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笙看著竇知進臉色發白,繼續道:
“祖父知曉你一人在外求存不易,縱然你是外室所生,仍給你嫡子的體麵,你卻不知珍惜,霸占著不屬於你的東西多年,臨到頭卻還要恩將仇報,他老人家心中如何過得去?”
她這“外室”二字一出,便看到莊淩峰的眉目緊緊地蹙在了一起,她幾不可聞地勾了勾唇。
世族重出身,庶子尚不能與嫡子平坐,更何況竇知進還是個外室子,如今卻與莊淩峰坐在一張席上,他心裏怎麽能不膈應。
但莊氏認了門客,他便是莊氏的人,莊氏就該給予其庇護,這是規矩,莊淩峰既然認了竇知進便要守這規矩。
“竇姑娘,我知這是你們的家事。”
莊淩峰開口道:“但他如今為我莊氏門客,我定然不能坐視人害他的。”
阿笙始終端著謙和的笑意,對莊淩峰垂首道:“我不過是想請我二舅舅敘舊一二,哪裏是要坑害他?”
眾人看著她身後高大的武仆,對這話自然是不信的。
莊淩峰明白這是阿笙給他的體麵,但今日莊氏門客俱在,他若囫圇著將人讓出去,此後在族內哪裏還有威信。
莊淩峰搖了搖頭。
“竇姑娘,恕難從命。”
言語剛罷,莊氏的武仆都應言又圍了上來。
阿笙眉目淺淡了三分,“二舅母還在候著,二舅舅還是跟我走罷。”
“阿大,帶二舅舅走。”
話音一落,眾人便見阿笙身後的武仆大步向前,他手掌一揮便將數個莊氏之人揮倒在地,但他畢竟還是留著手勁的,否則那些人的腦袋當即會被拍碎。
這般蠻力讓莊淩峰緊蹙的眉頭怎麽都鬆不開。
這群家養的武仆哪裏攔得住阿大,竇知進見此形式欲逃竄,卻不知被桌腿絆了一下,直接跌倒在地,下一瞬便被人整個提了起來。
阿大直接提著他的頭顱將人提離了地麵稍許,疼得竇知進當即大聲嚎叫。
一旁的幾名門客見阿笙此刻落單,當即朝她衝了過去。
忽而,淩風的一支飛箭從臉頰劃過,一人吃痛下意識摸了摸自己的臉頰,才發現他的臉已然劃破。
幾人看清阿笙的袖裏箭當即停下了腳步。
阿笙掃了幾人一眼,道:“諸位,你們家主子都未朝我動手,你們急什麽?”
莊家的武仆未動阿笙便足以證明,莊淩峰並無意真的與阿笙為敵,他不過是在踐行世族對門客的承諾。
但阿笙也明白,今日若要強行將人帶走,便是要見血了,隻不過她著實不願與莊氏交惡。
莊淩峰不肯簡單將人交出來,還有一個原因,便是來要人的是阿笙。
她不禁想起裴鈺在客棧裏說的話,以莊氏的地位不會容許他人隨便將其門客帶走,即便道理在阿笙這邊,莊淩峰也不會鬆這個口。
此刻被裴鈺說中,阿笙還是有些沮喪。
半晌,她開口對莊淩峰道:“莊大公子,不如我們稍後片刻,也省得白白消耗了你的人。”
聽得阿笙這話,莊淩峰揮了揮手,“竇姑娘,此事即便去求我父親,還是一個道理,我莊氏的人,不可能這般交給你。”
麵對莊淩峰的話,阿笙並未辯駁,她隻讓阿大拘著竇知進,便未再多言。
未久,眾人隻見樓外一名管事模樣的人匆匆趕來。
“商管事。”
莊淩峰微微凝目,那是他父親跟前最得力之人。
他的目光快速地掃過阿笙,卻見她神色如常。
商管事上前對莊淩峰遙遙一禮,而後對阿笙道:
“家主吩咐了,姑娘要的人莊氏自然給的。”
說著便朝莊氏的武仆揮了揮手,將眾人全都揮退。
竇知進見大勢已去,不由大聲呼救起來,阿大一指在他脊梁處一個敲打,便見他以一種十分詭異地姿勢垂掉在阿大的手上,細看卻是暈死了過去。
阿笙並未阻止阿大的行為,轉身與莊氏之人垂首謝過,而後帶著人離開了酒樓。
此刻她全然明白裴鈺為何會親自來寒城。
他踏入客棧的那一刻,莊氏家主便知曉今日之事該怎麽做了,根本無需他開口。
這種底氣也是阿笙難以求得的。
莊氏麵對公理也不肯讓的人,卻這麽簡單讓給了裴鈺。
小時候,她借裴鈺的勢是覺得方便,現下再借他的勢,卻是讓人覺得幾分沮喪,那是一座她難以逾越的高山,讓她難以做到比肩而立。
待阿笙離開,莊淩峰遂才招來商管事詢問究竟。
管事低聲與他耳語一二,莊淩峰眉目見盡是錯愕,他看向阿笙離開的方向,若有所思。
自那之後,江淮也罷、帝京也罷,沒人再見過竇知進,刑部關於他的案子也消了。
後來倒是有傳言在魏山竇氏的陵園內見過他,不過彼時他雙髕被人挖去,再無法站立,隻能以跪著的姿態守在竇氏老家主的墓碑之前。
那番落魄的模樣讓人根本不敢認,見到他的人最後也不過說了一句,大抵是認錯了吧。
處理完竇知進的事,阿笙便匆匆交待了一番,便先回了帝京一趟。
根據裴鈺給她的消息,因北胡族趁著兩國在邊境交戰,偷襲了鎮北軍後方,讓戰事變得焦灼起來。
也因戰事吃緊,朝廷大把銀錢往裏撒,已讓司庫十分為難。
而因南方屢次遭災,中樞閣決議在南方加大水利工程的投入,這又是一筆大的開銷。
此時,本該求學在外的大皇子卻向朝廷上了一封折子。
他建議,將糧油納為官售,這一大筆收入便能解了如今司庫麵臨的困境。
大皇子此時上諫,不僅是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更是讓如今焦灼的朝政看到了方向。
皇帝突生疾病,已經多日未再上朝,群臣尚擔憂江山前路,此時才想起還有一個寂寂無聞的嫡出皇子。
帝京趕緊派人往南山,欲將大皇子接回。
先不說大皇子歸京是否有其他謀劃,但他這番諫言影響的眾商家中,竇氏便首當其衝。
竇升平畢竟不是竇盛康,商界認他臉麵的人不多,在朝中亦不得多少認可,麵對朝政的變化,他能做的不多。
阿笙雖早有預料,但她還是難免擔心,長房麵臨糧行被收之事,做出什麽過激的事來。
雖分府而立,但畢竟同屬一姓,如今帝京之勢是錯一步便滿盤盡輸。
阿笙也罷,竇氏也罷,再輸不得了。
“祖父知曉你一人在外求存不易,縱然你是外室所生,仍給你嫡子的體麵,你卻不知珍惜,霸占著不屬於你的東西多年,臨到頭卻還要恩將仇報,他老人家心中如何過得去?”
她這“外室”二字一出,便看到莊淩峰的眉目緊緊地蹙在了一起,她幾不可聞地勾了勾唇。
世族重出身,庶子尚不能與嫡子平坐,更何況竇知進還是個外室子,如今卻與莊淩峰坐在一張席上,他心裏怎麽能不膈應。
但莊氏認了門客,他便是莊氏的人,莊氏就該給予其庇護,這是規矩,莊淩峰既然認了竇知進便要守這規矩。
“竇姑娘,我知這是你們的家事。”
莊淩峰開口道:“但他如今為我莊氏門客,我定然不能坐視人害他的。”
阿笙始終端著謙和的笑意,對莊淩峰垂首道:“我不過是想請我二舅舅敘舊一二,哪裏是要坑害他?”
眾人看著她身後高大的武仆,對這話自然是不信的。
莊淩峰明白這是阿笙給他的體麵,但今日莊氏門客俱在,他若囫圇著將人讓出去,此後在族內哪裏還有威信。
莊淩峰搖了搖頭。
“竇姑娘,恕難從命。”
言語剛罷,莊氏的武仆都應言又圍了上來。
阿笙眉目淺淡了三分,“二舅母還在候著,二舅舅還是跟我走罷。”
“阿大,帶二舅舅走。”
話音一落,眾人便見阿笙身後的武仆大步向前,他手掌一揮便將數個莊氏之人揮倒在地,但他畢竟還是留著手勁的,否則那些人的腦袋當即會被拍碎。
這般蠻力讓莊淩峰緊蹙的眉頭怎麽都鬆不開。
這群家養的武仆哪裏攔得住阿大,竇知進見此形式欲逃竄,卻不知被桌腿絆了一下,直接跌倒在地,下一瞬便被人整個提了起來。
阿大直接提著他的頭顱將人提離了地麵稍許,疼得竇知進當即大聲嚎叫。
一旁的幾名門客見阿笙此刻落單,當即朝她衝了過去。
忽而,淩風的一支飛箭從臉頰劃過,一人吃痛下意識摸了摸自己的臉頰,才發現他的臉已然劃破。
幾人看清阿笙的袖裏箭當即停下了腳步。
阿笙掃了幾人一眼,道:“諸位,你們家主子都未朝我動手,你們急什麽?”
莊家的武仆未動阿笙便足以證明,莊淩峰並無意真的與阿笙為敵,他不過是在踐行世族對門客的承諾。
但阿笙也明白,今日若要強行將人帶走,便是要見血了,隻不過她著實不願與莊氏交惡。
莊淩峰不肯簡單將人交出來,還有一個原因,便是來要人的是阿笙。
她不禁想起裴鈺在客棧裏說的話,以莊氏的地位不會容許他人隨便將其門客帶走,即便道理在阿笙這邊,莊淩峰也不會鬆這個口。
此刻被裴鈺說中,阿笙還是有些沮喪。
半晌,她開口對莊淩峰道:“莊大公子,不如我們稍後片刻,也省得白白消耗了你的人。”
聽得阿笙這話,莊淩峰揮了揮手,“竇姑娘,此事即便去求我父親,還是一個道理,我莊氏的人,不可能這般交給你。”
麵對莊淩峰的話,阿笙並未辯駁,她隻讓阿大拘著竇知進,便未再多言。
未久,眾人隻見樓外一名管事模樣的人匆匆趕來。
“商管事。”
莊淩峰微微凝目,那是他父親跟前最得力之人。
他的目光快速地掃過阿笙,卻見她神色如常。
商管事上前對莊淩峰遙遙一禮,而後對阿笙道:
“家主吩咐了,姑娘要的人莊氏自然給的。”
說著便朝莊氏的武仆揮了揮手,將眾人全都揮退。
竇知進見大勢已去,不由大聲呼救起來,阿大一指在他脊梁處一個敲打,便見他以一種十分詭異地姿勢垂掉在阿大的手上,細看卻是暈死了過去。
阿笙並未阻止阿大的行為,轉身與莊氏之人垂首謝過,而後帶著人離開了酒樓。
此刻她全然明白裴鈺為何會親自來寒城。
他踏入客棧的那一刻,莊氏家主便知曉今日之事該怎麽做了,根本無需他開口。
這種底氣也是阿笙難以求得的。
莊氏麵對公理也不肯讓的人,卻這麽簡單讓給了裴鈺。
小時候,她借裴鈺的勢是覺得方便,現下再借他的勢,卻是讓人覺得幾分沮喪,那是一座她難以逾越的高山,讓她難以做到比肩而立。
待阿笙離開,莊淩峰遂才招來商管事詢問究竟。
管事低聲與他耳語一二,莊淩峰眉目見盡是錯愕,他看向阿笙離開的方向,若有所思。
自那之後,江淮也罷、帝京也罷,沒人再見過竇知進,刑部關於他的案子也消了。
後來倒是有傳言在魏山竇氏的陵園內見過他,不過彼時他雙髕被人挖去,再無法站立,隻能以跪著的姿態守在竇氏老家主的墓碑之前。
那番落魄的模樣讓人根本不敢認,見到他的人最後也不過說了一句,大抵是認錯了吧。
處理完竇知進的事,阿笙便匆匆交待了一番,便先回了帝京一趟。
根據裴鈺給她的消息,因北胡族趁著兩國在邊境交戰,偷襲了鎮北軍後方,讓戰事變得焦灼起來。
也因戰事吃緊,朝廷大把銀錢往裏撒,已讓司庫十分為難。
而因南方屢次遭災,中樞閣決議在南方加大水利工程的投入,這又是一筆大的開銷。
此時,本該求學在外的大皇子卻向朝廷上了一封折子。
他建議,將糧油納為官售,這一大筆收入便能解了如今司庫麵臨的困境。
大皇子此時上諫,不僅是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更是讓如今焦灼的朝政看到了方向。
皇帝突生疾病,已經多日未再上朝,群臣尚擔憂江山前路,此時才想起還有一個寂寂無聞的嫡出皇子。
帝京趕緊派人往南山,欲將大皇子接回。
先不說大皇子歸京是否有其他謀劃,但他這番諫言影響的眾商家中,竇氏便首當其衝。
竇升平畢竟不是竇盛康,商界認他臉麵的人不多,在朝中亦不得多少認可,麵對朝政的變化,他能做的不多。
阿笙雖早有預料,但她還是難免擔心,長房麵臨糧行被收之事,做出什麽過激的事來。
雖分府而立,但畢竟同屬一姓,如今帝京之勢是錯一步便滿盤盡輸。
阿笙也罷,竇氏也罷,再輸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