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棟掃視了所有人一眼,並沒說話,而是點起了一支煙,抬頭望著天花板。
江偉道:“老大,現在很明確一點,凶手隻有一種可能把電瓶車帶到建業路上,又不經過監控,就是用汽車載過來。”
高棟臉上沒有任何表情,這個結論他來到建業路上看了會兒就想明白了。
江偉繼續說:“那麽表明,凶手一開始是駕駛一輛汽車來到建業路上的,這輛汽車一定會被監控拍下。凶手犯罪完成,騎著電瓶車回到建業路後,把電瓶車放到汽車裏,然後再開車離開。隻要我們統計凶手來到建業路前一個小時內,進入建業路的車輛;以及凶手最後回到建業路,此後一個小時內,離開建業路的車輛,如果哪輛車兩次都出現在監控裏,那麽可能性就非常大。我估計重複出現兩次的車輛不會很多,隻要一輛輛排查,很快能鎖定目標。”
高棟點著煙,看了眼江偉,吐口氣,依然沉默不語。
大家等了好久,高棟始終是這副表情,對江偉的判斷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看得大家都心急如焚。江偉忍不住道:“老大,你看這辦法怎麽樣?”
高棟深深吸了口氣,道:“凶手未必像你想得這麽簡單呢。”
江偉表情尷尬,不甘道:“那……那還能怎麽樣?”
高棟看了所有人一眼,道:“你們有沒有注意一個細節,路上的監控顯示,凶手在騎電瓶車時,他是戴口罩的。凶手進入單元樓時,單元樓門口的監控拍到他那時並沒戴口罩,隻戴著帽子,因為他沒抬頭,所以依舊沒拍到他的長相?”
張一昂不解問:“這個能說明什麽?”
“細心,極其細心!”高棟沉聲道,“如果你從單元樓上下來,遇到一個人戴著口罩,你會不會多看幾眼?一定會。咱們是南方地區,室內戴口罩會顯得很奇怪,對吧?你多看他幾眼,雖然不一定會記住他的外貌特征,但至少你注意到過這個人了。凶手不想被任何人注意,所以他進入單元樓時,寧可摘下口罩。這樣一來,就算你下樓剛好遇見此人,你沒有理由會去注意這個看上去一切正常的陌生人,更不會對他的外貌留下印象。就像你早上出門第一個遇見的人長什麽樣,此刻你百分百想不起來。”
高棟頓了頓,繼續道:“所以,凶手對人的心理觀察得很仔細,他知道進入單元樓後,不戴口罩反而更安全。但另一方麵呢,他路上騎電瓶車為什麽要戴口罩?因為這個季節,騎車上路戴個口罩太常見了,騎車時,你並不能保證一直是低著頭的,比如對麵來車,你要避讓時,忍不住抬頭了,此時,剛好前麵有個監控把你拍下來,這不就完蛋了?所以,他騎車時,必須戴口罩。”
江偉道:“老大,或許凶手壓根沒想這麽多,這隻是他的習慣呢?”
“不不不,”高棟搖搖頭,“犯罪時人都有一種害怕的心裏,想尋找遮掩物掩飾自己。犯罪時戴口罩不奇怪,奇怪的是他犯罪前戴了口罩,真正執行犯罪時,反而敢脫掉口罩。換成一般的罪犯,進入單元樓時,內心會比在路上更懼怕,更擔心被人記住長相,決不會摘掉口罩。從上一回的玻璃膠上我就看出這凶手格外細心了,會想到五樓粘玻璃膠幹擾我們的判斷。這次他脫、戴口罩的細節,雖然很不起眼,但更說明對手不是一般罪犯。”
江偉點點頭,他相信高棟說的凶手是個極度細心的人,但轉念一想,又有不解:“可是,老大,他戴不戴口罩和我們查監控的汽車有什麽關係?”
“你剛才分析的,隻是凶手把電瓶車運到建業路的一種可能,而且是最簡單的可能性。”
“難道還有其他可能?”
“你能肯定殺胡海平的凶手是一個人?”
“這……我們隻看到這一個人啊。”
高棟道:“所以我們的結論隻能是至少一個人。有沒有其他幫凶?不得而知。如果有同夥呢?那麽把電瓶車運進建業路的汽車可能有兩輛了。把電瓶車運進建業路是一輛車,犯罪後同夥開了另一輛車,把電瓶車運出了建業路。這種情況怎麽查?”
高棟繼續道:“此外,就算凶手隻有一個人,他也未必就按照你說的做了。他駕駛著裝有電瓶車的汽車,開進建業路,未必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內就會拿出電瓶車,開進胡海平小區吧?他有可能在路上停了幾個小時,也有可能是他前一天,或更早幾天把車開進來停在路上,直到星期天才動手。離開建業路時,也是同樣道理,他甚至可以把電瓶車裝進汽車裏,換下工作服,然後步行走出建業路,過些時間再回來開走車。”
江偉頓時吸了口氣,鼓著腮幫子說不出話。
凶手確實可以這麽做,這麽做顯然也更安全得多。但這樣一來,凶手把電瓶車弄進建業路的可能性就多種多樣了,你不可能把幾天內經過建業路的車輛全部排查,況且排查也未必能找出嫌疑人。如果你有本事把幾天內經過建業路的車全部調查一遍,你還不如抓了全縣每個人審一遍,凶手肯定是其中一個。
聽了高棟的分析,所有人臉上都寫著“沮喪”兩個字。
高棟咳嗽一聲,道:“按照嫌疑人做其他幾件事上看,他很細心,絕對的細心。江偉說的那種可能,很容易暴露身份,我個人猜想凶手同樣不會在這個環節上疏漏。不過大家也不用灰心,先按江偉說的可能查一遍,這個工作量也不大,如果凶手偏偏在這節上馬虎了,那算他倒黴。如果查不出,再想其他的辦法。會就先開到這兒,都去幹活吧。”
散會後,高棟留下了張一昂,問:“怎麽樣,最近幾天跟蹤葉援朝,有沒有被他發現?”
張一昂很有信心地說:“沒有,幾個人都是您欽點的老隊員了,大家跟得都很小心。”
“他舉止有沒有什麽異常的地方?”
“暫時沒看出來。對了,老大,葉援朝我也見過兩次,他走路有點瘸的,胡海平案子裏那個男人走路很正常,不可能是葉援朝吧,而且感覺上此人的年紀不會太大,至少不會像葉援朝一樣五十來歲。”
高棟道:“我知道,監控看了這麽多遍,胡海平案子的那個人肯定不是葉援朝。”
“那你是覺得王寶國案子是他做的?”
高棟不置可否:“兩個案子手法上太多不同了。王寶國案下手極度凶殘,社會影響很大,那案子倒不是說凶手反偵察能力多強,隻不過凶手挑了個停電的好日子下手。相反,胡海平案子凶手要厲害得多,白天在眾目睽睽之下殺人,還要弄得像一出意外,胡海平被殺五分鍾內有上百個目擊者,卻沒有一人知道誰是凶手,並且凶手所有細節處理上無可挑剔,暴露出反偵察能力極強。兩起案件到底是不是同一個人幹的,依舊無法判斷。現在第二起案件最後的希望就在監控是否拍到凶手用汽車把電瓶車弄進弄出建業路這環節了,但我感覺不太理想,隻能把注意力回顧到王寶國案子上來。王案最顯著特征是一刀割喉,踢出一腳,有這種心理承受力和動手能力的人,不多的。現在我所有已知的可能人選裏,隻有葉援朝符合。可是他有不在場證明,鞋子尺碼也不合,而且都是舊鞋子,和你們的談話表現正常,殺人動機也不夠強烈,隻有跟蹤他才能進行最後的徹底排除了。”
張一昂撇撇嘴,道:“葉援朝這幾天一切都和過去一樣,下班後,街邊小店裏吃點東西,然後回家,有時會買點酒。怎麽看都不是犯罪的狀態。”
高棟想了想,道:“綜合來看,他有犯罪動機和犯罪能力,王案有不在場證明,胡案更排除了是他的可能。”他歎口氣,道,“也許真是我太多疑了,這樣吧,三班倒跟蹤也很累,跟完這個星期,如果還是一切正常,那就不用跟了。”
江偉道:“老大,現在很明確一點,凶手隻有一種可能把電瓶車帶到建業路上,又不經過監控,就是用汽車載過來。”
高棟臉上沒有任何表情,這個結論他來到建業路上看了會兒就想明白了。
江偉繼續說:“那麽表明,凶手一開始是駕駛一輛汽車來到建業路上的,這輛汽車一定會被監控拍下。凶手犯罪完成,騎著電瓶車回到建業路後,把電瓶車放到汽車裏,然後再開車離開。隻要我們統計凶手來到建業路前一個小時內,進入建業路的車輛;以及凶手最後回到建業路,此後一個小時內,離開建業路的車輛,如果哪輛車兩次都出現在監控裏,那麽可能性就非常大。我估計重複出現兩次的車輛不會很多,隻要一輛輛排查,很快能鎖定目標。”
高棟點著煙,看了眼江偉,吐口氣,依然沉默不語。
大家等了好久,高棟始終是這副表情,對江偉的判斷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看得大家都心急如焚。江偉忍不住道:“老大,你看這辦法怎麽樣?”
高棟深深吸了口氣,道:“凶手未必像你想得這麽簡單呢。”
江偉表情尷尬,不甘道:“那……那還能怎麽樣?”
高棟看了所有人一眼,道:“你們有沒有注意一個細節,路上的監控顯示,凶手在騎電瓶車時,他是戴口罩的。凶手進入單元樓時,單元樓門口的監控拍到他那時並沒戴口罩,隻戴著帽子,因為他沒抬頭,所以依舊沒拍到他的長相?”
張一昂不解問:“這個能說明什麽?”
“細心,極其細心!”高棟沉聲道,“如果你從單元樓上下來,遇到一個人戴著口罩,你會不會多看幾眼?一定會。咱們是南方地區,室內戴口罩會顯得很奇怪,對吧?你多看他幾眼,雖然不一定會記住他的外貌特征,但至少你注意到過這個人了。凶手不想被任何人注意,所以他進入單元樓時,寧可摘下口罩。這樣一來,就算你下樓剛好遇見此人,你沒有理由會去注意這個看上去一切正常的陌生人,更不會對他的外貌留下印象。就像你早上出門第一個遇見的人長什麽樣,此刻你百分百想不起來。”
高棟頓了頓,繼續道:“所以,凶手對人的心理觀察得很仔細,他知道進入單元樓後,不戴口罩反而更安全。但另一方麵呢,他路上騎電瓶車為什麽要戴口罩?因為這個季節,騎車上路戴個口罩太常見了,騎車時,你並不能保證一直是低著頭的,比如對麵來車,你要避讓時,忍不住抬頭了,此時,剛好前麵有個監控把你拍下來,這不就完蛋了?所以,他騎車時,必須戴口罩。”
江偉道:“老大,或許凶手壓根沒想這麽多,這隻是他的習慣呢?”
“不不不,”高棟搖搖頭,“犯罪時人都有一種害怕的心裏,想尋找遮掩物掩飾自己。犯罪時戴口罩不奇怪,奇怪的是他犯罪前戴了口罩,真正執行犯罪時,反而敢脫掉口罩。換成一般的罪犯,進入單元樓時,內心會比在路上更懼怕,更擔心被人記住長相,決不會摘掉口罩。從上一回的玻璃膠上我就看出這凶手格外細心了,會想到五樓粘玻璃膠幹擾我們的判斷。這次他脫、戴口罩的細節,雖然很不起眼,但更說明對手不是一般罪犯。”
江偉點點頭,他相信高棟說的凶手是個極度細心的人,但轉念一想,又有不解:“可是,老大,他戴不戴口罩和我們查監控的汽車有什麽關係?”
“你剛才分析的,隻是凶手把電瓶車運到建業路的一種可能,而且是最簡單的可能性。”
“難道還有其他可能?”
“你能肯定殺胡海平的凶手是一個人?”
“這……我們隻看到這一個人啊。”
高棟道:“所以我們的結論隻能是至少一個人。有沒有其他幫凶?不得而知。如果有同夥呢?那麽把電瓶車運進建業路的汽車可能有兩輛了。把電瓶車運進建業路是一輛車,犯罪後同夥開了另一輛車,把電瓶車運出了建業路。這種情況怎麽查?”
高棟繼續道:“此外,就算凶手隻有一個人,他也未必就按照你說的做了。他駕駛著裝有電瓶車的汽車,開進建業路,未必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內就會拿出電瓶車,開進胡海平小區吧?他有可能在路上停了幾個小時,也有可能是他前一天,或更早幾天把車開進來停在路上,直到星期天才動手。離開建業路時,也是同樣道理,他甚至可以把電瓶車裝進汽車裏,換下工作服,然後步行走出建業路,過些時間再回來開走車。”
江偉頓時吸了口氣,鼓著腮幫子說不出話。
凶手確實可以這麽做,這麽做顯然也更安全得多。但這樣一來,凶手把電瓶車弄進建業路的可能性就多種多樣了,你不可能把幾天內經過建業路的車輛全部排查,況且排查也未必能找出嫌疑人。如果你有本事把幾天內經過建業路的車全部調查一遍,你還不如抓了全縣每個人審一遍,凶手肯定是其中一個。
聽了高棟的分析,所有人臉上都寫著“沮喪”兩個字。
高棟咳嗽一聲,道:“按照嫌疑人做其他幾件事上看,他很細心,絕對的細心。江偉說的那種可能,很容易暴露身份,我個人猜想凶手同樣不會在這個環節上疏漏。不過大家也不用灰心,先按江偉說的可能查一遍,這個工作量也不大,如果凶手偏偏在這節上馬虎了,那算他倒黴。如果查不出,再想其他的辦法。會就先開到這兒,都去幹活吧。”
散會後,高棟留下了張一昂,問:“怎麽樣,最近幾天跟蹤葉援朝,有沒有被他發現?”
張一昂很有信心地說:“沒有,幾個人都是您欽點的老隊員了,大家跟得都很小心。”
“他舉止有沒有什麽異常的地方?”
“暫時沒看出來。對了,老大,葉援朝我也見過兩次,他走路有點瘸的,胡海平案子裏那個男人走路很正常,不可能是葉援朝吧,而且感覺上此人的年紀不會太大,至少不會像葉援朝一樣五十來歲。”
高棟道:“我知道,監控看了這麽多遍,胡海平案子的那個人肯定不是葉援朝。”
“那你是覺得王寶國案子是他做的?”
高棟不置可否:“兩個案子手法上太多不同了。王寶國案下手極度凶殘,社會影響很大,那案子倒不是說凶手反偵察能力多強,隻不過凶手挑了個停電的好日子下手。相反,胡海平案子凶手要厲害得多,白天在眾目睽睽之下殺人,還要弄得像一出意外,胡海平被殺五分鍾內有上百個目擊者,卻沒有一人知道誰是凶手,並且凶手所有細節處理上無可挑剔,暴露出反偵察能力極強。兩起案件到底是不是同一個人幹的,依舊無法判斷。現在第二起案件最後的希望就在監控是否拍到凶手用汽車把電瓶車弄進弄出建業路這環節了,但我感覺不太理想,隻能把注意力回顧到王寶國案子上來。王案最顯著特征是一刀割喉,踢出一腳,有這種心理承受力和動手能力的人,不多的。現在我所有已知的可能人選裏,隻有葉援朝符合。可是他有不在場證明,鞋子尺碼也不合,而且都是舊鞋子,和你們的談話表現正常,殺人動機也不夠強烈,隻有跟蹤他才能進行最後的徹底排除了。”
張一昂撇撇嘴,道:“葉援朝這幾天一切都和過去一樣,下班後,街邊小店裏吃點東西,然後回家,有時會買點酒。怎麽看都不是犯罪的狀態。”
高棟想了想,道:“綜合來看,他有犯罪動機和犯罪能力,王案有不在場證明,胡案更排除了是他的可能。”他歎口氣,道,“也許真是我太多疑了,這樣吧,三班倒跟蹤也很累,跟完這個星期,如果還是一切正常,那就不用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