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說明了雖然第十八師團,接連在胡康河穀吃敗仗,導致他們損失慘重,但是田中新一還是給予了密支那高度的重視,並未輕易便將114聯隊的全部主力調離密支那,並且留下了丸山房安這個聯隊長,


    親自坐鎮密支那。密支那之所以被中日雙方都如此重視,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這裏乃是伊洛瓦底江最北端最重要的河港,同時也是緬甸最北邊連通中國雲南的最重要的貿易集散地,一條南起仰光的鐵路,直通到密支那,


    這裏是這條鐵路的終點。而且緬北以前本來就隸屬於中國,後來被英國人強行租借,成為了英國人的殖民地,被劃入到了緬甸區域管轄,但是這裏卻是自古以來馬幫前往印度和緬甸的必經之路,大批馬幫需要在這裏進行休整,很


    多商賈會把貨物運到這裏,進行販賣,所以才在這裏形成了一個繁榮的城市。


    也造成了這裏成為了緬北最重要的戰略要地,當初四二年的時候,第五十六師團長途奔襲臘戍,先是攻克了臘戍,使得中國遠征軍不得不慌忙向密支那撤退,試圖從密支那撤回國內。


    可是第五十六師團在攻占了臘戍之後,卻迅速的又派兵,向密支那方向強行軍,沿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的奪占了八莫和密支那,堵住了遠征軍主力的退路。最終導致杜聿明指揮部隊,退入到了野人山之中,試圖從野人山之中找到一條路,撤回國內,結果釀成了數萬遠征軍將士毫無價值的命喪野人山之中,同時還有大批跟隨遠征軍試圖撤回國內的緬甸華僑喪


    身於野人山之中。


    現在方漢民來到這個時代,了解到了更多當初遠征軍撤退時候的細節,不由得開始暗恨起了杜聿明。


    杜聿明作為蔣介石最親信的嫡係,聽蔣介石的並無什麽過錯可言,畢竟是各為其主,怨不得杜聿明什麽。


    所以第一次入緬作戰期間,雖然名義上蔣介石命令遠征軍上下,都要服從史迪威的命令,可是實際上遠征軍上下人等,都以杜聿明馬首是瞻,屢屢不肯服從史迪威的命令。


    結果造成了令出多頭,使得遠征軍指揮係統十分混亂,這也就罷了,畢竟當時英國佬這個豬隊友,不斷在坑中國遠征軍。


    可是在日軍突然繞到臘戍,奇襲奪占了臘戍之後,遠征軍已經沒有任何可能,繼續堅持在緬甸的作戰了,這時候遠征軍撤回國內也無可厚非。


    可是杜聿明卻在撤退期間,犯了一個絕對不可原諒的錯誤,那就是在他們撤到英多一帶的時候,突然得到消息,日軍又出其不意的攻占了密支那,堵住了遠征軍最後一條撤回國內的道路。而攻占密支那的日軍,這個時候,隻有一個大隊不到的兵力,畢竟當時整個緬北,隻有第五十六師團一個師團,他們不但要控製臘戍,還要派兵向雲南境內攻進,當時可以派往八莫和密支那的日軍兵力十


    分有限,短時間之內,也不可能再給密支那增派兵力。


    所以雖然日軍攻奪了密支那,但是他們的兵力卻很薄弱,隻有一個大隊左右的兵力,根本不足以控製住密支那,徹底堵住遠征軍主力。


    而這個時候,跟著杜聿明撤退的遠征軍,尚有第九十六師、新二十二師以及新三十八師三個精銳主力師,同時還有大批第五軍的直屬部隊,兵力足足高達五六萬人。


    麵對著區區一個日軍大隊,堵在密支那,杜聿明卻在這個時候,不知道因為什麽原因,就這麽慫了。


    當時雖然日軍已經又攻占了孟拱,可是實際上在孟拱堵路的日軍,不過就是兩個中隊的兵力。


    而第九十六師先頭部隊,已經距離孟拱不足二十公裏遠了,第九十六師師長餘韶和新二十二師師長廖耀湘,都曾經強烈要求,率部奪回孟拱和密支那,打通遠征軍歸國的道路。


    而當時以他們的兵力和裝備,還有回國的急切心理,遠征軍是有絕對把握重新奪回孟拱和密支那的。


    一旦奪回了密支那,那麽遠征軍便可以通過密支那,沿著之前的密支那到騰衝之間的馬幫古道順利撤回國內,這樣的話,也就不會出現兵敗野人山的慘劇了。


    可是杜聿明在那個時候,卻突然間慫了,堅決不同意第九十六師和新二十二師強行奪回孟拱和密支那。


    就算是不奪回密支那,當時杜聿明還有一個可以選擇的去路,那就是聽從史迪威的命令,像孫立人的新三十八師那樣,從英多轉道向印度撤退,這樣也可以保全遠征軍數萬將士的性命。


    但是杜聿明卻堅決執行了蔣介石的命令,在明明不可為的情況下,做出了最不應該做出的選擇,那就是放棄所有輜重,指揮第五軍全軍退入到了野人山之中,開始了一場長達數月時間的死亡行軍。也正因為杜聿明的這個錯誤決定,最終導致了大批遠征軍將士,無辜慘死於野人山的原始叢林之中,就連杜聿明自己,都差點死在了野人山裏,包括第五軍參謀長羅又倫,同樣也險一些死在野人山的原始


    叢林之中。


    最終結果是數萬中國遠征軍將士,還有大量跟隨遠征軍撤退的緬甸華僑,就這麽拋骨在了緬北原始叢林之中。


    所以在了解這些事情之後,方漢民不由得暗罵杜聿明是個混蛋,關鍵的時候犯慫,給中國軍隊造成了這樣的損失。據新二十二師以及一些逃到列多的遠征軍將士回憶,當時有很多官兵,在叢林中掙紮的時候,臨死之前,拉著一些同伴的手,哭著問:“為什麽!為什麽司令不讓咱們死在戰場上,卻要讓咱們鑽到這該死的


    林子裏,死的毫無價值?”所有人都不明白杜聿明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後來杜聿明在回到國內,受到各方質疑的時候,自辯說,當時他率領的部隊,沿著曼密鐵路和伊洛瓦底江西岸向密支那撤退,部隊十分分散,而且士氣低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抗戰之血肉叢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疙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疙瘩並收藏抗戰之血肉叢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