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的冬天濕冷入骨,邊境之地苦寒,絕非自小在中原嬌生慣養的貴眷可忍受。姓沈的將軍家駐守在此,從京城帶甘願共苦的妻,那是迎來第二個孩子後的第三年,第一場雪才停,將軍夫人想吃杏仁酪,灶上卻少了一味玫瑰鹵子,陪房王媽媽上街采買,順帶挑揀兩尾魚,可叫廚娘煲湯。
回來時候,王媽媽路過主母院外,腳下踟躕,有話想進去說,猶豫片刻,還是繼續往廚房去了。灶台下柴火燒得正旺,新鮮杏仁兒略略泡過,去皮添水磨成細漿,雪白一盞在鍋中沸騰,微帶著苦味的香氣激發而出。窗台牆上掛著長柄銅勺,王媽媽放下籃子,撈過一把攪合攪合,感覺到杏仁漿已然趨於黏稠,朝丫鬟努努嘴,叮囑她可以熄火了。
“噯,好,媽媽辛苦了,東西放在這兒,待會兒奴婢收拾吧。”
丫鬟翠兒坐著燒火,已經束起頭發,不再似前幾年那樣毛手毛腳——夫人開恩,聽聞她與表兄自小有婚約,到了年紀便準她出府嫁人,婚期便在下月,嫁妝也差不多準備齊全。籃子裏的魚時不時抖下尾巴,嚇了翠兒一跳,便聽王媽媽半開玩笑道:“你收拾什麽魚鱗可會刮麽馬上要做人媳婦了,可我看還是小孩子脾氣。”
“媽媽打趣我,還是先勞您調這鹵子,夫人喜歡杏仁兒酪,總是王媽媽做的最合口味。”火光漸漸壓低,翠兒扶著灶台起身,膝蓋有點發麻:“媽媽,怎去了這樣久”
“噗”兩聲,活魚被倒進盛滿水的木桶,留作晚飯時燒來入簨。王媽媽洗幹淨了手,從腰間抽出條帕子擦著,漫不經心道:“也沒什麽,就是同魚販子磨了幾句,路上又遇見個熟人,說話耽誤點功夫。”
魚兒擺尾,緩緩遊弋,全然不知自身就快變作盤中餐。翠兒鬢角散了,伸手攏一把,回頭開始洗菜:“天怪冷的,要是奴婢,管他什麽熟人不熟人,都不願在大街上多待半刻。”
玫瑰鹵子香甜,撒在剛出鍋的杏仁酪上,殷紅可愛,恰如梅花點雪,雲染朝霞。點心盛在青花瓷盅,裝進厚棉暖籠,翠兒一路小跑著送到主母院子。房間裏卻熱鬧,小少爺正在桌前學寫字,一筆一劃頗有架勢,夫人坐在旁邊,腿上抱著方才三歲的姑娘,女孩不知看到什麽喜歡的,咯咯直笑,叫人忍不住想將她抱過來,捏一捏那張小臉。
翠兒得了恩典,心中向來感激,對主母菀青夫人畢恭畢敬,擺好了瓷盅正準備退下,聽見主母喚她留步——“翠兒,你等等,替我去涵兒房裏,書案邊的架子上,取一塊兒新墨來。”
丫鬟連忙答應,急匆匆趕著來回,奉上主母要的物件,抬頭正好瞥見小少爺在練字。翠兒沒敢多打眼,認不全寫的是什麽,隻覺得字跡端正,快要趕上前門的賬房先生。菀青夫人沒有多留她,讓丫頭自去忙碌,轉而俯身,親自把著孩子的手教導。
“古人有言,黃卷琅華藏二酉,青編竹簡集三墳……”
翠兒想著灶上不能缺人手,低頭出了房門便邁起碎步,隱隱約約聽到夫人仿佛念了句詩。她不懂這是什麽意思,隻覺著好聽,回到廚房,王媽媽果然已經開始處理那兩條鮮魚,還說難得冬天裏,遇上魚肉這樣肥美,除了做湯水,還能勻出些,醃過了曬成魚鯗。
青花瓷盅是傳晚飯的時候,王媽媽過來收拾的。將軍駐守在帳中,不常能回家,主母便吩咐,不必拘束禮節,每逢用飯便在各自的院子裏。提梁食盒小巧輕便,下人抬了到主子們跟前,飯菜還是熱騰騰的。王媽媽領著丫頭擺飯,菀青夫人將女兒交給奶娘,親手為兒子整理練過的字帖。日子平淡,飯桌上甚少有什麽值得談起的家常,王媽媽舀了魚湯奉上,順嘴提到今兒的魚販子,說那人還以為奇貨可居,貪心想抬價錢,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差點兒賠在手裏。
“雖說確實,冬天河水都結了冰,可也不是到處都摸不著魚的。那人原也不是專門賣魚,從前在二道街口賣糖葫蘆,他家媳婦替人漿洗衣服。”王媽媽抱著姑娘,陪坐在主母身邊的杌子上,“夫人瞧這魚,他見沒有別人賣,一開價就比市麵上多了一倍,奴婢不想理會他,正打算走,就聽有人說,他若這樣賺黑心的錢,殊不知隔壁巷子就有位青年,剛剛挑了新鮮的魚蝦,鄉裏鄉親的,誰也不缺他這一口,還有他媳婦,怕是再也尋不到漿洗的活計。”
“所以,他生怕竹籃打水,就趕緊壓了價錢,將手中的魚售賣出去了”菀青夫人搖了搖頭,撇一匙魚湯抿了,並不覺得有多好笑:“我每日悶在後院,也聽不見外頭的見聞,他們夫妻擺攤、洗衣,也就是謀個吃穿罷了。上午才收到信兒,城郊山下的莊子走了水,是幾個孩子頑皮,不小心點著了柴堆,可不知道挨了爹娘好生一頓教訓。”
說起那處莊子,王媽媽似乎想到什麽:“喔……奴婢自然是知道的,好在隻是燒了柴火,沒傷到人。不過有件事兒,奴婢也隻是提一嘴,當年,餘老八自求發落,就是去了那座柳屯莊。”
王媽媽說得小心,主母卻愣了愣,方才反應過餘老八是何人:“已經……快三年了吧他們夫妻兩個都再沒有過消息,你怎麽提起他來了”
當初的事畢竟不光彩,雖說錯在阿施,可餘老八也顏麵全無,王媽媽留意打聽過,他到了莊子上隻是老實本分,整日不帶吭氣,好在無人嘲笑他,日子也算一天天好轉。而至於阿施,徹底無顏再麵對將軍府中人,仿佛徹底銷聲匿跡,直到今日在大街上被王媽媽撞見,才知她這些年過得如何。
“是奴婢買好了魚,還沒等回頭,就聽見有小孩子哭鬧,說自己餓,求著娘親買魚吃。奴婢多看了一眼,那孩子實在瘦弱,她喊的娘,就是阿施。”
回來時候,王媽媽路過主母院外,腳下踟躕,有話想進去說,猶豫片刻,還是繼續往廚房去了。灶台下柴火燒得正旺,新鮮杏仁兒略略泡過,去皮添水磨成細漿,雪白一盞在鍋中沸騰,微帶著苦味的香氣激發而出。窗台牆上掛著長柄銅勺,王媽媽放下籃子,撈過一把攪合攪合,感覺到杏仁漿已然趨於黏稠,朝丫鬟努努嘴,叮囑她可以熄火了。
“噯,好,媽媽辛苦了,東西放在這兒,待會兒奴婢收拾吧。”
丫鬟翠兒坐著燒火,已經束起頭發,不再似前幾年那樣毛手毛腳——夫人開恩,聽聞她與表兄自小有婚約,到了年紀便準她出府嫁人,婚期便在下月,嫁妝也差不多準備齊全。籃子裏的魚時不時抖下尾巴,嚇了翠兒一跳,便聽王媽媽半開玩笑道:“你收拾什麽魚鱗可會刮麽馬上要做人媳婦了,可我看還是小孩子脾氣。”
“媽媽打趣我,還是先勞您調這鹵子,夫人喜歡杏仁兒酪,總是王媽媽做的最合口味。”火光漸漸壓低,翠兒扶著灶台起身,膝蓋有點發麻:“媽媽,怎去了這樣久”
“噗”兩聲,活魚被倒進盛滿水的木桶,留作晚飯時燒來入簨。王媽媽洗幹淨了手,從腰間抽出條帕子擦著,漫不經心道:“也沒什麽,就是同魚販子磨了幾句,路上又遇見個熟人,說話耽誤點功夫。”
魚兒擺尾,緩緩遊弋,全然不知自身就快變作盤中餐。翠兒鬢角散了,伸手攏一把,回頭開始洗菜:“天怪冷的,要是奴婢,管他什麽熟人不熟人,都不願在大街上多待半刻。”
玫瑰鹵子香甜,撒在剛出鍋的杏仁酪上,殷紅可愛,恰如梅花點雪,雲染朝霞。點心盛在青花瓷盅,裝進厚棉暖籠,翠兒一路小跑著送到主母院子。房間裏卻熱鬧,小少爺正在桌前學寫字,一筆一劃頗有架勢,夫人坐在旁邊,腿上抱著方才三歲的姑娘,女孩不知看到什麽喜歡的,咯咯直笑,叫人忍不住想將她抱過來,捏一捏那張小臉。
翠兒得了恩典,心中向來感激,對主母菀青夫人畢恭畢敬,擺好了瓷盅正準備退下,聽見主母喚她留步——“翠兒,你等等,替我去涵兒房裏,書案邊的架子上,取一塊兒新墨來。”
丫鬟連忙答應,急匆匆趕著來回,奉上主母要的物件,抬頭正好瞥見小少爺在練字。翠兒沒敢多打眼,認不全寫的是什麽,隻覺得字跡端正,快要趕上前門的賬房先生。菀青夫人沒有多留她,讓丫頭自去忙碌,轉而俯身,親自把著孩子的手教導。
“古人有言,黃卷琅華藏二酉,青編竹簡集三墳……”
翠兒想著灶上不能缺人手,低頭出了房門便邁起碎步,隱隱約約聽到夫人仿佛念了句詩。她不懂這是什麽意思,隻覺著好聽,回到廚房,王媽媽果然已經開始處理那兩條鮮魚,還說難得冬天裏,遇上魚肉這樣肥美,除了做湯水,還能勻出些,醃過了曬成魚鯗。
青花瓷盅是傳晚飯的時候,王媽媽過來收拾的。將軍駐守在帳中,不常能回家,主母便吩咐,不必拘束禮節,每逢用飯便在各自的院子裏。提梁食盒小巧輕便,下人抬了到主子們跟前,飯菜還是熱騰騰的。王媽媽領著丫頭擺飯,菀青夫人將女兒交給奶娘,親手為兒子整理練過的字帖。日子平淡,飯桌上甚少有什麽值得談起的家常,王媽媽舀了魚湯奉上,順嘴提到今兒的魚販子,說那人還以為奇貨可居,貪心想抬價錢,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差點兒賠在手裏。
“雖說確實,冬天河水都結了冰,可也不是到處都摸不著魚的。那人原也不是專門賣魚,從前在二道街口賣糖葫蘆,他家媳婦替人漿洗衣服。”王媽媽抱著姑娘,陪坐在主母身邊的杌子上,“夫人瞧這魚,他見沒有別人賣,一開價就比市麵上多了一倍,奴婢不想理會他,正打算走,就聽有人說,他若這樣賺黑心的錢,殊不知隔壁巷子就有位青年,剛剛挑了新鮮的魚蝦,鄉裏鄉親的,誰也不缺他這一口,還有他媳婦,怕是再也尋不到漿洗的活計。”
“所以,他生怕竹籃打水,就趕緊壓了價錢,將手中的魚售賣出去了”菀青夫人搖了搖頭,撇一匙魚湯抿了,並不覺得有多好笑:“我每日悶在後院,也聽不見外頭的見聞,他們夫妻擺攤、洗衣,也就是謀個吃穿罷了。上午才收到信兒,城郊山下的莊子走了水,是幾個孩子頑皮,不小心點著了柴堆,可不知道挨了爹娘好生一頓教訓。”
說起那處莊子,王媽媽似乎想到什麽:“喔……奴婢自然是知道的,好在隻是燒了柴火,沒傷到人。不過有件事兒,奴婢也隻是提一嘴,當年,餘老八自求發落,就是去了那座柳屯莊。”
王媽媽說得小心,主母卻愣了愣,方才反應過餘老八是何人:“已經……快三年了吧他們夫妻兩個都再沒有過消息,你怎麽提起他來了”
當初的事畢竟不光彩,雖說錯在阿施,可餘老八也顏麵全無,王媽媽留意打聽過,他到了莊子上隻是老實本分,整日不帶吭氣,好在無人嘲笑他,日子也算一天天好轉。而至於阿施,徹底無顏再麵對將軍府中人,仿佛徹底銷聲匿跡,直到今日在大街上被王媽媽撞見,才知她這些年過得如何。
“是奴婢買好了魚,還沒等回頭,就聽見有小孩子哭鬧,說自己餓,求著娘親買魚吃。奴婢多看了一眼,那孩子實在瘦弱,她喊的娘,就是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