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澄心來到書桌前,目光首先被那裏擺放著的一張照片吸引住了。
照片上,一家三口坐在別墅門前的草地上,年輕的母親皮膚白皙、麵容姣好,英俊的父親儀表堂堂、一表人才,可愛的兒子天真活潑、聰穎靈動——這應該就是“那件事”發生之前的阮阿姨一家。
三個人的笑容自然而具有感染力,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濃濃的幸福味道。但是,這種幸福就像他們身後隱隱可見的別墅舊貌,短短五年時間已成過眼雲煙,和眼前那頹廢破敗的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讓人內心不禁產生出無盡的唏噓。
望著照片,柳澄心難以想象,阮阿姨如果清醒的時候看著這張照片會是怎樣的感受。她不禁替她感到悲哀:【曾經多麽美好的一個家,為何會在一夕之間土崩瓦解?這一切究竟是誰的錯?】
站在門口把風的小周見柳澄心盯著照片半晌不動,不禁低聲催促道:“快點!萬一被阮阿姨發現了,咱們以後誰也別想再進這棟別墅了。”
柳澄心猜不透小周到底在緊張什麽,總不會是怕自己以後不能再來蹭飯吧?但他說得有道理,如果阮阿姨因此拒絕他們的幫助,對她本人來說會是最大的損失。所以,她趕緊收斂思緒,伸手拉動了書桌正中那個抽屜。
抽屜並沒有鎖上,柳澄心順利地將它打開了,就看到裏邊沒有多餘的雜物,隻幹幹淨淨地平躺著十幾個筆記本。翻開最上麵那本,扉頁上寫著一行字:二零一七至二零一九,似乎是代表著年份。
柳澄心想:【如此說來,這十幾本日記應該就是阮阿姨這坎坷前半生的濃縮了吧?】
想著,她準備從最早的一本日記看起,因為一個人罹患心理疾病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絕對不是某個事件的直接結果。世界上有許多人都經曆過較為嚴重的打擊,但並不是每一個都會患上心理疾病。原因就是每個人幼年的經曆不同,在心裏埋下的“種子”不同,所以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的人身上就會有不同結果。
或者說,有的人心理疾病隱患大,有的人則比較小。這就像科技發展帶來的自然環境破壞和食品安全問題,使大家罹患癌症的危險增加了,但是由於每個人的“原癌基因”不同,即便是過著同樣的生活,也不見得所有人都會得病。
所以,要想追根溯源,找到阮阿姨病症的根源,最好的辦法就是回溯到她的童年時代去。
但是瞥見小周緊張的神情,柳澄心又想起此刻時間有限,也隻夠先簡單了解一下小童出事前後阮阿姨的心路曆程。於是,她迅速找到了寫著“二零一四至二零一六年”那本,翻看起來。
小童出事那天是2014年7月13日,這一天的日記是空白的,可以想見當聞知兒子無辜被精神病人劫持燒成重傷的時候,阮阿姨的內心也一定像這頁筆記紙一樣,一片空白。
之後的一周,每天也都是簡單的幾個字略過,大致記錄了小童的病情和治療進展,沒有記載太多心理活動,估計是每天在醫院照顧小童,焦頭爛額,根本沒有心思和時間去寫。
直到7月22日,她忽然寫道:
“阿楓說要跟我離婚!小童治不好了,他要讓我為自己的疏忽付出代價!可是阿楓你知不知道,看著小童那痛苦的樣子,就已經是對我最大的懲罰了!如果這是你推卸責任的說辭,如果這是你擺脫我和小童的借口,可以,我成全你!你再也不要出現在我們的世界裏了!”
柳澄心沒有想到阮阿姨的前夫,也就是日記裏寫到的這個“阿楓”這麽快就提出了離婚。她本以為,他是在小童死後才因為悲傷過度而無法繼續麵對妻子,所以選擇了離開。許多丟失孩子或者孩子早夭的家庭皆是如此,夫妻二人在一起就會時刻想起失去的孩子,永遠陷在悲傷之中無法自拔,因此不得不分開。
【這個阿楓真是個不負責任的渣男,隻能同甘不能共苦,兒子還沒有死就打算離開妻子,看來早就有二心了吧?或許阮阿姨早就察覺到了他的“不忠”,這應該也是她精神受到打擊的一個原因。】柳澄心暗暗揣測著。
之後的日記筆調繼續灰暗,絮絮記錄著自己如何獨自護理小童,拒絕了前夫的一切探視和幫助,將他徹底隔絕在自己的生活之外。
9月20日,她用了一隻紅色的筆,寫道:
“應久楓,你相信報應嗎?如果之前不信,我想你現在也該信了。離開我們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你過得怎麽樣?好好一家企業,就這麽破產了。如果你沒有離開,現在也不會負債累累。你知道的,我有能力幫你,看在你淨身出戶上我也會幫你。可是,你為什麽不來求我?”
【這個阮阿姨還真是個矛盾的人,一邊偷偷對前夫的破產幸災樂禍,一邊又說會幫他,問他為什麽不來求她。看來,她的內心還是深愛著那個男人,期盼著他會回頭。】柳澄心念及於此,心中不禁有些戚然:【或許,過於依賴感情就是女人的通病和軟肋。】
“柳小姐,能不能快點?我們應該下樓了。”小周終於按耐不住,催促道。
柳澄心隻得快速地往後翻了翻,發現除了記錄如何照顧小童,再沒有什麽特別重要的記錄了。她無從得知那個叫應久楓的男人後來如何了,大約就是徹底從阮阿姨的生命中消失了吧?
合上筆記本,柳澄心剛打算跟小周離開,卻忽然感覺不對勁,複又神色緊張地打開了那本日記。
“不對啊,報紙上說小童是半年後死亡的,可是為什麽阮阿姨的日記上直到最後一頁都在寫自己如何照顧‘小童’,就好像他根本沒有死去一樣?”柳澄心錯愕地說道,像在問小周,也像自言自語。
小周眉頭緊鎖,有些欲言又止地看著柳澄心,終究沒有開口……
照片上,一家三口坐在別墅門前的草地上,年輕的母親皮膚白皙、麵容姣好,英俊的父親儀表堂堂、一表人才,可愛的兒子天真活潑、聰穎靈動——這應該就是“那件事”發生之前的阮阿姨一家。
三個人的笑容自然而具有感染力,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濃濃的幸福味道。但是,這種幸福就像他們身後隱隱可見的別墅舊貌,短短五年時間已成過眼雲煙,和眼前那頹廢破敗的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讓人內心不禁產生出無盡的唏噓。
望著照片,柳澄心難以想象,阮阿姨如果清醒的時候看著這張照片會是怎樣的感受。她不禁替她感到悲哀:【曾經多麽美好的一個家,為何會在一夕之間土崩瓦解?這一切究竟是誰的錯?】
站在門口把風的小周見柳澄心盯著照片半晌不動,不禁低聲催促道:“快點!萬一被阮阿姨發現了,咱們以後誰也別想再進這棟別墅了。”
柳澄心猜不透小周到底在緊張什麽,總不會是怕自己以後不能再來蹭飯吧?但他說得有道理,如果阮阿姨因此拒絕他們的幫助,對她本人來說會是最大的損失。所以,她趕緊收斂思緒,伸手拉動了書桌正中那個抽屜。
抽屜並沒有鎖上,柳澄心順利地將它打開了,就看到裏邊沒有多餘的雜物,隻幹幹淨淨地平躺著十幾個筆記本。翻開最上麵那本,扉頁上寫著一行字:二零一七至二零一九,似乎是代表著年份。
柳澄心想:【如此說來,這十幾本日記應該就是阮阿姨這坎坷前半生的濃縮了吧?】
想著,她準備從最早的一本日記看起,因為一個人罹患心理疾病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絕對不是某個事件的直接結果。世界上有許多人都經曆過較為嚴重的打擊,但並不是每一個都會患上心理疾病。原因就是每個人幼年的經曆不同,在心裏埋下的“種子”不同,所以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的人身上就會有不同結果。
或者說,有的人心理疾病隱患大,有的人則比較小。這就像科技發展帶來的自然環境破壞和食品安全問題,使大家罹患癌症的危險增加了,但是由於每個人的“原癌基因”不同,即便是過著同樣的生活,也不見得所有人都會得病。
所以,要想追根溯源,找到阮阿姨病症的根源,最好的辦法就是回溯到她的童年時代去。
但是瞥見小周緊張的神情,柳澄心又想起此刻時間有限,也隻夠先簡單了解一下小童出事前後阮阿姨的心路曆程。於是,她迅速找到了寫著“二零一四至二零一六年”那本,翻看起來。
小童出事那天是2014年7月13日,這一天的日記是空白的,可以想見當聞知兒子無辜被精神病人劫持燒成重傷的時候,阮阿姨的內心也一定像這頁筆記紙一樣,一片空白。
之後的一周,每天也都是簡單的幾個字略過,大致記錄了小童的病情和治療進展,沒有記載太多心理活動,估計是每天在醫院照顧小童,焦頭爛額,根本沒有心思和時間去寫。
直到7月22日,她忽然寫道:
“阿楓說要跟我離婚!小童治不好了,他要讓我為自己的疏忽付出代價!可是阿楓你知不知道,看著小童那痛苦的樣子,就已經是對我最大的懲罰了!如果這是你推卸責任的說辭,如果這是你擺脫我和小童的借口,可以,我成全你!你再也不要出現在我們的世界裏了!”
柳澄心沒有想到阮阿姨的前夫,也就是日記裏寫到的這個“阿楓”這麽快就提出了離婚。她本以為,他是在小童死後才因為悲傷過度而無法繼續麵對妻子,所以選擇了離開。許多丟失孩子或者孩子早夭的家庭皆是如此,夫妻二人在一起就會時刻想起失去的孩子,永遠陷在悲傷之中無法自拔,因此不得不分開。
【這個阿楓真是個不負責任的渣男,隻能同甘不能共苦,兒子還沒有死就打算離開妻子,看來早就有二心了吧?或許阮阿姨早就察覺到了他的“不忠”,這應該也是她精神受到打擊的一個原因。】柳澄心暗暗揣測著。
之後的日記筆調繼續灰暗,絮絮記錄著自己如何獨自護理小童,拒絕了前夫的一切探視和幫助,將他徹底隔絕在自己的生活之外。
9月20日,她用了一隻紅色的筆,寫道:
“應久楓,你相信報應嗎?如果之前不信,我想你現在也該信了。離開我們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你過得怎麽樣?好好一家企業,就這麽破產了。如果你沒有離開,現在也不會負債累累。你知道的,我有能力幫你,看在你淨身出戶上我也會幫你。可是,你為什麽不來求我?”
【這個阮阿姨還真是個矛盾的人,一邊偷偷對前夫的破產幸災樂禍,一邊又說會幫他,問他為什麽不來求她。看來,她的內心還是深愛著那個男人,期盼著他會回頭。】柳澄心念及於此,心中不禁有些戚然:【或許,過於依賴感情就是女人的通病和軟肋。】
“柳小姐,能不能快點?我們應該下樓了。”小周終於按耐不住,催促道。
柳澄心隻得快速地往後翻了翻,發現除了記錄如何照顧小童,再沒有什麽特別重要的記錄了。她無從得知那個叫應久楓的男人後來如何了,大約就是徹底從阮阿姨的生命中消失了吧?
合上筆記本,柳澄心剛打算跟小周離開,卻忽然感覺不對勁,複又神色緊張地打開了那本日記。
“不對啊,報紙上說小童是半年後死亡的,可是為什麽阮阿姨的日記上直到最後一頁都在寫自己如何照顧‘小童’,就好像他根本沒有死去一樣?”柳澄心錯愕地說道,像在問小周,也像自言自語。
小周眉頭緊鎖,有些欲言又止地看著柳澄心,終究沒有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