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藏道家玄學,最高奧妙的九個數。
一元:一元之數,萬物開泰
有兩種解釋:
(一)、指宇宙的開始和人在未出生前的混沌狀態。
先想乎一元之氣,具乎一物。執愛之以合彼之形,冥觀之以合彼之理,則眾存焉。春秋謂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以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
(二)、謂世運時會之數。三十年為一世,十二世為一運,三十運為一會,十二會為一元。仙
家引申此說,謂人能得一元者,可享長壽之運。
世有得之一元,便能艱苦寂寞,冥心練形,自然神凝形釋,骨肉都融。
兩儀:兩儀之數,混沌未開
兩儀,兩者二數也,二者均衡也,儀者“神”也,“神”者儀態萬千之謂,華夏古代哲學名詞。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指天地或陰陽。綜合曆代易學家的理論,兩儀總共有七種說法:天地、陰陽、奇偶、剛柔、玄黃、乾坤、春秋。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但是多數指的是陰陽的含義。這些說法雖然名稱不同,但是實質都是一樣的,都是指具有兩種對立性質並能化生出其他東西的事物或者事務的品格,他們都是從太極劃分出來的。
三才:三才之數,天地人和
三才為五格中天格、人格、地格的總稱。三才配置就是指“天格、人格、地格”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生克關係。
“三才”是華夏傳統哲學的一種宇宙模式,它把天、地,人看成是宇宙組成的三大要素,並作為一種分析框架應用到各個領域。
這三大要素的功能和本質,人們習慣用天時、地利、人力(或人和)這種通俗的語言來表述它。
四象:四象之數,待於生發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從卦形上看,就是在兩儀的陽爻上再分別生出來一陽或者一陰。這樣就形成了成為老陽(太陽)少陰。
在對立麵的陰爻再生出來一陰或者一陽,(成為老陰,或者太陰)和少陽。所謂的四象,就是象征著春夏秋冬,或者金木水火,或者東南西北都可以。
四象的實質就是說明著在陰陽的基礎上生出新的陰陽來,象征著陰陽的進一步變化。四象源於華夏星相學,指的是東方蒼龍(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古時人們將天上的星座分為二十八宿,由於不好記憶,便將其分為四部分,以一動物的形象代替,稱為四象。
“四象”作為方位,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前南後北,左東右西,四方宿名也。”
五行:五行之數,循環相生
五行是華夏的一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醫學和占卜方麵。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
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係統論。
從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到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再到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最後把五行賦予道德含義,認為木為仁,火為智,土為信,金為義,水為禮。
六合:六爻之數,發展變化
六合乃東、南、西、北、天和地,意指天下。六合是指地支相合,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六爻是華夏傳統預測方法的一種,往往和八字等同論,叫六爻基本是民間普及的叫法,它的別名還有“火珠林預測”、“納甲預測”等。
六爻所以叫六爻基本上是從形上叫來的。卦成後,它有六個爻位,由於動靜不同的原因,變化也就很多了。易有六十四卦,一卦有六爻。卦因為爻動又分主和變等,所以六爻的演化的繁複是不遜於八字的。
六爻成卦的方法也交多,在高手處更是隨意而為。如:金錢起卦,以蓍草起卦,聲音起卦,名字起卦,方位起卦等等,凡成有數,盡皆可為,依照成卦的顯示,從象理數占上入手,依爻與爻間的生克製化就能推算天地人間任何事物了。
七星:七政之數,吉星照耀
華夏分別把它們稱作: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道教稱北鬥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鬥七宮,即:天樞宮貪狼星君、天璿宮巨門星君、天璣宮祿存星君、天權宮文曲星君、玉衡宮廉貞星君、開陽宮武曲星君、搖光宮破軍星君,天樞、天璿、天璣、天權四星為魁,組成北鬥七星的“鬥”,柄狀三星分別使——玉衡、開陽、瑤光。季節不同,北鬥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盡相同。
因此,華夏人民就根據它的位置變化來確定季節:“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八卦:八卦之數,無窮無盡
八卦,亦稱“經卦”。《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用“一”和“--”符號,每卦由三爻組成;以“一”為陽,以“--”為陰。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注:因條件限製,不能完成名稱符號)《易經》六十四卦皆由八卦兩兩相重組成。
八卦起源於原始宗教的占卜。《易傳》作者認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每封又象征多種事物,並認為“乾”、“坤”兩卦在“八卦”中占特別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最初根源。
八卦圖有“先天”、“後天”之分,一般先天八卦圖為體,後天八卦圖為用。諸如天幹、地支、五行生克等配置,均以後天八卦圖作為背景參考。
先天八卦圖又稱伏羲八卦圖,以乾坤代表天地定位,形成中軸經線;以坎離代表水火為界,作為橫軸緯線,相對二卦陰陽爻相反,互成錯卦。
先天八卦數: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後天八卦圖又稱文王八卦圖,即震卦為起始點,位列正東。按順時針方向,依次為巽卦,東南;離卦,正南;坤卦,西南;兌卦,正西;乾卦,西北;坎卦,正北;艮卦,東北。如象征節氣,則震為春分,巽為立夏,離為夏至,坤為立秋,兌為秋分,乾為立冬,坎為冬至,艮為立春。後天八卦數: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兌七、艮八、離九。
九宮:大成之數,蘊涵凶險
九宮者,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奇門遁甲以之為地盤也。縱橫十五以布勢,二至還鄉之所依,九宮乃奇門式盤之根本也。上承八門九星,環繞八詐神君,列布三奇六儀,故九宮為後天奇門格局之承載體,為形為基,地承萬物而載天也。
九宮算,五行參數,猶如循環。
九宮者,即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
“九宮”之法用之多端。華夏有“九宮占”、“九宮術”、“九宮算”、“九宮八風”、“太一下行九宮”、“太一壇”等,是於占、術、算、醫、緯、建等方麵的應用。
“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於八卦日辰之間。曰天一,或曰太一。出入所遊,息於紫宮之內外。其星因以為名焉。故《星經》曰‘天一’、‘太一’。
主氣之神,行猶待也。四正四維,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宮。天一下行,猶天子出巡狩,省方嶽之事。每卒則複。太一下行八卦之宮,每四乃還於中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謂之九宮。
九宮之道,通天徹地,變化始終,凡性命之道、天人之理,無不盡涵其中。能識奇門九宮神韻,則知奇門之奇,實不離九宮之正;而奇門之神,亦於九宮尋常之形中而藏也。
遁甲之隱顯、奇儀之進退、星神之出沒、八門之開闔,無不本九宮而定也。昔大禹治水,布九宮以攝鬥,衍九疇之文,大水由是而治。三皇五帝治世,無不本乎九宮之法則,此奇門九宮之大用也。運籌帷幄,決勝千裏,莫非九宮之對奕?
千軍萬馬,須入九宮疆場,而後乃可高奏凱歌也。欲入奇門而識遁甲,豈有不從九宮立定根基之理?
一元:一元之數,萬物開泰
有兩種解釋:
(一)、指宇宙的開始和人在未出生前的混沌狀態。
先想乎一元之氣,具乎一物。執愛之以合彼之形,冥觀之以合彼之理,則眾存焉。春秋謂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以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
(二)、謂世運時會之數。三十年為一世,十二世為一運,三十運為一會,十二會為一元。仙
家引申此說,謂人能得一元者,可享長壽之運。
世有得之一元,便能艱苦寂寞,冥心練形,自然神凝形釋,骨肉都融。
兩儀:兩儀之數,混沌未開
兩儀,兩者二數也,二者均衡也,儀者“神”也,“神”者儀態萬千之謂,華夏古代哲學名詞。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指天地或陰陽。綜合曆代易學家的理論,兩儀總共有七種說法:天地、陰陽、奇偶、剛柔、玄黃、乾坤、春秋。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但是多數指的是陰陽的含義。這些說法雖然名稱不同,但是實質都是一樣的,都是指具有兩種對立性質並能化生出其他東西的事物或者事務的品格,他們都是從太極劃分出來的。
三才:三才之數,天地人和
三才為五格中天格、人格、地格的總稱。三才配置就是指“天格、人格、地格”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生克關係。
“三才”是華夏傳統哲學的一種宇宙模式,它把天、地,人看成是宇宙組成的三大要素,並作為一種分析框架應用到各個領域。
這三大要素的功能和本質,人們習慣用天時、地利、人力(或人和)這種通俗的語言來表述它。
四象:四象之數,待於生發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從卦形上看,就是在兩儀的陽爻上再分別生出來一陽或者一陰。這樣就形成了成為老陽(太陽)少陰。
在對立麵的陰爻再生出來一陰或者一陽,(成為老陰,或者太陰)和少陽。所謂的四象,就是象征著春夏秋冬,或者金木水火,或者東南西北都可以。
四象的實質就是說明著在陰陽的基礎上生出新的陰陽來,象征著陰陽的進一步變化。四象源於華夏星相學,指的是東方蒼龍(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古時人們將天上的星座分為二十八宿,由於不好記憶,便將其分為四部分,以一動物的形象代替,稱為四象。
“四象”作為方位,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前南後北,左東右西,四方宿名也。”
五行:五行之數,循環相生
五行是華夏的一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醫學和占卜方麵。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
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係統論。
從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到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再到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最後把五行賦予道德含義,認為木為仁,火為智,土為信,金為義,水為禮。
六合:六爻之數,發展變化
六合乃東、南、西、北、天和地,意指天下。六合是指地支相合,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六爻是華夏傳統預測方法的一種,往往和八字等同論,叫六爻基本是民間普及的叫法,它的別名還有“火珠林預測”、“納甲預測”等。
六爻所以叫六爻基本上是從形上叫來的。卦成後,它有六個爻位,由於動靜不同的原因,變化也就很多了。易有六十四卦,一卦有六爻。卦因為爻動又分主和變等,所以六爻的演化的繁複是不遜於八字的。
六爻成卦的方法也交多,在高手處更是隨意而為。如:金錢起卦,以蓍草起卦,聲音起卦,名字起卦,方位起卦等等,凡成有數,盡皆可為,依照成卦的顯示,從象理數占上入手,依爻與爻間的生克製化就能推算天地人間任何事物了。
七星:七政之數,吉星照耀
華夏分別把它們稱作: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道教稱北鬥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鬥七宮,即:天樞宮貪狼星君、天璿宮巨門星君、天璣宮祿存星君、天權宮文曲星君、玉衡宮廉貞星君、開陽宮武曲星君、搖光宮破軍星君,天樞、天璿、天璣、天權四星為魁,組成北鬥七星的“鬥”,柄狀三星分別使——玉衡、開陽、瑤光。季節不同,北鬥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盡相同。
因此,華夏人民就根據它的位置變化來確定季節:“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八卦:八卦之數,無窮無盡
八卦,亦稱“經卦”。《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用“一”和“--”符號,每卦由三爻組成;以“一”為陽,以“--”為陰。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注:因條件限製,不能完成名稱符號)《易經》六十四卦皆由八卦兩兩相重組成。
八卦起源於原始宗教的占卜。《易傳》作者認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每封又象征多種事物,並認為“乾”、“坤”兩卦在“八卦”中占特別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最初根源。
八卦圖有“先天”、“後天”之分,一般先天八卦圖為體,後天八卦圖為用。諸如天幹、地支、五行生克等配置,均以後天八卦圖作為背景參考。
先天八卦圖又稱伏羲八卦圖,以乾坤代表天地定位,形成中軸經線;以坎離代表水火為界,作為橫軸緯線,相對二卦陰陽爻相反,互成錯卦。
先天八卦數: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後天八卦圖又稱文王八卦圖,即震卦為起始點,位列正東。按順時針方向,依次為巽卦,東南;離卦,正南;坤卦,西南;兌卦,正西;乾卦,西北;坎卦,正北;艮卦,東北。如象征節氣,則震為春分,巽為立夏,離為夏至,坤為立秋,兌為秋分,乾為立冬,坎為冬至,艮為立春。後天八卦數: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兌七、艮八、離九。
九宮:大成之數,蘊涵凶險
九宮者,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奇門遁甲以之為地盤也。縱橫十五以布勢,二至還鄉之所依,九宮乃奇門式盤之根本也。上承八門九星,環繞八詐神君,列布三奇六儀,故九宮為後天奇門格局之承載體,為形為基,地承萬物而載天也。
九宮算,五行參數,猶如循環。
九宮者,即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
“九宮”之法用之多端。華夏有“九宮占”、“九宮術”、“九宮算”、“九宮八風”、“太一下行九宮”、“太一壇”等,是於占、術、算、醫、緯、建等方麵的應用。
“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於八卦日辰之間。曰天一,或曰太一。出入所遊,息於紫宮之內外。其星因以為名焉。故《星經》曰‘天一’、‘太一’。
主氣之神,行猶待也。四正四維,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宮。天一下行,猶天子出巡狩,省方嶽之事。每卒則複。太一下行八卦之宮,每四乃還於中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謂之九宮。
九宮之道,通天徹地,變化始終,凡性命之道、天人之理,無不盡涵其中。能識奇門九宮神韻,則知奇門之奇,實不離九宮之正;而奇門之神,亦於九宮尋常之形中而藏也。
遁甲之隱顯、奇儀之進退、星神之出沒、八門之開闔,無不本九宮而定也。昔大禹治水,布九宮以攝鬥,衍九疇之文,大水由是而治。三皇五帝治世,無不本乎九宮之法則,此奇門九宮之大用也。運籌帷幄,決勝千裏,莫非九宮之對奕?
千軍萬馬,須入九宮疆場,而後乃可高奏凱歌也。欲入奇門而識遁甲,豈有不從九宮立定根基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