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夷賓服,恩澤四海……”皇帝說得口若懸河、手舞足蹈,大臣聽得若夢若離、神遊四海。


    這頓政治雞湯太對袁應泰和袁可立的胃口了,讀了那麽多聖賢書,修了那麽多年的身,齊了那麽多年的家,不就是想有機會輔佐聖主達成抱負嘛。


    可抱負到底是什麽呢?這個問題不光他倆沒想清楚,朝堂裏的同僚們應該也沒有太具體的答案,頂多是個非常非常模糊的方向。


    但今天有了,皇帝親口講出了答案,不光有明確方向還有具體細節,甚至包含了部分大結局。標標準準的平天下,士人追求的終極目標!


    “先不要忙著下定義,到底能不能完成還要朕和眾卿家一起努力做,過程中肯定不是一帆風順,有很多困難等著解決。這是一條充滿了荊棘坎坷的不歸路,很可能窮盡一生仍看不到頭。”


    眼看這番理論讓兩位大臣麵色紅潤,呼吸急促,眼放綠光,洪濤知道火候差不多了,再忽悠下去可能適得其反,趕緊往回收,開始說困難。


    “臣雖愚鈍,卻願仿效先賢,輔佐聖君,開天下之盛世!”文化人有個毛病,被戳中了痛點之後容易情緒化。話不投機半句多,可話要是投機了呢,說一萬句都嫌少。


    此時的袁應泰應該就覺得自己是子期,皇帝是伯牙,好不容易遇到知音了,危險困難全是小事兒,太平淡反倒失去了味道,必須帶著些悲壯才好。


    “就是不知那皇太極可能體會到陛下的良苦用心……”和袁應泰比起來,經曆了多年軍旅生涯的袁可立更不容易情緒激動,大腦仍舊在正常運轉。


    此時他並不著急向皇帝表態,而是更關心執行步驟是否縝密。若是第一次試驗就以失敗告終,那也太傷士氣了。


    “他和阮香江一樣都是聰明人,隻要是聰明人就應該能算清楚得失。如果名不符實,就換一個,朕不信困擾了大明近百年的族群裏全是笨蛋!


    王承恩,告訴張然即刻與總參謀長去刑部大牢走一趟,將建虜首領皇太極秘密帶進宮,朕要當麵問話!”


    袁可立提出的疑慮確實值得重視,如果皇太極真的死也不從,這個試驗就有點難度了。不過洪濤還是比較樂觀的,雖然沒見過這位曆史上的開國之君,卻能通過其行事風格窺見一斑。


    別的不提,光是把弟弟巴布海推上位當擋箭牌的手段,就絕不是個莽夫所為。再加上見勢不妙主動投降,利用大明陸軍躲開蒙古和朝鮮人屠戮的心計,必須是個識時務的聰明人。


    如果皇太極是個王大力那樣的一根筋,隻靠勇武過人外加運氣好才率領族群走到今天,洪濤還沒真什麽好辦法。隻要他識時務,腦筋夠用,那就最好對付了。


    想的多,欲望就多,欲望一多,就有了交換的需求。古人怎麽說的?無欲則剛!一個人隻要有欲望就不難對付,找準了欲求所在總可以利益交換,價格高低可以談嘛。


    皇太極長得談不上帥,更談不上醜,不到一米七的身高,黑瘦沒胡子。


    實際上皇太極不是本名,是康熙為了某種目的把入關前的滿文記錄都給刪改了。翻遍了網絡和實體書,找到了不下十種說法,沒一個能確定的。索性還叫皇太極吧,反正就是個名字,知道在說誰就夠用了。


    “你是朕的手下敗將,為何不跪?”被禦馬監勇士帶進正殿之後,雖然解開了鐐銬,皇太極依舊保持著雙手被縛的姿勢,眼皮微垂,矗立不動。


    “跪不跪都是死,何必多此一舉!”聽到皇帝問話,皇太極微微抬起眼皮,馬上又垂了下去,淡淡的用漢話回答。


    被關在大牢中的這些天,每日三餐一頓不少,身邊時刻有至少兩個人陪伴,皇太極就知道不會好死。既然如此也就沒什麽可怕的了,今日有幸見到了敵人真容,應該算死而無憾。


    可卻怎麽都釋懷不下,這位傳說中戰無不勝的漢人皇帝,怎麽看怎麽像錦州城裏的店鋪掌櫃。平平常常的相貌、稀鬆尋常的服飾、毫無神采的眼睛、人畜無害但也沒有任何感情的微笑。


    若是輸給個大英雄,自己認命,可是一個跟頭栽倒在這種人腳下,還摔得那麽重,永遠都爬不起來,怎麽想怎麽冤得慌。


    “嗯,你的漢話不錯,這一點就比朕強,朕一句女真話也不會講。不過朕很會折磨人,你是打算受盡屈辱痛苦而死,還是痛痛快快的死,或者眼睜睜看著族人被殺戮殆盡最後再死,全憑朕的一念之差。”


    見麵不如聞名,原本還有一點點好奇心,自打見到皇太極本人之後立刻全散去了。人是不可貌相,可按照文學和影視作品的表達習慣,但凡是有所作為者都不能長得平平常常。


    要不勇武威猛至極、要不儒雅英俊至極、或者猥瑣醜陋至極。從小就受到了此類熏陶,即便像洪濤這般穿越過幾輩子的也難以完全根除,可見兒時受到的教育有多麽根深蒂固、難以磨滅。


    去掉了名人光環,此時的皇太極在洪濤眼中與阮香江無異,保不齊還不如阮香江有利用價值,態度自然也就不會再客客氣氣。敗軍之將不言勇,如果認不清形勢,不光個人倒黴,全族都會跟著一起湮滅。


    “罪人努爾哈赤.洪,叩見皇帝陛下!”什麽叫能伸能屈?什麽叫知時務者為俊傑?請往這邊看。皇太極在被警告之後沒做過多猶豫就雙腿跪地,認慫了。


    其實也不能算認慫,在遊牧、遊獵民族的習慣中有慕強情懷。向強者屈服並不丟人,尤其是經過抗爭之後因為實力不濟投降,非常正常。


    如果都是寧死不屈之輩,突厥、匈奴、契丹、蒙古、女真也就不會出現。它們的主體就是在一次次征伐、一次次合並中壯大起來的。誰厲害、誰勢力大就跟著誰混,是他們的生存準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明不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第十個名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第十個名字並收藏不明不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