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五章 朱元璋不信
老朱偷聽我心聲,滿朝文武心態崩! 作者:劍西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可是,很快,眾人鬆的一口氣,又不由自主地提了起來。
這兩條,都不是重點,那麽重點在哪裏?
秦楓沒有多賣關子,繼續看著朱標的眼睛,臉上泛起和煦的微笑,仿佛還在十年前的楓蘭縣學課堂上,麵對一眾懵懂學子,麵對喬裝化名而來的太子殿下,緩緩說道:
“剛才太子提到,我大明遠航出海,去往印度次大陸,便可以通過扶持印度洋伊斯蘭城邦,構建起對抗帖木兒帝國的穩固防線,這才是最為重要的核心。”
啊!
原來老師格外看重這一點?
朱標像是被老師點名表揚的孩子,平日裏的沉穩竟然消失了一瞬,內心升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歡喜,雖然這個內容他也是偶然想到,並談不上有什麽高明深刻的見解,但既然老師這麽說了,自然大有道理。
“不過,我認為,這個遠航印度洋的計劃,現在開啟,還是稍嫌早了些。”
秦楓話鋒一轉,神色轉為微微凝重,繼續說道:“今年是洪武十五年,在我的設想裏,大明最少還需要三年的休養生息,在綜合國力和海船技術再次提升之後,再正式開啟大航海計劃,會比較穩妥。”
啊!
包括朱元璋在內,眾人都是齊齊一驚。
這國師,竟然這麽穩的麽?
要到洪武十八年,才開啟遠航?
這裏麵,有什麽非要如此的理由麽?
眾人麵麵相覷,誰也不知道秦楓具體的想法,隻能將迷惑的目光互相傳遞,最終又落回到秦楓身上。
秦楓到了以後,從徐達的方案開始分析,然後是四皇子朱棣的,太子朱標的。
情商倒是拉滿,每個人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對他們提出的方案中的高明之處,大加讚賞,甚至在條分縷析之下,提出了很多徐達等三人都未曾想到的細節,每每令人拍案叫絕,擊節讚賞。
但問題是……
現在就連太子朱標的這個最穩妥的方案,似乎也並沒有得到國師大人的認可。
難道說,咱們真就這麽差勁?
若是失去了國師的坐鎮,這個事關大明未來發展方向的戰略,竟是根本無法完成麽?
好,可以。
你說我們的都不行,那麽國師大人,想必已經是成竹在胸。
倒要洗耳恭聽,這個真正完美的方案,應該是怎麽樣的?
等三年?
僅僅需要等三年麽?
這三年,到底在等什麽?
錢糧麽?海船技術麽?
總感覺國師大人還有沒說出口的話,但誰也不是他肚子裏的蛔蟲,那些未竟之言,或許就隻有國師自己知道。
沒人了解的是,在這裏,其實有一條秦楓肚子裏的蛔蟲……
正是大明皇帝,朱元璋。
一開始,朱元璋聽到秦楓語氣裏的意思,竟然是連標兒那個最穩妥的方案都不打算采用,言辭中隱有勸諫的意思,大概是說現在還並不是大明開啟航海遠征的時候。
這樣的觀點,讓朱元璋十分奇怪!
要知道,為什麽現在大明不滿足於萬裏神州,而將目光投向茫茫大海,投向海洋彼岸的那些誰也沒見過的國家,沒見過的人種,沒見過的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
不正是因為秦楓這位國師嗎?
你自己說的!
大明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怎麽現在,咱好不容易做好了幾乎所有的準備,要將目光投向海洋,探索未知世界的時候,你又站出來叫停?
奇哉怪也!
事實上,如果沒有現在擺在書案上的這張海圖,哪有接踵而來的大航海計劃?
這海圖,正是出自秦楓之手呀。
怎麽到頭來,竟是成也秦楓,敗也秦楓,他這葫蘆裏到底賣的是什麽奇怪的藥?
朱元璋當然不會忘記,這些年來,秦楓的心聲中,不止一次提到海洋另一端的那些世界裏,豐富的各種資源,甚至是關乎大明國計民生的重要農作物的引入。
這一切的一切,都依賴於大航海計劃的實施執行。
現在,你說還要等三年?
若是不知道那些好東西,也就罷了。
若是沒有這張海圖,也就罷了。
現在明明萬事俱備,還讓朱元璋等待三年,就算朱元璋是個有靜氣有耐心的帝王,總也需要一個真正拿得出手的理由。
三年……
今年是洪武十五年,咱已經五十五歲了。
那麽三年之後,咱五十八歲,距離花甲之齡隻有一步之遙。
就算那時候身子骨也還算健壯,總也不能跟現在相比,人過了四十之後,尤其是過了五十之後,那種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的感覺,越來越清晰明顯。
年輕的時候,朱元璋是令人驚歎的超級勞模,那時候大明剛剛得國,他作為重振漢家河山的皇帝,尤其是從破碗開局,最終奄有四海,自然是幹勁十足,精神飽滿。
一天批閱幾千份奏折,就跟玩一樣!
可是現在呢?
每每到了深夜,就算他再想打起精神,也架不住體力跟不上,若是要強行振奮精神,接下來好幾天都萎靡不振,根本不是人力能夠阻擋。
不服老,不行啊!
好在如今四海升平,這幾年又是各地都風調雨順,其實並沒有多少需要他這個皇帝操心的大事,否則隻怕精神跟不上的弊端,還會進一步暴露。
當年,一怒之下,宰了作奸犯科的丞相胡惟庸,將丞相的權力回收,盡數歸於皇權,痛快是痛快了,現在卻越來越覺得,身邊沒有幾個得力的幫手,實在可以算作是自己給自己挖坑。
明明有個秦楓,卻……告老還鄉了!
你老麽?
你老在哪!!
倒是咱……真的老了。
到頭這一身,難逃那一日。
什麽萬壽無疆,什麽萬歲萬歲萬萬歲,都是虛妄罷了。
朱元璋心中升起感慨,竟是一發不可收拾,好容易才收攝心神,將注意力重新放回秦楓身上。
等待三年。
可以。
但是朕,需要一個真正可以說服的理由,而不是用錢糧,技術什麽的搪塞。
朱元璋當然不是個糊塗的皇帝。
相反,他當真稱得上英明神武四個字。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對朝堂內外的掌控,早就達到極其恐怖的地步。
戶部到底有多少錢,工部到底搞出了多麽劃時代的技術,這位大明皇帝,了如指掌。
所以,現在秦楓說,連最近的航海路線都不敢挑戰?
朱元璋不信!
這兩條,都不是重點,那麽重點在哪裏?
秦楓沒有多賣關子,繼續看著朱標的眼睛,臉上泛起和煦的微笑,仿佛還在十年前的楓蘭縣學課堂上,麵對一眾懵懂學子,麵對喬裝化名而來的太子殿下,緩緩說道:
“剛才太子提到,我大明遠航出海,去往印度次大陸,便可以通過扶持印度洋伊斯蘭城邦,構建起對抗帖木兒帝國的穩固防線,這才是最為重要的核心。”
啊!
原來老師格外看重這一點?
朱標像是被老師點名表揚的孩子,平日裏的沉穩竟然消失了一瞬,內心升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歡喜,雖然這個內容他也是偶然想到,並談不上有什麽高明深刻的見解,但既然老師這麽說了,自然大有道理。
“不過,我認為,這個遠航印度洋的計劃,現在開啟,還是稍嫌早了些。”
秦楓話鋒一轉,神色轉為微微凝重,繼續說道:“今年是洪武十五年,在我的設想裏,大明最少還需要三年的休養生息,在綜合國力和海船技術再次提升之後,再正式開啟大航海計劃,會比較穩妥。”
啊!
包括朱元璋在內,眾人都是齊齊一驚。
這國師,竟然這麽穩的麽?
要到洪武十八年,才開啟遠航?
這裏麵,有什麽非要如此的理由麽?
眾人麵麵相覷,誰也不知道秦楓具體的想法,隻能將迷惑的目光互相傳遞,最終又落回到秦楓身上。
秦楓到了以後,從徐達的方案開始分析,然後是四皇子朱棣的,太子朱標的。
情商倒是拉滿,每個人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對他們提出的方案中的高明之處,大加讚賞,甚至在條分縷析之下,提出了很多徐達等三人都未曾想到的細節,每每令人拍案叫絕,擊節讚賞。
但問題是……
現在就連太子朱標的這個最穩妥的方案,似乎也並沒有得到國師大人的認可。
難道說,咱們真就這麽差勁?
若是失去了國師的坐鎮,這個事關大明未來發展方向的戰略,竟是根本無法完成麽?
好,可以。
你說我們的都不行,那麽國師大人,想必已經是成竹在胸。
倒要洗耳恭聽,這個真正完美的方案,應該是怎麽樣的?
等三年?
僅僅需要等三年麽?
這三年,到底在等什麽?
錢糧麽?海船技術麽?
總感覺國師大人還有沒說出口的話,但誰也不是他肚子裏的蛔蟲,那些未竟之言,或許就隻有國師自己知道。
沒人了解的是,在這裏,其實有一條秦楓肚子裏的蛔蟲……
正是大明皇帝,朱元璋。
一開始,朱元璋聽到秦楓語氣裏的意思,竟然是連標兒那個最穩妥的方案都不打算采用,言辭中隱有勸諫的意思,大概是說現在還並不是大明開啟航海遠征的時候。
這樣的觀點,讓朱元璋十分奇怪!
要知道,為什麽現在大明不滿足於萬裏神州,而將目光投向茫茫大海,投向海洋彼岸的那些誰也沒見過的國家,沒見過的人種,沒見過的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
不正是因為秦楓這位國師嗎?
你自己說的!
大明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怎麽現在,咱好不容易做好了幾乎所有的準備,要將目光投向海洋,探索未知世界的時候,你又站出來叫停?
奇哉怪也!
事實上,如果沒有現在擺在書案上的這張海圖,哪有接踵而來的大航海計劃?
這海圖,正是出自秦楓之手呀。
怎麽到頭來,竟是成也秦楓,敗也秦楓,他這葫蘆裏到底賣的是什麽奇怪的藥?
朱元璋當然不會忘記,這些年來,秦楓的心聲中,不止一次提到海洋另一端的那些世界裏,豐富的各種資源,甚至是關乎大明國計民生的重要農作物的引入。
這一切的一切,都依賴於大航海計劃的實施執行。
現在,你說還要等三年?
若是不知道那些好東西,也就罷了。
若是沒有這張海圖,也就罷了。
現在明明萬事俱備,還讓朱元璋等待三年,就算朱元璋是個有靜氣有耐心的帝王,總也需要一個真正拿得出手的理由。
三年……
今年是洪武十五年,咱已經五十五歲了。
那麽三年之後,咱五十八歲,距離花甲之齡隻有一步之遙。
就算那時候身子骨也還算健壯,總也不能跟現在相比,人過了四十之後,尤其是過了五十之後,那種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的感覺,越來越清晰明顯。
年輕的時候,朱元璋是令人驚歎的超級勞模,那時候大明剛剛得國,他作為重振漢家河山的皇帝,尤其是從破碗開局,最終奄有四海,自然是幹勁十足,精神飽滿。
一天批閱幾千份奏折,就跟玩一樣!
可是現在呢?
每每到了深夜,就算他再想打起精神,也架不住體力跟不上,若是要強行振奮精神,接下來好幾天都萎靡不振,根本不是人力能夠阻擋。
不服老,不行啊!
好在如今四海升平,這幾年又是各地都風調雨順,其實並沒有多少需要他這個皇帝操心的大事,否則隻怕精神跟不上的弊端,還會進一步暴露。
當年,一怒之下,宰了作奸犯科的丞相胡惟庸,將丞相的權力回收,盡數歸於皇權,痛快是痛快了,現在卻越來越覺得,身邊沒有幾個得力的幫手,實在可以算作是自己給自己挖坑。
明明有個秦楓,卻……告老還鄉了!
你老麽?
你老在哪!!
倒是咱……真的老了。
到頭這一身,難逃那一日。
什麽萬壽無疆,什麽萬歲萬歲萬萬歲,都是虛妄罷了。
朱元璋心中升起感慨,竟是一發不可收拾,好容易才收攝心神,將注意力重新放回秦楓身上。
等待三年。
可以。
但是朕,需要一個真正可以說服的理由,而不是用錢糧,技術什麽的搪塞。
朱元璋當然不是個糊塗的皇帝。
相反,他當真稱得上英明神武四個字。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對朝堂內外的掌控,早就達到極其恐怖的地步。
戶部到底有多少錢,工部到底搞出了多麽劃時代的技術,這位大明皇帝,了如指掌。
所以,現在秦楓說,連最近的航海路線都不敢挑戰?
朱元璋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