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在休養生息五年後的廣安十一年春,朝堂各部分瘋狂運轉,二十多萬大軍向遼東匯聚,無數糧草先一步運抵。
同時,駐防全國各地的坦克一營……嗯,已經改製。
如今叫坦克一衛。
坦克一衛開始抽調出來,向遼東進發。
坦克一衛防地空缺,由坦克二衛補充。
坦克一衛由三百輛蒸汽坦克,兩百輛蒸汽運輸車,戰鬥人員超過一萬五千人,算上運輸車,滿編坦克一衛超過兩萬人。
基本上算是一個機械化的摩托軍了。
坦克一衛由英國公張懋統帥,如今張懋也算火器老人了,熟諳坦克的各種性能和戰術,而且自統帥坦克一營後,從無敗績。
很為先祖長臉。
現在已經沒人再拿他兄長跟隨徐有貞石亨造反的事情來諷刺英國公一係了。
戶部侍郎何喬新親自去了一趟中南半島,拿著戶部行文請求中南半島總都司配合,朱永相信詢問了一下出征朝鮮的細節,沒覺得有什麽問題,立即著令中南半島五大都司配合,並行文中南半島五大承宣布政使司,在朝鮮征召民夫七十萬!
原本五十萬就夠了。
不過戶部有錢,為了穩妥起見,確保遠征朝鮮的大軍糧草後勤的安全,還是多征召了二十萬——反正中南半島的人力資源便宜。
管吃,再給一點工錢就可以了。
大明的後花園嘛!
隨著中南半島五大都司和五大承宣布政使司的動員,大明很快在中南半島征召到了七十萬民夫,通過神龍號火車源源不斷的運往遼東。
糧草、民夫都已經到位。
各地抽調的兵力,也在源源不斷的趕往遼東。
而就在當日小朝會後的第二天,大明就派遣使臣去往朝鮮,遞交討逆檄文,大概意思就是朝鮮抗旨不遵,秘密擴建軍隊組建火器部隊,對大明這個宗主國狼子野心,大明身為宗主國,當樹宗主國和藩屬國應有的禮儀雲雲。
反正用詞很微妙,全是咬文嚼字。
論玩文字的藝術,大明讀書人說天下第二,誰敢說第一。
之後,這封討逆檄文由禮部行文,布告大明天下,民間知悉詳情後,全國各地的百姓沒有一個覺得大明做的不對。
就連朝鮮那邊的百姓,知道這封討逆檄文後,都有人覺得宗主國爸爸這麽做似乎是理所當然,當然,戰爭來了,朝鮮百姓更多的是驚惶。
朝鮮很快做出應對,回了一封陳情國書,前麵假吧意思的說我們確實做錯了,宗主國你大人有大量,就不要和我們小地方的人計較。
但決口不提如何改錯。
這就是不到黃河不死心了,而且根據諜報,李娎接到大明的討逆檄文後,就在全國動員,強征青壯年入伍,並且大肆打造盔甲軍械。
擺明要和大明死扛到底。
對此,大明喜聞樂見。
還真怕朝鮮來個一不做二不休,放下所有麵子,李娎親自跑到京畿來請罪,這樣的話,大明還真不好繼續出兵去征討它了。
現在好了。
雙方都已經駕到了懸崖上。
不打一場都不合適。
在文華殿決策了要打朝鮮,發出討逆檄文後數日,遼東都司都指揮使韓斌、東北都司都指揮使劉永福,聯袂趕至京畿,麵見廣安帝。
朱見濟先令人準備晚宴,然後再文華殿接見了這兩人。
關於此次出征朝鮮,韓斌和劉永福的任命,在兩人來京畿的路上,就已經接到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的聯合行文。
為何陛下還要宣召兩人?
大概就是一場壯行。
果不其然。
文華殿中,朱見濟坐在椅子上,給韓斌和劉永福也賜座了,先對劉永福說道:“當年北京保衛張,你族兄劉永誠雖然禦馬監的太監,但身憂家國,率領騰驤武驤四衛出宮作戰,守衛京畿西門,而你族侄劉聚,更是帥軍血戰於城門之下,力抗瓦剌大軍,不讓瓦剌大軍侵占京畿半寸土地,對大明、對國家、對人民都有著巨大的功勞,你承其餘蔭,如今官至前軍都督府都督同知、東北都司都指揮使,震懾女真,肩上責任重大,此次出征,又要率領東北都司和遼東都司的十萬人為左路大軍,從鴨綠江入朝後,左路的地形其實是最艱苦的,希望你不要讓朕、讓朝廷、讓天下百姓失望。”
劉永福大聲道:“臣願立下軍令狀!”
朱見濟笑著揮手,“這倒不用,中路大軍有金戈集團軍和坦克一衛,你們左路艱苦是艱苦了點,但問題應該不大。”
劉永福領旨謝恩。
朱見濟繼續道:“另外,東北都司要全員出動,而東北都司的轄境內,是女真部族,歸順於我大明不到十年,估計還有不少人有著其他心思,此事在東北都司出兵之前,一定要安排妥當,不能內亂,關於此事,朕擬派親軍二十六衛中的五衛,其中三衛坐鎮東北都司,兩衛坐鎮遼東都司,你稍後便去一趟親軍二十六衛中的燕山左右前三衛,和這三衛的都指揮使溝通一下。”
劉永福領旨。
朱見濟對韓斌道:“遼東那邊也一樣,如果女真部族真有反意,也可能偷襲遼東,所以你稍後去一趟永清左右衛,把該交代的事情交代了,畢竟你們經營東北和遼東多年,熟諳女真的各種情況,又你們的叮囑和交待,這五衛到了遼東和東北,才能有的放矢!”
韓斌領旨。
把該交代的交代了,朱見濟也輕鬆了下來,笑眯眯的往椅子上一趟,“韓卿家,你素有遼東之虎的美譽,這些年遼東都司也沒什麽大動作,就打漠北的時候,遼東都司過去熱身了一趟,都沒什麽大戰事就結束了,是不是覺得朕這些年冷落你了?”
韓斌笑道:“不敢,微臣倒覺得挺好,如此以來,微臣這便是十年磨一劍,但有一日,這一劍出,便要光寒朝鮮十六道!”
如今朝鮮境內分十六道,一道就相當於大明的一個承宣布政使司。
朱見濟笑樂,“如此有信心?”
韓斌謙遜的道:“微臣的信心是陛下給的,是我大明朝堂諸多文武官員給的,更是我大明天下億萬百姓給的,君臣同心,朝鮮……跳梁小醜耳!”
同時,駐防全國各地的坦克一營……嗯,已經改製。
如今叫坦克一衛。
坦克一衛開始抽調出來,向遼東進發。
坦克一衛防地空缺,由坦克二衛補充。
坦克一衛由三百輛蒸汽坦克,兩百輛蒸汽運輸車,戰鬥人員超過一萬五千人,算上運輸車,滿編坦克一衛超過兩萬人。
基本上算是一個機械化的摩托軍了。
坦克一衛由英國公張懋統帥,如今張懋也算火器老人了,熟諳坦克的各種性能和戰術,而且自統帥坦克一營後,從無敗績。
很為先祖長臉。
現在已經沒人再拿他兄長跟隨徐有貞石亨造反的事情來諷刺英國公一係了。
戶部侍郎何喬新親自去了一趟中南半島,拿著戶部行文請求中南半島總都司配合,朱永相信詢問了一下出征朝鮮的細節,沒覺得有什麽問題,立即著令中南半島五大都司配合,並行文中南半島五大承宣布政使司,在朝鮮征召民夫七十萬!
原本五十萬就夠了。
不過戶部有錢,為了穩妥起見,確保遠征朝鮮的大軍糧草後勤的安全,還是多征召了二十萬——反正中南半島的人力資源便宜。
管吃,再給一點工錢就可以了。
大明的後花園嘛!
隨著中南半島五大都司和五大承宣布政使司的動員,大明很快在中南半島征召到了七十萬民夫,通過神龍號火車源源不斷的運往遼東。
糧草、民夫都已經到位。
各地抽調的兵力,也在源源不斷的趕往遼東。
而就在當日小朝會後的第二天,大明就派遣使臣去往朝鮮,遞交討逆檄文,大概意思就是朝鮮抗旨不遵,秘密擴建軍隊組建火器部隊,對大明這個宗主國狼子野心,大明身為宗主國,當樹宗主國和藩屬國應有的禮儀雲雲。
反正用詞很微妙,全是咬文嚼字。
論玩文字的藝術,大明讀書人說天下第二,誰敢說第一。
之後,這封討逆檄文由禮部行文,布告大明天下,民間知悉詳情後,全國各地的百姓沒有一個覺得大明做的不對。
就連朝鮮那邊的百姓,知道這封討逆檄文後,都有人覺得宗主國爸爸這麽做似乎是理所當然,當然,戰爭來了,朝鮮百姓更多的是驚惶。
朝鮮很快做出應對,回了一封陳情國書,前麵假吧意思的說我們確實做錯了,宗主國你大人有大量,就不要和我們小地方的人計較。
但決口不提如何改錯。
這就是不到黃河不死心了,而且根據諜報,李娎接到大明的討逆檄文後,就在全國動員,強征青壯年入伍,並且大肆打造盔甲軍械。
擺明要和大明死扛到底。
對此,大明喜聞樂見。
還真怕朝鮮來個一不做二不休,放下所有麵子,李娎親自跑到京畿來請罪,這樣的話,大明還真不好繼續出兵去征討它了。
現在好了。
雙方都已經駕到了懸崖上。
不打一場都不合適。
在文華殿決策了要打朝鮮,發出討逆檄文後數日,遼東都司都指揮使韓斌、東北都司都指揮使劉永福,聯袂趕至京畿,麵見廣安帝。
朱見濟先令人準備晚宴,然後再文華殿接見了這兩人。
關於此次出征朝鮮,韓斌和劉永福的任命,在兩人來京畿的路上,就已經接到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的聯合行文。
為何陛下還要宣召兩人?
大概就是一場壯行。
果不其然。
文華殿中,朱見濟坐在椅子上,給韓斌和劉永福也賜座了,先對劉永福說道:“當年北京保衛張,你族兄劉永誠雖然禦馬監的太監,但身憂家國,率領騰驤武驤四衛出宮作戰,守衛京畿西門,而你族侄劉聚,更是帥軍血戰於城門之下,力抗瓦剌大軍,不讓瓦剌大軍侵占京畿半寸土地,對大明、對國家、對人民都有著巨大的功勞,你承其餘蔭,如今官至前軍都督府都督同知、東北都司都指揮使,震懾女真,肩上責任重大,此次出征,又要率領東北都司和遼東都司的十萬人為左路大軍,從鴨綠江入朝後,左路的地形其實是最艱苦的,希望你不要讓朕、讓朝廷、讓天下百姓失望。”
劉永福大聲道:“臣願立下軍令狀!”
朱見濟笑著揮手,“這倒不用,中路大軍有金戈集團軍和坦克一衛,你們左路艱苦是艱苦了點,但問題應該不大。”
劉永福領旨謝恩。
朱見濟繼續道:“另外,東北都司要全員出動,而東北都司的轄境內,是女真部族,歸順於我大明不到十年,估計還有不少人有著其他心思,此事在東北都司出兵之前,一定要安排妥當,不能內亂,關於此事,朕擬派親軍二十六衛中的五衛,其中三衛坐鎮東北都司,兩衛坐鎮遼東都司,你稍後便去一趟親軍二十六衛中的燕山左右前三衛,和這三衛的都指揮使溝通一下。”
劉永福領旨。
朱見濟對韓斌道:“遼東那邊也一樣,如果女真部族真有反意,也可能偷襲遼東,所以你稍後去一趟永清左右衛,把該交代的事情交代了,畢竟你們經營東北和遼東多年,熟諳女真的各種情況,又你們的叮囑和交待,這五衛到了遼東和東北,才能有的放矢!”
韓斌領旨。
把該交代的交代了,朱見濟也輕鬆了下來,笑眯眯的往椅子上一趟,“韓卿家,你素有遼東之虎的美譽,這些年遼東都司也沒什麽大動作,就打漠北的時候,遼東都司過去熱身了一趟,都沒什麽大戰事就結束了,是不是覺得朕這些年冷落你了?”
韓斌笑道:“不敢,微臣倒覺得挺好,如此以來,微臣這便是十年磨一劍,但有一日,這一劍出,便要光寒朝鮮十六道!”
如今朝鮮境內分十六道,一道就相當於大明的一個承宣布政使司。
朱見濟笑樂,“如此有信心?”
韓斌謙遜的道:“微臣的信心是陛下給的,是我大明朝堂諸多文武官員給的,更是我大明天下億萬百姓給的,君臣同心,朝鮮……跳梁小醜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