田立美對待林真須美會是那樣的一種態度。
這封信箋,除了這張醫院檢查報告外,就隻有當天麵談的內容記錄,寺田立美沒有寫其他任何東西給北川秀。
但既然把這件事以這種方式告知了北川秀,寺田立美最後的抉擇也不言而喻。
看來她終歸是沒法傳承林真須美的衣缽,像她那樣成為一個遊蕩在日本社會的“蛇蠍惡女”。
北川秀讓島村敬子把這封信連帶內容筆記全部燒毀,不留一絲痕跡。
看著信紙化為飛灰,他跟著在心裏默念起了“塵歸塵,土歸土”。
就讓一切都隨風而逝吧!
1998年9月15日。
釀成和歌山毒咖喱事件慘禍的罪魁禍首,林真須美夫婦被秘密帶到東京某監獄,執行了相對不算痛苦的注射死刑。
林真須美也成為了日本曆史上,第一個被法院法官判處死刑的女性。
這件事的熱度隨著兩人的死亡漸漸淡去,沉寂許久的日本國很快又因9月號《北川》的發售而瘋狂起來。
1998年的日本國總體彌漫著各種不安定的氣息,糟糕的金融和社會環境讓人們失去了安全感。
年初山一證券倒閉,日本版金融大改革開始,後來又因為橋本內閣解散無疾而終。
之後新民主黨成立,社民黨與先驅新黨退出聯合政府,自社先連立政權結束。
另外,北朝鮮發射大浦洞1號導彈飛越日本領空,也讓國民們更加焦躁不安。
要說還有什麽好事能稍微振奮一下人心,大概也就是日本足球首次踢進世界杯,明石海峽大橋通車這兩件事了。
但對普通國民而言,這種程度的刺激遠遠不夠。
在社會氛圍總體低迷的時候,所有人都希望有誰能站出來,充當他們的指路明燈,風向標。
這種時候,大家往往會把目光投射到與政治、經濟、軍事相對無關的文學領域。
一塵不染的文學家成了他們心目中最後的淨土。
《北川》的宣發部門敏銳覺察到了這點,便以“生命救贖,社會希望,底層崛起”為口號,大力為北川秀的新書《淺草紅團》做宣傳。
鋪天蓋地的廣告牌遍布東京、京都、大阪等知名城市,地鐵沿線的所有廣告標識都統一被換成了《淺草紅團》的書封。
甚至電視台、廣播電台等影音媒介都幫著宣傳這本書,讓人不禁懷疑《淺草紅團》是不是已經把影視版權給賣出去了。
“泡沫經濟破裂後,昭和末期的日本國處在新舊交替和東西融合的變革之中。
淺草作為歌舞伎文化和下町的中心之一,湧入了大批不良和遊女。
人口販子在街上橫行,公園與空地群聚著各路幫派成員、孤兒以及大量無家可歸的男女。
主人公來自外地,漫遊淺草時邂逅了少年幫派“紅團”的成員,並在首領少女阿信的帶領下,探訪走在時代前沿的淺草街頭。
主人公以疏離、冷靜的目光審視著這些人的日常生活,描摹出了當下東京底層社區的破與立、美與醜、浮華和貧困,也隱隱傳達了北川秀身為反戰者對時局的不安。”
在丸善·丸之內書店的大門口,一張寫滿了推廣軟文的大型海報被放置在最顯眼處。
人來人往的東京站,隻要有人路過這裏,就必然會被這張大型海報所吸引。
店長堅信,看完這篇推廣軟文後,大部份人一定會選擇進店看一看《淺草紅團》。
身為北川老師最死忠的粉絲之一,店長對北川老師所寫的狂熱已經遠近皆知,甚至他自己在互聯網上也因此有了十幾萬的粉絲。
9月15日一大清早。
阿信騎著摩托先把還在睡夢中的阿九拉了起來,然後像往常一樣,趕到了弓子的出租屋。
“阿信姐,啊~”阿九打著哈欠,百無聊賴的看著阿信下車,像從前那樣,來到出租屋門前,敲門,喊人。
“咚咚咚——”
無人回應後,阿信便大聲喊道:“弓子醬!我來了!”
依舊無人回應。
她的神色黯淡了一秒,隨後又露出了明媚而暢快的笑容。
“走吧!去書店買書!”
阿信回到摩托車前,重新戴上頭盔,精神抖擻的載著阿九朝丸善·丸之內書店而去。
“弓子不是都搬家好久了嘛~而且自那以後,她再也沒回過淺草,也沒來過歌舞伎町。”
說起那個昔日好友,阿九略感不滿,又有些欣慰。
她知道弓子和梅吉已經成了《北川》的簽約作家,從客人那裏打聽來的消息中得知,即便沒法在雜誌上連載,這種簽約作家每個月也都能從出版社拿到10-15萬円不等的基本工資。
對於她們這種吃青春飯,做皮肉生意的女孩來說,這簡直是夢寐以求的好工作。
好姐妹能徹底走出淺草社區,阿九心裏也是開心的。
就是這種不辭而別,好像發達後就趕緊光速與她們這些“垃圾朋友”切割的行為讓她有點不舒服。
但也正常啦。
換做是她自己,估計做的會比弓子更過分。
就是每天還按照慣例來這兒的阿信姐讓她有點心疼。
阿信姐大概覺得隻要堅持下去,總有一天還能再見到弓子吧?
“是啊。這樣很好。不過我還是會每天過來一次,敲門,喊她,確認她是不是真的走了。”
阿信的聲音充滿著歡快,完全不像是一個被摯友拋棄的可憐蟲,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直到確認她真的再也不會回來為止。”
“那也太執著了吧,阿信姐~”阿九不理解,但願意陪著她這麽鬧,這麽做。
所謂摯友,不就是在任何時候都會無條件支持你的大笨蛋麽?
阿信不再說話,專注騎車,很快就載著她來到了早已人山人海的丸善·丸之內書店。
作為附近最大的書店,丸善·丸之內一向不缺客流量,從清晨開店到傍晚閉店,來書店購書的讀者起碼上千。
但今天,店長依稀看到了當初《且聽風吟》上架時的狂熱。
讀者們和瘋了一般,一個接一個衝進來,張口就要五本十本《北川》起步,好像500円一本的雜誌和路邊攤賣的關東煮一樣不值錢。剛到店的阿信和阿九也被嚇住了。
這哪裏像書店,分明就是泡沫經濟時期的購物商場嘛!
好不容易隨著人流擠進書店,阿信仗著不錯的體格和力量,硬是開出了一條通往頭台的小路。
身材嬌小的阿九緊跟在她身後,生怕一轉頭,自己和阿信姐因恐怖的人流而被分隔開。
“麻煩給我兩本《北川》,9月號的!”
阿信從口袋裏掏出硬幣和紙鈔,勉強拚湊出了1000円。
如果不是要買書,這些錢應該會變成她和阿九的午餐。
“今日《北川》特惠,全場九折,客人您是我們書店的會員麽?如果是會員,還可以再享受九折優惠。”
熱情的店員拿著兩本《北川》,不忘向阿信推銷起各種“優惠策略”。
當經濟大幅度下滑時,昔日高高在上的許多行業都會開始“接地氣”,各種看似優惠的購物折扣也會紛至遝來。
當然,這些東西的本質還是促進消費,讓國民們把口袋裏的錢都掏出來用,而不是放在銀行裏造成可怕的通縮。
阿信迷迷糊糊,在店員的一通忽悠下辦了一張會員卡,享受了所謂的八八折優惠,但最後一摸口袋,不僅1000円一分沒少的給了出去,還額外搭上了500円。
看著手裏金燦燦的卡片,她無奈一笑,看來以後不來買書都不行了。
拿到了雜誌後,兩人原本打算回家或者去歌舞伎町看,但得知書店有免費咖啡和座位供應後,兩人果斷人擠人,硬是搶到了兩張椅子,隨後一人捧著一杯咖啡,撕開了雜誌的透明薄膜。
看到阿信咕嚕嚕喝著咖啡,就像是喝水般,顯然是想把虧掉的錢喝回來,阿九抿嘴輕笑了下。
她忽然覺得,弓子離開後,她和阿信姐兩個人這樣,也挺不錯。
好像在《北川》編輯部時,北川老師就說過一句話。
“世界上沒有不散的宴席。我們要做的不是為散場而哀傷,而是在宴席高潮時盡力享受。”
人生就是一場旅途,經曆比擁有更重要。
一旁的阿信可沒有想那麽多。
她是真的心疼錢——
1500円,以她的賺錢能力,搞不好兩三天都賺不來,是真的難受。
至少要在免費咖啡上喝回本!
“嗝——”
三杯熱咖啡下肚,阿信感覺肚子圓滾滾,有點小脹,便暫停了這個行為,把注意力放到了雜誌上。
《北川》的書封設計沿用了《群像》的簡約風,封麵大多是線條居多的構圖,看起來很有藝術氣息。
除此之外,雜誌的許多地方也能依稀看到昔日《群像》的影子。
畢竟公司的這個團隊沿襲自講談社的《群像》,很多老員工是三朝元老了——
曆經《群像》、《文藝》和《北川》三本純文學雜誌。
阿信沒什麽審美能力,隻覺得封麵挺潦草,不如那些印著大胸美女的時尚雜誌,或者裏胡哨的動漫雜誌。
不過她也不在意這個,反正目標隻有一個——
北川老師的新書《淺草紅團》。
“引言難以估量這部將為紅團團員及盤踞在淺草社區內的諸般人等帶來何種煩惱第一章《彈鋼琴的女孩》。”
阿信讀完引言,覺得北川老師還挺講究,居然為這種事公開致歉。
很多名氣很大的文學家,就算引用了真人真事,都不會寫這種“免責聲明”,完全不把普通人當人。
那種惡劣態度,讓阿信很不爽。
從引言起,北川老師就激發了她的好感。
第一章的章節名讓阿信想起了淺草社區中心地帶的那架廢棄鋼琴。
曾經每天有一個打扮漂亮精致的女孩在那兒彈琴,據說她曾是大戶人家的女兒,但家裏因泡沫經濟破裂而中落,她也淪落到了淺草社區。
阿信不懂音樂,可每次路過,總會被吸引,忍不住停下腳步聽完一曲。
這個故事也是她親口講給北川老師聽的。
可惜幾年前,那個女孩突然失蹤了。
有人說她瘋了,有人說她去投奔了名古屋的親戚,也有人說她是被不良少年們賣去了歌舞伎町。
總之女孩的結局眾說紛紜,沒人說得明白,就和淺草社區自身一樣,永遠彌漫著迷霧,如霧裏看,水中撈月,終是虛無。
第一章用了江戶時期流行的文體,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了“我”的視角下,以彈鋼琴女孩拉開序幕的淺草社區一角。
裏的人物和小故事耳熟能詳,阿信全部知道。
可通過北川老師的文字重新展現出來時,有一種她說不出的美感和現實感。
大家都說北川老師是日本文壇的天下第一,阿信起初理解不能。
因為她也想過做淺草社區的天下第一,可那麽多年了,從未有人坐上那個位置,她也不懂那樣的人物該多厲害。
現在,好像稍微能明白一點了。
另一邊的阿九邊看邊偷偷打量阿信。
連對文字非常無感的阿信姐都沉迷了進去,這部的魔力實在大啊!
當然,她也沒有逃脫出來,已經深深被北川老師的文字迷住了。
的第二章叫《隅田公園》,講的是淺草社區唯一的公園附近生活的人們。
阿信和阿九記得她們小時候,隅田公園就存在了。
現在過去了十幾年,它依舊在那兒,好像沒有一絲變化。
很多淺草人眼中,隅田公園就是淺草社區的一個縮影。
“跳著西班牙舞,上臂滿是針孔的舞女、夜晚四處遊蕩的刑警、在建築工地打夯的女工、在神社買千歲的孩子們”
一道又一道熟悉的身影在阿信腦海劃過。
“好細節的描寫,好真實的感覺”連她都不禁呢喃了起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