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你來判斷,後續朝鮮局勢會如何?”朱慎錐開口對太子詢問。
朱敏瀾思索著回答道:“朝鮮之亂從目前來看恐是越演越烈,但要從朝鮮實力而言卻遠不如建奴,假如建奴繼續派兵朝鮮,集中力量先破平安道,李俌恐難以抵擋。”
“李俌此人雖是朝鮮王室,卻並無太多軍事才能,而且他這個兵馬大元帥隻是名義上的,在朝鮮軍中也無實權,更沒可靠的班底人手,他現在所屬軍隊大多都是原朝鮮的地方部隊,再包括因為建奴壓榨造成叛亂的朝鮮義軍,這些本就不是一路人,強行把這些群體捏在一起,以李俌的能力能勉強指揮就算不錯了。”
“嗬嗬,你這麽不看好李俌?他如今在朝鮮可是被稱為賢王,風頭正勁啊!”朱慎錐笑著反問。
朱敏瀾搖搖頭道:“如僅僅隻是賢王,李俌勉強還能稱得,但賢王不代表就有能力做事。李俌身份特殊,李倧在位時就不怎麽待見他,要不然也不會在平安道居住多年,並以王子身份過繼給義安君了。”
“對於李俌此人孩兒做過了解,這人雖有熱血,卻隻是一儒生罷了,而且在朝鮮朝廷中也無根基,雖有賢名,卻無賢才,眼下雖舉義旗反抗,可實際隻是一個名頭罷了。”
“而且朝鮮政局與我大明不同,朝鮮文武都是兩班貴族出身,這些人同地方世家大族關係錯綜複雜,朝局更類似於我中國先秦製度,貴族和地方力量強大,軍中更是軍頭林立,無論是大臣或者將領,各自都打著算盤,要讓他們聽命於李俌是絕不可能,眼下朝鮮情況無非是因為建奴在朝鮮做的實在太過,再加民間群起沸騰,被迫聯手,借著李俌之名組成的反抗聯盟罷了。”
“這樣的聯盟從根基來看就不穩妥,哪怕李俌有光複朝鮮之心,但手下人心不齊,根本擰不成一股。再者,朝鮮的軍隊戰力堪憂,軍中本就糜爛,之前政局穩固時,這些軍隊搞搞地方治安,欺壓百姓還算勉強,可要拉上戰場作戰根本不堪一用,如何能是如狼似虎的建奴對手?”
“依孩兒所見,別看李俌現在聲勢浩大,可一旦戰局有變,李俌所部必然崩潰。反而是朝鮮國中那些起義的百姓或可一戰,畢竟這些人和朝鮮貴族、世家不同,他們是為了活命而拚,本質就有不同。”
“那麽現朝鮮國主李潚呢?有他在,難不成李俌就沒半點機會?”
朱敏瀾哭笑不得:“我說爹,您還用這個來考孩兒?李潚不就是您扶持起來的傀儡?無論是李潚還是李俌,他們全都是您手中的棋子,朝鮮之所以能有今日亂局,不全是我大明的謀劃?無論他們如何,隻要朝鮮越亂,我大明也就越有機會,難不成您還真的打算讓朝鮮李氏王朝恢複?”
“哈哈哈!”朱慎錐大笑,笑了一會兒,朱慎錐正色問朱敏瀾,鑒於目前朝鮮的局勢,大明接下來應該怎麽做才合適。
朱敏瀾胸有成竹地回答了四個字“坐觀其變”,他對朱慎錐道,眼下大明不便過多插手朝鮮事務,扶持起一個所謂的朝鮮國王就足夠了,接下來大明隻要護住濟州島即可,至於朝鮮本土亂成怎樣,打成如何,這些和大明無關,或者說朝鮮越亂對大明越是有利。
而且濟州島要護住也簡單的很,建奴沒有水師,根本不可能渡海進攻濟州島,而憑著朝鮮的那些區區水師也絕對不是大明的對手。而且現在大明借著朝鮮新君的由頭已在濟州島駐軍,從這點來說濟州島已等於大明的領土了,隻不過名義上還屬於朝鮮罷了。
李俌這兵馬大元帥蹦躂不了太久,等到建奴反應過來,他就是第一個重要打擊的目標,而且豪格已經這麽幹了,正在朝鮮調集軍隊先解決李俌,別看李俌現在一副兵強馬壯的架勢,可實際上就是個銀樣鑞槍頭,根本不是建奴的對手。
朱敏瀾判斷,李俌兵敗甚至身亡就是時間問題,等到李俌一死,朝鮮王室就損失了又一個重要人物,這雖是朝鮮的悲哀,但對大明卻是好事,畢竟朝鮮王室死的越多,大明越有把握控製住朝鮮,李氏王朝子弟一旦死絕,那麽李氏朝鮮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而李俌死後,大明完全可以通過朝鮮新王再扶持另一個或者幾個反抗建奴的代表人物來,這個人物可以是朝鮮貴族的一員,也可以是世家大族的成員,甚至也能是朝鮮民間義軍的頭領等等。無論扶持起哪一個,其目的就是繼續和建奴交戰,哪怕打不過建奴,也不能讓建奴把朝鮮穩定下來,打的越久,朝鮮越是糜爛,建奴不僅無法從朝鮮獲得物資反哺自身,相反還得繼續往朝鮮投入兵力,最終陷入朝鮮這個泥潭之中。
最終的結果就是建奴和朝鮮雙方在朝鮮本土你來我往,相互消耗,等到時機成熟,大明重兵反攻遼東,隻要遼東戰役一打響,建奴必然以守護遼東為主,到時候根本再也顧不上朝鮮,隻能從朝鮮撤軍,而這時候就是大明趁虛而入,拿下朝鮮的最好機會,如果操作得當,朝鮮對於大明就是唾手可得。
另外朱敏瀾還提到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朝鮮政局的問題。由於朝鮮的貴族、世家大族的力量太過強大,如果過早介入朝鮮大明就算拿下朝鮮因為這些群體的存在也無法吞並朝鮮。
所以通過這件事借建奴之手鏟除朝鮮的貴族、世家大族的根基,甚至狠狠殺掉一批,徹底改變朝鮮的政局問題,在沒了這些群體後,普通的朝鮮老百姓哪裏管你是大明還是朝鮮李氏王朝?隻要朝廷給百姓好日子過,讓百姓們能吃飽穿暖,安居樂業,誰統治不都是一樣的麽?改朝換代是常有的事,就連中原都有皇帝輪流做的俗語,何況朝鮮區區一個小國呢?何況李氏王朝已近三百年了,也該到了結束的時候,到時候大明順勢接手,更省卻了諸多麻煩。
朱敏瀾這番話讓朱慎錐心中很是高興,自己這個兒子的確長大了,也懂了不少,更重要的是他已經站在上位者的角度看待問題了,更有了些為君者的判斷和狠辣。
朱敏瀾的觀點和態度雖然對朝鮮不是什麽好事,可從大明角度出發卻是合適的選擇。尤其是他不僅關注到了朝鮮之變對建奴的影響,還關注到了朝鮮政局問題,甚至包括朝鮮問題的根本所在。
朱敏瀾說的對,如果大明要吞並朝鮮問題不在於李氏王朝的王室,而在於朝鮮的貴族和世家大族,這些群體才是朝鮮的根本。
隻要這些群體在,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必然會拚命維護,國王可以換一個,可他們這些人在朝鮮的實際利益卻是不能損傷的。如果朝鮮王朝依舊存在,他們就能繼續維持之前的體係,一個個輪流執政,分享這塊大蛋糕。可一旦朝鮮被大明吞並,別看許多人表麵上對大明忠心耿耿,可實際上所謂的忠心究竟有幾分真幾分假卻難說的很。
為了自身包括家族利益,他們是絕對不願意看見這個情況出現。所以當大明意圖吞並朝鮮的時候,這些人必然會反對大明,哪怕許多人之前把大明稱為“父母之國”也是如此。
一句話就能形容,寧為雞頭不為牛尾,這些人所關注的僅僅隻是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家族的富貴延續罷了。一旦成了大國子民,他們再也沒了之前的特權,這是無論如何都容忍不了的。
而朱敏瀾恰恰就看到了這點,建議讓朝鮮繼續亂下去,甚至期望豪格能在朝鮮高舉屠刀,把這些群體借建奴之手徹底鏟除。等到這些人全部鏟除,或者已不成氣候的時候,那麽就是大明的機會到來,沒了這些根基,朝鮮就成了大明的囊中之物,要拿下來後再吞並就容易的多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朱敏瀾判斷的沒有錯,行事也果斷和毒辣,這是為君者必須的素質。看著自己這個已經成人的兒子,朱慎錐心中很是欣慰,子比父強,這是每一個當父親所期望的,雖然往往說皇家無親情,皇家父子提防,兄弟相殘的情況在曆史中比比皆是,可大明卻是前朝不同,大明的特殊體製注定了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而大明曆代帝王的更替除了朱棣和朱慎錐本人比較特殊外,也從沒發生過皇權之爭的惡劣事件。
再者,朱慎錐的心態和普通皇帝不一樣,他更期望大明的延續和在這個時代大變革到來時的中興改革,假如朱敏瀾以後比自己還強,更能適合這個國家的統治話,他朱慎錐未嚐不能行禪讓之事,等到年齡漸長,精力不濟的時候,把皇位直接傳給自己這個太子,而他退居二線,去當一個逍遙的太上皇,安享晚年。
朱慎錐微微點頭,卻沒直接誇讚朱敏瀾,畢竟太子還年輕,現在多誇他不是什麽好事。
不過既然朱敏瀾已想到了這些,那麽朱慎錐就交給了他一個任務,朱敏瀾現在不是在軍校學習麽?既然學習就要學以致用,朱慎錐讓朱敏瀾以朝鮮和遼東的局勢變化嚐試著做一個長遠的課題,這個課題不僅針對朝鮮,更是針對未來遼東的大戰,由此來謀劃一個全麵的戰略部署,這個課題雖然大了些,不過朱慎錐也不奢望朱敏瀾能在短時間拿出結果,他可以慢慢來做,仔細地做,反正他離軍校畢業還有幾年時間,這幾年中就以此展開,隨時進行調整,等到畢業時,再拿出最終的方案即可。
朱敏瀾思索著回答道:“朝鮮之亂從目前來看恐是越演越烈,但要從朝鮮實力而言卻遠不如建奴,假如建奴繼續派兵朝鮮,集中力量先破平安道,李俌恐難以抵擋。”
“李俌此人雖是朝鮮王室,卻並無太多軍事才能,而且他這個兵馬大元帥隻是名義上的,在朝鮮軍中也無實權,更沒可靠的班底人手,他現在所屬軍隊大多都是原朝鮮的地方部隊,再包括因為建奴壓榨造成叛亂的朝鮮義軍,這些本就不是一路人,強行把這些群體捏在一起,以李俌的能力能勉強指揮就算不錯了。”
“嗬嗬,你這麽不看好李俌?他如今在朝鮮可是被稱為賢王,風頭正勁啊!”朱慎錐笑著反問。
朱敏瀾搖搖頭道:“如僅僅隻是賢王,李俌勉強還能稱得,但賢王不代表就有能力做事。李俌身份特殊,李倧在位時就不怎麽待見他,要不然也不會在平安道居住多年,並以王子身份過繼給義安君了。”
“對於李俌此人孩兒做過了解,這人雖有熱血,卻隻是一儒生罷了,而且在朝鮮朝廷中也無根基,雖有賢名,卻無賢才,眼下雖舉義旗反抗,可實際隻是一個名頭罷了。”
“而且朝鮮政局與我大明不同,朝鮮文武都是兩班貴族出身,這些人同地方世家大族關係錯綜複雜,朝局更類似於我中國先秦製度,貴族和地方力量強大,軍中更是軍頭林立,無論是大臣或者將領,各自都打著算盤,要讓他們聽命於李俌是絕不可能,眼下朝鮮情況無非是因為建奴在朝鮮做的實在太過,再加民間群起沸騰,被迫聯手,借著李俌之名組成的反抗聯盟罷了。”
“這樣的聯盟從根基來看就不穩妥,哪怕李俌有光複朝鮮之心,但手下人心不齊,根本擰不成一股。再者,朝鮮的軍隊戰力堪憂,軍中本就糜爛,之前政局穩固時,這些軍隊搞搞地方治安,欺壓百姓還算勉強,可要拉上戰場作戰根本不堪一用,如何能是如狼似虎的建奴對手?”
“依孩兒所見,別看李俌現在聲勢浩大,可一旦戰局有變,李俌所部必然崩潰。反而是朝鮮國中那些起義的百姓或可一戰,畢竟這些人和朝鮮貴族、世家不同,他們是為了活命而拚,本質就有不同。”
“那麽現朝鮮國主李潚呢?有他在,難不成李俌就沒半點機會?”
朱敏瀾哭笑不得:“我說爹,您還用這個來考孩兒?李潚不就是您扶持起來的傀儡?無論是李潚還是李俌,他們全都是您手中的棋子,朝鮮之所以能有今日亂局,不全是我大明的謀劃?無論他們如何,隻要朝鮮越亂,我大明也就越有機會,難不成您還真的打算讓朝鮮李氏王朝恢複?”
“哈哈哈!”朱慎錐大笑,笑了一會兒,朱慎錐正色問朱敏瀾,鑒於目前朝鮮的局勢,大明接下來應該怎麽做才合適。
朱敏瀾胸有成竹地回答了四個字“坐觀其變”,他對朱慎錐道,眼下大明不便過多插手朝鮮事務,扶持起一個所謂的朝鮮國王就足夠了,接下來大明隻要護住濟州島即可,至於朝鮮本土亂成怎樣,打成如何,這些和大明無關,或者說朝鮮越亂對大明越是有利。
而且濟州島要護住也簡單的很,建奴沒有水師,根本不可能渡海進攻濟州島,而憑著朝鮮的那些區區水師也絕對不是大明的對手。而且現在大明借著朝鮮新君的由頭已在濟州島駐軍,從這點來說濟州島已等於大明的領土了,隻不過名義上還屬於朝鮮罷了。
李俌這兵馬大元帥蹦躂不了太久,等到建奴反應過來,他就是第一個重要打擊的目標,而且豪格已經這麽幹了,正在朝鮮調集軍隊先解決李俌,別看李俌現在一副兵強馬壯的架勢,可實際上就是個銀樣鑞槍頭,根本不是建奴的對手。
朱敏瀾判斷,李俌兵敗甚至身亡就是時間問題,等到李俌一死,朝鮮王室就損失了又一個重要人物,這雖是朝鮮的悲哀,但對大明卻是好事,畢竟朝鮮王室死的越多,大明越有把握控製住朝鮮,李氏王朝子弟一旦死絕,那麽李氏朝鮮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而李俌死後,大明完全可以通過朝鮮新王再扶持另一個或者幾個反抗建奴的代表人物來,這個人物可以是朝鮮貴族的一員,也可以是世家大族的成員,甚至也能是朝鮮民間義軍的頭領等等。無論扶持起哪一個,其目的就是繼續和建奴交戰,哪怕打不過建奴,也不能讓建奴把朝鮮穩定下來,打的越久,朝鮮越是糜爛,建奴不僅無法從朝鮮獲得物資反哺自身,相反還得繼續往朝鮮投入兵力,最終陷入朝鮮這個泥潭之中。
最終的結果就是建奴和朝鮮雙方在朝鮮本土你來我往,相互消耗,等到時機成熟,大明重兵反攻遼東,隻要遼東戰役一打響,建奴必然以守護遼東為主,到時候根本再也顧不上朝鮮,隻能從朝鮮撤軍,而這時候就是大明趁虛而入,拿下朝鮮的最好機會,如果操作得當,朝鮮對於大明就是唾手可得。
另外朱敏瀾還提到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朝鮮政局的問題。由於朝鮮的貴族、世家大族的力量太過強大,如果過早介入朝鮮大明就算拿下朝鮮因為這些群體的存在也無法吞並朝鮮。
所以通過這件事借建奴之手鏟除朝鮮的貴族、世家大族的根基,甚至狠狠殺掉一批,徹底改變朝鮮的政局問題,在沒了這些群體後,普通的朝鮮老百姓哪裏管你是大明還是朝鮮李氏王朝?隻要朝廷給百姓好日子過,讓百姓們能吃飽穿暖,安居樂業,誰統治不都是一樣的麽?改朝換代是常有的事,就連中原都有皇帝輪流做的俗語,何況朝鮮區區一個小國呢?何況李氏王朝已近三百年了,也該到了結束的時候,到時候大明順勢接手,更省卻了諸多麻煩。
朱敏瀾這番話讓朱慎錐心中很是高興,自己這個兒子的確長大了,也懂了不少,更重要的是他已經站在上位者的角度看待問題了,更有了些為君者的判斷和狠辣。
朱敏瀾的觀點和態度雖然對朝鮮不是什麽好事,可從大明角度出發卻是合適的選擇。尤其是他不僅關注到了朝鮮之變對建奴的影響,還關注到了朝鮮政局問題,甚至包括朝鮮問題的根本所在。
朱敏瀾說的對,如果大明要吞並朝鮮問題不在於李氏王朝的王室,而在於朝鮮的貴族和世家大族,這些群體才是朝鮮的根本。
隻要這些群體在,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必然會拚命維護,國王可以換一個,可他們這些人在朝鮮的實際利益卻是不能損傷的。如果朝鮮王朝依舊存在,他們就能繼續維持之前的體係,一個個輪流執政,分享這塊大蛋糕。可一旦朝鮮被大明吞並,別看許多人表麵上對大明忠心耿耿,可實際上所謂的忠心究竟有幾分真幾分假卻難說的很。
為了自身包括家族利益,他們是絕對不願意看見這個情況出現。所以當大明意圖吞並朝鮮的時候,這些人必然會反對大明,哪怕許多人之前把大明稱為“父母之國”也是如此。
一句話就能形容,寧為雞頭不為牛尾,這些人所關注的僅僅隻是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家族的富貴延續罷了。一旦成了大國子民,他們再也沒了之前的特權,這是無論如何都容忍不了的。
而朱敏瀾恰恰就看到了這點,建議讓朝鮮繼續亂下去,甚至期望豪格能在朝鮮高舉屠刀,把這些群體借建奴之手徹底鏟除。等到這些人全部鏟除,或者已不成氣候的時候,那麽就是大明的機會到來,沒了這些根基,朝鮮就成了大明的囊中之物,要拿下來後再吞並就容易的多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朱敏瀾判斷的沒有錯,行事也果斷和毒辣,這是為君者必須的素質。看著自己這個已經成人的兒子,朱慎錐心中很是欣慰,子比父強,這是每一個當父親所期望的,雖然往往說皇家無親情,皇家父子提防,兄弟相殘的情況在曆史中比比皆是,可大明卻是前朝不同,大明的特殊體製注定了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而大明曆代帝王的更替除了朱棣和朱慎錐本人比較特殊外,也從沒發生過皇權之爭的惡劣事件。
再者,朱慎錐的心態和普通皇帝不一樣,他更期望大明的延續和在這個時代大變革到來時的中興改革,假如朱敏瀾以後比自己還強,更能適合這個國家的統治話,他朱慎錐未嚐不能行禪讓之事,等到年齡漸長,精力不濟的時候,把皇位直接傳給自己這個太子,而他退居二線,去當一個逍遙的太上皇,安享晚年。
朱慎錐微微點頭,卻沒直接誇讚朱敏瀾,畢竟太子還年輕,現在多誇他不是什麽好事。
不過既然朱敏瀾已想到了這些,那麽朱慎錐就交給了他一個任務,朱敏瀾現在不是在軍校學習麽?既然學習就要學以致用,朱慎錐讓朱敏瀾以朝鮮和遼東的局勢變化嚐試著做一個長遠的課題,這個課題不僅針對朝鮮,更是針對未來遼東的大戰,由此來謀劃一個全麵的戰略部署,這個課題雖然大了些,不過朱慎錐也不奢望朱敏瀾能在短時間拿出結果,他可以慢慢來做,仔細地做,反正他離軍校畢業還有幾年時間,這幾年中就以此展開,隨時進行調整,等到畢業時,再拿出最終的方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