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再趕路,身為讀書人的張惠文,絕口不提讀書有關的事情,隻說一些套近乎的江湖趣事。
“南水國自己爭氣,開國皇帝是個凡人口中的神仙,其實也是個修士,到死也沒結成金丹,活著時候,帶著一群有誌之士打下了一大片土地,留作子孫基業,後邊繼位的再接再厲,還搶了一處神仙渡口,這下子,想不興盛都難啊。”
瞅著顯擺見識如何淵博的張惠文,陳景提了一句,“有了神仙渡口,一國就能興盛?”
張惠文扭頭看去,這小子遇到不解的地方,一如既往還是喜歡多問,和小時候沒啥差別。
另一個嘛,這會兒正挺著肚子,作妖似的喘大氣兒,一時半會兒停不下來,小時候的自來瘋,長大了就人來瘋,區別不大。
“你問的有些笨了。”老書生掏出一枚神仙錢,“這還不明白?”
陳景點頭,自嘲一笑道:“幅員遼闊也好,沃野千裏也罷,終究隻是凡間說法,匹配用度也隻是黃白之物。我還從未花銷過神仙錢,讓張先生看笑話了,想來神仙渡口每日流水,應該相當可觀。”
張惠文嗬嗬一笑道:“各洲各地皆有特產,有豪擲萬金的大宗買賣,也有賺個差價的野修跑商,南水國這處渡口的建成,其實也是各方賣給你師父的一個麵子。”
陳景詫異道:“我師父?”
崔英在馬背上猛吸氣,想著是否能把肚子裏那股氣壓下去,放響屁放出去也行。
張惠文幹笑兩下,看來姓穆的沒和弟子透露,那就揭過,免得多此一舉。
“隻要不是昏君,碰到這麽個渡口在自己家裏,富國指日可待,如今看來確實如此,不過可惜的也在這裏,除了前邊幾任皇帝還存有宏圖霸業心思,後麵繼任者一律圈地自肥,死後諡號,多為中諡。”
張惠文的怒其不爭,讓旁邊的年輕人疑惑不已,“太平盛世,不動兵戈,這豈不是好事?”
老書生感慨道:“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南水國可能前半句勉強湊合,後半句一絲不差,國之將亡也。
不遇國戰,尤其是涉及國運的那種,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都不當回事,一旦江河日下,禮崩樂壞,十室九空也會勢不可當。”
看到年輕人思索,勉勵道:“你年紀小,讀書又少,日後試著多讀一些史書,讀史明智,知古鑒今,這可不是老夫框你,多少走江湖的野修,都是從史書裏麵學來的爾虞我詐。”
陳景微微頷首,算是記下了。
張惠文拍一下驢子屁股讓其走快些,胯下這頭憨貨總是出溜到兩匹馬後麵,丟人現眼的厲害。
隨手指一下東邊道:“南水國鄰居,康平國,早年兩國之間有一場國運之戰,結果嘛,如今你也看到了,沒被滅國,不過沿海一大塊地都被搶了去,當初渡口還在海上,不是緊靠陸地,康平國要是早知今日,當年和南水國之戰,大概會拚個有你無我。”
又指去東北方向道:“康平國北上,小國、古國一大串,當然也有無名的小地方,和咱兆安城類似。約莫一千八百裏的地方,有個廬國,廬國本身沒什麽,在他北麵的宗主國,大齊,了不得,是南聿洲中部第一王朝,有意思的是,兩國邊界線處,有一條路,橫穿千裏屋蒙山山脈,通向隔壁鈺金洲,世人稱其‘蹬盤道’。”
瞥一眼身旁,年輕人果然在聽,老書生繼續道:“一山山脈為兩洲分界,屋蒙山之雄偉不言而喻,那條路極為陡峭,凡人隻是攀爬上去,就給累的氣喘籲籲,自然而然,兩洲通道路口的朝廷,沒去封堵路口,大齊的長鄉渡口,主要就是靠這條路養活。
凡人隻知蹬盤道和屋蒙山一樣高入雲間,修士體魄堅韌,更有騰雲駕霧遊曆其中,裏麵可以算是一處小勝地,尤其適合修煉月陰之力,據說每當皓月當空之時,滿天月華傾灑而下,銀霜鋪天而蓋地,這也是那座伏月觀落成蹬盤道的緣由。”
想起某件事,張惠文隨口說道:“那座伏月觀,你師父……”
看到陳景略顯茫然的臉色,張惠文曉得自己又多嘴了,話頭一扭,“說到鈺金洲……”
老書生說到這裏時,神情突變,“狗日的商賈遍地走的地兒,鈺金洲大小國度,有一個算一個,全是傀儡,淨是些見錢眼開的貨色,連帶著底層的老百姓都被禍害不淺,人人利字當頭。他娘的,一個冠玉王朝,一個虞河王朝,最後一個金甌王朝,鈺金洲五大家把持,富得流油,可惜銅臭熏天,都不是啥好東西!”
陳景抿著嘴聽他說完,忍不住開口道:“其實,在鈺金洲那邊,有我認識的人。”
張惠文回想起幾年前的事情,大概猜到是誰了,得,咱再換個地方說,“出了鈺金洲,渡海東行兩萬八千裏,就是東華洲了。如今於整座天下而言,東華洲名聲不顯,不過但凡有點兒見識的修行之人都知道一件事,東華洲乃是佛陀證道之地。”
另一邊的崔英聽到後趕緊插嘴一句,“這世上真有剃頭才能修行的教派?”
張惠文嗬嗬一笑,權當她是年少不知,“話說的籠統了一些,不過教義如此罷了,不能太當真,但也作不得假,確實如此。”
崔英咧嘴一笑道:“這車軲轆話說的繞人腦殼。”
陳景回想書中見聞,問道:“聽說很早之前,東華洲信徒,曾經多如繁星,僧眾遍布天下。”
張惠文感慨道:“能與神國爭奪信眾,那人能少了去?可悲可歎的是,如今的東華洲,再難顯耀佛光。”
老書生蓄養片刻精神,指著斜前方道:“南聿洲西南方,三萬六千裏,妖族祖地,西蠻洲。在修行人口中,一般去了那個洲字,簡稱西蠻,這跟老早之前一件大事有關,如今清楚來龍去脈的已經沒幾個了。”
“鈺金洲北岸,上行六萬三千裏,就是舉世聞名的中洲王朝了。”
“舉世聞名?”
陳景聽到後忍不住問到,“世間少有的大國王朝之一?”
張惠文存了耍樂心思,笑言一句,“沒有之一一說。”
老書生說出後麵的話,讓陳景無比震驚,“中洲王朝,浩土無疆,立國伊始就征戰不休,直至如今,已囊括四洲之地。”
陳景已經能猜到些許,還是忍不住問道:“有無水的‘州’?”
張惠文並不言語,笑意玩味。
見張先生不理睬自己,陳景想不通道:“怎麽可能呢?四洲,那得多大啊,縱橫數萬裏的疆域,那中洲皇帝能管的過來?”
張惠文悠悠道:“誰說不是啊。從古至今,窮兵黷武曆來是朝廷大忌,中洲王朝憑著一己之力,把我等世人,尤其是史家學派,狠狠甩了一記耳光,以國之名,替換四洲舊稱。
修道之人也是愛湊熱鬧的,中洲國疆域囊括四洲之時,有大逆無道之人,給予‘人間天國’的美譽,與之對應的則是‘雲間神國’,當年神國少見的沉默,更是給足那些人胡亂噴糞的本錢。
中洲王朝作為世間第一,毀譽參半數不勝數,可即便如此,仍不滿足。”
陳景匪夷所思道:“還能怎樣?”
張惠文嗬嗬一笑,“已經四洲之地了,再接再厲唄。中洲王朝北臨兩大洲,一曰北蘆洲,一曰幽洲。北蘆多劍修,隻談殺力,劍修第一。幽洲的武道昌盛,各家王朝聯手抵製住了南麵的入侵。
反正這兩洲都是打架厲害的主,也隻有如此,才能阻攔住那個氣吞山河的中洲王朝。”
一國攻伐兩洲,讓人心潮澎湃,不過知曉原委後,反而更像是小孩兒打鬧,以大欺小。
陳景看向老書生,言簡意賅道:“神國?”
張惠文搖頭道:“神國距離各洲路途多遠?不知。疆域如何?不知。神職仙位數目?不知。神國子民數目?不知。
世人隻知,神國在西北,高入雲間,無論凡人或是修士,無緣無故,非請非拿,不得入內。”
說完後,張惠文內心嗤笑不已,也不清楚姓穆的當年如何溜進神國,還大鬧了一場,出來時還留了半條命,天地間半數奇葩都歸了這家夥。
眼見這位張先生臉上掛著似鼓勵、似揶揄的嘴臉,陳景無奈道:“老先生還沒說文澤洲,可是有不方便的地方?”
終於聽到年輕人提起文澤洲,張惠文心裏的瘙癢處,似被人終於撓上了一撓,好不痛快,這娃兒終於上鉤了。
臉上謙虛道:“我們文澤洲啊,沒啥短處,唯一的缺點就是離鈺金洲太近,有被銅臭氣熏到的危險,隻是想想那些商賈之家,我輩讀書人就無比憎惡。
文澤洲雖說幅員地少,不過好在陸地周遭還有三千裏文海環繞,一起算下來,不說世人本就知之甚少的神國,還有中洲王朝那個怪胎,和其他幾洲相比,其實不算小。”
神采奕奕的張惠文繼續道:“文澤洲嘛,最稀罕的是各種各樣的藏書了,不止是正統學問的經史子集,野史怪談也是有的,甚至還有更加獵奇的。
與書比肩的自然而然隻有讀書人了,文澤書院讀書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兼濟天下,善待人間,獨善其身,祈福人間,進退之間自有分寸。之所以能夠如此,皆是因為我文澤兩座書院。”
老書生下了驢子,向著東南方拱手作揖,畢恭畢敬道:“殷鬆山,浮嵐書院。羨竹山,和塵書院。”
書生振衣,大開胸懷。
“南水國自己爭氣,開國皇帝是個凡人口中的神仙,其實也是個修士,到死也沒結成金丹,活著時候,帶著一群有誌之士打下了一大片土地,留作子孫基業,後邊繼位的再接再厲,還搶了一處神仙渡口,這下子,想不興盛都難啊。”
瞅著顯擺見識如何淵博的張惠文,陳景提了一句,“有了神仙渡口,一國就能興盛?”
張惠文扭頭看去,這小子遇到不解的地方,一如既往還是喜歡多問,和小時候沒啥差別。
另一個嘛,這會兒正挺著肚子,作妖似的喘大氣兒,一時半會兒停不下來,小時候的自來瘋,長大了就人來瘋,區別不大。
“你問的有些笨了。”老書生掏出一枚神仙錢,“這還不明白?”
陳景點頭,自嘲一笑道:“幅員遼闊也好,沃野千裏也罷,終究隻是凡間說法,匹配用度也隻是黃白之物。我還從未花銷過神仙錢,讓張先生看笑話了,想來神仙渡口每日流水,應該相當可觀。”
張惠文嗬嗬一笑道:“各洲各地皆有特產,有豪擲萬金的大宗買賣,也有賺個差價的野修跑商,南水國這處渡口的建成,其實也是各方賣給你師父的一個麵子。”
陳景詫異道:“我師父?”
崔英在馬背上猛吸氣,想著是否能把肚子裏那股氣壓下去,放響屁放出去也行。
張惠文幹笑兩下,看來姓穆的沒和弟子透露,那就揭過,免得多此一舉。
“隻要不是昏君,碰到這麽個渡口在自己家裏,富國指日可待,如今看來確實如此,不過可惜的也在這裏,除了前邊幾任皇帝還存有宏圖霸業心思,後麵繼任者一律圈地自肥,死後諡號,多為中諡。”
張惠文的怒其不爭,讓旁邊的年輕人疑惑不已,“太平盛世,不動兵戈,這豈不是好事?”
老書生感慨道:“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南水國可能前半句勉強湊合,後半句一絲不差,國之將亡也。
不遇國戰,尤其是涉及國運的那種,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都不當回事,一旦江河日下,禮崩樂壞,十室九空也會勢不可當。”
看到年輕人思索,勉勵道:“你年紀小,讀書又少,日後試著多讀一些史書,讀史明智,知古鑒今,這可不是老夫框你,多少走江湖的野修,都是從史書裏麵學來的爾虞我詐。”
陳景微微頷首,算是記下了。
張惠文拍一下驢子屁股讓其走快些,胯下這頭憨貨總是出溜到兩匹馬後麵,丟人現眼的厲害。
隨手指一下東邊道:“南水國鄰居,康平國,早年兩國之間有一場國運之戰,結果嘛,如今你也看到了,沒被滅國,不過沿海一大塊地都被搶了去,當初渡口還在海上,不是緊靠陸地,康平國要是早知今日,當年和南水國之戰,大概會拚個有你無我。”
又指去東北方向道:“康平國北上,小國、古國一大串,當然也有無名的小地方,和咱兆安城類似。約莫一千八百裏的地方,有個廬國,廬國本身沒什麽,在他北麵的宗主國,大齊,了不得,是南聿洲中部第一王朝,有意思的是,兩國邊界線處,有一條路,橫穿千裏屋蒙山山脈,通向隔壁鈺金洲,世人稱其‘蹬盤道’。”
瞥一眼身旁,年輕人果然在聽,老書生繼續道:“一山山脈為兩洲分界,屋蒙山之雄偉不言而喻,那條路極為陡峭,凡人隻是攀爬上去,就給累的氣喘籲籲,自然而然,兩洲通道路口的朝廷,沒去封堵路口,大齊的長鄉渡口,主要就是靠這條路養活。
凡人隻知蹬盤道和屋蒙山一樣高入雲間,修士體魄堅韌,更有騰雲駕霧遊曆其中,裏麵可以算是一處小勝地,尤其適合修煉月陰之力,據說每當皓月當空之時,滿天月華傾灑而下,銀霜鋪天而蓋地,這也是那座伏月觀落成蹬盤道的緣由。”
想起某件事,張惠文隨口說道:“那座伏月觀,你師父……”
看到陳景略顯茫然的臉色,張惠文曉得自己又多嘴了,話頭一扭,“說到鈺金洲……”
老書生說到這裏時,神情突變,“狗日的商賈遍地走的地兒,鈺金洲大小國度,有一個算一個,全是傀儡,淨是些見錢眼開的貨色,連帶著底層的老百姓都被禍害不淺,人人利字當頭。他娘的,一個冠玉王朝,一個虞河王朝,最後一個金甌王朝,鈺金洲五大家把持,富得流油,可惜銅臭熏天,都不是啥好東西!”
陳景抿著嘴聽他說完,忍不住開口道:“其實,在鈺金洲那邊,有我認識的人。”
張惠文回想起幾年前的事情,大概猜到是誰了,得,咱再換個地方說,“出了鈺金洲,渡海東行兩萬八千裏,就是東華洲了。如今於整座天下而言,東華洲名聲不顯,不過但凡有點兒見識的修行之人都知道一件事,東華洲乃是佛陀證道之地。”
另一邊的崔英聽到後趕緊插嘴一句,“這世上真有剃頭才能修行的教派?”
張惠文嗬嗬一笑,權當她是年少不知,“話說的籠統了一些,不過教義如此罷了,不能太當真,但也作不得假,確實如此。”
崔英咧嘴一笑道:“這車軲轆話說的繞人腦殼。”
陳景回想書中見聞,問道:“聽說很早之前,東華洲信徒,曾經多如繁星,僧眾遍布天下。”
張惠文感慨道:“能與神國爭奪信眾,那人能少了去?可悲可歎的是,如今的東華洲,再難顯耀佛光。”
老書生蓄養片刻精神,指著斜前方道:“南聿洲西南方,三萬六千裏,妖族祖地,西蠻洲。在修行人口中,一般去了那個洲字,簡稱西蠻,這跟老早之前一件大事有關,如今清楚來龍去脈的已經沒幾個了。”
“鈺金洲北岸,上行六萬三千裏,就是舉世聞名的中洲王朝了。”
“舉世聞名?”
陳景聽到後忍不住問到,“世間少有的大國王朝之一?”
張惠文存了耍樂心思,笑言一句,“沒有之一一說。”
老書生說出後麵的話,讓陳景無比震驚,“中洲王朝,浩土無疆,立國伊始就征戰不休,直至如今,已囊括四洲之地。”
陳景已經能猜到些許,還是忍不住問道:“有無水的‘州’?”
張惠文並不言語,笑意玩味。
見張先生不理睬自己,陳景想不通道:“怎麽可能呢?四洲,那得多大啊,縱橫數萬裏的疆域,那中洲皇帝能管的過來?”
張惠文悠悠道:“誰說不是啊。從古至今,窮兵黷武曆來是朝廷大忌,中洲王朝憑著一己之力,把我等世人,尤其是史家學派,狠狠甩了一記耳光,以國之名,替換四洲舊稱。
修道之人也是愛湊熱鬧的,中洲國疆域囊括四洲之時,有大逆無道之人,給予‘人間天國’的美譽,與之對應的則是‘雲間神國’,當年神國少見的沉默,更是給足那些人胡亂噴糞的本錢。
中洲王朝作為世間第一,毀譽參半數不勝數,可即便如此,仍不滿足。”
陳景匪夷所思道:“還能怎樣?”
張惠文嗬嗬一笑,“已經四洲之地了,再接再厲唄。中洲王朝北臨兩大洲,一曰北蘆洲,一曰幽洲。北蘆多劍修,隻談殺力,劍修第一。幽洲的武道昌盛,各家王朝聯手抵製住了南麵的入侵。
反正這兩洲都是打架厲害的主,也隻有如此,才能阻攔住那個氣吞山河的中洲王朝。”
一國攻伐兩洲,讓人心潮澎湃,不過知曉原委後,反而更像是小孩兒打鬧,以大欺小。
陳景看向老書生,言簡意賅道:“神國?”
張惠文搖頭道:“神國距離各洲路途多遠?不知。疆域如何?不知。神職仙位數目?不知。神國子民數目?不知。
世人隻知,神國在西北,高入雲間,無論凡人或是修士,無緣無故,非請非拿,不得入內。”
說完後,張惠文內心嗤笑不已,也不清楚姓穆的當年如何溜進神國,還大鬧了一場,出來時還留了半條命,天地間半數奇葩都歸了這家夥。
眼見這位張先生臉上掛著似鼓勵、似揶揄的嘴臉,陳景無奈道:“老先生還沒說文澤洲,可是有不方便的地方?”
終於聽到年輕人提起文澤洲,張惠文心裏的瘙癢處,似被人終於撓上了一撓,好不痛快,這娃兒終於上鉤了。
臉上謙虛道:“我們文澤洲啊,沒啥短處,唯一的缺點就是離鈺金洲太近,有被銅臭氣熏到的危險,隻是想想那些商賈之家,我輩讀書人就無比憎惡。
文澤洲雖說幅員地少,不過好在陸地周遭還有三千裏文海環繞,一起算下來,不說世人本就知之甚少的神國,還有中洲王朝那個怪胎,和其他幾洲相比,其實不算小。”
神采奕奕的張惠文繼續道:“文澤洲嘛,最稀罕的是各種各樣的藏書了,不止是正統學問的經史子集,野史怪談也是有的,甚至還有更加獵奇的。
與書比肩的自然而然隻有讀書人了,文澤書院讀書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兼濟天下,善待人間,獨善其身,祈福人間,進退之間自有分寸。之所以能夠如此,皆是因為我文澤兩座書院。”
老書生下了驢子,向著東南方拱手作揖,畢恭畢敬道:“殷鬆山,浮嵐書院。羨竹山,和塵書院。”
書生振衣,大開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