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三天時間徹底解決廬州林家,不給對方任何機會
大明:爹,論治國,你真不行 作者:縱橫小秦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已經有些倦意的朱棡,聽到李恒提出的擔憂,立刻開口安撫道:“李公公,孤王和太子向來都是同氣連枝。
這一點無論到任何時候,都不需要太過擔心。
如今天色已經不早,明天孤王和四弟還要前往廬江籌集大軍所需糧草。
倘若李公公不嫌棄軍營的環境簡陋,可以暫且在這裏休息一晚。
等明天和將士們一起用完早飯之後,孤王定會派兵護送李公公回京城複命。”
李恒笑著點了點頭,“晉王殿下考慮的甚是周全,那雜家就客隨主便了。”
朱棡望著李恒轉身離去的背影,直到那身影逐漸消失在營帳門口,他才緩緩收回目光。
之前對方說出的那一連串變故,讓朱棡感覺身心俱疲,仿佛背負了千斤重擔。
朱棣此刻同樣一臉疲憊,兩人對視一眼,皆從對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倦意。
朱棡沒有絲毫猶豫,立刻提高聲音,對著營帳外喊道:“來人!”
很快幾名親兵迅速走進營帳,整齊劃一地抱拳行禮:“殿下有何吩咐?”
朱棡神色疲憊卻又帶著幾分威嚴,“速去準備熱水,孤王與燕王殿下要沐浴。”
親兵們領命後立刻快步離去,整個過程中動作幹淨利落。
朱棡微微歎了口氣,走到營帳中的椅子旁,隨後緩緩坐下。
他揉了揉太陽穴,心中思索著這錯綜複雜的局勢。
李恒帶來的消息,如同巨石投入平靜湖麵,激起層層漣漪。
此時朱棡深知接下來的局勢必將更加棘手,現在他急需通過沐浴來舒緩一下緊繃的神經,讓自己能更清醒地思考應對之策。
朱棣則在營帳中來回踱步,腳步略顯沉重,顯然也在為這多變的局勢憂心忡忡。
大約過了半盞茶的時間,親兵們便抬著熱氣騰騰的木桶進入營帳。
他們將熱水安置妥當後,又迅速退出了營帳。
朱棡和朱棣相視點頭,各自走向屬於自己的那桶熱水。
準備在這片刻的溫暖與寧靜中,舒緩一下身心,以此暫別外界的紛擾與壓力。
朱棣用毛巾簡單搓洗了一番,隨即迫不及待的開口問道:“三哥,你接下來打算怎麽對付廬州林家?”
在抹了一把臉上的水珠之後,朱棡這才麵色凝重地說道:“由於咱們還要確保如期抵達大同府,因此動手必須要迅速。
我準備用三天時間,徹底解決廬州林家這個隱患,絕對不能給這些狂徒留下任何反戈一擊的餘地!”
朱棣有些詫異的轉頭看向朱棡,“三哥,處理這麽大的事情,隻用三天時間善後,會不會有點太草率了?”
隻見朱棡語氣堅定的說道:“如果斷案還需要證據的話,那平叛就隻需要知道一個地點,便可以動手實施咱們的計劃了。
況且無論是晉王府出了奸細,還是錦衣衛裏麵隱藏著叛徒,都不是什麽讓你我兄弟光采的事情。
假如可以讓他們找到戴罪立功的機會,至少可以平息父皇一部分的怒火。”
朱棣略顯擔憂的說道:“這些人已經背叛過一次大明,如果就這麽輕易放過,我擔心將來他們還會重蹈覆轍。”
朱棡笑著擺了擺手,“四弟,對於朝廷來說眼下最重要的敵人,依然是苟延殘喘的北元。
世家大族隻要掌握好權衡之道,適當清除一些,不會影響到大局。
可一旦讓那些掌握武器的人寒了心,平時或許看不出什麽來。
等到戰爭進行到關鍵時刻,他們稍微動一點歪心思,就很有可能讓大好局麵毀於一旦!”
中軍大帳內,朱棡和朱棣兄弟二人在搖曳的燭光下促膝而談。
他們的身影被昏黃的光線拉長,映在營帳的幕布上。
時而凝重,時而激昂。
兩人圍繞著皇城突發的變故、晉王府的奸細,以及錦衣衛的叛徒等一係列棘手問題,深入探討應對之策。
朱棡和朱棣神情專注,仿佛將整個世界都隔絕在外。
與此同時,在距離中軍大帳數十裏之外的押運隊伍中,氣氛卻顯得格外靜謐。
月色如水,灑在長長的押送糧草輜重的隊伍上。
護衛營的士兵們騎著馬,整齊地分布在車隊兩旁,警惕地注視著四周的動靜。
帶隊的王從益騎在一匹棗紅戰馬上,他身姿挺拔,目光沉穩。
時不時地轉頭查看隊伍的情況,確保押送過程萬無一失。
突然一陣輕微的“撲撲”聲,打破了夜的寧靜。
王從益敏銳抬起頭,隻見一隻信鴿從夜空中急速飛來,穩穩落在了他伸出的手臂上。
見此情景王從益定睛一看,旋即發現信鴿腳上綁著一個小巧的竹筒,竹筒上清晰地印著晉王府的獨特標記。
王從益趕忙解下竹筒,打開一看,裏麵是一封密信。
借著月光,他迅速瀏覽著信上的內容,原本平靜的麵容漸漸凝重起來。
這封來自晉王府的飛鴿傳書,帶來了極為重要的消息,顯然會對當前的局勢產生重大影響。
王從益深知此事的嚴重性,他立刻勒緊韁繩,示意隊伍停下。
緊接著他準備召集幾位得力的下屬,商議一下如同應對這封信所傳達的信息。
“剛才殿下傳來密信,隻是我們要控製好前來接應糧草的廬州府衛指揮使林震。
對方畢竟是正三品的武職,如何執行好殿下的這道命令,還需要大家進言獻策。
假如這次任務能夠圓滿完成,本將軍定然會向殿下舉薦,絕不會埋沒了有功之臣!”
在這負責糧草輜重押運任務的護衛營裏,營中的軍官們彼此間都十分熟悉,對於一些事情也都有所耳聞。
大家心裏都清楚,能夠參與到如此重要的糧草輜重押運任務中的軍官。
那都是經過層層篩選,能力與忠誠兼備之人。
況且基本上所有人都知道王從益的過往,他以前乃是晉王府侍從出身。
在晉王府的那段經曆,不僅讓王從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也與王府上下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係。
正是有這層深厚的關係作為堅實保障,因此當王從益做出某些承諾時,沒有人會質疑這個承諾將來是否能夠兌現。
大家都明白晉王府的底蘊以及王從益與朱棡的淵源,使得他說的話有著沉甸甸的分量,就如同鐵板釘釘一般令人信服。
這一點無論到任何時候,都不需要太過擔心。
如今天色已經不早,明天孤王和四弟還要前往廬江籌集大軍所需糧草。
倘若李公公不嫌棄軍營的環境簡陋,可以暫且在這裏休息一晚。
等明天和將士們一起用完早飯之後,孤王定會派兵護送李公公回京城複命。”
李恒笑著點了點頭,“晉王殿下考慮的甚是周全,那雜家就客隨主便了。”
朱棡望著李恒轉身離去的背影,直到那身影逐漸消失在營帳門口,他才緩緩收回目光。
之前對方說出的那一連串變故,讓朱棡感覺身心俱疲,仿佛背負了千斤重擔。
朱棣此刻同樣一臉疲憊,兩人對視一眼,皆從對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倦意。
朱棡沒有絲毫猶豫,立刻提高聲音,對著營帳外喊道:“來人!”
很快幾名親兵迅速走進營帳,整齊劃一地抱拳行禮:“殿下有何吩咐?”
朱棡神色疲憊卻又帶著幾分威嚴,“速去準備熱水,孤王與燕王殿下要沐浴。”
親兵們領命後立刻快步離去,整個過程中動作幹淨利落。
朱棡微微歎了口氣,走到營帳中的椅子旁,隨後緩緩坐下。
他揉了揉太陽穴,心中思索著這錯綜複雜的局勢。
李恒帶來的消息,如同巨石投入平靜湖麵,激起層層漣漪。
此時朱棡深知接下來的局勢必將更加棘手,現在他急需通過沐浴來舒緩一下緊繃的神經,讓自己能更清醒地思考應對之策。
朱棣則在營帳中來回踱步,腳步略顯沉重,顯然也在為這多變的局勢憂心忡忡。
大約過了半盞茶的時間,親兵們便抬著熱氣騰騰的木桶進入營帳。
他們將熱水安置妥當後,又迅速退出了營帳。
朱棡和朱棣相視點頭,各自走向屬於自己的那桶熱水。
準備在這片刻的溫暖與寧靜中,舒緩一下身心,以此暫別外界的紛擾與壓力。
朱棣用毛巾簡單搓洗了一番,隨即迫不及待的開口問道:“三哥,你接下來打算怎麽對付廬州林家?”
在抹了一把臉上的水珠之後,朱棡這才麵色凝重地說道:“由於咱們還要確保如期抵達大同府,因此動手必須要迅速。
我準備用三天時間,徹底解決廬州林家這個隱患,絕對不能給這些狂徒留下任何反戈一擊的餘地!”
朱棣有些詫異的轉頭看向朱棡,“三哥,處理這麽大的事情,隻用三天時間善後,會不會有點太草率了?”
隻見朱棡語氣堅定的說道:“如果斷案還需要證據的話,那平叛就隻需要知道一個地點,便可以動手實施咱們的計劃了。
況且無論是晉王府出了奸細,還是錦衣衛裏麵隱藏著叛徒,都不是什麽讓你我兄弟光采的事情。
假如可以讓他們找到戴罪立功的機會,至少可以平息父皇一部分的怒火。”
朱棣略顯擔憂的說道:“這些人已經背叛過一次大明,如果就這麽輕易放過,我擔心將來他們還會重蹈覆轍。”
朱棡笑著擺了擺手,“四弟,對於朝廷來說眼下最重要的敵人,依然是苟延殘喘的北元。
世家大族隻要掌握好權衡之道,適當清除一些,不會影響到大局。
可一旦讓那些掌握武器的人寒了心,平時或許看不出什麽來。
等到戰爭進行到關鍵時刻,他們稍微動一點歪心思,就很有可能讓大好局麵毀於一旦!”
中軍大帳內,朱棡和朱棣兄弟二人在搖曳的燭光下促膝而談。
他們的身影被昏黃的光線拉長,映在營帳的幕布上。
時而凝重,時而激昂。
兩人圍繞著皇城突發的變故、晉王府的奸細,以及錦衣衛的叛徒等一係列棘手問題,深入探討應對之策。
朱棡和朱棣神情專注,仿佛將整個世界都隔絕在外。
與此同時,在距離中軍大帳數十裏之外的押運隊伍中,氣氛卻顯得格外靜謐。
月色如水,灑在長長的押送糧草輜重的隊伍上。
護衛營的士兵們騎著馬,整齊地分布在車隊兩旁,警惕地注視著四周的動靜。
帶隊的王從益騎在一匹棗紅戰馬上,他身姿挺拔,目光沉穩。
時不時地轉頭查看隊伍的情況,確保押送過程萬無一失。
突然一陣輕微的“撲撲”聲,打破了夜的寧靜。
王從益敏銳抬起頭,隻見一隻信鴿從夜空中急速飛來,穩穩落在了他伸出的手臂上。
見此情景王從益定睛一看,旋即發現信鴿腳上綁著一個小巧的竹筒,竹筒上清晰地印著晉王府的獨特標記。
王從益趕忙解下竹筒,打開一看,裏麵是一封密信。
借著月光,他迅速瀏覽著信上的內容,原本平靜的麵容漸漸凝重起來。
這封來自晉王府的飛鴿傳書,帶來了極為重要的消息,顯然會對當前的局勢產生重大影響。
王從益深知此事的嚴重性,他立刻勒緊韁繩,示意隊伍停下。
緊接著他準備召集幾位得力的下屬,商議一下如同應對這封信所傳達的信息。
“剛才殿下傳來密信,隻是我們要控製好前來接應糧草的廬州府衛指揮使林震。
對方畢竟是正三品的武職,如何執行好殿下的這道命令,還需要大家進言獻策。
假如這次任務能夠圓滿完成,本將軍定然會向殿下舉薦,絕不會埋沒了有功之臣!”
在這負責糧草輜重押運任務的護衛營裏,營中的軍官們彼此間都十分熟悉,對於一些事情也都有所耳聞。
大家心裏都清楚,能夠參與到如此重要的糧草輜重押運任務中的軍官。
那都是經過層層篩選,能力與忠誠兼備之人。
況且基本上所有人都知道王從益的過往,他以前乃是晉王府侍從出身。
在晉王府的那段經曆,不僅讓王從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也與王府上下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係。
正是有這層深厚的關係作為堅實保障,因此當王從益做出某些承諾時,沒有人會質疑這個承諾將來是否能夠兌現。
大家都明白晉王府的底蘊以及王從益與朱棡的淵源,使得他說的話有著沉甸甸的分量,就如同鐵板釘釘一般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