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州的雄鷹翱翔而過,帶來了東邊的消息。
一早,王庭便收到了央國來信,緊急送往了王後處。
最近,西州王賀蘭倬的身體每況愈下,裴王後每日都要陪著他將早膳用過之後,才會與朝臣商討國事。
這是裴王後給西州朝廷的態度,她先是西州王的妻子,而後才是監國的王後。
這番態度為她贏得了不少前朝的讚譽。
侍女將信件捧到裴王後身前,她取來一看,嘴角不自覺微微上揚。
一旁候著的嬤嬤是裴王後身邊的老人了,見她這模樣便知是誰的來信。
“這是笙姑娘又有什麽諫言了?”
裴妙音很喜歡阿笙,因為她聰明,明白裴妙音作為一國之後和裴氏嫡女需要什麽,但卻不諂媚權勢,永遠懂得她自己在其中能謀得什麽。
她的每一次諫言都是平等的交易,她會明明白白告訴裴妙音,她在其中想要謀劃什麽,又能給裴妙音什麽。
這樣的人很難得。
“是梁國卡了河道,西運的貨物靠不了岸。”
“哎喲。”
聞此,那嬤嬤不由發出一聲感歎。
裴妙音笑了笑,“不過她眼下有了法子,隻是這法子還需要我們配合一下。”
未久,梁國朝廷收到兩封文書。
第一封來自西運航道,聲稱在梁國內河口遭遇匪徒,將五船貨物洗劫一空,其中包括梁國的貨物。
第二封來自西州王庭,卻是來向梁國索賠的。
當初商定,航道到岸之時,內河安全由各國負責,但如今梁國失治,讓西州貨物被劫,遭受損失,因此梁國需向西州支付巨額賠款。
梁王看到這兩封文書時都懵了。
當即命人去查探船隻的消息,得到的卻是西運的船隻已經離開,並未多做停留。
但西州派了善武的素納部作為與梁國交涉的來使,已經出發在路上了。
近年來,西州用強兵鎮壓了北方的混亂,又納了不少西南遊族,實力日漸強盛。
這麽一隻隊伍朝著梁國而來,梁王如何不心驚。
他雖是惱悔當初聽信了前朝的主意,想從這航道中咬一塊肥肉下來,卻沒想到西州反應居然那麽大。
根據他的消息,如今這航道是東境一個民營的商號在經營,與西州王室關係不大。
到底是哪裏出了錯,梁王尚未來得及想,這又聽得內河河官派人來上報。
說是在內河入河口發現了大量的貨物,猜測當是船隊被盜走了的那一批。
梁王聽到這個消息徹底懵了,這東西到底被盜沒盜走?
半響他才反應過來,這是上了航道主事人的當了。
他是沒想到,那商賈之人居然能有這麽大的膽子,戲耍兩國主君。
言官偷偷看了看上座的梁王,不由悱惻,說不定人家隻是衝著您來的,西州隻是配合罷了。
但這話在腦子裏溜了一遍,終究是未出口。
如今船隊已經拍拍屁股走了,這東西梁國不僅要自己派人去馱回來,還要將西州部分的貨物給人送去。
當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梁王咬著牙給西州王庭回信,硬是擺著一副凶狠的麵目寫下了討好的話。
阿笙這個主意雖然魯莽了些,但卻能震懾其餘想要打航道主意的人。
同時也向南下的國度表明西州如今可不是隻講文德。
西邊的這番風雲滾滾,阿笙在帝京的日子也算不得太平。
自安氏與竇盛康聊過之後,竇盛康便將竇府眾人聚齊,宣布此後晨曦與阿笙也會學著打理族中生意。
他讓阿笙和晨曦二人選,竇氏旗下各行,她們想從哪一行著手。
竇晨曦聽了傅榮華的話,道要跟著祖父學習糧行的生意。
但阿笙不同,她倒是選了布行。
布行的生意原本是竇知進在打理,聽聞阿笙這話,他的臉色當即不甚好。
阿笙掃了他一眼,便向竇盛康道,“我搶了二舅舅的活,那可不好。”
她這話說得軟,引得竇盛康橫了竇知進一眼。
竇知進倒是沒想到阿笙居然敢當著麵告狀,連忙道自己願意帶著阿笙打理布行的生意。
竇盛康畢竟是知曉他這個兒子的,當即哼笑,“她怕是也用不上你帶著。”
竇盛康心裏有數,思慮了片刻,歎了口氣,方才發話,讓竇知進也跟著學習糧行的事。
眾所周知,竇氏最大的商貿便是糧行,竇盛康此舉在外看來是對二房的抬舉。
竇知進聽到這話,哪裏還有半點的不愉快,當即換了副嘴臉。
對阿笙道,“若布行有不明白的事,隨時可以來問,不用客氣。”
阿笙斂著眉目,淺笑著道謝。
不同於竇知進的歡喜,阿笙知曉,二房這是明升實貶。
布行是竇知進的一言堂,可到了糧行,上麵有竇升平在,還有竇盛康親自盯著,他便難以再隨心所欲地做事。
安氏清淺地掃了一眼竇盛康,知曉他到底是對老二心軟。
否則隨便一個閑差,保二房餓不死即可。
阿笙擇了布行之後,卻並未急著去點卯,而是尋著時間先去了傅榮華的院子。
竇晨曦昨日便已經隨著父親上糧行了,阿笙卻依舊一副閑散的模樣,傅榮華不由為她擔心。
“布行一向是二房的天下,如今雖然你外祖父將人弄走了,但留下的問題不少,尤其是那些老人,可不好糊弄。”
布行是竇盛康早年建立,裏麵的許多管事都是老人了,阿笙這個年紀要去接手多少難以服眾。
阿笙聞此,淺笑了笑,“我今日便是為了此事而來。”
阿笙這話未說完,忽而一陣驚雷又起,傅榮華趕緊讓人將幾扇大窗放下來,省的阿笙吹了堂風。
阿笙見此,斂了斂眉目,繼續問道:“我是想借用一下大舅舅在布行的人脈。”
這兩房鬥了許久,若論才思,單傅榮華一人的心思之細,便遠勝二房。
因此,若說二房的生意裏沒有長房的人,阿笙是不信的。
傅榮華聞此先是一愣,而後不由微微歎了口氣。
這些年二房都未發現此事,而阿笙剛接手布行便直接來與自己要人。
這高下立見。
難怪父親要將竇知進遣走,這是怕阿笙動起手來,失了輕重。
傅榮華緩聲道:“人我可以給你用,但你要告訴我,為什麽是布行?”
明明阿笙有的選,糧行吃盡央國上下的生意,與糧行相比,布行卻一直不溫不火,隻能算是堪堪收回成本。
阿笙並未將自己那番理論道明,而是與傅榮華道:“生意越大,裏麵彎彎繞繞便越多,我不知竇氏行商的門道便去拿捏糧行的事,怕多是挫敗。”
她看了看傅榮華,緩聲道:“再者,阿姊如今跟著在學糧行的門道,我就先不去摻合了。”
傅榮華將此看作阿笙的謙讓,眼神不禁柔軟了許多。
“明日我將人喚來。”
阿笙聞此,淺笑,她語帶輕鬆,仿佛說著不過尋常閑事一般,
“不用,明日在玲瓏館等著就行。”
傅榮華聽她這話,自然也無不可。
但竇府上下都未想到,次日,阿笙去了玲瓏館,帶去的還有十二個央國數得上名號的賬房師傅。
一早,王庭便收到了央國來信,緊急送往了王後處。
最近,西州王賀蘭倬的身體每況愈下,裴王後每日都要陪著他將早膳用過之後,才會與朝臣商討國事。
這是裴王後給西州朝廷的態度,她先是西州王的妻子,而後才是監國的王後。
這番態度為她贏得了不少前朝的讚譽。
侍女將信件捧到裴王後身前,她取來一看,嘴角不自覺微微上揚。
一旁候著的嬤嬤是裴王後身邊的老人了,見她這模樣便知是誰的來信。
“這是笙姑娘又有什麽諫言了?”
裴妙音很喜歡阿笙,因為她聰明,明白裴妙音作為一國之後和裴氏嫡女需要什麽,但卻不諂媚權勢,永遠懂得她自己在其中能謀得什麽。
她的每一次諫言都是平等的交易,她會明明白白告訴裴妙音,她在其中想要謀劃什麽,又能給裴妙音什麽。
這樣的人很難得。
“是梁國卡了河道,西運的貨物靠不了岸。”
“哎喲。”
聞此,那嬤嬤不由發出一聲感歎。
裴妙音笑了笑,“不過她眼下有了法子,隻是這法子還需要我們配合一下。”
未久,梁國朝廷收到兩封文書。
第一封來自西運航道,聲稱在梁國內河口遭遇匪徒,將五船貨物洗劫一空,其中包括梁國的貨物。
第二封來自西州王庭,卻是來向梁國索賠的。
當初商定,航道到岸之時,內河安全由各國負責,但如今梁國失治,讓西州貨物被劫,遭受損失,因此梁國需向西州支付巨額賠款。
梁王看到這兩封文書時都懵了。
當即命人去查探船隻的消息,得到的卻是西運的船隻已經離開,並未多做停留。
但西州派了善武的素納部作為與梁國交涉的來使,已經出發在路上了。
近年來,西州用強兵鎮壓了北方的混亂,又納了不少西南遊族,實力日漸強盛。
這麽一隻隊伍朝著梁國而來,梁王如何不心驚。
他雖是惱悔當初聽信了前朝的主意,想從這航道中咬一塊肥肉下來,卻沒想到西州反應居然那麽大。
根據他的消息,如今這航道是東境一個民營的商號在經營,與西州王室關係不大。
到底是哪裏出了錯,梁王尚未來得及想,這又聽得內河河官派人來上報。
說是在內河入河口發現了大量的貨物,猜測當是船隊被盜走了的那一批。
梁王聽到這個消息徹底懵了,這東西到底被盜沒盜走?
半響他才反應過來,這是上了航道主事人的當了。
他是沒想到,那商賈之人居然能有這麽大的膽子,戲耍兩國主君。
言官偷偷看了看上座的梁王,不由悱惻,說不定人家隻是衝著您來的,西州隻是配合罷了。
但這話在腦子裏溜了一遍,終究是未出口。
如今船隊已經拍拍屁股走了,這東西梁國不僅要自己派人去馱回來,還要將西州部分的貨物給人送去。
當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梁王咬著牙給西州王庭回信,硬是擺著一副凶狠的麵目寫下了討好的話。
阿笙這個主意雖然魯莽了些,但卻能震懾其餘想要打航道主意的人。
同時也向南下的國度表明西州如今可不是隻講文德。
西邊的這番風雲滾滾,阿笙在帝京的日子也算不得太平。
自安氏與竇盛康聊過之後,竇盛康便將竇府眾人聚齊,宣布此後晨曦與阿笙也會學著打理族中生意。
他讓阿笙和晨曦二人選,竇氏旗下各行,她們想從哪一行著手。
竇晨曦聽了傅榮華的話,道要跟著祖父學習糧行的生意。
但阿笙不同,她倒是選了布行。
布行的生意原本是竇知進在打理,聽聞阿笙這話,他的臉色當即不甚好。
阿笙掃了他一眼,便向竇盛康道,“我搶了二舅舅的活,那可不好。”
她這話說得軟,引得竇盛康橫了竇知進一眼。
竇知進倒是沒想到阿笙居然敢當著麵告狀,連忙道自己願意帶著阿笙打理布行的生意。
竇盛康畢竟是知曉他這個兒子的,當即哼笑,“她怕是也用不上你帶著。”
竇盛康心裏有數,思慮了片刻,歎了口氣,方才發話,讓竇知進也跟著學習糧行的事。
眾所周知,竇氏最大的商貿便是糧行,竇盛康此舉在外看來是對二房的抬舉。
竇知進聽到這話,哪裏還有半點的不愉快,當即換了副嘴臉。
對阿笙道,“若布行有不明白的事,隨時可以來問,不用客氣。”
阿笙斂著眉目,淺笑著道謝。
不同於竇知進的歡喜,阿笙知曉,二房這是明升實貶。
布行是竇知進的一言堂,可到了糧行,上麵有竇升平在,還有竇盛康親自盯著,他便難以再隨心所欲地做事。
安氏清淺地掃了一眼竇盛康,知曉他到底是對老二心軟。
否則隨便一個閑差,保二房餓不死即可。
阿笙擇了布行之後,卻並未急著去點卯,而是尋著時間先去了傅榮華的院子。
竇晨曦昨日便已經隨著父親上糧行了,阿笙卻依舊一副閑散的模樣,傅榮華不由為她擔心。
“布行一向是二房的天下,如今雖然你外祖父將人弄走了,但留下的問題不少,尤其是那些老人,可不好糊弄。”
布行是竇盛康早年建立,裏麵的許多管事都是老人了,阿笙這個年紀要去接手多少難以服眾。
阿笙聞此,淺笑了笑,“我今日便是為了此事而來。”
阿笙這話未說完,忽而一陣驚雷又起,傅榮華趕緊讓人將幾扇大窗放下來,省的阿笙吹了堂風。
阿笙見此,斂了斂眉目,繼續問道:“我是想借用一下大舅舅在布行的人脈。”
這兩房鬥了許久,若論才思,單傅榮華一人的心思之細,便遠勝二房。
因此,若說二房的生意裏沒有長房的人,阿笙是不信的。
傅榮華聞此先是一愣,而後不由微微歎了口氣。
這些年二房都未發現此事,而阿笙剛接手布行便直接來與自己要人。
這高下立見。
難怪父親要將竇知進遣走,這是怕阿笙動起手來,失了輕重。
傅榮華緩聲道:“人我可以給你用,但你要告訴我,為什麽是布行?”
明明阿笙有的選,糧行吃盡央國上下的生意,與糧行相比,布行卻一直不溫不火,隻能算是堪堪收回成本。
阿笙並未將自己那番理論道明,而是與傅榮華道:“生意越大,裏麵彎彎繞繞便越多,我不知竇氏行商的門道便去拿捏糧行的事,怕多是挫敗。”
她看了看傅榮華,緩聲道:“再者,阿姊如今跟著在學糧行的門道,我就先不去摻合了。”
傅榮華將此看作阿笙的謙讓,眼神不禁柔軟了許多。
“明日我將人喚來。”
阿笙聞此,淺笑,她語帶輕鬆,仿佛說著不過尋常閑事一般,
“不用,明日在玲瓏館等著就行。”
傅榮華聽她這話,自然也無不可。
但竇府上下都未想到,次日,阿笙去了玲瓏館,帶去的還有十二個央國數得上名號的賬房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