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航三菱的發動機合作對於碳矽集團來說算是比較重要的,但更重要的還是三電技術上的積累與研發。
隻是,沈航三菱確實是圍繞碳矽集團的供應商裏第一個拿到國家政策支持的項目,也就自然有不同的待遇。
俞興本來覺得或許是“發動機”在燃油車上麵的核心概念才讓市裏的領導也會出席,但朱澤輝主任給了極其明確的想法——既然增程器都可以入選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支持項目,序列更優先的三電為什麽不可以?
此外,像毫米波雷達、空氣懸掛等國產突破方向的項目不也可以申請嗎?
“俞總,產業八年規劃剛下來,我們要積極響應政策,爭取搞一批示範項目出來,這樣不管是錢還是榮譽,不都有了嗎?”朱澤輝語重心長,生怕俞總不重視。
俞興怎麽會不重視,不僅重視,還積極響應:“主任主任,這樣搞一批有戲嗎?能一批一批的申請嗎?我這邊剛談的要從美國回來的激光雷達項目,這樣的能給批多少撥款?”
沈航三菱的合作本來還有所僵持,最終就是因為京城方麵透露出1000萬左右的經費支持才獲得讓步,落地在臨港。
要是能搞一批這樣的項目,隨便數一數,電機、電池、電控、毫米波雷達、懸掛就是實打實的五個,更上遊的像超大型壓鑄機、鋁合金材料等等都有足夠的理由申請。
“激光雷達?”朱澤輝看著躍躍欲試的俞興,想著他畢竟年輕,不得不嚴肅的說道,“俞總,做事要靠譜啊,以前怎麽沒聽你提過這個?”
“這種太前沿了,我這邊也是留學出去的三位人才近期才聯係我的,也是因為太前沿,國內找不到資金投,我隻能自己投。”俞興解釋。
朱澤輝隻捕捉到自己理解的觀念信息,冷門的前沿、他自己的投資、想要撥款……
他眼裏閃著異色:“俞總,你……你要慎重啊,不要被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俞興:“???”
他完全沒明白怎麽忽然就變成這樣的交流了。
朱澤輝與俞興大眼瞪小眼數秒後忽然意識到自己有可能誤會對方,“咳”了一聲:“我的意思是這個、這個……要有序的申請,咱們一步一步,這樣做一批示範項目出來,不管碳矽集團還是臨港都有益,還有,這次還有京城的領導過來,俞總,你要準備準備講一講這個汽車電氣化的變革。”
俞興有些驚訝:“這還需要我來講嗎?大把的專家不都比我懂?”
朱澤輝搖搖頭:“不一樣,就點名讓你講,你是做企業的,側重不一樣,專家的話是理論,實踐能全部符合理論嗎?專家的話要是都對,他們怎麽不搞企業發大財?俞總,還是那句話,你得重視啊。”
俞興應了下來,這件事也簡單,直接讓探討電氣化的莊冠霖來寫個稿子就行。
其實,如果不點名,讓莊冠霖發言也完全夠了。
沈航三菱的合作項目就坐落在碳矽集團旁邊,原本也打算在廠區裏掛牌,但這次聲勢頗大就隻能獨立在旁邊,專門等候領導們的剪彩。
8月12日的周一,不光碳矽集團的俞興,還有沈航三菱的董事長陳茂雍等高管都來到臨港,歡迎京城領導的到來。
俞興對於司裏委裏的來人著實意外,但想著朱主任的全程重視,又覺得臨港本地這邊出力不少。
剪彩自然不會出現什麽差池,一切都很順利。
不過,俞興在發言之前和主任的秘書閑聊,倒是知道一個新的消息,主任這次這麽不遺餘力的又是親自來聊,又是鼓勵項目申請,可能是希望臨港這裏出現一個整體的獲得認可和支持的新能源產業區。
“俞總,這是一個係統性的工程,但最終都還是看碳矽集團的汽車能不能獲得市場的反響。”秘書聊了很多,口吻不太像他自己。
俞興現在聽到“係統性”三個字就忍不住有念頭往過山峰那邊跳,對於這話自是常規式的應許,作為創始人,他當然是最希望看到好結果的。
臨近中午,碳矽集團創始人在公司會議室裏舉辦了一場小型的宣講會,主題是“汽車的電氣化變革”,內容來自莊冠霖的潛心供應。
這屬於莊冠霖的業務範疇,他的稿子自然洋洋灑灑。
然而,俞興講到一半就被司裏的領導打斷了。
“俞總,你談的這個商業化驗證、三電技術積累、技術迭代和市場擴張,聽起來是很有脈絡的,但具體能不能搞起來,還是不太能摸著頭腦。”司裏領導詢問。
俞興笑道:“能不能搞起來就是需要市場來驗證,不管我說的怎麽天花亂墜,都得我們的車麵世之後看反饋。”
領導換了個角度:“那你覺得你們這樣做增程電動車,又用燃油車的發動機來搞東西,你們這樣做項目,如果特斯拉進入國內,你們能不能比得上特斯拉呢?”
這種口吻就顯得沒那麽善意。
“技術的積累是很重要的。”俞興察覺到一些不妥,斟酌道,“特斯拉已經發展很多年了,但要說後來者就比不上先行者,也未必,我剛才說電氣化的變革,接下來想說的有一段是它在汽車上麵的具體進步,這裏有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線控製動技術,也就是通俗的刹車。”
“我們現在的燃油車都是液壓製動,通過液壓油傳遞壓力,刹車踏板和製動主缸通過機械連杆直接連接。”
“線控製動則是通過電子信號來響應,更快更精準,還具有接收輔助駕駛係統的信號來實現主動刹車的潛力。”
“傳統的液壓製動需要依賴發動機運轉時的真空助力,一旦發動機熄火就會快速消耗這種儲備,有可能導致製動助力減弱,但線控製動是獨立於發動機的,可以提供穩定的……”
領導皺眉再次打斷:“這和我問你的有什麽關係?這和你們這種增程車與特斯拉的競爭有什麽關係?”
“有的,領導,我說的這種線控製動是最新的成果,是特斯拉也沒使用的,它今年的models也還是傳統的液壓刹車。”俞興認真的說道,“我想說的是,我們在增程車上的技術積累與探討都是可以迅速轉化到純電車上的,這種線控製動是我們和博世集團的接觸所知道的前沿技術。”
“特斯拉確實走在前麵,但前沿技術的發展與成熟是我們這種後來者也可以接洽合作的,也就具備在電車領域能夠與之競爭的可能性。”
“博世集團的這套還在研究的ibooster係統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司裏領導還要說話,旁邊一直聽著的委裏領導笑著打斷道:“行了,別刁難人家俞總了,那個什麽博世的這套東西這麽好嗎?國內能搞替代嗎?”
“博世這套係統很有技術前瞻性,它還沒有量產,也還在完善,怎麽都還得兩年。”俞興客觀的說道,“從它量產到大規模使用就得有很長的時間,國內想做這個就需要更多的時間,而且,博世恐怕會有不少的專利壁壘。”
委裏領導微微點頭,沉思片刻後誇讚道:“俞總能把碳矽集團的局麵做到這樣是有道理的,我還真是第一次聽說博世集團這樣的研究。”
“作為車企和供應商的接觸會更直接一些,我們是把車的安全性放在第一,博世認為ibooster係統和電動車很契合。”俞興掃了眼在座的領導們,淺顯的說道,“比如,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濕滑路麵防側滑的能力,這種進步就是很不錯的。”
這樣說就很直觀了。
會議室裏的領導們紛紛點頭,對於這位創立碳矽集團的年輕人有了不錯的印象,至少,很紮實。
隻是,沈航三菱確實是圍繞碳矽集團的供應商裏第一個拿到國家政策支持的項目,也就自然有不同的待遇。
俞興本來覺得或許是“發動機”在燃油車上麵的核心概念才讓市裏的領導也會出席,但朱澤輝主任給了極其明確的想法——既然增程器都可以入選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支持項目,序列更優先的三電為什麽不可以?
此外,像毫米波雷達、空氣懸掛等國產突破方向的項目不也可以申請嗎?
“俞總,產業八年規劃剛下來,我們要積極響應政策,爭取搞一批示範項目出來,這樣不管是錢還是榮譽,不都有了嗎?”朱澤輝語重心長,生怕俞總不重視。
俞興怎麽會不重視,不僅重視,還積極響應:“主任主任,這樣搞一批有戲嗎?能一批一批的申請嗎?我這邊剛談的要從美國回來的激光雷達項目,這樣的能給批多少撥款?”
沈航三菱的合作本來還有所僵持,最終就是因為京城方麵透露出1000萬左右的經費支持才獲得讓步,落地在臨港。
要是能搞一批這樣的項目,隨便數一數,電機、電池、電控、毫米波雷達、懸掛就是實打實的五個,更上遊的像超大型壓鑄機、鋁合金材料等等都有足夠的理由申請。
“激光雷達?”朱澤輝看著躍躍欲試的俞興,想著他畢竟年輕,不得不嚴肅的說道,“俞總,做事要靠譜啊,以前怎麽沒聽你提過這個?”
“這種太前沿了,我這邊也是留學出去的三位人才近期才聯係我的,也是因為太前沿,國內找不到資金投,我隻能自己投。”俞興解釋。
朱澤輝隻捕捉到自己理解的觀念信息,冷門的前沿、他自己的投資、想要撥款……
他眼裏閃著異色:“俞總,你……你要慎重啊,不要被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俞興:“???”
他完全沒明白怎麽忽然就變成這樣的交流了。
朱澤輝與俞興大眼瞪小眼數秒後忽然意識到自己有可能誤會對方,“咳”了一聲:“我的意思是這個、這個……要有序的申請,咱們一步一步,這樣做一批示範項目出來,不管碳矽集團還是臨港都有益,還有,這次還有京城的領導過來,俞總,你要準備準備講一講這個汽車電氣化的變革。”
俞興有些驚訝:“這還需要我來講嗎?大把的專家不都比我懂?”
朱澤輝搖搖頭:“不一樣,就點名讓你講,你是做企業的,側重不一樣,專家的話是理論,實踐能全部符合理論嗎?專家的話要是都對,他們怎麽不搞企業發大財?俞總,還是那句話,你得重視啊。”
俞興應了下來,這件事也簡單,直接讓探討電氣化的莊冠霖來寫個稿子就行。
其實,如果不點名,讓莊冠霖發言也完全夠了。
沈航三菱的合作項目就坐落在碳矽集團旁邊,原本也打算在廠區裏掛牌,但這次聲勢頗大就隻能獨立在旁邊,專門等候領導們的剪彩。
8月12日的周一,不光碳矽集團的俞興,還有沈航三菱的董事長陳茂雍等高管都來到臨港,歡迎京城領導的到來。
俞興對於司裏委裏的來人著實意外,但想著朱主任的全程重視,又覺得臨港本地這邊出力不少。
剪彩自然不會出現什麽差池,一切都很順利。
不過,俞興在發言之前和主任的秘書閑聊,倒是知道一個新的消息,主任這次這麽不遺餘力的又是親自來聊,又是鼓勵項目申請,可能是希望臨港這裏出現一個整體的獲得認可和支持的新能源產業區。
“俞總,這是一個係統性的工程,但最終都還是看碳矽集團的汽車能不能獲得市場的反響。”秘書聊了很多,口吻不太像他自己。
俞興現在聽到“係統性”三個字就忍不住有念頭往過山峰那邊跳,對於這話自是常規式的應許,作為創始人,他當然是最希望看到好結果的。
臨近中午,碳矽集團創始人在公司會議室裏舉辦了一場小型的宣講會,主題是“汽車的電氣化變革”,內容來自莊冠霖的潛心供應。
這屬於莊冠霖的業務範疇,他的稿子自然洋洋灑灑。
然而,俞興講到一半就被司裏的領導打斷了。
“俞總,你談的這個商業化驗證、三電技術積累、技術迭代和市場擴張,聽起來是很有脈絡的,但具體能不能搞起來,還是不太能摸著頭腦。”司裏領導詢問。
俞興笑道:“能不能搞起來就是需要市場來驗證,不管我說的怎麽天花亂墜,都得我們的車麵世之後看反饋。”
領導換了個角度:“那你覺得你們這樣做增程電動車,又用燃油車的發動機來搞東西,你們這樣做項目,如果特斯拉進入國內,你們能不能比得上特斯拉呢?”
這種口吻就顯得沒那麽善意。
“技術的積累是很重要的。”俞興察覺到一些不妥,斟酌道,“特斯拉已經發展很多年了,但要說後來者就比不上先行者,也未必,我剛才說電氣化的變革,接下來想說的有一段是它在汽車上麵的具體進步,這裏有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線控製動技術,也就是通俗的刹車。”
“我們現在的燃油車都是液壓製動,通過液壓油傳遞壓力,刹車踏板和製動主缸通過機械連杆直接連接。”
“線控製動則是通過電子信號來響應,更快更精準,還具有接收輔助駕駛係統的信號來實現主動刹車的潛力。”
“傳統的液壓製動需要依賴發動機運轉時的真空助力,一旦發動機熄火就會快速消耗這種儲備,有可能導致製動助力減弱,但線控製動是獨立於發動機的,可以提供穩定的……”
領導皺眉再次打斷:“這和我問你的有什麽關係?這和你們這種增程車與特斯拉的競爭有什麽關係?”
“有的,領導,我說的這種線控製動是最新的成果,是特斯拉也沒使用的,它今年的models也還是傳統的液壓刹車。”俞興認真的說道,“我想說的是,我們在增程車上的技術積累與探討都是可以迅速轉化到純電車上的,這種線控製動是我們和博世集團的接觸所知道的前沿技術。”
“特斯拉確實走在前麵,但前沿技術的發展與成熟是我們這種後來者也可以接洽合作的,也就具備在電車領域能夠與之競爭的可能性。”
“博世集團的這套還在研究的ibooster係統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司裏領導還要說話,旁邊一直聽著的委裏領導笑著打斷道:“行了,別刁難人家俞總了,那個什麽博世的這套東西這麽好嗎?國內能搞替代嗎?”
“博世這套係統很有技術前瞻性,它還沒有量產,也還在完善,怎麽都還得兩年。”俞興客觀的說道,“從它量產到大規模使用就得有很長的時間,國內想做這個就需要更多的時間,而且,博世恐怕會有不少的專利壁壘。”
委裏領導微微點頭,沉思片刻後誇讚道:“俞總能把碳矽集團的局麵做到這樣是有道理的,我還真是第一次聽說博世集團這樣的研究。”
“作為車企和供應商的接觸會更直接一些,我們是把車的安全性放在第一,博世認為ibooster係統和電動車很契合。”俞興掃了眼在座的領導們,淺顯的說道,“比如,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濕滑路麵防側滑的能力,這種進步就是很不錯的。”
這樣說就很直觀了。
會議室裏的領導們紛紛點頭,對於這位創立碳矽集團的年輕人有了不錯的印象,至少,很紮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