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為法國首相當然是讚同這一點的。不過您應該清楚,在法國內部仍舊有些人受到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影響,始終不願意放棄本該屬於國王的權力。
為了不在這個關鍵時刻刺激他們脆弱的神經,在保護西屬尼德蘭安全的問題上陛下暫時還無法做出書麵承諾。
不過我相信隻要東征進行到某個階段,取得了一定成果,法國與共和國可以就這個問題展開磋商,並最終達成正式協議。”
麵對安德裏斯提出的條件,黎塞留也答應的很痛快。但也不是無條件的,而是附加了一個期限。
這倒不是在故意拖時間,從法國自身出發,能把西屬尼德蘭地區從西班牙的掌控中解脫出來,並交還給荷蘭共和國,已經屬於不小的勝利了。
從此以後法國就不用再擔心被西班牙、奧地利和波立聯邦三麵包圍擠壓生存空間。與荷蘭共和國相處起來,肯定也比西班牙要融洽的多。
可惜做為法國首相,他卻不能馬上對有利於國家的方案做出最終決定。不是路易十三不同意,而是王後黨不樂意。
瑪麗王後的小兒子加斯東,以及一些貴族出身的總督始終沒有放棄推翻路易十三、阻止改革、恢複與西班牙關係的企圖。為了不引起他們的強烈反對和阻撓,法國政府短時間內還不能明著插手西屬尼德蘭問題。
“當然,隻是首相大人是否有了具體計劃,該如何在這場戰爭中徹底擊敗哈布斯堡家族,讓法國成為最大的贏家?”
對於黎塞留首相的苦衷,安德裏斯表示了深深的同情與理解,也相信法國政府會成為荷蘭共和國堅定的盟友。
因為不相信也不成,眼下荷蘭在歐洲的地位非常微妙,除了堅決反對哈布斯堡家族爭取獨立之外,還要麵對英國人越來越強的海上競爭。放眼望去,除了法國之外好像也找不到第二個大哥了。
事實上法國自從荷蘭共和國宣布獨立之後一直也都是最大的支持者,兩國不光是鄰居,在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方麵也有很多共同利益。
隻要法國能徹底擺脫哈布斯堡家族的製約,獲利最大的就是荷蘭共和國。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共和國必須站在法國一邊,一起來算計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
至於說一起組建聯軍該不該各懷鬼胎,那就是個非常值得仔細研究的問題了。如果從道德和法理層麵上講,肯定是不該的,要是不能團結一心何必非要湊到一起出征呢。
但從政治層麵看也沒什麽不該的。國與國之間隨時隨刻都在博弈,哪怕站在一個戰壕裏抵禦外敵,也存在誰更危險誰相對安全的區別。而盡量讓自己處在相對安全的位置上,就是各國首腦們需要考慮也必須爭取的。
“我認為應該支持費利佩四世提出的海上進攻方案,先對恩鳥港發起進攻。但這隻是進攻計劃中的一環,除了恩鳥港,聯軍還應該從陸上大舉進逼哈薩克汗國,威脅到大明帝國的西域省。
這個地區本來屬於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後來被大明帝國武力征服。但在這片地區裏伊斯蘭教仍舊占據著主導地位,隻要同樣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軍隊踏上這片土地,馬上會得到很多當地人的追隨。
我的將軍們從意大利傳教士手裏得到了一份很詳細的地圖,按照圖上的顯示西域省和大明帝國本土之間被大片荒漠和高原隔斷。如果能把這裏攻打下來成為聯軍的落腳點,在戰略上會非常主動。
此時無論大明帝國海軍占據了多大優勢,也無法對西域地區進行支援。而且兩條戰線一南一北相距非常遠,這會讓大明帝國在後勤補給上遇到很大麻煩。
隨著西域地區被占領,原本受到大明帝國壓製的布哈拉、波斯、緬甸、大城等國也會改變態度,包括印度半島上的莫臥兒帝國。隻要做到這一步,我們就贏了。”
討價還價到了這一步,黎塞留終於把底價亮了出來。這是一套很龐大的進攻計劃,總體上分成了兩大塊,海戰和陸戰。
兩邊都不是佯攻,但法國的重點在陸上,且有了縝密的步驟和安排。西班牙的重點則在海上,以大明海軍的實力,頑固且自負的西班牙人大概率占不到便宜,更大可能會損兵折將。
等西班牙人把最大的依仗海軍消耗殆盡,以法國為主導的陸軍卻在西域站穩了腳跟,這就是戰後歐洲格局的縮影。
而法國陸軍也不用和大明帝國陸軍死戰到底,隻需進入西域地區勢必引發一係列變故。大明帝國在這種局麵下必須分散大量兵力去四處滅火,否則統治就岌岌可危了。
然後就該進行談判了,法國以聯軍主導者的身份出麵自然要獲得最大利益。荷蘭做為擁護者和盟友,也肯定有口肉吃。奧斯曼、俄羅斯、波立聯邦、神聖羅馬帝國啃啃骨頭足矣。西班牙、英格蘭則隻有湯可喝,保不齊還是涼的。
不願意?不願意也得忍著!因為兩國海軍實力大大受損,以西班牙的經濟狀況絕無可能再撐下去。而英格蘭做為島國,失去了海軍力量會被荷蘭完全壓製,更掀不起浪花。
“……共和國是不是也要派出海軍,加入攻擊恩鳥港的行列?”仔細聽完了法國首相的構思,安德裏斯略作遲疑,提出一個和他相關的問題。
“為了讓西班牙和英國人放心,共和國必須付出一定代價。但隻要計劃開始實施了,將來在北大西洋上仍舊是荷蘭船隊占優,能懂我的意思嗎?”
黎塞留再次露出了笑容,但和他剛剛撫弄小貓時候的笑完全不一樣,彷佛隻是褶皺的麵皮有動作,透著一股子陰冷。
“……我會把您的計劃原封不動帶回阿姆斯特丹,努力說服議員們盡快通過。”安德裏斯也笑了,隻是苦澀更多。
為了不在這個關鍵時刻刺激他們脆弱的神經,在保護西屬尼德蘭安全的問題上陛下暫時還無法做出書麵承諾。
不過我相信隻要東征進行到某個階段,取得了一定成果,法國與共和國可以就這個問題展開磋商,並最終達成正式協議。”
麵對安德裏斯提出的條件,黎塞留也答應的很痛快。但也不是無條件的,而是附加了一個期限。
這倒不是在故意拖時間,從法國自身出發,能把西屬尼德蘭地區從西班牙的掌控中解脫出來,並交還給荷蘭共和國,已經屬於不小的勝利了。
從此以後法國就不用再擔心被西班牙、奧地利和波立聯邦三麵包圍擠壓生存空間。與荷蘭共和國相處起來,肯定也比西班牙要融洽的多。
可惜做為法國首相,他卻不能馬上對有利於國家的方案做出最終決定。不是路易十三不同意,而是王後黨不樂意。
瑪麗王後的小兒子加斯東,以及一些貴族出身的總督始終沒有放棄推翻路易十三、阻止改革、恢複與西班牙關係的企圖。為了不引起他們的強烈反對和阻撓,法國政府短時間內還不能明著插手西屬尼德蘭問題。
“當然,隻是首相大人是否有了具體計劃,該如何在這場戰爭中徹底擊敗哈布斯堡家族,讓法國成為最大的贏家?”
對於黎塞留首相的苦衷,安德裏斯表示了深深的同情與理解,也相信法國政府會成為荷蘭共和國堅定的盟友。
因為不相信也不成,眼下荷蘭在歐洲的地位非常微妙,除了堅決反對哈布斯堡家族爭取獨立之外,還要麵對英國人越來越強的海上競爭。放眼望去,除了法國之外好像也找不到第二個大哥了。
事實上法國自從荷蘭共和國宣布獨立之後一直也都是最大的支持者,兩國不光是鄰居,在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方麵也有很多共同利益。
隻要法國能徹底擺脫哈布斯堡家族的製約,獲利最大的就是荷蘭共和國。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共和國必須站在法國一邊,一起來算計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
至於說一起組建聯軍該不該各懷鬼胎,那就是個非常值得仔細研究的問題了。如果從道德和法理層麵上講,肯定是不該的,要是不能團結一心何必非要湊到一起出征呢。
但從政治層麵看也沒什麽不該的。國與國之間隨時隨刻都在博弈,哪怕站在一個戰壕裏抵禦外敵,也存在誰更危險誰相對安全的區別。而盡量讓自己處在相對安全的位置上,就是各國首腦們需要考慮也必須爭取的。
“我認為應該支持費利佩四世提出的海上進攻方案,先對恩鳥港發起進攻。但這隻是進攻計劃中的一環,除了恩鳥港,聯軍還應該從陸上大舉進逼哈薩克汗國,威脅到大明帝國的西域省。
這個地區本來屬於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後來被大明帝國武力征服。但在這片地區裏伊斯蘭教仍舊占據著主導地位,隻要同樣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軍隊踏上這片土地,馬上會得到很多當地人的追隨。
我的將軍們從意大利傳教士手裏得到了一份很詳細的地圖,按照圖上的顯示西域省和大明帝國本土之間被大片荒漠和高原隔斷。如果能把這裏攻打下來成為聯軍的落腳點,在戰略上會非常主動。
此時無論大明帝國海軍占據了多大優勢,也無法對西域地區進行支援。而且兩條戰線一南一北相距非常遠,這會讓大明帝國在後勤補給上遇到很大麻煩。
隨著西域地區被占領,原本受到大明帝國壓製的布哈拉、波斯、緬甸、大城等國也會改變態度,包括印度半島上的莫臥兒帝國。隻要做到這一步,我們就贏了。”
討價還價到了這一步,黎塞留終於把底價亮了出來。這是一套很龐大的進攻計劃,總體上分成了兩大塊,海戰和陸戰。
兩邊都不是佯攻,但法國的重點在陸上,且有了縝密的步驟和安排。西班牙的重點則在海上,以大明海軍的實力,頑固且自負的西班牙人大概率占不到便宜,更大可能會損兵折將。
等西班牙人把最大的依仗海軍消耗殆盡,以法國為主導的陸軍卻在西域站穩了腳跟,這就是戰後歐洲格局的縮影。
而法國陸軍也不用和大明帝國陸軍死戰到底,隻需進入西域地區勢必引發一係列變故。大明帝國在這種局麵下必須分散大量兵力去四處滅火,否則統治就岌岌可危了。
然後就該進行談判了,法國以聯軍主導者的身份出麵自然要獲得最大利益。荷蘭做為擁護者和盟友,也肯定有口肉吃。奧斯曼、俄羅斯、波立聯邦、神聖羅馬帝國啃啃骨頭足矣。西班牙、英格蘭則隻有湯可喝,保不齊還是涼的。
不願意?不願意也得忍著!因為兩國海軍實力大大受損,以西班牙的經濟狀況絕無可能再撐下去。而英格蘭做為島國,失去了海軍力量會被荷蘭完全壓製,更掀不起浪花。
“……共和國是不是也要派出海軍,加入攻擊恩鳥港的行列?”仔細聽完了法國首相的構思,安德裏斯略作遲疑,提出一個和他相關的問題。
“為了讓西班牙和英國人放心,共和國必須付出一定代價。但隻要計劃開始實施了,將來在北大西洋上仍舊是荷蘭船隊占優,能懂我的意思嗎?”
黎塞留再次露出了笑容,但和他剛剛撫弄小貓時候的笑完全不一樣,彷佛隻是褶皺的麵皮有動作,透著一股子陰冷。
“……我會把您的計劃原封不動帶回阿姆斯特丹,努力說服議員們盡快通過。”安德裏斯也笑了,隻是苦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