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仙知道是弈仙和琴仙的到來,故並不詫異。
“竟陵子,你主張積極參戰,是不是收了截教好處,所以一心慫恿我們去送死?”弈仙天元嘖嘖的問,對茶仙還是有直接看法的。
“我說沒收任何好處,你會信嗎?”竟陵子撇了撇嘴問。
琴仙正音鄭重其事的道:“每位仙人修之不易,在有畏和無畏的麵前,總會自我選擇,讓他們自己拿主意,心甘情願的去戰鬥,可以嗎?”
竟陵子沉默了。
“難道不是勝者必強?或者說你一直都以為是強者必勝?”弈仙道。
不錯,如今仙魔兩方高手如雲,比自己強者不計其數,最後的勝利隻屬於強者是不用置疑的。
“天地之大,人心最小。我寧願站著活,不想躺著死。仰望天空,發現唯我與眾不同。”茶仙意不平的道。
“你心中有怒,不得不發。可殺人者,人恒而殺之,誅仙魔,魔死而仙存,這才是正理。正義在心中,裝蒼生者英雄,竟陵子,你想當英雄嗎?”琴仙問。
酒仙掃了眼茶仙,道:“六聖已出,大羅金仙無數,在三千魔神的麵前,都未必能占得便宜,區區神境卻不自量力,甘願像螞蟻般跳入這仙魔之戰的洪流中去作死,這自尋死路也就算了,為何你要拉別人赴湯蹈火,莫非是怕黃泉路上太寂寞,欲找他人做伴?”
“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竟陵子鬱悶道。
“眾仙芸芸,躁者惶惶,不可終日,你修仙是為了什麽?是三界蒼生,還是長生不老?不管如何,投身於仙魔之戰中都是不明智的,勢必將舍棄初衷,事與願違。”
琴仙道:“竟陵子,截教與你有緣,供你茗葉,可恩是恩,怨是怨,不能恩怨分明的人,怎可超凡脫俗,成為真正修身養性的‘茶仙’?”
竟陵子聽後,一陣唏噓,一陣歎息……
風泰和看著霧失樓台,對“元貞利亨”道:“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現在弄得一身是傷才幡然悔悟,迷途知返猶未晚,這也是有魔族的強大外力所致的結果。”
伶瑤仙子輕輕一笑,道:“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懂得天意,受益終生。何為天意,就是天道運行的法則,如果聖人再無休止的鬥下去,因果法則肯定會報應在身上的。”
南極仙翁道:“世界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偶然發生的事情。有因必有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宇宙中萬物之間的聯係,依遵因果法則。因果法則並不是道門的專利,事實上萬事萬物都受這天地根本定律的影響。正如師伯所言,‘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種善因必有善果,種惡因必有惡果。所以,要想有好的命運,就要多種善因。多說好話、多做好事、多發好的意念。”
利劍撇嘴道:“人的遭遇是由自己的心念來決定的。有什麽樣的心念,就會吸引與心念相應的境界。我知道人世間有許多父母喜歡擔心兒女,為兒女操心,並認為這是一種愛的表現。其實,擔心什麽,就會來什麽,擔心的事情往往也會出現。吸引力定律就是這樣的,認為天下美好,就吸引來美好;認為世界糟糕,就吸引來糟糕。為什麽會這樣呢?聖人已經認識到,天下其實是由能量組成的幻象;不同的能量波動頻率,就構成了千差萬別的世間萬象。一個人有什麽樣的心念,就會感召到與心念相一致的能量磁場,同質相吸引,這就是吸引力的法則。人的心念往往很多,心念之中強者勝,也就是說,最強的那個心念,首先會‘心想事成’。所以越擔心兒女受罪,兒女可能就真的受罪,越是強烈的擔心,就越像是一種詛咒。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要努力控製住自己的心念,使之專注於積極、善良、於人於己都有益的方麵,隻有這樣,才能招感到天地之中積極、善良的人、事、物,與之相應。如果一個人命運乖舛,首先要反省的是自己是不是有乖舛的心念,而不是更為糟糕的怨天尤人。”
“整個天地萬事萬物跟自己是同一個體的,這是世間的真相。越是深信這條法則,就越有靈感。越是抵觸這條法則,就越無明。”
“有的人忽然強烈的感覺到某件事情會發生,結果這件事情就真的發生了,這是巧合嗎?不是的。因為整個天地萬事萬物跟自己都是同一個體的,所以事情將要發生之前,一定都會有所感應。能夠感應得到的人,往往心胸開闊,知道萬事萬物為一體。而心胸狹隘、自以為是的人,因為自我封閉,往往很難感應得到。人一有感應,就會有對應。如果是好的感應,就順應它;如果是不好的感應,就要積極反省自己,到底是什麽樣的不良的心態而感召不善,隻要在結果沒有出現之前,往往通過修正自己的心態,也能將不良之感應化解掉。有成就的大格局的人,往往能體會到天地萬物的一體性,因而直覺靈感很強,故能趨利避害,成就一番成就。”
元貞說著,雖不是在辯解,但也及時的作出了應答。
“人們常常會有這樣的體驗,往往一件事情,在最放鬆、最不計較、最專注於當下的時候,往往會辦得最順利,而且是出乎意料的順利。這就是專注於當下的奇跡。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隻有當下才是真實的著手之處。積極調整好當下的心念,才是改善命運的唯一方法。”燃燈道。
亨通也道:“一個目標是否能達成,其中二成是努力,八成是心態。一件事情對人之生命的影響,其中二成的影響,立刻看得見;另外八成,往往要在後續的生命中,才能逐漸顯現。所以,耐心是很有必要的,一切法得成於忍。隻要方向正確、心念正確、就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你得到的,都是你應得的,都是你所作所為的‘應供’—應得的供養。我們得到的天地祝福,是與我們對天地的德行相適應的。奉獻了什麽,就得到什麽,而不是想得到什麽,就得到什麽。比如說一位凡人奉獻了愛,就得到愛;若奉獻了恨,就得到恨。如果奉獻了恨,卻妄想得到愛,那是不可能的。我們想得到,而沒有得到的東西,隻能說明我們命裏還沒有,要從自己的內在找原因。既然聯手四鬥一都徒勞無功,那就不該再執著於此了。”
貞吉康道:“應得法則是與利他法則密切相關的。有多利他,就有多應得。利於他人的,最後都是利於到自己了。就像太上道祖說的,‘以其不自私,故能成其私’。生命是在利他的過程中,經由付出的能量循環,而實現自身的最大價值的。所以說‘舍得’。越能舍,越能得。隻得不舍,能量就僵死在那裏。比如說,常常讓別人快樂的人,最終都是他自己也很快樂。常常讓別人痛苦的人,最後他自己最痛苦。常常供養布施的人,越布施越多。自己價值的最大化,才能有利益的最大化,而人生價值是在利他中體現的,我若不利仙道而去讓魔族得益,於我也是有害的。”
“竟陵子,你主張積極參戰,是不是收了截教好處,所以一心慫恿我們去送死?”弈仙天元嘖嘖的問,對茶仙還是有直接看法的。
“我說沒收任何好處,你會信嗎?”竟陵子撇了撇嘴問。
琴仙正音鄭重其事的道:“每位仙人修之不易,在有畏和無畏的麵前,總會自我選擇,讓他們自己拿主意,心甘情願的去戰鬥,可以嗎?”
竟陵子沉默了。
“難道不是勝者必強?或者說你一直都以為是強者必勝?”弈仙道。
不錯,如今仙魔兩方高手如雲,比自己強者不計其數,最後的勝利隻屬於強者是不用置疑的。
“天地之大,人心最小。我寧願站著活,不想躺著死。仰望天空,發現唯我與眾不同。”茶仙意不平的道。
“你心中有怒,不得不發。可殺人者,人恒而殺之,誅仙魔,魔死而仙存,這才是正理。正義在心中,裝蒼生者英雄,竟陵子,你想當英雄嗎?”琴仙問。
酒仙掃了眼茶仙,道:“六聖已出,大羅金仙無數,在三千魔神的麵前,都未必能占得便宜,區區神境卻不自量力,甘願像螞蟻般跳入這仙魔之戰的洪流中去作死,這自尋死路也就算了,為何你要拉別人赴湯蹈火,莫非是怕黃泉路上太寂寞,欲找他人做伴?”
“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竟陵子鬱悶道。
“眾仙芸芸,躁者惶惶,不可終日,你修仙是為了什麽?是三界蒼生,還是長生不老?不管如何,投身於仙魔之戰中都是不明智的,勢必將舍棄初衷,事與願違。”
琴仙道:“竟陵子,截教與你有緣,供你茗葉,可恩是恩,怨是怨,不能恩怨分明的人,怎可超凡脫俗,成為真正修身養性的‘茶仙’?”
竟陵子聽後,一陣唏噓,一陣歎息……
風泰和看著霧失樓台,對“元貞利亨”道:“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現在弄得一身是傷才幡然悔悟,迷途知返猶未晚,這也是有魔族的強大外力所致的結果。”
伶瑤仙子輕輕一笑,道:“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懂得天意,受益終生。何為天意,就是天道運行的法則,如果聖人再無休止的鬥下去,因果法則肯定會報應在身上的。”
南極仙翁道:“世界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偶然發生的事情。有因必有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宇宙中萬物之間的聯係,依遵因果法則。因果法則並不是道門的專利,事實上萬事萬物都受這天地根本定律的影響。正如師伯所言,‘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種善因必有善果,種惡因必有惡果。所以,要想有好的命運,就要多種善因。多說好話、多做好事、多發好的意念。”
利劍撇嘴道:“人的遭遇是由自己的心念來決定的。有什麽樣的心念,就會吸引與心念相應的境界。我知道人世間有許多父母喜歡擔心兒女,為兒女操心,並認為這是一種愛的表現。其實,擔心什麽,就會來什麽,擔心的事情往往也會出現。吸引力定律就是這樣的,認為天下美好,就吸引來美好;認為世界糟糕,就吸引來糟糕。為什麽會這樣呢?聖人已經認識到,天下其實是由能量組成的幻象;不同的能量波動頻率,就構成了千差萬別的世間萬象。一個人有什麽樣的心念,就會感召到與心念相一致的能量磁場,同質相吸引,這就是吸引力的法則。人的心念往往很多,心念之中強者勝,也就是說,最強的那個心念,首先會‘心想事成’。所以越擔心兒女受罪,兒女可能就真的受罪,越是強烈的擔心,就越像是一種詛咒。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要努力控製住自己的心念,使之專注於積極、善良、於人於己都有益的方麵,隻有這樣,才能招感到天地之中積極、善良的人、事、物,與之相應。如果一個人命運乖舛,首先要反省的是自己是不是有乖舛的心念,而不是更為糟糕的怨天尤人。”
“整個天地萬事萬物跟自己是同一個體的,這是世間的真相。越是深信這條法則,就越有靈感。越是抵觸這條法則,就越無明。”
“有的人忽然強烈的感覺到某件事情會發生,結果這件事情就真的發生了,這是巧合嗎?不是的。因為整個天地萬事萬物跟自己都是同一個體的,所以事情將要發生之前,一定都會有所感應。能夠感應得到的人,往往心胸開闊,知道萬事萬物為一體。而心胸狹隘、自以為是的人,因為自我封閉,往往很難感應得到。人一有感應,就會有對應。如果是好的感應,就順應它;如果是不好的感應,就要積極反省自己,到底是什麽樣的不良的心態而感召不善,隻要在結果沒有出現之前,往往通過修正自己的心態,也能將不良之感應化解掉。有成就的大格局的人,往往能體會到天地萬物的一體性,因而直覺靈感很強,故能趨利避害,成就一番成就。”
元貞說著,雖不是在辯解,但也及時的作出了應答。
“人們常常會有這樣的體驗,往往一件事情,在最放鬆、最不計較、最專注於當下的時候,往往會辦得最順利,而且是出乎意料的順利。這就是專注於當下的奇跡。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隻有當下才是真實的著手之處。積極調整好當下的心念,才是改善命運的唯一方法。”燃燈道。
亨通也道:“一個目標是否能達成,其中二成是努力,八成是心態。一件事情對人之生命的影響,其中二成的影響,立刻看得見;另外八成,往往要在後續的生命中,才能逐漸顯現。所以,耐心是很有必要的,一切法得成於忍。隻要方向正確、心念正確、就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你得到的,都是你應得的,都是你所作所為的‘應供’—應得的供養。我們得到的天地祝福,是與我們對天地的德行相適應的。奉獻了什麽,就得到什麽,而不是想得到什麽,就得到什麽。比如說一位凡人奉獻了愛,就得到愛;若奉獻了恨,就得到恨。如果奉獻了恨,卻妄想得到愛,那是不可能的。我們想得到,而沒有得到的東西,隻能說明我們命裏還沒有,要從自己的內在找原因。既然聯手四鬥一都徒勞無功,那就不該再執著於此了。”
貞吉康道:“應得法則是與利他法則密切相關的。有多利他,就有多應得。利於他人的,最後都是利於到自己了。就像太上道祖說的,‘以其不自私,故能成其私’。生命是在利他的過程中,經由付出的能量循環,而實現自身的最大價值的。所以說‘舍得’。越能舍,越能得。隻得不舍,能量就僵死在那裏。比如說,常常讓別人快樂的人,最終都是他自己也很快樂。常常讓別人痛苦的人,最後他自己最痛苦。常常供養布施的人,越布施越多。自己價值的最大化,才能有利益的最大化,而人生價值是在利他中體現的,我若不利仙道而去讓魔族得益,於我也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