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話說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又有話說,事出反常必有妖。
這位就是一看門的油膩大叔,可是值不當別人又是敬煙,又是陪笑陪聊的。
“得,被您看出來了,我也不藏著掖著了。”
常閑不敢小覷天下英雄,老實道:“我不是收舊貨的嗎,看您手頭的扇子有年頭了,想上手看看……“
“我還說是什麽事兒呢,這彎得繞東三省去了,看吧看吧……“
男子挺爽快的答應。
常閑定睛一看,折扇的品相尚佳,不失風采。
正麵是觀音圖,背麵是用簪花小楷書寫的《心經》。
看其款識,正反麵的書畫都是出自梅蘭芳之手。
“謔,原來是梅先生的扇子,這可是有說道了,您這是怎麽來的啊?“
“說起這扇子吧,是我們家老爺子留下的,他在世的時候啊,在津門大戲院工作……“
“那您這是曲藝世家啊,難怪剛才聽您那西皮二黃可是不錯,有板有眼的!“
“哪兒的曲藝世家,我們是看門世家!“
男子嘿了一聲,“他在津門大戲院看門,我在這兒看門!“
他拍拍腦門,特自豪,“都是看門,在津門大戲院可是不一樣。“
“原來那可是叫中國大戲院,知道嗎?是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顧維鈞先生給的地,有五層,設三層觀眾席,坐席2380個,絕對的中國第一,孟少臣先生還在那兒安裝了醜國奧地斯電梯………”
男子一臉與有榮焉的表情:“你別說洋鬼子的東西,就是皮實,就這電梯據說現在都還在使用……“
雖然常閑不是票友,津門大戲院他還是知道的。
津門大戲院在京劇行是什麽地位呢?
這麽說吧,音樂家眼中的維也納金色大廳是什麽地位,當時津門大戲院在京劇行中就什麽地位。
當時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須生“等各派名家走馬燈似的,那叫絡繹不絕。
行內話說什麽?
“唱紅中國,中國唱紅!“
沒在津門大戲院叫響字號,沒在那裏的舞台得彩就敢稱角?
姥姥!
……
“三六年開幕是當時的津門市長張自忠將軍為戲院剪彩,馬連良先生主持。當時我們家老爺子就在那兒了。“
男子看得出是真正的戲迷,“爺們,聽過相聲賣站票嗎?當時那人頭烏泱烏泱的,是真的賣站票啊!“
“當時馬先生和薑妙香、李洪福、劉連榮、茹富蕙等名家合作,首場揭幕演出了《群英會》和《借東風》,後麵馬連良還加演《跳加官》。”
“知道嗎?馬先生一生就演出過這一場《跳加官》啊!擱現在,別說站票,掛票也要去啊!“
他一臉神往:“我是沒這福分囉,也就我們家老爺子,打三六年開始他就在那兒,一直到退休,哪場好戲也沒落下,哪個角都熟……“
常閑也不搭話,笑吟吟的聽著,他特別喜歡聽這樣的故事,這也是一種傳承。
“你小子運道好,他孫子我兒子眼看著要結婚,被這婚房給難住了,本來想等著房價能落點兒吧,沒想到它反倒漲得邪乎……“
男子的聲音中透著無奈和落寞:“這些東西都是老爺子當年陪笑臉求來的,本來是打死也不會賣的,但誰讓做老子的沒本事呢!“
老津門人有這毛病,兒子結婚,老子得給備上房子,要不然就會被人嘲笑老子沒本事。
可這一個月一千多收入的老子在長著翅膀的鋼筋水泥麵前,能有多大的本事呢?
說著,他蹭的站起來,把傳達室鎖上:“你幫我看著點,二十分鍾,我把家裏的都拿來,你先看看!”
二十分鍾之後,他抱著厚實的一卷過來。
用牛皮紙細細的包著,很是用心。
常閑看著眼前這一堆,數數足足有二十七幅,不用細看,從靈覺感應都是真跡。
有書有畫,可能和職業關係,幾乎都是扇麵,主要是團扇和折扇。
……
說起扇子,這又有的說頭。
我們普通人吧,自然是逮著什麽就是什麽,實在沒有,撩起衣衫也能扇呼兩下子。
但有身份的人,可就不一樣了。
有權的人,一塊泥巴都要顯示等級,有錢的人,喝口水都要體現身份。
扇子作為重要飾物,當然不能隨便。
隨什麽東西都要有往祖墳上刨的精神,最初的扇子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
現如今印第安土人,人就下身披著樹葉,頭上戴著羽毛。
我們的古人大抵也如此,尤其是華麗的羽毛,可代表著獵物和財富。
所以古代有身份的人,就用羽毛並列成扇子。
現在在戲劇舞台,人可以看到帝王的儀仗,後麵是團團的用羽毛做的寶扇,其實那就是一種炫富。
漢朝的時候羽扇流行,當然最好的羽毛,肯定是在貴族手裏。
諸葛亮羽扇綸巾,這個形象已經千古。
他手上拿的絕對不是一把普通的羽毛扇,至少是當時最好的羽毛,最潔白的羽毛,配著華貴的裝飾。
男人用羽扇,女人呢?
用絲綢的團扇。
在漢朝的後宮,就流行像月亮一樣的團扇。
班婕妤是這樣寫的:“皎潔如霜雪,團圓似明月”。
這扇子,既可以扇風,又可以做美人的道具。
遮住半邊臉,產生了審美的效果。
但是這樣的扇子,因為不好洗滌,往往隻能夠用一個夏天,第二年就等著再做新的吧。於是美麗的扇子就變成了怨婦或者文人的牢騷,扇子就是等待用完了被拋棄的。
折扇的出現比團扇晚,據說是朝.鮮傳過來的。
但有人引經據典,說中國人哪裏就沒有折扇?咱們這麽聰明還需要從朝.鮮傳過來嗎?至少在晉朝就有了疊扇。
也是,想一想原理,折疊折疊,這就和折扇差不離了。
但宋朝的蘇東坡確實是說,朝.鮮喜歡做一種折扇,展開廣尺,合上來兩指許。
不管信不信吧,折扇的盛行是在明朝,由皇帝開始主導。
永樂皇帝他在上朝的時候,手裏拿著一把大的折扇,哧溜就把上麵打開,還經常在上麵吟詩作賦,分發給大臣。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於是乎江南四大才子,人人都是折扇的形象代言人。
又有話說,事出反常必有妖。
這位就是一看門的油膩大叔,可是值不當別人又是敬煙,又是陪笑陪聊的。
“得,被您看出來了,我也不藏著掖著了。”
常閑不敢小覷天下英雄,老實道:“我不是收舊貨的嗎,看您手頭的扇子有年頭了,想上手看看……“
“我還說是什麽事兒呢,這彎得繞東三省去了,看吧看吧……“
男子挺爽快的答應。
常閑定睛一看,折扇的品相尚佳,不失風采。
正麵是觀音圖,背麵是用簪花小楷書寫的《心經》。
看其款識,正反麵的書畫都是出自梅蘭芳之手。
“謔,原來是梅先生的扇子,這可是有說道了,您這是怎麽來的啊?“
“說起這扇子吧,是我們家老爺子留下的,他在世的時候啊,在津門大戲院工作……“
“那您這是曲藝世家啊,難怪剛才聽您那西皮二黃可是不錯,有板有眼的!“
“哪兒的曲藝世家,我們是看門世家!“
男子嘿了一聲,“他在津門大戲院看門,我在這兒看門!“
他拍拍腦門,特自豪,“都是看門,在津門大戲院可是不一樣。“
“原來那可是叫中國大戲院,知道嗎?是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顧維鈞先生給的地,有五層,設三層觀眾席,坐席2380個,絕對的中國第一,孟少臣先生還在那兒安裝了醜國奧地斯電梯………”
男子一臉與有榮焉的表情:“你別說洋鬼子的東西,就是皮實,就這電梯據說現在都還在使用……“
雖然常閑不是票友,津門大戲院他還是知道的。
津門大戲院在京劇行是什麽地位呢?
這麽說吧,音樂家眼中的維也納金色大廳是什麽地位,當時津門大戲院在京劇行中就什麽地位。
當時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須生“等各派名家走馬燈似的,那叫絡繹不絕。
行內話說什麽?
“唱紅中國,中國唱紅!“
沒在津門大戲院叫響字號,沒在那裏的舞台得彩就敢稱角?
姥姥!
……
“三六年開幕是當時的津門市長張自忠將軍為戲院剪彩,馬連良先生主持。當時我們家老爺子就在那兒了。“
男子看得出是真正的戲迷,“爺們,聽過相聲賣站票嗎?當時那人頭烏泱烏泱的,是真的賣站票啊!“
“當時馬先生和薑妙香、李洪福、劉連榮、茹富蕙等名家合作,首場揭幕演出了《群英會》和《借東風》,後麵馬連良還加演《跳加官》。”
“知道嗎?馬先生一生就演出過這一場《跳加官》啊!擱現在,別說站票,掛票也要去啊!“
他一臉神往:“我是沒這福分囉,也就我們家老爺子,打三六年開始他就在那兒,一直到退休,哪場好戲也沒落下,哪個角都熟……“
常閑也不搭話,笑吟吟的聽著,他特別喜歡聽這樣的故事,這也是一種傳承。
“你小子運道好,他孫子我兒子眼看著要結婚,被這婚房給難住了,本來想等著房價能落點兒吧,沒想到它反倒漲得邪乎……“
男子的聲音中透著無奈和落寞:“這些東西都是老爺子當年陪笑臉求來的,本來是打死也不會賣的,但誰讓做老子的沒本事呢!“
老津門人有這毛病,兒子結婚,老子得給備上房子,要不然就會被人嘲笑老子沒本事。
可這一個月一千多收入的老子在長著翅膀的鋼筋水泥麵前,能有多大的本事呢?
說著,他蹭的站起來,把傳達室鎖上:“你幫我看著點,二十分鍾,我把家裏的都拿來,你先看看!”
二十分鍾之後,他抱著厚實的一卷過來。
用牛皮紙細細的包著,很是用心。
常閑看著眼前這一堆,數數足足有二十七幅,不用細看,從靈覺感應都是真跡。
有書有畫,可能和職業關係,幾乎都是扇麵,主要是團扇和折扇。
……
說起扇子,這又有的說頭。
我們普通人吧,自然是逮著什麽就是什麽,實在沒有,撩起衣衫也能扇呼兩下子。
但有身份的人,可就不一樣了。
有權的人,一塊泥巴都要顯示等級,有錢的人,喝口水都要體現身份。
扇子作為重要飾物,當然不能隨便。
隨什麽東西都要有往祖墳上刨的精神,最初的扇子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
現如今印第安土人,人就下身披著樹葉,頭上戴著羽毛。
我們的古人大抵也如此,尤其是華麗的羽毛,可代表著獵物和財富。
所以古代有身份的人,就用羽毛並列成扇子。
現在在戲劇舞台,人可以看到帝王的儀仗,後麵是團團的用羽毛做的寶扇,其實那就是一種炫富。
漢朝的時候羽扇流行,當然最好的羽毛,肯定是在貴族手裏。
諸葛亮羽扇綸巾,這個形象已經千古。
他手上拿的絕對不是一把普通的羽毛扇,至少是當時最好的羽毛,最潔白的羽毛,配著華貴的裝飾。
男人用羽扇,女人呢?
用絲綢的團扇。
在漢朝的後宮,就流行像月亮一樣的團扇。
班婕妤是這樣寫的:“皎潔如霜雪,團圓似明月”。
這扇子,既可以扇風,又可以做美人的道具。
遮住半邊臉,產生了審美的效果。
但是這樣的扇子,因為不好洗滌,往往隻能夠用一個夏天,第二年就等著再做新的吧。於是美麗的扇子就變成了怨婦或者文人的牢騷,扇子就是等待用完了被拋棄的。
折扇的出現比團扇晚,據說是朝.鮮傳過來的。
但有人引經據典,說中國人哪裏就沒有折扇?咱們這麽聰明還需要從朝.鮮傳過來嗎?至少在晉朝就有了疊扇。
也是,想一想原理,折疊折疊,這就和折扇差不離了。
但宋朝的蘇東坡確實是說,朝.鮮喜歡做一種折扇,展開廣尺,合上來兩指許。
不管信不信吧,折扇的盛行是在明朝,由皇帝開始主導。
永樂皇帝他在上朝的時候,手裏拿著一把大的折扇,哧溜就把上麵打開,還經常在上麵吟詩作賦,分發給大臣。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於是乎江南四大才子,人人都是折扇的形象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