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拜師已經過去半個月了,封小順已經可以完全脫拐走路了。


    但速度不快,走路的姿勢還有點長短腳。


    王葛先生說:“這是正常現象,要完全看不出來一樣估計還得半年左右。”


    其實封小順已經很滿意了,以前走路都得用拐杖拄著,現在能脫拐走路,已經很滿足了。


    有時不得不感慨一下人生的際遇如此的可貴,你永遠不知道遠方和明天會發生什麽事。


    這段時間封小順也沒有閑著,在腿腳做複健的同時,學習大量的中醫醫理。基礎有《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這些都是中醫理論著作。《黃帝內經》有十八卷。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共三卷。原題秦越人撰寫。“難”是“問難”之義,或作“疑難”解。“經”乃指《內經》,即問難《內經》。作者把自己認為難點和疑點提出,然後逐一解釋闡發,部分問題做出了發揮性闡解。全書共分八十一難,對人體腑髒功能形態、診法脈象、經脈針法等諸多問題逐一論述。但據考證,該書是一部托名之作。約成書於東漢以前(一說在秦漢之際)。這本書以問難的形式,亦即假設問答,解釋疑難的體例予以編纂,故名為《難經》。


    《傷寒雜病論》是公元三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這本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那時紙張尚未大量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219年時,張仲景去世後,失去了作者的庇護,《傷寒雜病論》開始了它在人世間的旅行。也是在那個年代,書籍的傳播隻能靠一份份手抄,慢慢流傳開來。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撰寫人不詳,“神農”為托名。其實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曆代本草書中集輯的。


    這四本書都是線稿鋪成的,應該有些年頭了,跟封家三技的紙質差不多,封小順猜測應該是差不多同一個時代。比起封家三技,四本中醫基礎知識藥理書,表皮磨出了一層淡黃色的油脂,這是時常翻看的印記。


    這段時間封小順自己的私人時間基本沒有了,王葛先生下了死命令說:“兩周要能背出一本書。順序排列自己定,每兩周他會來抽查一次。”


    聽到這話封小順快哭了,這是要命啊,可是師父之命就是父母之命,不得不聽。


    之前還能晚上淡定溫習一下封家三技,可自從拜師之後,腦海裏浮現的滿是藥理醫理,症狀體征等。


    “這日子。”


    “過得水深火熱。”


    明日便是背誦的日子,封小順也急,以前還從未有過的急迫。


    “現在有了。”


    “沒錯沒錯,就是中醫基礎理論知識。”


    ......


    第二天一早,王葛先生便喚封小順去背書。


    別看王葛先生性格祥和,對自己的徒弟還是相當嚴格的。這一大早,封小順還想著做一輪複健運動,可王葛先生已經迫不及待的逮他去背書。


    看到坐在太師椅上的安如泰山的王葛先生,封小順恭敬的喚了聲:“師父。”


    王葛先生點了點頭,才緩緩說道:“今天知道幹嘛吧。”


    “知道。”封小順一臉苦笑,內心深處一片雪花飄揚。


    “苦啊。”


    “那就開始吧。”王葛先生說完,便示意封小順開始。


    封小順深深吸了口氣,才緩緩念道:“《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封小順不緩不急的念著,約近一個半時辰才把《黃帝內經》全部念完。


    中間還卡文過三四次,還是王葛先生提了句頭,封小順才能如初的背下去。


    “還不夠熟練,這一周,抄五遍《黃帝內經》。後兩周我再查你下一本醫書的背誦情況。”王葛先生說。


    “好的,師父。”封小順苦著臉,蹙著眉頭,一臉生無可戀。


    “去吧。”王葛先生說完正準備喝茶。


    “王先生在家麽?”


    門外麵傳來了急促的腳步聲和一聲焦急的喊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家傳屠龍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鯨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鯨狐並收藏家傳屠龍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