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數萬人緩慢的向北移動著,劉闖率一萬多人馬,護在隊伍前後左右,嚴防附近盤桓的敵軍。
而李戩則率領五千騎兵,死死的盯著羯族騎兵,雙方相距不過一裏。
石虎此時的眼睛已經好了許多,但雙目依然泛紅,隱隱作痛。此時,他率領殘存的近五千騎兵,如同狼群一般,在十數萬人的隊伍旁,不斷遊走,準備伺機狠狠的咬上一口。
經過上次慘痛的教訓,石虎已經不敢再冒進,生怕對方再次使出陰招。他現在隻想把對方死死的拖在這裏,隻要援兵一到,整個局勢就完全掌握在他手裏。
石虎不急,李戩卻有些急了。對方不斷做出攻擊流民的動作,使得原本就混亂不堪的隊伍,變得更加混亂。每一次混亂,都會迫使整個隊伍,不得不停下來收攏整編。幾個時辰過去,竟然還在梅山腳下不遠。
劉闖雖然在收攏流民之時,也參照了以前的辦法,實行保甲製,建立民營,分成一塊塊,進行管理。
但當初隻有萬人規模,且都是一個縣出來的,尚能勉強把控。但現如今人數是十數萬,相互間的配合與協調,更是難上加難。
再加上身側有敵軍威脅,本就不是同鄉同籍的流民,哪裏還有什麽凝聚力。對方稍一有動作,便嚇得驚慌失措,忘了隊形。
李戩知道這樣下去不行,這種速度,隻怕十天,都未必能抵達成皋關。而敵軍絕對不會給他十天的時間,一旦援兵抵達,一切就完了。
於是,李戩當即下令撤到梅山腳下休整,對整個流民隊伍,重新進行整編。
這一次,李戩將十四萬人,分成十四組,每組一萬人,設立民團。這些民團,盡力按照同鄉同籍進行整編。
同時,按照保甲製,抽調其中的青壯,組建民兵,維護秩序。
然後又對一萬八流民兵馬,進行整編,同樣編出十四個營,每營千人,盡量按照親屬同鄉所在的民營安插。
最後任命各流民將領,擔任各民團校尉,管轄萬餘軍民。
而剩餘的四千流民軍,則由劉闖親率。一旦有敵軍來襲,可引為機動兵力,投入支援。
經過一日的休整,十數萬人分成十數個隊列,相距不過數百米,依次走出梅山。
浩浩蕩蕩,宛如軍隊一般,頓時把附近的敵軍下了一跳。望著不斷從山中湧出的人潮,緊張得直咽口水。
若隻是亂糟糟的流民,即便人數再多,他們也不會害怕。可現在卻不一樣了,雖然每一支隊伍排列並不整齊。但外圍卻有一支兵馬,護衛左右,隱隱展露出肅殺之氣。
整編之後的流民,終於展露出了他的優點。每個民團之中,有了自家子弟兵的幫助,人們頓時更加心安,相互扶持鼓勵。一時間,速度竟然比之昨日,快了許多。
石虎原本還想繼續拖延對方。可當他命人做出恐嚇姿態之時,對方的隊伍,僅僅慌亂了一下,便很快又恢複了隊列,繼續向前移動。
這怎麽可能?石虎赤目圓瞪,一臉不可思議。僅僅一日時間,這些流民就發生了如此大的轉變?
眼看著對方行進的速度,這下輪到石虎急了。按照這個速度,隻怕不用五天,對方就能逃回成皋關。
而他的援兵在豫州,一去一來,至少得六七天。
石虎當即下令全軍出動,不斷襲擾對方的隊伍。他還不相信了,在不斷的襲擾下,對方還能堅持得住。
很快,附近的漢軍人馬,得到命令後,立即向最近的民團,發起進攻。
步兵不比騎兵,沒有迂回突襲的能力。當四麵八方的敵軍,同時發起進攻,每個地方的兵力不過數千人。
劉闖居於流民隊伍的中間,望著各處的局勢,冷靜的下達指令。
此時各民團呈四角形方陣,當匈奴漢軍攻向其中一支民團兵馬,附近至少有一支兵馬可以迅速趕往支援。另外兩支左右包抄,攻其兩翼,甚至斷其後路。
如今李戩所率騎兵,以防禦為主,多餘的備馬,已經給予劉闖,作為他那四千機動兵馬的坐騎。一旦需要支援,步兵騎馬,片刻可至。
石虎很快為他的決定,付出了代價。當匈奴漢軍攻向民營之時,立即遭到了強烈的反抗。
民團各營將士的親人大多在身後,此時若是不拚命,死得便有可能是自己的家人。
占據兵力優勢的匈奴漢軍,一時攻不破民團的防禦,無法製造混亂。接下來,便輪到他們混亂了。
附近至少三支千人兵馬,迅速趕來支援,其中一支加入防禦作戰,另外兩支直接從他兩側,發起進攻。
即便是兵力相差不大,可沒有任何援助的匈奴漢軍,兩側乃至後方被攻擊,頓時有些堅持不住了。
當劉闖派遣一千騎馬步兵趕來,更是加劇了匈奴漢軍的恐慌,以為對方是騎兵,紛紛潰逃。
隨著,被劉闖甄選出來的數十上百騎兵,立即追上潰逃的漢軍,大肆追殺。
石虎見狀,心中大恨,但敗局已定,隻好下令撤軍。
僅此一戰,流民軍死傷一千多人,殲滅匈奴漢軍三千多人。平均算下來,每個民團,損失不到百人。而敵軍就慘了,本就不多的漢軍,頓時不滿萬人。
既然敵軍暫時撤走了,李戩也不敢耽擱,僅休整半個時辰,便立即下令繼續前行。
如今橫亙在十數萬軍民頭上最大的問題,還不是敵軍的援兵,而是糧食問題。
李戩從成皋關南下時,每匹備馬,都攜帶了半石的糧食。以接應流民。但僅憑他這點人馬,能夠攜帶的糧食,自然不會太多,五千人馬,隻帶了兩千多石,。
這點糧食,十數萬張嘴巴,也就隻能吃幾天而已。若是不能再糧食告罄之前,抵達成皋關,流民就要挨餓,沒了力氣,這速度就更慢了。
李戩望著遠處的敵軍,眉頭緊鎖,對方一定不會就此作罷。這裏是對方的主場,隨時可從周邊郡縣,抽調兵力來援。
即便這些地方兵馬,實力孱弱。真要不惜代價牽製流民,亦是一個巨大的麻煩。
而李戩則率領五千騎兵,死死的盯著羯族騎兵,雙方相距不過一裏。
石虎此時的眼睛已經好了許多,但雙目依然泛紅,隱隱作痛。此時,他率領殘存的近五千騎兵,如同狼群一般,在十數萬人的隊伍旁,不斷遊走,準備伺機狠狠的咬上一口。
經過上次慘痛的教訓,石虎已經不敢再冒進,生怕對方再次使出陰招。他現在隻想把對方死死的拖在這裏,隻要援兵一到,整個局勢就完全掌握在他手裏。
石虎不急,李戩卻有些急了。對方不斷做出攻擊流民的動作,使得原本就混亂不堪的隊伍,變得更加混亂。每一次混亂,都會迫使整個隊伍,不得不停下來收攏整編。幾個時辰過去,竟然還在梅山腳下不遠。
劉闖雖然在收攏流民之時,也參照了以前的辦法,實行保甲製,建立民營,分成一塊塊,進行管理。
但當初隻有萬人規模,且都是一個縣出來的,尚能勉強把控。但現如今人數是十數萬,相互間的配合與協調,更是難上加難。
再加上身側有敵軍威脅,本就不是同鄉同籍的流民,哪裏還有什麽凝聚力。對方稍一有動作,便嚇得驚慌失措,忘了隊形。
李戩知道這樣下去不行,這種速度,隻怕十天,都未必能抵達成皋關。而敵軍絕對不會給他十天的時間,一旦援兵抵達,一切就完了。
於是,李戩當即下令撤到梅山腳下休整,對整個流民隊伍,重新進行整編。
這一次,李戩將十四萬人,分成十四組,每組一萬人,設立民團。這些民團,盡力按照同鄉同籍進行整編。
同時,按照保甲製,抽調其中的青壯,組建民兵,維護秩序。
然後又對一萬八流民兵馬,進行整編,同樣編出十四個營,每營千人,盡量按照親屬同鄉所在的民營安插。
最後任命各流民將領,擔任各民團校尉,管轄萬餘軍民。
而剩餘的四千流民軍,則由劉闖親率。一旦有敵軍來襲,可引為機動兵力,投入支援。
經過一日的休整,十數萬人分成十數個隊列,相距不過數百米,依次走出梅山。
浩浩蕩蕩,宛如軍隊一般,頓時把附近的敵軍下了一跳。望著不斷從山中湧出的人潮,緊張得直咽口水。
若隻是亂糟糟的流民,即便人數再多,他們也不會害怕。可現在卻不一樣了,雖然每一支隊伍排列並不整齊。但外圍卻有一支兵馬,護衛左右,隱隱展露出肅殺之氣。
整編之後的流民,終於展露出了他的優點。每個民團之中,有了自家子弟兵的幫助,人們頓時更加心安,相互扶持鼓勵。一時間,速度竟然比之昨日,快了許多。
石虎原本還想繼續拖延對方。可當他命人做出恐嚇姿態之時,對方的隊伍,僅僅慌亂了一下,便很快又恢複了隊列,繼續向前移動。
這怎麽可能?石虎赤目圓瞪,一臉不可思議。僅僅一日時間,這些流民就發生了如此大的轉變?
眼看著對方行進的速度,這下輪到石虎急了。按照這個速度,隻怕不用五天,對方就能逃回成皋關。
而他的援兵在豫州,一去一來,至少得六七天。
石虎當即下令全軍出動,不斷襲擾對方的隊伍。他還不相信了,在不斷的襲擾下,對方還能堅持得住。
很快,附近的漢軍人馬,得到命令後,立即向最近的民團,發起進攻。
步兵不比騎兵,沒有迂回突襲的能力。當四麵八方的敵軍,同時發起進攻,每個地方的兵力不過數千人。
劉闖居於流民隊伍的中間,望著各處的局勢,冷靜的下達指令。
此時各民團呈四角形方陣,當匈奴漢軍攻向其中一支民團兵馬,附近至少有一支兵馬可以迅速趕往支援。另外兩支左右包抄,攻其兩翼,甚至斷其後路。
如今李戩所率騎兵,以防禦為主,多餘的備馬,已經給予劉闖,作為他那四千機動兵馬的坐騎。一旦需要支援,步兵騎馬,片刻可至。
石虎很快為他的決定,付出了代價。當匈奴漢軍攻向民營之時,立即遭到了強烈的反抗。
民團各營將士的親人大多在身後,此時若是不拚命,死得便有可能是自己的家人。
占據兵力優勢的匈奴漢軍,一時攻不破民團的防禦,無法製造混亂。接下來,便輪到他們混亂了。
附近至少三支千人兵馬,迅速趕來支援,其中一支加入防禦作戰,另外兩支直接從他兩側,發起進攻。
即便是兵力相差不大,可沒有任何援助的匈奴漢軍,兩側乃至後方被攻擊,頓時有些堅持不住了。
當劉闖派遣一千騎馬步兵趕來,更是加劇了匈奴漢軍的恐慌,以為對方是騎兵,紛紛潰逃。
隨著,被劉闖甄選出來的數十上百騎兵,立即追上潰逃的漢軍,大肆追殺。
石虎見狀,心中大恨,但敗局已定,隻好下令撤軍。
僅此一戰,流民軍死傷一千多人,殲滅匈奴漢軍三千多人。平均算下來,每個民團,損失不到百人。而敵軍就慘了,本就不多的漢軍,頓時不滿萬人。
既然敵軍暫時撤走了,李戩也不敢耽擱,僅休整半個時辰,便立即下令繼續前行。
如今橫亙在十數萬軍民頭上最大的問題,還不是敵軍的援兵,而是糧食問題。
李戩從成皋關南下時,每匹備馬,都攜帶了半石的糧食。以接應流民。但僅憑他這點人馬,能夠攜帶的糧食,自然不會太多,五千人馬,隻帶了兩千多石,。
這點糧食,十數萬張嘴巴,也就隻能吃幾天而已。若是不能再糧食告罄之前,抵達成皋關,流民就要挨餓,沒了力氣,這速度就更慢了。
李戩望著遠處的敵軍,眉頭緊鎖,對方一定不會就此作罷。這裏是對方的主場,隨時可從周邊郡縣,抽調兵力來援。
即便這些地方兵馬,實力孱弱。真要不惜代價牽製流民,亦是一個巨大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