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霍格莫德村之後,張瑾就回到了霍格沃茨。


    這幾天張瑾一直呆在有求必應屋裏沒有出來,連吃飯都是學校廚房的家養小精靈單獨負責的。


    本來張瑾隻是試一試,沒想到家養小精靈果然能進入有求必應屋,估計它們對於霍格沃茨的熟悉遠在一般的教職工之上,就是不知道比起鄧布利多如何。


    當然,張瑾並沒有閑著。


    一直以來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來得及好好研究的魔藥終於開始試著了解了解了。


    這幾天先是按照課本配製了一些簡單的魔藥,然後又按照西弗勒斯改進的方法重新配製一遍。


    張瑾希望能夠發現魔藥配製過程中的某些原理。


    在魔法界,魔咒已經有了一些簡單的係統,比如咒語、施咒方式以及最重要的施法原理。


    所以在霍格沃茨有很多學生發明的魔咒,雖然大多數都是小魔咒或是惡作劇魔咒。


    最著名的就是西弗勒斯曾經發明的倒掛金鍾極其解咒了,這個咒語在極短的時間就傳遍了整個學校,成為了最受歡迎的一條惡咒。


    另一個出名的咒語同樣是西弗勒斯發明的神鋒無影,它是一個高級別的攻擊魔咒,能夠使中者產生刀劍加身的效果。


    所以發明魔咒並不是很難的事情,哪怕是高級別的新魔咒也間或幾年就能出現。


    甚至到了高年級的時候一些小魔咒或是簡單魔咒都能進行無聲施法,甚至優秀的學生能做到一定程度的無杖施法。


    (破釜酒吧裏的一位服務員能熟練的使用無杖施法擺放椅子,看其年齡應該是剛畢業沒多久。)


    但魔藥的發明創新卻一直很難,哪怕是西弗勒斯這樣的魔藥天才也隻是能夠改進魔藥的配製方法。


    如果說魔法界的魔咒隻要是出現過的都算上的話,應該有上十萬條,但魔藥卻隻有百十種,其中大多數還是毒藥及其解藥。


    魔藥課一直是霍格沃茨最難的魔法課程,沒有之一。


    而在所有的基礎課程中也隻有魔藥課是沒有任何理論基礎的。


    僅有的幾個命名為定律的還隻是經驗的總結,對不對都不一定。


    比如原著中唯一出現過的戈巴洛特第三定律:混合毒藥之解藥的成分一定大於或等於其單獨毒藥之解藥的成分之和。


    原因是因為不同成分的魔藥相互混合的時候不同材料間需要添加附加劑使材料更好的融合。


    所以混合的成分越多,所需要的附加劑就越多,所用的魔藥材料就越多。


    然而這麽一個定律很快就被打破了,在羅恩.韋斯萊誤喝毒酒之後,由於時間緊急無法配製針對性的解藥。


    然後哈利波特一顆糞石就解決問題了,什麽定律和原理都沒了。


    這有點像是中藥的發展過程,原本藥材過多的時候需要專門添加一些成分用來中和有些藥材的副作用。


    但後來又發現有些藥材相互之間也能中和副作用,所以用量種類的多少至今都沒個定論。


    魔法界的魔藥製作一直處於經驗的積累,就像是我們現在所認識的煉金術一樣。


    巫師們包括魔藥大師也隻是知道哪些魔藥材料相互通過一些特殊的方法融合在一起能形成具有一定效果的魔藥,但沒人知道為什麽。


    這方麵魔藥的發展都不如古代的中藥,中藥在唐朝之前就已經有了藥性、用量以及火候或是引用方法之分。


    而魔藥至今仍然停留在探索材料配方上麵,對材料性質的研究一直停滯不前。


    更別說像化學一樣形成科學的體係了。


    這在前世學過化學、經受過科學係統教育的張瑾看來簡直無法忍受。


    而張瑾來到魔法世界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發現魔法的本質,最好能夠建立一套魔法理論。


    魔藥就是最好的研究對象。


    魔藥的神奇甚至連很多巫師都覺得不可思議。


    最典型的就是隻有身具魔力的巫師才能配製出魔藥,而沒有魔力無法釋放魔法的麻瓜和啞炮則不能配出哪怕是最簡單的治療疥瘡的藥水。


    這就是魔法界最基本的原則:隻有魔法才能創造魔法。


    然而卻沒有人知道魔法是什麽。


    就比如說沒有魔法的人配製不出魔藥,到底是為什麽呢?


    要知道,很多簡單的魔藥在配製過程中隻是按部就班的處理魔藥材料,按順序添加進去就可以了。


    那麽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什麽呢?


    張瑾設計了幾個簡單的實驗:


    一號實驗:在整個操作過程中隔絕自身魔力,並且佩戴隔絕魔力的手套進行操作。


    二號實驗:在處理魔藥材料時隔絕魔力佩戴隔絕魔力的手套,熬製撤掉手套正常操作。


    三號實驗:在處理魔藥材料時正常操作,熬製時隔絕魔力佩戴隔絕魔力的手套進行。


    結果還是很不錯的,雖然三個實驗都成功配製出了魔藥,但一號實驗製作出的魔藥明顯質量要差一些。


    這說明隻要身具魔力的巫師,他們在不自覺的時候就會有魔力溢出,這些溢出的魔力就足以配製那些簡單的魔藥了。


    同時也說明了魔藥的配製過程確實需要巫師的魔力引導。


    那是怎麽引導的呢?


    這個時候張瑾又分別進行了一係列的實驗:


    先是在配製治療疥瘡藥水時想象自己配製的是福靈劑,成果的藥效有所降低。


    再是在配製治療疥瘡藥水時帶有強烈的不希望配製成功的情緒,然後果然失敗了。


    最後是在配製過程中帶有強烈的希望成功、希望藥效提升的情緒,而結果不出意料的得到了效果更好的藥劑。


    所以魔藥能否配製成功除了材料和操作之外主要取決於巫師麽。


    那麽魔力強大的巫師和魔力較弱的巫師配製魔藥有沒有差別呢?


    肯定是有的,就像最開始,哪怕是張瑾隔絕了全身魔力,使用隔絕魔力的手套依然能配製出簡單的治療疥瘡藥水。


    但如果換一個一年級的小巫師估計就不可能成功了。


    同樣,越複雜的魔藥恐怕也需要配製者具有更高的魔力、進行更強更複雜的魔力引導。


    這也解釋了為什麽高級魔藥的配製步驟都非常複雜,這恐怕是為了進行更為細致的魔力引導吧。


    越是精細的操作所需要的意誌投入越深,所融入的魔力越能展現出魔藥所需要的性能。


    巫師自身的魔力在意誌的引導下與魔藥材料本身就有的魔力相融合,這就成了魔藥。


    所以說,魔藥體現的其實是巫師的意誌。


    這就很魔法了,就像魔咒,雖然按部就班教條式的練習也能夠成功,但明確知道自己所想要的效果無疑更加重要。


    就像赫敏.格蘭傑和盧娜.洛夫古德兩人一樣。


    赫敏的教條式學習所產生的效果有時甚至比不上盧娜的異想天開。


    所以赫敏隻能學會課本上的魔咒,而盧娜卻能開發出一些新的魔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哈利波特之魔藥教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金魚找爸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金魚找爸爸並收藏哈利波特之魔藥教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