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聽說殺奴軍竟然還有24枚105毫米山炮,是又驚又喜,同時,也明白為什麽昨晚小雪他們能攻進城了。
立即就建議小雪,將24門山炮分散使用,一部分抬上城頭用於壓製對方的炮兵,一部分布置城外的陣地上,用於炮擊對方的步兵。
小雪稍微猶豫了一下,就同意了,然後兩人又商議,最後決定殺奴軍守南麵和東西,川軍守北麵和西麵。
這時,傷亡已經統計出來,殺奴軍可戰之兵還有2500,另有500輕重傷員,正在救治。
川軍同樣戰死2000多,還剩6000,主要還是進攻司令部時,大多都是川軍。
至於被他們圍攻的6000日軍,共找到將近5000具屍體,另外一千鬼子恐怕早已化成了焦炭。
王銘也夠豪爽,見殺奴軍比他們人數少那麽多,直接大手一揮,調了1000人給小雪。
小雪也投桃報李,見川軍武器裝備落後,同樣小手一揮,不但分了他們12門山炮,昨晚繳獲的槍支彈藥,也隨便搬。
雖然這和兩人的性格有關,但主要還是兩人都清楚,此時雙方人馬可謂是一條繩上的螞蚱。
無論哪麵沒守住,都是一起完蛋的下場,所以根本就不再計較那些。
任務分配完後,王銘這才向長官部發報,通報戰況,而小雪同樣也給王林發報。
然後雙方就各自忙活去了,雖然北麵還沒有出現鬼子援軍,但遲早也是會來的,所以肯定得抓緊時間修建城外的工事。
一個小時後,城外的日軍就發起了進攻,隻是攻了一次,見對方火力不弱,兵力充足,尤其是還有重炮,鬼子大佐沒有再強攻。
因為他知道,對方已經站住了陣腳,光憑他這個聯隊,不可能再奪回隨縣。
而且一個不好還會被對方出城,迂回夾擊,所以果斷後退了五裏,修築工事防守。
同時給師團長發去了電報,將情況說明,請求戰術指導。
小雪和王銘見鬼子退了,都是大罵鬼子指揮官狡猾。
兩人確實已經在商量,等他們進攻受挫後,發起反衝鋒,趁機消滅或者擊潰這夥勿勿來援的鬼子。為此,王銘都打算帶著3000人馬出城迂回了,畢竟他們加起來近9000大軍,對方才區區3000人,再加上又幹掉了城裏的6000日軍,正值士氣高漲,豈能讓這幫鬼子猖狂
?
不過,現在見他們撤了,兩人也不打算主動進攻,而是抓緊時間修築城外的工事,準備迎接接下來的大戰。
兩人都互相交流了經驗,小雪將在戰壕後麵挖防炮洞,挖交通壕,布置隱蔽機槍陣地,形成交叉火力,一股腦都告訴了川軍。
同樣王銘也將多年來的大戰指揮經驗,傳授給了小雪,兩人都是受益匪淺。
小雪和川軍在隨縣城外揮舞著鋤頭,忙的是熱火朝天,可外界卻是炸了鍋。
李長官接到電報後,興奮的哈哈大笑,立即就作出了戰略部署,抽調了兩個軍,火速馳援隨州,又命襄陽附近的一個中央軍師,支援隨縣,務必於三天之內抵達。
顯然是想一舉吃掉,隨縣城外的3萬多鬼子,所以給王銘發去了死命令。
即便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也要釘在隨縣三天,給10多萬國軍爭取時間合圍日軍。
同樣,給王林也發起了一封電報,言辭懇切,讓王司令以大局為重,千萬不能保存實力,半途撤退呀!
沒辦法,為了堅定國軍的決心,王司令的回電,還是很給力的,那就是獨立大隊將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堅守三天。
可給小雪發的電報,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兒,那就是實在守不住就撤,不要猶豫,要果斷。
因為王林知道國軍各部隊的脾性,那是經常坑隊友的節奏,援軍往往拖拖拉拉。
本來隻要三天就能趕到,硬是要拖上一個星期,有時候,就算老頭子親自下死令,都改變不了這種局麵。
而隨州城下的安井騰治,卻是拿著電報的手都抖了一下,一屁股跌坐在了椅子上。
他的支援部隊,不可謂不快,可對方依舊在援軍未趕到之前,消滅了城裏的6000皇軍,這實在讓他無法接受。
川軍那個師的情況,他是了解的,山穀殺奴軍的情況他也了解,加起來兵力絕對不會超過15000人。
若換做平常,即便野戰相遇,6000皇軍對戰2萬川軍,都有很大的勝算,可這次是怎麽了?
6000帝國精銳勇士,依城防守,連兩個小時都沒堅持到,就被全殲,這說出去根本就沒人信呀!
思來想去,老鬼覺得問題還是出在殺奴軍身上,因為川軍的戰鬥力,他再清楚不過了,唯一的可能就是他低估了殺奴軍的戰力。
不過,此刻他即便再無法接受,再想不通,也知道形勢對他們非常不妙。
若是不能盡快奪回隨縣,數萬皇軍恐怕真的要葬身在隨州城下了,因為左側是大別山,右麵同樣是起伏的山區,大軍隻能向前或向後。
但現在前麵隨州有數萬國軍阻擋,皇軍攻了大半個月都沒攻下,後方三十幾裏外的隨縣又被占了,時間一長,困都能困死他們。
所以毫不猶豫就停止了對隨州的攻勢,轉為防守,然後抽調了一萬人,北上奪回隨縣。
為了以防萬一,甚至連棗陽的日軍,都抽掉了兩個聯隊乘卡車南下,夾擊隨縣,同時命令豫東的日軍,池援棗陽。
畢竟棗陽被抽掉兩個聯隊後,也隻剩下一個大隊了,萬一再次被對方偷襲,同樣要壞事兒。
因為棗陽的戰略位置,相比起隨縣更加重要,他們第二次師團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再加上偷襲才攻破,這才得以繞過襄陽,長驅南下。
一時間圍繞著隨縣,雙方都在調兵遣將,都在搶奪時間,北部戰線,被打了個稀巴爛。長江南北兩岸,鬼子以第六師團為先鋒,20多萬大軍攻城拔寨,先克安慶,在破九江,和幾十萬國軍,同樣打得熱火朝天。
立即就建議小雪,將24門山炮分散使用,一部分抬上城頭用於壓製對方的炮兵,一部分布置城外的陣地上,用於炮擊對方的步兵。
小雪稍微猶豫了一下,就同意了,然後兩人又商議,最後決定殺奴軍守南麵和東西,川軍守北麵和西麵。
這時,傷亡已經統計出來,殺奴軍可戰之兵還有2500,另有500輕重傷員,正在救治。
川軍同樣戰死2000多,還剩6000,主要還是進攻司令部時,大多都是川軍。
至於被他們圍攻的6000日軍,共找到將近5000具屍體,另外一千鬼子恐怕早已化成了焦炭。
王銘也夠豪爽,見殺奴軍比他們人數少那麽多,直接大手一揮,調了1000人給小雪。
小雪也投桃報李,見川軍武器裝備落後,同樣小手一揮,不但分了他們12門山炮,昨晚繳獲的槍支彈藥,也隨便搬。
雖然這和兩人的性格有關,但主要還是兩人都清楚,此時雙方人馬可謂是一條繩上的螞蚱。
無論哪麵沒守住,都是一起完蛋的下場,所以根本就不再計較那些。
任務分配完後,王銘這才向長官部發報,通報戰況,而小雪同樣也給王林發報。
然後雙方就各自忙活去了,雖然北麵還沒有出現鬼子援軍,但遲早也是會來的,所以肯定得抓緊時間修建城外的工事。
一個小時後,城外的日軍就發起了進攻,隻是攻了一次,見對方火力不弱,兵力充足,尤其是還有重炮,鬼子大佐沒有再強攻。
因為他知道,對方已經站住了陣腳,光憑他這個聯隊,不可能再奪回隨縣。
而且一個不好還會被對方出城,迂回夾擊,所以果斷後退了五裏,修築工事防守。
同時給師團長發去了電報,將情況說明,請求戰術指導。
小雪和王銘見鬼子退了,都是大罵鬼子指揮官狡猾。
兩人確實已經在商量,等他們進攻受挫後,發起反衝鋒,趁機消滅或者擊潰這夥勿勿來援的鬼子。為此,王銘都打算帶著3000人馬出城迂回了,畢竟他們加起來近9000大軍,對方才區區3000人,再加上又幹掉了城裏的6000日軍,正值士氣高漲,豈能讓這幫鬼子猖狂
?
不過,現在見他們撤了,兩人也不打算主動進攻,而是抓緊時間修築城外的工事,準備迎接接下來的大戰。
兩人都互相交流了經驗,小雪將在戰壕後麵挖防炮洞,挖交通壕,布置隱蔽機槍陣地,形成交叉火力,一股腦都告訴了川軍。
同樣王銘也將多年來的大戰指揮經驗,傳授給了小雪,兩人都是受益匪淺。
小雪和川軍在隨縣城外揮舞著鋤頭,忙的是熱火朝天,可外界卻是炸了鍋。
李長官接到電報後,興奮的哈哈大笑,立即就作出了戰略部署,抽調了兩個軍,火速馳援隨州,又命襄陽附近的一個中央軍師,支援隨縣,務必於三天之內抵達。
顯然是想一舉吃掉,隨縣城外的3萬多鬼子,所以給王銘發去了死命令。
即便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也要釘在隨縣三天,給10多萬國軍爭取時間合圍日軍。
同樣,給王林也發起了一封電報,言辭懇切,讓王司令以大局為重,千萬不能保存實力,半途撤退呀!
沒辦法,為了堅定國軍的決心,王司令的回電,還是很給力的,那就是獨立大隊將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堅守三天。
可給小雪發的電報,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兒,那就是實在守不住就撤,不要猶豫,要果斷。
因為王林知道國軍各部隊的脾性,那是經常坑隊友的節奏,援軍往往拖拖拉拉。
本來隻要三天就能趕到,硬是要拖上一個星期,有時候,就算老頭子親自下死令,都改變不了這種局麵。
而隨州城下的安井騰治,卻是拿著電報的手都抖了一下,一屁股跌坐在了椅子上。
他的支援部隊,不可謂不快,可對方依舊在援軍未趕到之前,消滅了城裏的6000皇軍,這實在讓他無法接受。
川軍那個師的情況,他是了解的,山穀殺奴軍的情況他也了解,加起來兵力絕對不會超過15000人。
若換做平常,即便野戰相遇,6000皇軍對戰2萬川軍,都有很大的勝算,可這次是怎麽了?
6000帝國精銳勇士,依城防守,連兩個小時都沒堅持到,就被全殲,這說出去根本就沒人信呀!
思來想去,老鬼覺得問題還是出在殺奴軍身上,因為川軍的戰鬥力,他再清楚不過了,唯一的可能就是他低估了殺奴軍的戰力。
不過,此刻他即便再無法接受,再想不通,也知道形勢對他們非常不妙。
若是不能盡快奪回隨縣,數萬皇軍恐怕真的要葬身在隨州城下了,因為左側是大別山,右麵同樣是起伏的山區,大軍隻能向前或向後。
但現在前麵隨州有數萬國軍阻擋,皇軍攻了大半個月都沒攻下,後方三十幾裏外的隨縣又被占了,時間一長,困都能困死他們。
所以毫不猶豫就停止了對隨州的攻勢,轉為防守,然後抽調了一萬人,北上奪回隨縣。
為了以防萬一,甚至連棗陽的日軍,都抽掉了兩個聯隊乘卡車南下,夾擊隨縣,同時命令豫東的日軍,池援棗陽。
畢竟棗陽被抽掉兩個聯隊後,也隻剩下一個大隊了,萬一再次被對方偷襲,同樣要壞事兒。
因為棗陽的戰略位置,相比起隨縣更加重要,他們第二次師團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再加上偷襲才攻破,這才得以繞過襄陽,長驅南下。
一時間圍繞著隨縣,雙方都在調兵遣將,都在搶奪時間,北部戰線,被打了個稀巴爛。長江南北兩岸,鬼子以第六師團為先鋒,20多萬大軍攻城拔寨,先克安慶,在破九江,和幾十萬國軍,同樣打得熱火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