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是華夏的樂器。


    古簡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舜定琴為五弦,可見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古琴有標誌音律的十三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屬於八音中的絲。


    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


    古琴被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


    眾器之中,琴德最優。


    琴不僅僅是一種樂器,更是文人雅士以琴修身養性,乃至以琴靜心悟道的一種精神生活方式。


    古簡記載琴的創製與華夏文明之初的帝王有關,“伏羲作琴,一弦,長七尺二寸。”


    “神農之琴,以純絲做弦,刻桐木為琴。至五帝時,始改為八尺六寸。虞舜改為五弦。”


    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也盛興於民間。


    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七個。


    古琴的聲音是非常獨特的,一般人聽琴樂能感到古琴的安靜悠遠。


    “靜”可以說是琴音的最大特點,琴音也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


    這裏的“靜”還有兩層意義,一是撫琴需要安靜的環境,二是撫琴更需安靜的心境。


    古琴的三種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靜。


    散音鬆沉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思;其泛音則如天籟,有一種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則非常豐富,手指下的吟猱餘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可以對話,時如人心之緒,縹緲多變。


    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則同大地,稱為天地人三籟。


    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籟,可以狀人情之思,也可以達天地宇宙之理。


    在古琴音樂三音交錯、變幻無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萬壑鬆風、水光雲影、蟲鳴鳥語及人情複雜之思和宗教哲學之理,盡能蘊涵表達,故有“昔聖人之作琴也,天地萬物之聲皆在乎其中矣”之說。


    古琴具有最優異的品德,最適宜君子作為修養之具。


    琴音的鬆沉曠遠,能讓人雪躁靜心,感到和平泰然的氣象,體驗內心的祥和喜樂;琴樂的潔淨精微,能讓人感發心誌、瀉泄幽情,化導不平之氣、升華心靈意境。


    歸根結底,就是以琴中的“含至德之和平”來養成君子“中和”的品德、達成“樂教”的目的。


    尤其是道門“大音希聲”、“至樂無樂”的思想,在古琴中能得到最好的體現。


    琴音的低緩悠遠、縹緲入無,讓人由撫琴聽琴而進入一咱超乎音響之上的“無聲之樂”的意境,體驗到“希聲”“至靜之極”的境界;聖人將這種虛靜的、通乎天地萬物的境界稱為“天樂”,“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乃是一種天人相和、無言而心悅、超乎音響感受之上的精神境界。


    古琴演奏時,將琴置於桌上,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


    古琴技法甚多,古時有超過一千種,如右手的抹、挑、勾、剔、打、摘、擘、托,即“右手八*******、撥、剌、撮、鎖、如一、滾、拂、雙彈等,左手的上、下、進複、退複、吟、猱、罨、跪指、掏起、帶起、爪起、撞、牽、全扶、半扶、齪、間勾、轉指、索鈴等。


    古琴的右手彈弦亦有手指之別與指背甲彈與指麵肉彈之別。


    右手的彈弦是由大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承擔的。


    一般說來,大指與中指力度較強,食指與無名指較弱。


    小指是古琴中的禁指,隻用其餘四指彈奏,這四指的彈弦又各分指背甲彈和指麵肉彈兩種。


    前者音色比較輕、薄、亮,後者音色比較重、厚、實。


    以指甲肉別之,輕而清者,挑摘是也;輕而濁者,抹打是也。


    重而清者,剔劈是也;重而濁者,勾托是也。


    外弦一二欲輕則用打摘,欲重則用勾剔;內弦六七欲輕則用抹挑,欲重則用劈托;中弦三四五欲輕則用抹挑,欲重則用勾剔。


    抹挑勾剔以取正聲,打摘劈托以取應聲,各從其下指之便也。


    古琴的演奏以左手按弦取音,以右手彈弦出音。


    左手按弦之指的不同和手指按弦部位的不同均可造成音色的差異。


    左手按弦除偶用中指與食指外,最常用的是名指與大指;其按弦的部位亦有肉按與甲肉相半之按兩種。


    一般說來,名指按弦其音溫厚穩實,大指則清脆明亮;肉按者溫厚穩實,甲肉相半者則清脆明亮。


    就右手的彈弦來說,其強弱變化的幅度十分寬廣。


    由於古琴有效弦長,振幅廣闊,故同樣一種彈弦技法,可以彈出極輕柔飄忽的音,同時也可以彈出非常沉重剛烈的音,這全憑演奏者使用的力度如何。


    實際上,古琴彈弦的四指本身也是有著力度差別的。


    一般說來,大指的托、劈和中指的剔、勾尤見力度,而食指與名指則相對地要柔弱一些。


    四指中,用肉彈與用甲彈效果又有不同。


    肉彈所出的音線較粗,甲彈則較細;如果用力相等,那麽較粗者體積大,單位壓強小,故以強度勝;較細者體積小,壓強大,故以力度勝。


    古琴演奏時可以根據出音力度的需要而選擇適當的彈弦技法,其選擇的餘地相當大。


    左手按弦技法也會對力度造成影響。


    首先,按弦部位的不同和技法的差異可以造成力度的變化。


    若就按弦手指而言,則有大指與名、中指之區別:用大指則明亮有力,其音線細而光滑;名、中指則柔和溫潤,音線較為粗、鬆。


    若就按弦部位而言,則有肉按與甲肉相半之按的區別:甲肉相半者明亮有力,其音線細而光滑;肉按者柔和溫潤,音線較為粗、鬆。


    音線細而光滑者,其質感密,其力度強;音線粗、鬆者,其質感疏,其力度弱。


    何粗何細,何強何弱,演奏時也可以根據音樂表現的力度要求來選擇適當的按弦技法。


    古琴發音的張力除了來自左右手的技法與使用的力量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左手運指的速度。


    一般來說,速度越快便越見力度,反之,則越是鬆弛。


    但是,更重要的還取決於速度的變化狀態。


    左手在使用綽、注等技法時,其運指通常是非勻速的,即變速的,它們或者呈減速度狀態,或者呈加速度狀態。


    勻速運動所形成的軌跡是直線的,而減速運動和加速運動則是拋物線或反拋物線的。


    直線形不成張力,隻有拋物線才是富有張力的線條。不同的是,拋物線的軌跡是由緊張趨於鬆弛,而反拋物線的軌跡則是由鬆弛趨於緊張。


    趨於緊張者剛健有力度,趨於鬆弛者則平穩、舒展。


    效果不同,但都是富有張力的音線。


    古琴在以綽、注方式出音時所形成的軌跡大部分正是拋物線或反拋物線的,因而極富張力。


    古琴調式有三十五種,按五聲音階定弦,正調音域有四個八度零一個大二度。


    在彈弦樂器中,古琴是一種較獨特的樂器,琴麵為指板,沒有柱和品。


    演奏時,將琴橫置於桌上,右手投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標記,不限定在十三個徽位上,很多的音是在徽與徽之間,音準上要求極為嚴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至尊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昭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昭之並收藏至尊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