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是聲名在外的書香門第,即便本朝自太祖皇帝開國以來,這朝堂上便是世家勢力遠遠超過清流,林家也甘心做個式微的清流、並不願意摻和到那些世家大族的派係之爭的渾水中去。
因而林家傳到林如海這一代,雖然積攢了好名聲,但卻實實在在的遊離在了權力核心之外。與林父的甘心蟄伏不同,林如海年未弱冠便高中探花、金榜題名誇官三日端的是少年得誌,林如海並不甘願如同林家的祖輩們一般做個清貴的清流,入了翰林院隻不過是第一步,能夠最終成為內閣大學士,才是林如海最終的願望。
不過與祖輩們相同的是,林如海也並不願意參與結黨營私,林如海踏入仕途的時候,奪嫡的戰火才剛剛燃起,當時林如海被分入了東宮,就等於貼上了太子黨的標簽,不過林如海十分乖覺,在察覺到皇上對太子不滿之後,立刻擺出了純臣的姿態,果然得了皇帝的青眼。
娶妻賈敏大抵是他最掙紮的事吧,當時賈政之父還未仙逝,賈政一心求取功名,與林如海是同科會試,與林如海高中探花截然相反,賈政卻是慘淡落第。
不過因緣際會,二人在會試之前便結識,倒也引為好友,賈政落第後心情煩悶,便尋了林如海一道喝酒,醉後無意間掉落了汗巾子,上麵恰巧有一首小詩,文采斐然,讓林如海難以忘懷。日後旁敲側擊,才知道是賈政的嫡親妹妹賈敏的手筆,這是林如海生平頭一次動了娶妻的念頭。
奈何四王八公一係的黨派之爭實在是個爛泥潭,林如海是萬分不願意踏入的,可最終對賈敏的好感讓他不得不做出了抉擇。不過雖然何林如海做了賈家的女婿,卻始終遊離在四王八公一係的外圍,那副清流的姿態雖然比往日模糊了些,卻始終不曾消失,這也導致了水溶等人也對他並不十分信任。
待到新皇登基,自詡沒有參與到“奪嫡”之爭的林如海滿心期盼著被重用,而事實也的確如此,雖然經曆了父母雙親的兩次丁憂,起複之後他並沒有被擠出朝堂,反倒是步步高升,如今被委以巡鹽禦史的重任就是再好不過的說明了 —— 新皇表現出了重整鹽政的決心,他這禦史的位子算是代天出巡。
同時林如海也隱隱覺得,這巡鹽禦史的位子或許也是新皇給他出的一道難題,若是處理好了鹽政一事,便等於證明了他純臣的姿態,他那內閣大學士的願望便也並不遙遠了。若是搞砸了這個差事,想必他也將遠離朝堂的中心了。
出身江南,林如海對於鹽政的彎彎繞繞實在是太清楚不過了,朝中那三大派,哪個沒有在這鹽務裏麵摻一腳?這也是林如海如今棘手的原因,他是想做被皇帝重用的純臣沒錯,但如果同時把三個派係都得罪了,這純臣可真是做成了孤臣,這並不是林如海想要的結果。
雖然他始終並不願意深入四王八公一係,但他心裏也明白,當年為父守孝丁憂期滿之後,是王家通過北靜王的關係,給他在京中疏通了人脈,才讓他起複的那般順利。如今若是完全不講情麵,林如海還真是做不到。
可如果單單隻把忠順王、忠安王兩派的人拔出來,卻獨獨放過了四王八公一係,那他這結黨的帽子可就摘不下來了,這份結果也必定不能讓皇帝滿意,到時候他的前程隻怕也要毀了。
就在林如海為了鹽政的事猶豫不決、焦頭爛額的時候,他又聽聞了璟軒的傳聞,簡直是忙中添亂,直把林如海氣得恨不得打斷這孽子的腿,好叫他不要去外麵丟人現眼;可一想到現在“秘密”藏在這孽子家的上皇,林如海也隻能把這口氣給忍下去了。
等到關於桓譯那不用明說更勝似明說的傳言一出現,以林如海的敏銳,又如何猜不到是璟軒的回擊呢,這可真真觸動了林如海的底線——如今維揚的水已經夠混的了,那孽子自己不檢點鬧出這樣的流言蜚語也就罷了,竟然還嫌事情不夠棘手,把忠安王府的事又拿出來大肆宣揚,簡直是擺明了打忠安王一係的臉麵,這顯然違背了林如海盡可能的躲開與這些派係過多牽扯的初衷。
當初金陵一事,他倒覺得是璟軒是上皇和皇帝的一杆槍,因而即便因為收到了妻族、王家乃至老母親的抱怨,他最終也把那一肚子的怒火給消化了,可眼下即便是還有上皇在背後操縱,林如海為了處理鹽政的前景著想,也不願意璟軒在這個時候再“肆意添亂”了。
不過林如海的“一番苦心”,顯然璟軒是並不讚同的,麵對林如海的質問,璟軒一臉理所當然的神情:“以德報怨,何以報德?這向來不是我的脾氣,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才對我的胃口,既然桓譯有膽子在維揚傳我的閑話,也別怪我撕破臉皮不給他留半點兒臉麵了不是?現在讓我息事寧人,恐怕我還真是辦不到。”
這話說的委實也太不客氣了些,隻把林如海氣得呼吸都不暢快了,前段時間好不容易“相敬如賓”的“父子之情”也因此再度出現了裂痕。
“放肆!你這是和父親說話的態度麽?你願意也好,不願意也罷,立刻回姑蘇去,也不準再散布謠言,我不是在問你的意見。”林如海的聲音裏都透著怒火,臉色鐵青,態度卻是異常的強硬。
奈何璟軒向來是個吃軟不吃硬的,見林如海態度強硬,璟軒眉梢一挑,半是諷刺的說道:“該怎麽辦這是我自己的事,不勞您掛心。您有這個閑心管我的閑事,不如好好想想如何做您的巡鹽禦史好了。如今那桓譯在京中稱病,卻跑來了維揚,我看您還是多花點兒心思在這上麵才是。”
璟軒這話端的是刻薄,聽在林如海的耳中,無異於是火上澆油,林如海不由得大怒,罵道:“果然是我平日裏太過縱容你了,他們說的對,養不教、父之過,今天我就要好好教訓你一番,來人,動家法!”
林如海一聲大喝,林家的下人們自然都聽他的吩咐,拿板子的、抬凳子的,很快就在院子裏擺開了陣仗。璟軒抱著膀子看著,臉上渾然不懼,被他那雙似笑非笑的眼睛盯著,好些下人都躊躇著不敢強行上前拉扯於他。
“道理講不通,您就要動家法,原我還以為隻有甄家這麽不通情理,現在看來,您也不予多讓。”璟軒火上添油得說道。
璟軒的脾氣向來執拗,若是親生父母,他還忍得了一二,眼下林如海既無生恩,又無養恩,得了好處便沉默不語、觸及利益便翻臉無情,在講不通道理的時候還妄圖端起“父親”的架子,這可是叫璟軒最不能忍受的。
璟軒心裏麵不痛快,林如海也是如此,原本就憋了一肚子的火,再看到下人們一個個猶豫不前,璟軒還死鴨子嘴硬,林如海這火氣就更大了,不由得說道:
“道理?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就是你的道理嗎?如此小人行徑,是哪門子的道理?”
璟軒嘴角揚起,冷笑了一聲說道:“小人行徑?那敢問,您一向說為臣之道是忠君愛民,那如今江南鹽政敗壞到了如此地步,陛下憂心、百姓不滿,您又為何遲遲沒有動作?若您現在說,這裏麵的內幕您還沒有查清,那可真是貽笑大方了!為了一己私利、人情往來就罔顧您所謂的為臣之道,您可真是難以自圓其說。”
璟軒這張嘴皮子向來是不饒人的,之前因為近些年和林家日趨緩和,璟軒還不大願意火力全開,如今林如海把他惹出了真火,璟軒可就無所顧忌,揣摩人心可是他最擅長不過的了,因而看準了林如海最在乎什麽,璟軒這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專門挑林如海心尖上的地方刺了他幾句。
林如海原本就被璟軒弄出了一肚子的氣,如今聽了這番話,臉上一會兒青、一會兒紅,心裏麵又驚、又惱、又羞、又氣,伸手指著璟軒,手指直打哆嗦:“你……你……孽子,孽子!”
卻是半句反駁的話也說不出來,璟軒的話字字刺中了他如今最矛盾和猶豫不決的地方,林如海不由得有種他的心事都是眼前之人所洞察、並且大白於天下的恐懼感,而他也第一次真切的發現,原來他一直都小看了這個孩子。
此時,剛剛一直在旁邊好好的扮演木頭人、並沒有參與到這對父子爭執中的賈雨村,見到林如海被噎得說不出話來,忙輕咳一聲,對璟軒說道:“大公子此言差矣,對於鹽政一事,自林大人上任以來,便沒有一日不把這件要事掛在心上,隻是鹽政一事牽扯太多,並不是簡單的人情關係便能解釋得通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稍有不慎恐怕會動搖國本,正是因為忠君愛民,林大人才不敢貿然行動,大公子可千萬不要被外人挑撥了幾句,便信以為真了,這可是真真傷了父子的和氣。”
賈雨村這話說的圓滑,既全了林如海的麵子,幹貨也是半點兒都沒露出來,更是把矛盾推給了莫須有的“外人挑撥”,算是遞了個砌好的台階給這對吵出了真火的林家父子,林如海聞聽,臉色也緩和了許多,璟軒挑了挑眉,賈雨村還真是能說會道,左右他也不是真要和林如海辨出個是非黑白來,就坡下驢他也毫無壓力。
林如海也不願意再爭執下去,聽了賈雨村的話,林如海捋了捋胡子,這才說道:“時飛所言極是,養不教、父之過,你今天如此目無尊長也是我的過失。從明天開始,你給我每天都回來,我讓時飛做你的老師,教導你聖人之道才是正理!”
顯然,經過今天這段爭執,林如海終於不得不麵對一個事實:不管他喜歡不喜歡,璟軒終究是他的兒子,尤其是在外人眼中。璟軒與林家,也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這小子在外麵敗壞名聲,敗壞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名聲,還有整個林家跟著一起吃苦頭。這孩子如今的想法太過偏執,若是不及時掰回正路,早晚還會惹出天大的禍事來!
林如海不由得有些懊惱,自己當初還是太年輕,竟然相信了一個鄉野赤腳郎中,竟就把璟軒托付給他了,真是棋差一招,好好的孩子竟然被帶壞了!
林如海心裏麵想得倒是理所當然,可惜他不說這番話還好,璟軒也就順著賈雨村給的台階下來了,奈何林如海這話裏話外的意思,總有種貶低吳先生的意味來,對璟軒而言,吳先生可不僅僅是他的老師,更像是他的半個父親一般,哪裏容得了林如海在這兒貶低?並且還是和賈雨村這樣的小人對比,更是讓璟軒剛剛熄下去的火,又蹭的燃燒了起來。
“讓賈雨村教我聖人之道?!這還真是迄今為止,我聽到的最好聽的笑話了。”
璟軒怒極後,麵上反倒是不動聲色了,隻是那眼神冰冷的,仿佛滲出了冰渣一般,繼續冷笑道:“據我說知,賈先生未曾高中之前,家境極其清貧,在金陵的葫蘆廟裏借住存身,以賣字畫為生。”
雖然被璟軒道出了當日貧寒的經曆讓賈雨村心裏麵很是不舒坦,但他向來能言善辯,眼下雖然心裏麵不痛快,但是卻知道,能不能收服這個林大公子全在這個時候,若是成功了,他在林家的地位也就扶搖直上了,林如海仕途大好,他也少不得能借著這股東風重回朝堂,因而賈雨村強壓下了心裏麵的不快,含笑道:“正是如此,不過常言道,英雄不問出處,貧寒也好、富貴也罷,金榜題名便是俊傑,又豈能憑出身論斷。”
林如海聽了連連點頭,璟軒不為所動的繼續說道:“此言倒是有理,不過當初是英蓮的父親甄士隱資助了先生路費,先生才得以順利進京趕考,才有了高中之事,這樣說來,甄先生對你可是有大恩,但你衣錦還鄉之後,發現甄家因為英蓮被拐子拐走,已經到了家破人亡的地步,甄太太也在娘家過得並不如意,卻沒見您這位當初的‘賈大人’盡力找尋這恩人唯一的女兒,或是把甄太太當做親嫂一般贍養,不過是給了她娘家幾兩銀子,卻納了人家的丫鬟做了小妾,這又是何道理?”
賈雨村聞言不由得有些口幹,他納嬌杏的事鮮為人知,又是金陵的舊事了,怎的眼前這個半大的孩子卻如此的了如指掌?
璟軒並沒有就此打住,繼續冷笑道:“葫蘆廟曾與賈先生容身之所,此為大恩,然而葫蘆廟失火,廟內僧侶此後無處容身,而賈先生衣錦還鄉之時卻連葫蘆廟的遺址都沒曾踏入,更不要提什麽出資重建了,大恩不報,這是什麽道理?
再者甄先生曾資助賈先生趕考,既是恩情又是朋友之義,賈先生既沒有幫助找尋恩人的女兒,又沒有贍養恩人的遺孀,反倒納了小,既是對朋友的不義,又愧對貧家之時不離不棄的糟糠之妻,賈先生不覺得羞愧麽?
若是賈先生便真小人到底,我倒也佩服,待找回了英蓮,你又一番深情並茂的表現,在我眼裏,倒是假仁假義的意味多過真心實意了,叫這樣的人教我聖人之道,那我還真是受之不起!”
這番話,饒是賈雨村再能言善辯、臉皮再厚,也不由得臊紅了一張臉,和剛剛林如海一般張目結舌,說不出半句話來了。
原本林璟軒就不大瞧得上這賈雨村的為人,知道他現在是妹妹林黛玉的老師,也更讓璟軒不滿,不過大抵是因為教導女孩兒,所以賈雨村也不過是教些字畫詩詞之流,倒還讓璟軒能夠容忍,隻是不大待見這人,見了麵,璟軒也隻不過是淡淡的。
可如今這家夥不自量力,其身不正還做出一副正人君子、德高望重的模樣,還被林如海拿來和吳先生對比,簡直是無法忍受,璟軒這通長篇大論,可是把心裏麵對賈雨村的不滿一股腦的倒了出來,說罷這席話,璟軒心裏麵也舒坦多了,好整以暇的看著賈雨村、林如海兩個人的臉色。
就連一向欣賞賈雨村的林如海,如今也不由得被璟軒的話說動了幾分,對賈雨村的態度也多了分存疑,賈雨村一麵惱羞於被璟軒奚落,一麵又擔心從此在林如海麵前失了信任,不由得又急又惱,卻又無可奈何,一時間,偌大的院子裏一片沉寂,隻能聽到風的聲音了。
正這個時候,門上的人小跑著進來到了林如海麵前,回稟道:“大人,有人登門遞了這張帖子,說是有急事。”
林如海接過帖子一瞧,不由得一愣,這上麵的字跡,分明是上皇的,可見來人必定是上皇所派無疑,林如海哪敢耽擱,忙讓人請了進來,心裏麵也鬆了一口氣,有個人來,總算是緩和了剛剛萬分沉寂的氣氛了
待來人到了院門口,林如海一瞧,來的二人中,那高壯的武夫正是如今新皇麵前最有臉麵的禦前侍衛餘樺,而旁邊那個做鄉紳打扮的老者,則是上皇身邊的老內監周荃。
此時餘樺向來冷硬的臉上依然沒什麽明顯的神情,這位周太監卻是趾高氣揚,說不出的目下無塵。隻見這周太監掃了眼四周,見這院子裏站著不少下人,還有人拿著板子,不由得臉色一沉,說道:“呦,看來是我們來得不巧了,這板子都動上了,林大人這是出了什麽事?”
林如海隱約猜到了這二人登門的原因,眼下隻得硬著頭皮回道:“總管嚴重了,不過是最近關於我這孽子的風言風語委實不像個樣子,才……”
林如海雖然很想找個借口把這事遮過去,若是從前還能說是下人犯了錯小施懲戒,可新皇自即位以來就嚴令官宦人家不得擅動私刑,因此林如海隻能硬著頭皮說了起來。
不過他這話沒說完,就被周太監給打斷了,隻見他皮笑肉不笑的說道:“林大人好大的火氣,不過就是些流言蜚語罷了,又不是什麽大禍,竟嚴重到要動家法的程度了?”
周太監絲毫不掩飾自個兒偏幫璟軒的立場,林如海是個人精兒,哪能聽不出來這周太監的弦外之音,那些讓林家家門蒙羞的流言被這周太監一說,倒成了輕飄飄的一個小事了,可林如海對著周太監又不能反駁,隻得賠笑道:“是我有些心急了。”
“既如此,那敢問林大人方便不方便給大公子放行,老爺子還尋大公子有要事商量呢。”周太監話裏麵倒還有幾分客氣。
聽到周太監把上皇都搬了出來,林如海又哪裏能說個不字,便這樣,將林如海和賈雨村統統奚落了一通的璟軒毫發無傷,施施然的離開了林家,徒留林、賈二人憋到內傷,又無可奈何。
林如海心思煩亂也無法專注到公務上,拂袖回了內宅,正看到女兒黛玉在臨帖,黛玉年紀不大,但卻是極耐靜的性子,於讀書識字上很有天分,一手小楷如今已經有了幾分火候,見到父親來了,黛玉臨好最後一個字,起來給父親行禮,女兒的乖巧懂事,不由得大大撫平了林如海剛剛受創的“嚴父之心”。
目光觸及女兒腰間的美玉,林如海不由得歎了口氣,這是璟軒贈予黛玉的生辰禮物,這美玉價值連城不提,那美玉上的絲絛、外麵的錦囊連帶掛繩都是極盡精細之物,顏色還是黛色,剛剛好貼合了女兒的名字,足見送禮之人的用心。
璟軒這個孩子……哎!生平頭一次,林如海真的有種,也許他真的做錯了的感覺。
不提林如海的心情如何複雜,單說璟軒等人一離開鹽政府,那周太監便收起了臉上皮笑肉不笑的神色,對著璟軒可是熱絡極了,笑道:“陛下一聽說您被叫去了林家,立刻便派了我們來討人,生怕您吃虧。”
身為上皇身邊的首領太監四十餘年,周太監可是親身經曆了上皇脾氣的轉變,自打這位林大公子出現後,上皇原本愈發喜怒無常的脾氣終於來了個急轉,這上皇的脾氣變好了,他們這些做下人的也不必整日戰戰兢兢的,因為周太監對璟軒,可是打心眼裏的熱絡,這可是他們一幹下人的“護身符”呐!
而此時上皇在鏢局的後宅裏正等得焦急,見了璟軒,把他拉過來上看下看,見他全然無事,這才放下了心,從鼻子裏哼了一聲,嘟囔了林如海兩句:“趕明兒得給你討個‘如朕親臨’的牌子戴
在身上,看那林如海敢不敢以下犯上!”
璟軒啼笑皆非的看著上皇越發老小孩兒的舉動,心裏麵對他的“護短”卻是熨帖極了,笑道:“您是關心則亂,憑他的本事,還動不了我。”
上皇笑眯眯的點頭:“是極,你可是個小滑頭。”
閑話了幾句,璟軒這才正色說道:“如今那桓譯吃了這個虧,隻怕要狗急跳牆了,薛家那邊還要準備完全才是,這一次,準叫他偷雞不著蝕把米才是!”
算算日子,魏臻也應該準備好了。
因而林家傳到林如海這一代,雖然積攢了好名聲,但卻實實在在的遊離在了權力核心之外。與林父的甘心蟄伏不同,林如海年未弱冠便高中探花、金榜題名誇官三日端的是少年得誌,林如海並不甘願如同林家的祖輩們一般做個清貴的清流,入了翰林院隻不過是第一步,能夠最終成為內閣大學士,才是林如海最終的願望。
不過與祖輩們相同的是,林如海也並不願意參與結黨營私,林如海踏入仕途的時候,奪嫡的戰火才剛剛燃起,當時林如海被分入了東宮,就等於貼上了太子黨的標簽,不過林如海十分乖覺,在察覺到皇上對太子不滿之後,立刻擺出了純臣的姿態,果然得了皇帝的青眼。
娶妻賈敏大抵是他最掙紮的事吧,當時賈政之父還未仙逝,賈政一心求取功名,與林如海是同科會試,與林如海高中探花截然相反,賈政卻是慘淡落第。
不過因緣際會,二人在會試之前便結識,倒也引為好友,賈政落第後心情煩悶,便尋了林如海一道喝酒,醉後無意間掉落了汗巾子,上麵恰巧有一首小詩,文采斐然,讓林如海難以忘懷。日後旁敲側擊,才知道是賈政的嫡親妹妹賈敏的手筆,這是林如海生平頭一次動了娶妻的念頭。
奈何四王八公一係的黨派之爭實在是個爛泥潭,林如海是萬分不願意踏入的,可最終對賈敏的好感讓他不得不做出了抉擇。不過雖然何林如海做了賈家的女婿,卻始終遊離在四王八公一係的外圍,那副清流的姿態雖然比往日模糊了些,卻始終不曾消失,這也導致了水溶等人也對他並不十分信任。
待到新皇登基,自詡沒有參與到“奪嫡”之爭的林如海滿心期盼著被重用,而事實也的確如此,雖然經曆了父母雙親的兩次丁憂,起複之後他並沒有被擠出朝堂,反倒是步步高升,如今被委以巡鹽禦史的重任就是再好不過的說明了 —— 新皇表現出了重整鹽政的決心,他這禦史的位子算是代天出巡。
同時林如海也隱隱覺得,這巡鹽禦史的位子或許也是新皇給他出的一道難題,若是處理好了鹽政一事,便等於證明了他純臣的姿態,他那內閣大學士的願望便也並不遙遠了。若是搞砸了這個差事,想必他也將遠離朝堂的中心了。
出身江南,林如海對於鹽政的彎彎繞繞實在是太清楚不過了,朝中那三大派,哪個沒有在這鹽務裏麵摻一腳?這也是林如海如今棘手的原因,他是想做被皇帝重用的純臣沒錯,但如果同時把三個派係都得罪了,這純臣可真是做成了孤臣,這並不是林如海想要的結果。
雖然他始終並不願意深入四王八公一係,但他心裏也明白,當年為父守孝丁憂期滿之後,是王家通過北靜王的關係,給他在京中疏通了人脈,才讓他起複的那般順利。如今若是完全不講情麵,林如海還真是做不到。
可如果單單隻把忠順王、忠安王兩派的人拔出來,卻獨獨放過了四王八公一係,那他這結黨的帽子可就摘不下來了,這份結果也必定不能讓皇帝滿意,到時候他的前程隻怕也要毀了。
就在林如海為了鹽政的事猶豫不決、焦頭爛額的時候,他又聽聞了璟軒的傳聞,簡直是忙中添亂,直把林如海氣得恨不得打斷這孽子的腿,好叫他不要去外麵丟人現眼;可一想到現在“秘密”藏在這孽子家的上皇,林如海也隻能把這口氣給忍下去了。
等到關於桓譯那不用明說更勝似明說的傳言一出現,以林如海的敏銳,又如何猜不到是璟軒的回擊呢,這可真真觸動了林如海的底線——如今維揚的水已經夠混的了,那孽子自己不檢點鬧出這樣的流言蜚語也就罷了,竟然還嫌事情不夠棘手,把忠安王府的事又拿出來大肆宣揚,簡直是擺明了打忠安王一係的臉麵,這顯然違背了林如海盡可能的躲開與這些派係過多牽扯的初衷。
當初金陵一事,他倒覺得是璟軒是上皇和皇帝的一杆槍,因而即便因為收到了妻族、王家乃至老母親的抱怨,他最終也把那一肚子的怒火給消化了,可眼下即便是還有上皇在背後操縱,林如海為了處理鹽政的前景著想,也不願意璟軒在這個時候再“肆意添亂”了。
不過林如海的“一番苦心”,顯然璟軒是並不讚同的,麵對林如海的質問,璟軒一臉理所當然的神情:“以德報怨,何以報德?這向來不是我的脾氣,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才對我的胃口,既然桓譯有膽子在維揚傳我的閑話,也別怪我撕破臉皮不給他留半點兒臉麵了不是?現在讓我息事寧人,恐怕我還真是辦不到。”
這話說的委實也太不客氣了些,隻把林如海氣得呼吸都不暢快了,前段時間好不容易“相敬如賓”的“父子之情”也因此再度出現了裂痕。
“放肆!你這是和父親說話的態度麽?你願意也好,不願意也罷,立刻回姑蘇去,也不準再散布謠言,我不是在問你的意見。”林如海的聲音裏都透著怒火,臉色鐵青,態度卻是異常的強硬。
奈何璟軒向來是個吃軟不吃硬的,見林如海態度強硬,璟軒眉梢一挑,半是諷刺的說道:“該怎麽辦這是我自己的事,不勞您掛心。您有這個閑心管我的閑事,不如好好想想如何做您的巡鹽禦史好了。如今那桓譯在京中稱病,卻跑來了維揚,我看您還是多花點兒心思在這上麵才是。”
璟軒這話端的是刻薄,聽在林如海的耳中,無異於是火上澆油,林如海不由得大怒,罵道:“果然是我平日裏太過縱容你了,他們說的對,養不教、父之過,今天我就要好好教訓你一番,來人,動家法!”
林如海一聲大喝,林家的下人們自然都聽他的吩咐,拿板子的、抬凳子的,很快就在院子裏擺開了陣仗。璟軒抱著膀子看著,臉上渾然不懼,被他那雙似笑非笑的眼睛盯著,好些下人都躊躇著不敢強行上前拉扯於他。
“道理講不通,您就要動家法,原我還以為隻有甄家這麽不通情理,現在看來,您也不予多讓。”璟軒火上添油得說道。
璟軒的脾氣向來執拗,若是親生父母,他還忍得了一二,眼下林如海既無生恩,又無養恩,得了好處便沉默不語、觸及利益便翻臉無情,在講不通道理的時候還妄圖端起“父親”的架子,這可是叫璟軒最不能忍受的。
璟軒心裏麵不痛快,林如海也是如此,原本就憋了一肚子的火,再看到下人們一個個猶豫不前,璟軒還死鴨子嘴硬,林如海這火氣就更大了,不由得說道:
“道理?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就是你的道理嗎?如此小人行徑,是哪門子的道理?”
璟軒嘴角揚起,冷笑了一聲說道:“小人行徑?那敢問,您一向說為臣之道是忠君愛民,那如今江南鹽政敗壞到了如此地步,陛下憂心、百姓不滿,您又為何遲遲沒有動作?若您現在說,這裏麵的內幕您還沒有查清,那可真是貽笑大方了!為了一己私利、人情往來就罔顧您所謂的為臣之道,您可真是難以自圓其說。”
璟軒這張嘴皮子向來是不饒人的,之前因為近些年和林家日趨緩和,璟軒還不大願意火力全開,如今林如海把他惹出了真火,璟軒可就無所顧忌,揣摩人心可是他最擅長不過的了,因而看準了林如海最在乎什麽,璟軒這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專門挑林如海心尖上的地方刺了他幾句。
林如海原本就被璟軒弄出了一肚子的氣,如今聽了這番話,臉上一會兒青、一會兒紅,心裏麵又驚、又惱、又羞、又氣,伸手指著璟軒,手指直打哆嗦:“你……你……孽子,孽子!”
卻是半句反駁的話也說不出來,璟軒的話字字刺中了他如今最矛盾和猶豫不決的地方,林如海不由得有種他的心事都是眼前之人所洞察、並且大白於天下的恐懼感,而他也第一次真切的發現,原來他一直都小看了這個孩子。
此時,剛剛一直在旁邊好好的扮演木頭人、並沒有參與到這對父子爭執中的賈雨村,見到林如海被噎得說不出話來,忙輕咳一聲,對璟軒說道:“大公子此言差矣,對於鹽政一事,自林大人上任以來,便沒有一日不把這件要事掛在心上,隻是鹽政一事牽扯太多,並不是簡單的人情關係便能解釋得通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稍有不慎恐怕會動搖國本,正是因為忠君愛民,林大人才不敢貿然行動,大公子可千萬不要被外人挑撥了幾句,便信以為真了,這可是真真傷了父子的和氣。”
賈雨村這話說的圓滑,既全了林如海的麵子,幹貨也是半點兒都沒露出來,更是把矛盾推給了莫須有的“外人挑撥”,算是遞了個砌好的台階給這對吵出了真火的林家父子,林如海聞聽,臉色也緩和了許多,璟軒挑了挑眉,賈雨村還真是能說會道,左右他也不是真要和林如海辨出個是非黑白來,就坡下驢他也毫無壓力。
林如海也不願意再爭執下去,聽了賈雨村的話,林如海捋了捋胡子,這才說道:“時飛所言極是,養不教、父之過,你今天如此目無尊長也是我的過失。從明天開始,你給我每天都回來,我讓時飛做你的老師,教導你聖人之道才是正理!”
顯然,經過今天這段爭執,林如海終於不得不麵對一個事實:不管他喜歡不喜歡,璟軒終究是他的兒子,尤其是在外人眼中。璟軒與林家,也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這小子在外麵敗壞名聲,敗壞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名聲,還有整個林家跟著一起吃苦頭。這孩子如今的想法太過偏執,若是不及時掰回正路,早晚還會惹出天大的禍事來!
林如海不由得有些懊惱,自己當初還是太年輕,竟然相信了一個鄉野赤腳郎中,竟就把璟軒托付給他了,真是棋差一招,好好的孩子竟然被帶壞了!
林如海心裏麵想得倒是理所當然,可惜他不說這番話還好,璟軒也就順著賈雨村給的台階下來了,奈何林如海這話裏話外的意思,總有種貶低吳先生的意味來,對璟軒而言,吳先生可不僅僅是他的老師,更像是他的半個父親一般,哪裏容得了林如海在這兒貶低?並且還是和賈雨村這樣的小人對比,更是讓璟軒剛剛熄下去的火,又蹭的燃燒了起來。
“讓賈雨村教我聖人之道?!這還真是迄今為止,我聽到的最好聽的笑話了。”
璟軒怒極後,麵上反倒是不動聲色了,隻是那眼神冰冷的,仿佛滲出了冰渣一般,繼續冷笑道:“據我說知,賈先生未曾高中之前,家境極其清貧,在金陵的葫蘆廟裏借住存身,以賣字畫為生。”
雖然被璟軒道出了當日貧寒的經曆讓賈雨村心裏麵很是不舒坦,但他向來能言善辯,眼下雖然心裏麵不痛快,但是卻知道,能不能收服這個林大公子全在這個時候,若是成功了,他在林家的地位也就扶搖直上了,林如海仕途大好,他也少不得能借著這股東風重回朝堂,因而賈雨村強壓下了心裏麵的不快,含笑道:“正是如此,不過常言道,英雄不問出處,貧寒也好、富貴也罷,金榜題名便是俊傑,又豈能憑出身論斷。”
林如海聽了連連點頭,璟軒不為所動的繼續說道:“此言倒是有理,不過當初是英蓮的父親甄士隱資助了先生路費,先生才得以順利進京趕考,才有了高中之事,這樣說來,甄先生對你可是有大恩,但你衣錦還鄉之後,發現甄家因為英蓮被拐子拐走,已經到了家破人亡的地步,甄太太也在娘家過得並不如意,卻沒見您這位當初的‘賈大人’盡力找尋這恩人唯一的女兒,或是把甄太太當做親嫂一般贍養,不過是給了她娘家幾兩銀子,卻納了人家的丫鬟做了小妾,這又是何道理?”
賈雨村聞言不由得有些口幹,他納嬌杏的事鮮為人知,又是金陵的舊事了,怎的眼前這個半大的孩子卻如此的了如指掌?
璟軒並沒有就此打住,繼續冷笑道:“葫蘆廟曾與賈先生容身之所,此為大恩,然而葫蘆廟失火,廟內僧侶此後無處容身,而賈先生衣錦還鄉之時卻連葫蘆廟的遺址都沒曾踏入,更不要提什麽出資重建了,大恩不報,這是什麽道理?
再者甄先生曾資助賈先生趕考,既是恩情又是朋友之義,賈先生既沒有幫助找尋恩人的女兒,又沒有贍養恩人的遺孀,反倒納了小,既是對朋友的不義,又愧對貧家之時不離不棄的糟糠之妻,賈先生不覺得羞愧麽?
若是賈先生便真小人到底,我倒也佩服,待找回了英蓮,你又一番深情並茂的表現,在我眼裏,倒是假仁假義的意味多過真心實意了,叫這樣的人教我聖人之道,那我還真是受之不起!”
這番話,饒是賈雨村再能言善辯、臉皮再厚,也不由得臊紅了一張臉,和剛剛林如海一般張目結舌,說不出半句話來了。
原本林璟軒就不大瞧得上這賈雨村的為人,知道他現在是妹妹林黛玉的老師,也更讓璟軒不滿,不過大抵是因為教導女孩兒,所以賈雨村也不過是教些字畫詩詞之流,倒還讓璟軒能夠容忍,隻是不大待見這人,見了麵,璟軒也隻不過是淡淡的。
可如今這家夥不自量力,其身不正還做出一副正人君子、德高望重的模樣,還被林如海拿來和吳先生對比,簡直是無法忍受,璟軒這通長篇大論,可是把心裏麵對賈雨村的不滿一股腦的倒了出來,說罷這席話,璟軒心裏麵也舒坦多了,好整以暇的看著賈雨村、林如海兩個人的臉色。
就連一向欣賞賈雨村的林如海,如今也不由得被璟軒的話說動了幾分,對賈雨村的態度也多了分存疑,賈雨村一麵惱羞於被璟軒奚落,一麵又擔心從此在林如海麵前失了信任,不由得又急又惱,卻又無可奈何,一時間,偌大的院子裏一片沉寂,隻能聽到風的聲音了。
正這個時候,門上的人小跑著進來到了林如海麵前,回稟道:“大人,有人登門遞了這張帖子,說是有急事。”
林如海接過帖子一瞧,不由得一愣,這上麵的字跡,分明是上皇的,可見來人必定是上皇所派無疑,林如海哪敢耽擱,忙讓人請了進來,心裏麵也鬆了一口氣,有個人來,總算是緩和了剛剛萬分沉寂的氣氛了
待來人到了院門口,林如海一瞧,來的二人中,那高壯的武夫正是如今新皇麵前最有臉麵的禦前侍衛餘樺,而旁邊那個做鄉紳打扮的老者,則是上皇身邊的老內監周荃。
此時餘樺向來冷硬的臉上依然沒什麽明顯的神情,這位周太監卻是趾高氣揚,說不出的目下無塵。隻見這周太監掃了眼四周,見這院子裏站著不少下人,還有人拿著板子,不由得臉色一沉,說道:“呦,看來是我們來得不巧了,這板子都動上了,林大人這是出了什麽事?”
林如海隱約猜到了這二人登門的原因,眼下隻得硬著頭皮回道:“總管嚴重了,不過是最近關於我這孽子的風言風語委實不像個樣子,才……”
林如海雖然很想找個借口把這事遮過去,若是從前還能說是下人犯了錯小施懲戒,可新皇自即位以來就嚴令官宦人家不得擅動私刑,因此林如海隻能硬著頭皮說了起來。
不過他這話沒說完,就被周太監給打斷了,隻見他皮笑肉不笑的說道:“林大人好大的火氣,不過就是些流言蜚語罷了,又不是什麽大禍,竟嚴重到要動家法的程度了?”
周太監絲毫不掩飾自個兒偏幫璟軒的立場,林如海是個人精兒,哪能聽不出來這周太監的弦外之音,那些讓林家家門蒙羞的流言被這周太監一說,倒成了輕飄飄的一個小事了,可林如海對著周太監又不能反駁,隻得賠笑道:“是我有些心急了。”
“既如此,那敢問林大人方便不方便給大公子放行,老爺子還尋大公子有要事商量呢。”周太監話裏麵倒還有幾分客氣。
聽到周太監把上皇都搬了出來,林如海又哪裏能說個不字,便這樣,將林如海和賈雨村統統奚落了一通的璟軒毫發無傷,施施然的離開了林家,徒留林、賈二人憋到內傷,又無可奈何。
林如海心思煩亂也無法專注到公務上,拂袖回了內宅,正看到女兒黛玉在臨帖,黛玉年紀不大,但卻是極耐靜的性子,於讀書識字上很有天分,一手小楷如今已經有了幾分火候,見到父親來了,黛玉臨好最後一個字,起來給父親行禮,女兒的乖巧懂事,不由得大大撫平了林如海剛剛受創的“嚴父之心”。
目光觸及女兒腰間的美玉,林如海不由得歎了口氣,這是璟軒贈予黛玉的生辰禮物,這美玉價值連城不提,那美玉上的絲絛、外麵的錦囊連帶掛繩都是極盡精細之物,顏色還是黛色,剛剛好貼合了女兒的名字,足見送禮之人的用心。
璟軒這個孩子……哎!生平頭一次,林如海真的有種,也許他真的做錯了的感覺。
不提林如海的心情如何複雜,單說璟軒等人一離開鹽政府,那周太監便收起了臉上皮笑肉不笑的神色,對著璟軒可是熱絡極了,笑道:“陛下一聽說您被叫去了林家,立刻便派了我們來討人,生怕您吃虧。”
身為上皇身邊的首領太監四十餘年,周太監可是親身經曆了上皇脾氣的轉變,自打這位林大公子出現後,上皇原本愈發喜怒無常的脾氣終於來了個急轉,這上皇的脾氣變好了,他們這些做下人的也不必整日戰戰兢兢的,因為周太監對璟軒,可是打心眼裏的熱絡,這可是他們一幹下人的“護身符”呐!
而此時上皇在鏢局的後宅裏正等得焦急,見了璟軒,把他拉過來上看下看,見他全然無事,這才放下了心,從鼻子裏哼了一聲,嘟囔了林如海兩句:“趕明兒得給你討個‘如朕親臨’的牌子戴
在身上,看那林如海敢不敢以下犯上!”
璟軒啼笑皆非的看著上皇越發老小孩兒的舉動,心裏麵對他的“護短”卻是熨帖極了,笑道:“您是關心則亂,憑他的本事,還動不了我。”
上皇笑眯眯的點頭:“是極,你可是個小滑頭。”
閑話了幾句,璟軒這才正色說道:“如今那桓譯吃了這個虧,隻怕要狗急跳牆了,薛家那邊還要準備完全才是,這一次,準叫他偷雞不著蝕把米才是!”
算算日子,魏臻也應該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