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天軒扒在門上,看得津津有味,而楊策看了一會兒,便心浮氣躁起來,一個勁的暗示柳天軒該走了,而柳天軒正看到興頭上,對楊策的暗示置若罔聞,一直看到窗外泛白,才戀戀不舍的同楊策一起離開了行海大廈。
從行海大廈出來,柳天軒心事重重,當楊策發動汽車的時候,柳天軒對楊策說道:“楊警官,你對剛才看到的那一幕有什麽感覺?”
楊策手握方向盤,想習慣性的撓撓頭,手抬了一半,又放了下來,想了片刻,說道:“那個……和電影裏看到的場景差不多,就是有一點不舒服的感覺,是什麽呢……?邪性?對,是邪性,感覺有點邪性。”
柳天軒長籲一口氣,說道:“你也有這樣的感覺嗎?”
楊策點了點頭,說道:“這隻是我的直覺,你也別太當真。”
柳天軒繼續說道:“剛才那四個道士擺的陣法給我的感覺也是邪氣逼人,我現在開始懷疑他們的身份了。”
楊策聞言,一笑,說道:“老柳啊,昨天下午我可沒閑著,跑到局子裏專門調查了一下那四個道士的來曆。那個叫宏遠的白毛老道是如假包換的龍虎山茅山派道士,那李真人是他的大弟子,也小有名頭。”
“哦。”柳天軒若有所思的應了一聲,又陷入了沉思。
此時天已大亮,楊策一句問話打斷了柳天軒的思緒:“老柳啊,你說大半夜這幾個道士不睡覺,在行海大廈裏擺了個什麽陣式?”
柳天軒搖了搖頭,說道:“我也實在搞不懂他們想幹什麽。看那陣勢,有點像是招魂,可那冤鬼死了二十年了,哪還有什麽魂魄可招?也許是我多慮了,茅山術本身可能就是那樣的。”
正說著,車已開到了天軒閣,柳天軒伸了個懶腰,說道:“咱們先在店裏歇息會,等到上班的時間,咱們到局子裏去查一查,行海大廈裏麵,二十年前到底曾經發生過什麽事。”
早上九點鍾,柳天軒和楊策便直奔警局檔案室。檔案室裏的楠姐和楊策也算是熟人了,寒暄了幾句,楊策一說明來意,楠姐便忙活開了,在電腦上連連檢索了幾個關鍵字,最後終於確認,二十年前,在行海大廈裏確實發生過一起命案。死者叫王兆華,係行海大廈保安隊隊長,凶手叫劉寶文,係行海大廈的一名實習保安。
眼見有了線索,柳天軒和楊策興奮起來,倆人根據檢索到的內容,和楠姐一道,在檔案室裏好一陣折騰,終於從一堆已經泛黃的老檔案裏找到了那本也已經泛黃的卷宗。打開卷皮,隻見第一頁上赫然寫著:“主偵人員:馬大明、司徒亮、夏景喻”。柳天軒和楊策相視一笑,大有找到事情根由的興奮。
倆人謝過楠姐,複好卷,又直奔呂一屏辦公室。呂一屏一見他倆,便知二人來意,如背書一般說道:“張行山,死亡原因:冰凍致死。”
“冰凍致死?”柳天軒和楊策雖有思想準備,但一聽呂一屏如此說,還是大吃了一驚。
“是啊,從裏向外結的冰,連血都凍成冰疙瘩了。”
從呂一屏辦公室裏出來,楊策問柳天軒道:“馬大明、司徒亮、張行山,三個人三種死法,難道其中另有深意?”
柳天軒搖了搖頭,說道:“我也搞不明白,我這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這個事咱們先放在一邊,當務之急是看看卷宗,看看二十年前行海大廈到底發生了什麽事兒。”
回到天軒閣,倆人用了大半天的時間,把複印來的卷宗看了一遍,看完後,倆人卻都雙眉緊鎖。
案子並不複雜,死者王兆華和凶手劉寶文係上下級關係,因為工作上的原因,倆人曾大吵了一架,隨後,劉寶文懷恨在心,趁一起值班的時候,將王兆華騙至會議室,用事先準備好的西瓜刀,將王兆華捅死。王兆華臨死前的慘叫聲引來了正在辦公室商量事情的張行海、張行山兄弟倆,倆人合力製伏了劉寶文,並報了警。上述事實有物證、人證及劉寶文的供述,證據確鑿,完全可以定罪。
楊策又把卷宗反複看了幾遍,並沒有發現什麽破綻,劉寶文是殺人凶手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但饒是如此,看著卷宗,楊策和柳天軒都隱隱約約的有一絲不對勁的感覺,但到底是什麽感覺,倆人誰也說不出來。
“怎麽辦?”楊策拍著手中的卷宗,說道,“最知道內情的馬大明、司徒亮都到那邊去報道了,咱們找誰了解當年的情況去?”
柳天軒忽然一拍腦袋,說道:“你再看看卷皮,當年還有一個人參與過這個案子。”
楊策聞言翻開卷皮,“夏景喻!”倆人幾乎同時喊道。事不宜遲,楊策立刻打電話到局子裏打聽夏景喻的情況,一個多小時後,才打聽到,夏景喻早在十幾年前就退休了,現在住在城郊的一個農家小院裏。楊策打聽好地址,拉著柳天軒,直奔夏景喻家而去。
夏景喻住的地方離城不遠,不過半個小時的時間,柳天軒和楊策就已經站在了夏景喻的家門口。這是一處十分普通的農家小院,透過籬笆牆,可以看到,院子裏種滿了花草,此時菊花正開得如火如荼,午後的陽光斜斜的投在院子裏,好一派靜謐的田園景象。但此時,柳天軒和楊策無心欣賞眼前的美景,敲開了緊閉的院門,開門的正是夏景喻,一頭白發,黝黑精瘦的麵容,卻又顯得精神矍鑠。楊策掏出警官證,給夏景喻看了,自我介紹了一番,又寒暄了幾句,便話歸正題,把來意說明,夏景喻稍稍遲疑了一下,還是把他們迎進了院子,在樹蔭下坐定,沏了一壺菊花茶,夏景喻便進入了二十年那個案子的回憶之中。
“我是在案子快偵查結束的時候才介入的。”夏景喻說道,“這個案子最初是馬大明、司徒亮還有一個叫楊鬆的年輕警官負責。”
“楊鬆?”楊策和柳天軒異口同聲的問道,“可我們看過卷宗,裏麵沒有楊鬆的任何簽字。”
從行海大廈出來,柳天軒心事重重,當楊策發動汽車的時候,柳天軒對楊策說道:“楊警官,你對剛才看到的那一幕有什麽感覺?”
楊策手握方向盤,想習慣性的撓撓頭,手抬了一半,又放了下來,想了片刻,說道:“那個……和電影裏看到的場景差不多,就是有一點不舒服的感覺,是什麽呢……?邪性?對,是邪性,感覺有點邪性。”
柳天軒長籲一口氣,說道:“你也有這樣的感覺嗎?”
楊策點了點頭,說道:“這隻是我的直覺,你也別太當真。”
柳天軒繼續說道:“剛才那四個道士擺的陣法給我的感覺也是邪氣逼人,我現在開始懷疑他們的身份了。”
楊策聞言,一笑,說道:“老柳啊,昨天下午我可沒閑著,跑到局子裏專門調查了一下那四個道士的來曆。那個叫宏遠的白毛老道是如假包換的龍虎山茅山派道士,那李真人是他的大弟子,也小有名頭。”
“哦。”柳天軒若有所思的應了一聲,又陷入了沉思。
此時天已大亮,楊策一句問話打斷了柳天軒的思緒:“老柳啊,你說大半夜這幾個道士不睡覺,在行海大廈裏擺了個什麽陣式?”
柳天軒搖了搖頭,說道:“我也實在搞不懂他們想幹什麽。看那陣勢,有點像是招魂,可那冤鬼死了二十年了,哪還有什麽魂魄可招?也許是我多慮了,茅山術本身可能就是那樣的。”
正說著,車已開到了天軒閣,柳天軒伸了個懶腰,說道:“咱們先在店裏歇息會,等到上班的時間,咱們到局子裏去查一查,行海大廈裏麵,二十年前到底曾經發生過什麽事。”
早上九點鍾,柳天軒和楊策便直奔警局檔案室。檔案室裏的楠姐和楊策也算是熟人了,寒暄了幾句,楊策一說明來意,楠姐便忙活開了,在電腦上連連檢索了幾個關鍵字,最後終於確認,二十年前,在行海大廈裏確實發生過一起命案。死者叫王兆華,係行海大廈保安隊隊長,凶手叫劉寶文,係行海大廈的一名實習保安。
眼見有了線索,柳天軒和楊策興奮起來,倆人根據檢索到的內容,和楠姐一道,在檔案室裏好一陣折騰,終於從一堆已經泛黃的老檔案裏找到了那本也已經泛黃的卷宗。打開卷皮,隻見第一頁上赫然寫著:“主偵人員:馬大明、司徒亮、夏景喻”。柳天軒和楊策相視一笑,大有找到事情根由的興奮。
倆人謝過楠姐,複好卷,又直奔呂一屏辦公室。呂一屏一見他倆,便知二人來意,如背書一般說道:“張行山,死亡原因:冰凍致死。”
“冰凍致死?”柳天軒和楊策雖有思想準備,但一聽呂一屏如此說,還是大吃了一驚。
“是啊,從裏向外結的冰,連血都凍成冰疙瘩了。”
從呂一屏辦公室裏出來,楊策問柳天軒道:“馬大明、司徒亮、張行山,三個人三種死法,難道其中另有深意?”
柳天軒搖了搖頭,說道:“我也搞不明白,我這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這個事咱們先放在一邊,當務之急是看看卷宗,看看二十年前行海大廈到底發生了什麽事兒。”
回到天軒閣,倆人用了大半天的時間,把複印來的卷宗看了一遍,看完後,倆人卻都雙眉緊鎖。
案子並不複雜,死者王兆華和凶手劉寶文係上下級關係,因為工作上的原因,倆人曾大吵了一架,隨後,劉寶文懷恨在心,趁一起值班的時候,將王兆華騙至會議室,用事先準備好的西瓜刀,將王兆華捅死。王兆華臨死前的慘叫聲引來了正在辦公室商量事情的張行海、張行山兄弟倆,倆人合力製伏了劉寶文,並報了警。上述事實有物證、人證及劉寶文的供述,證據確鑿,完全可以定罪。
楊策又把卷宗反複看了幾遍,並沒有發現什麽破綻,劉寶文是殺人凶手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但饒是如此,看著卷宗,楊策和柳天軒都隱隱約約的有一絲不對勁的感覺,但到底是什麽感覺,倆人誰也說不出來。
“怎麽辦?”楊策拍著手中的卷宗,說道,“最知道內情的馬大明、司徒亮都到那邊去報道了,咱們找誰了解當年的情況去?”
柳天軒忽然一拍腦袋,說道:“你再看看卷皮,當年還有一個人參與過這個案子。”
楊策聞言翻開卷皮,“夏景喻!”倆人幾乎同時喊道。事不宜遲,楊策立刻打電話到局子裏打聽夏景喻的情況,一個多小時後,才打聽到,夏景喻早在十幾年前就退休了,現在住在城郊的一個農家小院裏。楊策打聽好地址,拉著柳天軒,直奔夏景喻家而去。
夏景喻住的地方離城不遠,不過半個小時的時間,柳天軒和楊策就已經站在了夏景喻的家門口。這是一處十分普通的農家小院,透過籬笆牆,可以看到,院子裏種滿了花草,此時菊花正開得如火如荼,午後的陽光斜斜的投在院子裏,好一派靜謐的田園景象。但此時,柳天軒和楊策無心欣賞眼前的美景,敲開了緊閉的院門,開門的正是夏景喻,一頭白發,黝黑精瘦的麵容,卻又顯得精神矍鑠。楊策掏出警官證,給夏景喻看了,自我介紹了一番,又寒暄了幾句,便話歸正題,把來意說明,夏景喻稍稍遲疑了一下,還是把他們迎進了院子,在樹蔭下坐定,沏了一壺菊花茶,夏景喻便進入了二十年那個案子的回憶之中。
“我是在案子快偵查結束的時候才介入的。”夏景喻說道,“這個案子最初是馬大明、司徒亮還有一個叫楊鬆的年輕警官負責。”
“楊鬆?”楊策和柳天軒異口同聲的問道,“可我們看過卷宗,裏麵沒有楊鬆的任何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