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應當不大了解什麽叫做知識壟斷,幾年前知網為什麽突然被很多人抵製,其實就涉嫌了知識壟斷。


    知識壟斷相對於行政壟斷、資源壟斷、政策壟斷、資本壟斷等傳統類型壟斷而言,它是以知識為基礎和特點的壟斷,是知識經濟時代出現的新現象。特別針對創新性知識,知識壟斷才得以形成,並繼而衍生出市場壟斷、資本壟斷等優勢,獲得高額壟斷利潤。


    不過還有一種知識壟斷,就是類似於古代的私學。最早的私學始於春秋而盛於戰國,特點就是官學衰落,學術下移。之後曆朝曆代都有所發展,是我國古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了現代,知識已經普及,按說私學已經不存在了。實際上也不是,還是有私學性質的存在。


    張元慶上大學的時候,有一位同學就是家學淵源,每年寒暑假都會去參加什麽研學活動之類的。他們所學跟學校教的不一樣,具有一定的針對性。


    這個所謂的書屋,大概也有一部分這方麵的意思,是針對精英開放的服務。要不是嚴立的話,隻怕他不到一定的位置,隻怕就連知道這個地方的機會都沒有。


    實際上,就像張元慶進入仕途之後,靳承誌對自己的教育引導。自己老丈人對自己的關心幫助,也相當於一種私學。


    就更不要說閆文誌拿出自己的筆記,並且親自為自己講解。這種形式,也相當於一種私學的形式。


    張元慶感慨了一聲,感覺這個社會還有一些現象,是他也不知道怎麽評價的。如果不去接觸的話,隻怕自己就連了解的資格都沒有。


    他按照圖書室指引的方向,尋找自己想要的材料。這些材料,自然全部都是關於縣域的。給他一種感覺,這裏麵的一些書寫的非常露骨。


    這對於張元慶真實了解縣域情況,提供了很多借鑒。他找了兩本書,按照鄭瑤教他的方法,簡略式的翻閱,並且寫了一些摘錄。


    接下來的幾天,張元慶白天泡在圖書室裏麵,晚上回去就看鄭瑤給他的圖書摘錄。在這期間,他感覺自己有明顯的進步。


    在進入圖書室第三天的時候,張元慶就開始有選擇的找書了。不過在找一本知名學者所寫的係列叢書的時候,發現其中一本一直沒有找到。


    這名學者雖然已經不在了,但是寫的書非常深刻,視角也非常的奇特,為他開拓了眼界。張元慶在其中,找到了一些啟發。不過最關鍵的一冊,每次來都沒有找到。


    張元慶見狀,隻能找圖書室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一查,才知道這本書近幾天恰好被借閱了。


    張元慶有些驚訝:“這裏麵的書,不是不能借閱麽?”


    這是張元慶從嚴立那裏就聽說的規矩,這裏麵的書一律是不外借的。這些地方,有些稀奇古怪的規矩也是正常的。


    卻沒有想到,還真碰到能夠打破規矩的人。


    工作人員笑而不語,張元慶隨後就明白了,這個地方還是比較現實的。規矩永遠都是約束普通人的,無論什麽地方,都是特權之人。


    這個地方,普通人就連進來的機會都很少。更不要說想要在這裏麵借閱了,能夠借閱書籍的人隻怕是有一些特別影響力的。


    四九城這個地方,最不缺的就是大人物。


    “這位老師借閱的時間長不長,能否給我一個聯係方式。我非常需要這一本書,哪怕給我看一個小時都行,我可以付出一定的代價。”


    如果是平時的話,找不到這本書就算了。大不了把名字給記住,下次有機會再看。可是現在這本書中間這一冊的內容,對於他完善自己的教案非常重要。


    再說來四九城已經四天了,今天晚上他就要完成教案。教案還要給鄭瑤和嚴立幫忙審核,估計修改還需要三天的時間。


    所以張元慶很著急,甚至想著不惜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都行。


    工作人員能夠看出,張元慶的確有些緊急,所以他說道:“先生那您先等等,我們負責聯係借閱人,看看對方的態度。”


    張元慶表示感謝,他繼續伏案開始寫摘要。很快工作人員過來回複:“借閱人表示很快就送書回來。”


    張元慶連連感謝:“幫我謝謝這位先生,我給你一個聯係方式,你可以幫我給這位先生。這本書真的幫了我的大忙,他如果有時間,可以聯係我,我請他吃個飯。”


    張元慶並沒有多想,他覺得別人將書借走,現在又願意讓給自己,自己自然要感謝一番。因此,請吃一個飯是很正常的。


    當然潛意識裏麵,也是想要與對方結識一下。畢竟大家喜歡同一本書,這也算是緣分。如果誌趣相投的話,大家完全可以交個朋友,大家以文會友。


    工作人員見怪不怪,隻是露出一絲玩味的笑容,這才拿過了聯係方式就離開了。


    直到下午通知張元慶送書過來,那位先生也沒有露麵。


    張元慶也沒有在意,他前去拿書,將書拿過來之後,卻沒有想到裏麵夾了一張紙。


    張元慶將紙抽出來,隻見上麵一板一眼寫了一行字:“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除了這一行字之外,對方沒有留下任何的落款。張元慶愣了一下,隨後反應過來,這句話出自於諸葛亮的《誡子書》,意思是一個人隻有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確的誌向,要寂寞清淨才能夠達到深遠的境界。


    這是諸葛亮寫給他兒子的,裏麵自然是有勸誡之意。


    張元慶剛開始隻是有點奇怪,這個人還書為什麽還要寫這麽一番話。但是隨後他就明白過來對方的意思,看來在對方眼裏,自己所說的那些,被他誤會成為攀龍附鳳的態度。


    畢竟能借走書的,身份肯定不簡單。他認為張元慶或許故意在找這本書,想要借著這本書與他聯係上。於是這才寫下這番話,告誡自己要把心放在正路上。


    “這人是的譜還有點大啊。”


    張元慶見狀搖了搖頭沒有多想,他盡快把書裏麵自己需要的一些材料看完。弄完之後,他又想了想,對這本書全係列做了一些摘抄,寫完之後又在摘抄裏麵加了一首打油詩。


    “藕本多竅為天然,蓮花潔白根在泥。若是尋根追到底,兩者竟是同連莖。”


    也不知道這個人是否能看到,張元慶將摘抄夾在書裏之後,就放回了原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官道:從殯儀館平步青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顆水晶葡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顆水晶葡萄並收藏官道:從殯儀館平步青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