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戩出手的第一站,便是馮翊郡郡城。
身處大後方的漢軍守軍,心思都用在了鎮壓城內的反抗,對外並無多少警惕心。
當李戩派遣軍中數百匈奴人騎兵,假扮劉曜派來征調漢人的騎軍。守軍們幾乎沒有任何懷疑,便打開了城門。
待李戩奪取了郡城,一番清點之後,發現城內人口隻剩三萬多人,足足少了一半。其中一成逃跑,兩成被殺,兩成被裹挾從軍,充當肉盾。
這剩下的三萬多人,絕大部分都是老弱婦孺。大半青壯以及所有俘虜,全部被編入軍中,或充當肉盾,或負責押送糧草。
李戩無奈,隻得命人尋找散布於馮翊郡的乞活軍,集結起來,率領城中百姓,遷往草原,暫避戰亂。
隨後,李戩分兵四麵出擊,在乞活軍的協助下,到處劫掠押糧軍,解救百姓無數。
數日後,劉曜便得知李戩的動向,當即留下一萬騎兵坐鎮城下,親率兩萬騎兵殺來。若是能將李戩擒殺,征北軍將不攻自破。
然而,當劉曜率兵趕來,卻得到消息,李戩已經率軍南下,渡過渭水,進入京兆郡中。
劉曜微微一想,不由眉頭一凝,不好,對方難道是想奇襲潼關,準備將他們他們困在關中?
不敢大意,劉曜當即率軍南下,一番探查後,發現確實有一股騎兵,往潼關而去。於是,他當即率軍直奔潼關。然而,當他趕到潼關,卻發現潼關並無異樣。
劉曜臉色鐵青,自己竟然被對方耍了。看來,李戩並非想要奪取潼關,而是意在長安大軍啊。
若是能替長安解圍,那殘晉朝廷,便能組織兵力,收複失地。同時號召各郡援兵,前來求援。原本被他死死壓製的局麵,將發生巨大的逆轉。
正如劉曜所料,此時的李戩,已經向京兆郡所有乞活軍下令,想盡一切辦法,調離駐守長安城下的兩萬騎兵。
而他則率領騎兵,繼續南下,直奔藍田縣。將藍田縣攻破之後,李戩立即前往鐵礦場。
在閻賈二人抵押給自己的兩座礦場中,還駐有兩千兵馬。匈奴一意攻打長安,並未投入太多兵力,攻取礦場。
在草草的攻陷其餘礦場,又在征北軍的礦場碰了釘子後,匈奴軍便不再強攻,僅靠留駐藍田縣的守軍,進行監視。
來到礦場,裏麵聚集著近萬軍民,當匈奴大軍攻打藍田之時,周邊鐵場的工匠勞役們,便紛紛逃來這裏避難。
李戩得知此事,不由大喜,這對他的計劃,幫助更大了。
如今時間緊迫,李戩也沒有太多時間安撫眾人。當即說了下外麵的形勢,然後便給他們布置任務,在七日之內,打造出一千副重裝甲具。
原本,李戩是準備隻打造五百副甲具,但如今工匠人手充足,當即便隨口增加了一倍數量。
若是平常,想要在十日內,打造一千重甲,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但現如今,鐵場內囤積著十數萬斤生鐵,材料也足夠了。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效率問題。如何讓數千工匠,以最快的速度,生產重甲。
對此,李戩已經帶來了他的設計圖,他設計的重甲,不追究精細的設計,而是傻大黑粗的樣式,極盡簡便。
他將重甲分為幾大模塊,製作土模澆灌成型便可。然後釘上皮帶,進行綁縛即可。
這種重甲僅是作為臨時之用,不求材質堅固以否,穿戴是否合身。隻要能夠起到衝陣的效果,便足矣。
看過了李戩的設計圖,匠師們經過一番討論後,立即製定出煉製的方案來。
很快數千工匠開始分工協作,原本已經熄火的鐵爐,開始全力運轉起來。
為了保證不被敵軍發現這裏的異狀,李戩命劉闖封鎖了方圓三十裏的範圍,力求不被匈奴兵馬發現。
到了第六日,經過工匠們連續六日不眠不休的打造,一千套甲具終於完成。
看著這些黑黝黝的,樣式十分醜陋的重甲,李戩十分高興。當即命精心挑選出來的一千精銳騎兵,試戴這批重甲。
足足用了兩刻的時間,才將重甲穿戴起來。當一千重甲騎兵出現在李戩麵前,原本醜陋不堪的甲具,穿在身上,頓時顯現出一股邪惡猙獰的恐怖感。
頭盔呈圓筒形,坑坑窪窪,其上僅有一條細縫和一個小圓孔,用於目視和呼吸。因為粗製濫造的緣故,細縫大小不一,圓孔亦是扭曲不堪。
身甲由兩片半身板甲拚在一起,裹住上半身,胳膊和大腿,皆用圓筒鐵片包裹起來。而戰馬,同樣在其頭部,包裹上一層甲片,以防流矢射中要害。
因為是臨時趕製的,大小厚度都無法精確打造,以至於這套甲具重量達到五十多斤。
再加上人的重量,武器服飾的重量,座下戰馬便要承受超過近兩百斤的重量。這對於頗為矮小的草原馬,負擔不可謂不大。
當騎兵將士們穿戴之後,連上馬都要有人協助。僅僅堅持不到半個時辰,便人馬俱疲。若是發起衝鋒,隻怕堅持的時間將大為縮短。
趁著還有時間,李戩讓他們盡快掌握重甲的騎戰之法,這時多掌握一點,戰場上便有可能挽救自己的性命。
第七日,李戩便率軍離開鐵場,向長安進發。沿途,終於得到乞活軍來報。經過他們的襲擾,長安城下的匈奴騎兵,已有一萬騎兵,被他們分散調至長安周邊鄉縣圍剿。此時的長安城下,僅剩一萬匈奴騎兵駐守。
得到這個消息,李戩不由眉頭微皺,還剩一萬騎兵,那這場大戰,便有些艱難了。
不過,即便如此,李戩還是決定繼續執行計劃,或許還能殲滅這支匈奴騎兵。這對匈奴大軍士氣的打擊,或許比單純擊潰步軍,更加有用。
於是,李戩當即命劉闖率領四千騎兵,繞過杜城,在附近潛伏。而他則率領六千騎兵先行,全軍加速向杜城進發。
一日後,大軍終於抵達杜城,方才放緩速度,緩緩向長安行進。大量斥候灑出去,全力探查對方騎兵的動向。
第二日,斥候便送來了情報,駐守長安的一萬騎兵,傾巢而出,氣勢洶洶的向杜城趕來。
身處大後方的漢軍守軍,心思都用在了鎮壓城內的反抗,對外並無多少警惕心。
當李戩派遣軍中數百匈奴人騎兵,假扮劉曜派來征調漢人的騎軍。守軍們幾乎沒有任何懷疑,便打開了城門。
待李戩奪取了郡城,一番清點之後,發現城內人口隻剩三萬多人,足足少了一半。其中一成逃跑,兩成被殺,兩成被裹挾從軍,充當肉盾。
這剩下的三萬多人,絕大部分都是老弱婦孺。大半青壯以及所有俘虜,全部被編入軍中,或充當肉盾,或負責押送糧草。
李戩無奈,隻得命人尋找散布於馮翊郡的乞活軍,集結起來,率領城中百姓,遷往草原,暫避戰亂。
隨後,李戩分兵四麵出擊,在乞活軍的協助下,到處劫掠押糧軍,解救百姓無數。
數日後,劉曜便得知李戩的動向,當即留下一萬騎兵坐鎮城下,親率兩萬騎兵殺來。若是能將李戩擒殺,征北軍將不攻自破。
然而,當劉曜率兵趕來,卻得到消息,李戩已經率軍南下,渡過渭水,進入京兆郡中。
劉曜微微一想,不由眉頭一凝,不好,對方難道是想奇襲潼關,準備將他們他們困在關中?
不敢大意,劉曜當即率軍南下,一番探查後,發現確實有一股騎兵,往潼關而去。於是,他當即率軍直奔潼關。然而,當他趕到潼關,卻發現潼關並無異樣。
劉曜臉色鐵青,自己竟然被對方耍了。看來,李戩並非想要奪取潼關,而是意在長安大軍啊。
若是能替長安解圍,那殘晉朝廷,便能組織兵力,收複失地。同時號召各郡援兵,前來求援。原本被他死死壓製的局麵,將發生巨大的逆轉。
正如劉曜所料,此時的李戩,已經向京兆郡所有乞活軍下令,想盡一切辦法,調離駐守長安城下的兩萬騎兵。
而他則率領騎兵,繼續南下,直奔藍田縣。將藍田縣攻破之後,李戩立即前往鐵礦場。
在閻賈二人抵押給自己的兩座礦場中,還駐有兩千兵馬。匈奴一意攻打長安,並未投入太多兵力,攻取礦場。
在草草的攻陷其餘礦場,又在征北軍的礦場碰了釘子後,匈奴軍便不再強攻,僅靠留駐藍田縣的守軍,進行監視。
來到礦場,裏麵聚集著近萬軍民,當匈奴大軍攻打藍田之時,周邊鐵場的工匠勞役們,便紛紛逃來這裏避難。
李戩得知此事,不由大喜,這對他的計劃,幫助更大了。
如今時間緊迫,李戩也沒有太多時間安撫眾人。當即說了下外麵的形勢,然後便給他們布置任務,在七日之內,打造出一千副重裝甲具。
原本,李戩是準備隻打造五百副甲具,但如今工匠人手充足,當即便隨口增加了一倍數量。
若是平常,想要在十日內,打造一千重甲,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但現如今,鐵場內囤積著十數萬斤生鐵,材料也足夠了。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效率問題。如何讓數千工匠,以最快的速度,生產重甲。
對此,李戩已經帶來了他的設計圖,他設計的重甲,不追究精細的設計,而是傻大黑粗的樣式,極盡簡便。
他將重甲分為幾大模塊,製作土模澆灌成型便可。然後釘上皮帶,進行綁縛即可。
這種重甲僅是作為臨時之用,不求材質堅固以否,穿戴是否合身。隻要能夠起到衝陣的效果,便足矣。
看過了李戩的設計圖,匠師們經過一番討論後,立即製定出煉製的方案來。
很快數千工匠開始分工協作,原本已經熄火的鐵爐,開始全力運轉起來。
為了保證不被敵軍發現這裏的異狀,李戩命劉闖封鎖了方圓三十裏的範圍,力求不被匈奴兵馬發現。
到了第六日,經過工匠們連續六日不眠不休的打造,一千套甲具終於完成。
看著這些黑黝黝的,樣式十分醜陋的重甲,李戩十分高興。當即命精心挑選出來的一千精銳騎兵,試戴這批重甲。
足足用了兩刻的時間,才將重甲穿戴起來。當一千重甲騎兵出現在李戩麵前,原本醜陋不堪的甲具,穿在身上,頓時顯現出一股邪惡猙獰的恐怖感。
頭盔呈圓筒形,坑坑窪窪,其上僅有一條細縫和一個小圓孔,用於目視和呼吸。因為粗製濫造的緣故,細縫大小不一,圓孔亦是扭曲不堪。
身甲由兩片半身板甲拚在一起,裹住上半身,胳膊和大腿,皆用圓筒鐵片包裹起來。而戰馬,同樣在其頭部,包裹上一層甲片,以防流矢射中要害。
因為是臨時趕製的,大小厚度都無法精確打造,以至於這套甲具重量達到五十多斤。
再加上人的重量,武器服飾的重量,座下戰馬便要承受超過近兩百斤的重量。這對於頗為矮小的草原馬,負擔不可謂不大。
當騎兵將士們穿戴之後,連上馬都要有人協助。僅僅堅持不到半個時辰,便人馬俱疲。若是發起衝鋒,隻怕堅持的時間將大為縮短。
趁著還有時間,李戩讓他們盡快掌握重甲的騎戰之法,這時多掌握一點,戰場上便有可能挽救自己的性命。
第七日,李戩便率軍離開鐵場,向長安進發。沿途,終於得到乞活軍來報。經過他們的襲擾,長安城下的匈奴騎兵,已有一萬騎兵,被他們分散調至長安周邊鄉縣圍剿。此時的長安城下,僅剩一萬匈奴騎兵駐守。
得到這個消息,李戩不由眉頭微皺,還剩一萬騎兵,那這場大戰,便有些艱難了。
不過,即便如此,李戩還是決定繼續執行計劃,或許還能殲滅這支匈奴騎兵。這對匈奴大軍士氣的打擊,或許比單純擊潰步軍,更加有用。
於是,李戩當即命劉闖率領四千騎兵,繞過杜城,在附近潛伏。而他則率領六千騎兵先行,全軍加速向杜城進發。
一日後,大軍終於抵達杜城,方才放緩速度,緩緩向長安行進。大量斥候灑出去,全力探查對方騎兵的動向。
第二日,斥候便送來了情報,駐守長安的一萬騎兵,傾巢而出,氣勢洶洶的向杜城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