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行著各等酒肆、集市陡然增多,然後阿史那瑕手往前行人熙攘處一指道:“前麵便是天津橋。天津橋下駐銀河,萬國千帆曉月泊,這裏便是曉月駐留之所,隻可惜萬國來朝的氣象再也沒有了。”說著徑直前行。李岩跟上前來,去發現除卻天津橋外,還有北黃道,南星津,三橋直通,中間以巨大橋墩連接,橋下銀河上各色舟船絡繹不絕,實是不敢想象全盛時期該是何種景象。
風起處,卷起道旁零落花瓣,輕輕灑了下來,落在阿史那瑕瑩白如玉的手掌上,她看著掌中落花,輕輕歎道:“你看這繁花,有的有枝可依,有的隻能零落成泥。也許風起了,便是她們命運的轉折。”手掌一揚,看著落花隨流水飄零而去,滿麵落寞之色,輕吟道:“落拓東風不藉春,吹開吹謝兩何因;當時曾見笑筵主,今日自為行路塵。”李岩看著她側臉,不由得癡了。
阿史那瑕忽地展顏一笑,向李岩道:“故地重遊,一時感歎風月無情,青崖見笑了。”一麵前行走上天津橋,轉首又指著橋兩側四座酒樓道:“起始天津橋以鐵索攬舟而建,這四棟酒樓便是固定鐵索之用,橋可開合,容舟船通過,設計者也是巧奪天工,隻是後來毀於戰火之中。我們如今看到的卻是新建的了。你說這無休止的爭鬥到底是好還是壞?”
李岩道:“若是朝廷已為汙濁侵蝕,天下間民不聊生,以一場戰爭來洗清汙濁便如何;若為一己私利,妄起刀兵,殺生無數,那又如何?也許除了要看戰爭的初衷,還要看戰爭造成的後果。這些大道理我是不懂的,我隻是覺得,便如翠屏一般,受了天大的冤屈,她心中一定想要雪清這些冤屈,我們碰到了,便去幫了她一把;若是世上有很多如她一樣的受了冤屈的人,都為了雪清冤屈,那是不是便要一場戰爭來滌蕩醜惡。也有些人,會看到這些人的冤屈,但不是為了幫他們,而是為了利用他們的憤怒,來達成自己的目的,於是發起了戰爭……如果有人,或者有秩序規矩可以保護這些善良的人,或者不那麽善良但是也不作惡的人,讓他們不至於有太多的冤屈,也許就不會有戰爭了吧。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說什麽,就是想到什麽就說了出來,也不知道對不對……”
一路行來,基本都是阿史那瑕在說,李岩在聽,隨口一問,本也沒指望他能回答。此刻聽他說來,雖然有些含混不清,卻也自成道理,不由對他刮目相看。其實她對這樣的充滿著正義感的少年並沒有太多的肯定,總覺得也許是太年輕,經曆太少世事的緣故,待得曆盡滄桑,隻怕也會覺得今是而昨非,又有誰能不泯初心。
沉默了片刻,她道:“還有一些人,他們為了獲得自己沒有的,但原本也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也會發起戰爭的。”說到這裏,她抬手指著前方一根高達十丈的銅柱道:“看,那便是天樞遺柱。據說天樞是一根高達數十丈的銅柱,早期唐王朝內部有一場政變,後來就有了天樞。再後來唐皇重又奪權,便毀了天樞,剩餘未被銷毀的一段的留作後世之警,也有十丈高低呢。”李岩遠遠望去,那是一根上部明顯程斷痕的銅柱位於端門外極大的廣場上上,其徑竟有丈許,甚是巨大宏偉。此刻李岩剛跨過天津橋,從他位置看去,天樞上插有一根棒狀物,竟似一柄鐵槍隻餘尾部,留在外麵約有四尺長短,鵝卵粗細,看起來甚是怪異。
阿史那瑕道:“九天鳳語鑄冰弦,北邙虎嘯扼燕然;英雄不言封侯事,亢龍泣血戰黃泉。這四句話你聽過麽?”李岩感覺很是耳熟,突地憶起當初李湛、楊嵐求見於九音,於九音看到那張狀若火鳳般的長弓時說過這句,當下便道:“前些年聽師父提過,但是不知是何意。”
阿史那瑕點點頭,引著他上了道邊一棟酒樓,選了麵向北側天樞的座位,隨手點了酒菜,才接著道:“前朝起兵之時,太宗選精銳千餘,黑衣玄甲,馬匹具裝,以為重騎,每逢衝陣,太宗自引之為前鋒,尋機進擊,無往而不利。無論是爭霸天下的敵手,還是我草原突厥精銳,見之無不膽寒,在各場戰役均有建樹。因其為天子親軍,一直未曾獨立成軍。到得龍朔二年,中宗取府兵精銳越騎、步射置羽林軍,便將這支天子親軍編了進去,從此這支軍隊便不再走上戰場,而是成為了禁軍,宿衛宮禁。再到後來,改羽林軍為龍武軍,置左右龍武大將軍,官居二品,這支軍隊徹底成了皇親國戚、朝廷大員子弟鍍金之所。”
李岩正迷茫她為何突然提起前朝的軍隊,阿史那瑕接著道:“但依然有人繼承了那支縱橫天下的無敵雄師的傳統,想著有一天能重新走上戰場。這一代裏,左龍武大將軍楊燁就是代表,隨著前朝實力衰弱,草原各部強力崛起,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帶領這支軍隊,像前輩一樣平定天下,勒石燕然。”
李岩見他提到楊燁,知道重點來了,便仔細傾聽。
阿史那瑕續道:“隻是他始終沒有等到。即便是北燕協同宇文信起兵叛唐,他再三上書請求領軍平亂,唐皇卻隻是安排他宿衛宮禁。待得他終於等到了屬於自己的戰鬥時,卻是大唐的滅國之戰,也是他的最後一戰,那是我親眼見到的。”
李岩不禁疑惑,她曾說過自己幼時來過天都,之後便有宇文信叛亂,身為大唐公主的母親遇害,怎麽又回到了天都,見到楊燁的最後一戰。
阿史那瑕卻道:“我之前跟你說過,我母親是父汗殺死的。之後父汗就一直把我帶在身邊,出戰時便將我係在胸前甲胄之內,隻是怕有人要乘機殺害我。那次父汗便在此處,我就坐在他身前的馬上。當時燕皇見大勢已定,便行軍太原,這裏卻是宇文信親自壓陣。我當時也不知道他們在等待什麽,隻是見有哨歎不斷來報,大意是誰誰誰又被楊燁殺了,攻不進乾元殿之類的,宇文信便臉色越來越難看。再到後來,好像後麵起了火,後來我才知道,唐皇於乾元殿自焚殉國了。嗯,乾元殿現今重修,改名叫做乾陽殿了。然後我就見到濃煙滾滾中一人一騎站在了端門口,身著玄甲,手持長槍,全身上下都是血跡。那便是他,楊燁出來了。”
阿史那瑕頓了頓,接著說道:“周邊很多人也都這麽喊。這時候宇文信的弟弟宇文義,也就是宇文信欽封的天下兵馬大元帥上前勸降,說是願意讓楊燁在軍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隻是話未說完,楊燁隻一槍就將宇文義刺於馬下,當場就死了。我覺得當時好像整個端門之前,瞬間就靜了下來。那時兩人之間至少有十丈距離,宇文義不敢妄稱宗師,也是天下間有名的高手,曾在江湖上曆經二百餘戰未有一敗,然後楊燁隻出一槍就殺死了他。之後宇文信大罵楊燁不識抬舉,便命人上前圍攻,其中多有西域武林中一等一的高手,此刻專程來刺殺楊燁的;另外還有中原武林的一些高手,如連無心、常自在等。我當時也不懂得武功,便覺得那時的楊燁便如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一般,要將這個世界,連同他自己都焚燒殆盡。”
李岩心想,也許便是“破軍槍法”中那一路“侵略如火”了,隻是感覺哪裏不太對勁。
阿史那瑕似已陷入回憶中,不知是在向李岩還是在向自己訴說:“起初他騎在自己的那匹馬上,槍法簡單直接,但是暴烈淩厲異常,任是對手高手如雲,卻也困不住他。被他瞅到機會,憑借馬力,回馬一槍便取了性命。逼得宇文信下令弓箭射殺,卻被他連珠箭發,射倒好幾人,連宇文信的大旗都被他射倒了。隻是被圍攻得緊,馬匹先死了,他便下馬步戰,即便如此,手下也鮮有一合之敵。後來宇文信身邊有人說道,楊燁這是在使用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戰法,此刻全身內力運到極致,逆轉龍虎,舍天道取人道,完全不顧後果,是以展現出超出常時的實力,求死之心昭然。宇文信道,還請國師出手擊殺此人。原來那人便是北燕國師,號稱‘北武林第一’的趙重霄。趙重霄歎了口氣,便加入戰團參與圍攻,楊燁壓力大增,轉眼就添了好幾處新傷。”
聽到這裏,李岩“啊”了一聲,他雖知楊燁最終必然無幸,但依然覺得一陣難過。阿史那瑕接著說道:“那個層次的戰鬥,我是不明白的。隻是後來楊燁的槍法越來越暴烈,一絲的守意也沒有,對手或死或傷也越來越多,但他身上的傷也越來越多,長槍槍纓掠過之處,全是灑下來的一圈一圈的血跡。再後來,趙重霄也被他一槍傷到臂膀,但他也挨了趙重霄重重一擊,若非以槍支撐,隻怕站也站不起來了。便在這時,那個號稱江東拳法第一的常自在繞在他身後,重重一拳擊在他後心,那一拳的勁力,連他胸前的護心鏡都被震碎了,連無心也趁機在楊燁背後斬了一刀。他卻退也不退,轉身一槍,便貫穿了常自在的身體,硬生生的將他釘在了天樞上。常自在本以為立了大功,還沒來得及欣喜,直接就死了。楊燁已是強弩之末,伸手去拔釘在天樞上的長槍,拔了幾下也沒拔下來,便回頭對宇文信笑道,二十載內,我這柄槍由我的後人來取,你看怎樣?宇文信應了。他又對趙重霄說,你說我們武功誰高誰低。趙重霄說,尋常情況下半斤八兩,你有弓在手我不如你,你在馬上我不如你,死鬥之下我不如你,若是十年之後對決或是我強或是我死。楊燁點了點頭,轉身撫著插在天樞中的長槍,歎道,槍啊槍,你沒辜負我,我卻辜負了你。話說完,潛運內力,便將自己炸作了一團血粉。”
李岩沒料到楊燁竟是這樣的結局,不由得黯然神傷,又瞬間明了,楊嵐口中的二十年之約便源於此。阿史那瑕又道:“據後來統計,那一天戰死的稱得上一流的高手多達三十四人,受傷的倒不多,基本上當場都死了。我的師父,軋犖山大祭司便是在那一場戰鬥中被楊燁所傷,十幾年了都未完全康複,不然以他的威能,我們部落之中也不會有叛亂了。我後來問過大祭司,以楊燁的實力,他完全能夠留下有用之身,別做良圖,又何必死守宮門,屍骨無存。你可知道麽?”
李岩沉吟半晌,方道:“我師父說過,楊將軍是個很奇特的人,他並非愚忠之輩,隻是他肩上也承擔著這個王朝僅有的榮光。守衛王朝,守衛祖輩的榮光,那便是他的道。即便他對朝堂上下各種情勢並不滿意,但這個國亡了,他以性命相守的東西沒了,那便豁出命去,來了一場殉道之戰。再者,他纏鬥甚久,殺傷眾多,以一己之身,吸引眾多目光,給予他人逃離的機會,這才有了流光一脈。以身殉國,這是他忠於自己的道;留待後生,這是他忠於自己的義。道義兩全之人,真是教人敬仰。這樣的國,還有楊燁這樣的人以命相守,以命相殉,一日餘勢不盡,來日必生波瀾。”說著遙遙對天樞楊燁兵解之處施了一禮。
阿史那瑕道:“是啊,大祭司跟你說的也差不了多少。咱們說了這麽多,還沒有幫你解答疑問呢。九天鳳語鑄冰弦,說的是‘鳳鳴’弓,此弓狀若鳳鳴,一旦開合引箭而發,呈鳳鳴之聲,是以得名;北邙虎嘯扼燕然,便是指的‘虎嘯’槍,此槍曾隨前朝太宗皇帝東征西討,威震邊陲,又因太宗曾在北邙開府建牙,以是稱之;亢龍泣血戰黃泉,便是指的這柄‘黃龍泣血’槍,槍柄篆刻龍紋,龍口銜槍鋒,逢戰見血,如黃龍泣血一般,因此得名。傳說起兵之初,太宗得天外隕鐵,請能工巧匠鑄三件神兵,賜驍將憑之縱橫四海,平定天下。到得這一代,‘黃龍泣血’為楊燁所有,此刻刺入天樞,楊燁曾言廿載之內後人自會來取;‘虎嘯’為楊燁的師弟薛炎所有,據說隨之隱於流光;‘鳳鳴’歸楊燁夫人韓氏,傳說韓氏東歸途中傷重不治,此弓應當也在流光。”其實到得此刻,李岩已經見過了三件神兵,“鳳鳴”在任俠居見過一次,“虎嘯”卻是楊嵐傳自己槍法時使過的,至於“黃龍泣血”至少有一半貫入天樞,未窺全豹。李岩忽地產生一種衝動,要將“黃龍泣血”拔出來一觀的衝動。
阿史那瑕看了看他,輕聲道:“別輕舉妄動。宇文信親自頒下的命令,‘不得命令,靠近天樞三丈者死’。前朝這裏最是熱鬧,現在偌大的天樞廣場幾無遊人,這周邊不知隱匿著多少朝廷高手,還有強弓硬弩伺候,你若敢靠近,隻怕不等這些高手出手,弓弩手就將你射成了刺蝟。”李岩憑高遠眺,發現天樞孤零零第矗立在廣場正中,若是想在無人發覺的情況下潛到就近,神不知鬼不覺取走“黃龍泣血”,隻怕難如登天。據於九音說離二十年之約到期大概隻有三年左右時間了,這麽多年來宇文信一直擔心流光城餘孽,隻是苦無機會,如今明擺著送上門的良機,剩下的這些時日,天樞周圍必然是龍潭虎穴,不由得替楊嵐暗暗擔心。
之後阿史那瑕與李岩一邊飲酒一邊聊了些天都的風土人情,她雖在西北苦寒之地長大,但博聞強記,又憑借幼時對天都的印象,說到種種景致,讓李岩有身臨其境之感。過不多時,阿史那瑕見天色不早,著人會了鈔,想必崒幹已在四方館安排妥當,便帶眾人返回。
正在這時,侍者前來提醒大夥莫要遺漏物品,趁機在李岩臂上一碰,順手將一個東西塞在他手中。李岩感受一下,約莫是個紙團,他見侍者頭也不回去了,便將紙團放入囊中,跟阿史那瑕返回館驛不提。
前朝國力昌盛之時,西域諸國以拜見聖主為榮,然宇文信開國以來,受製於北燕,西域諸國及草原部落地位陡升,相應接待外邦來客的四方館更加謹小慎微。如今聞得突厥公主駕臨,早有通事舍人知會了四方館主事之人太仆卿蘇憲。蘇憲得到消息,立刻放下手中正處理的幾件要事,忙不迭趕到四方館,一麵叮囑從人好生款待前來通秉的眾突厥武士,又著人翻閱典籍,請教宿老,查詢如同突厥這般部族應以如何規格接待公主。由於前朝王公大臣大多逃亡南方,少數殉國而死,且十餘年來少有外邦覲見楚皇,直忙得雞飛狗跳。好容易議定規程,便率眾人候於門外。
四方館本就離定鼎門不遠,是人來人往之處,且大多數都是十年之內新從別處遷來之人,第一次見到四方館門口的排場,便都駐足圍觀。蘇憲不由得暗自得意,今有突厥公主來朝天子,天子聞訊必然欣喜,自己未必沒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機會。誰知從午時到日頭漸西,也沒見人來,周邊觀眾早就不耐煩了,已經換了好幾茬。好在天都人多,仍有不少人在觀禮。蘇憲身為從一品大員,除了大朝會,哪裏受過這個苦,也不由得不耐煩起來。
正在這時,前麵有人喊道“來了來了”。蘇憲大喜,手一揮,周邊等候已久的樂師便演奏起來。蘇憲本來滿臉堆歡,聽著聽著臉色都變了。一般迎賓本應演奏《傾杯樂》、《迎賓樂》之類的,但樂師演奏的調調中透出一股哀傷之意。原來近些年來四方館門庭冷落,各主事都沒有油水可撈,便盤剝屬下,眾樂師出於生計,多有幫人喪葬時奏樂營生,此時早養成習慣,歡快迎賓樂曲中夾著幾許哀傷,說不出的怪異。蘇憲此時恨得咬牙切齒,暗自發誓回頭定要好生處理這般廢物,臉上卻隻能掛著笑容,指望突厥公主不致發覺。
風起處,卷起道旁零落花瓣,輕輕灑了下來,落在阿史那瑕瑩白如玉的手掌上,她看著掌中落花,輕輕歎道:“你看這繁花,有的有枝可依,有的隻能零落成泥。也許風起了,便是她們命運的轉折。”手掌一揚,看著落花隨流水飄零而去,滿麵落寞之色,輕吟道:“落拓東風不藉春,吹開吹謝兩何因;當時曾見笑筵主,今日自為行路塵。”李岩看著她側臉,不由得癡了。
阿史那瑕忽地展顏一笑,向李岩道:“故地重遊,一時感歎風月無情,青崖見笑了。”一麵前行走上天津橋,轉首又指著橋兩側四座酒樓道:“起始天津橋以鐵索攬舟而建,這四棟酒樓便是固定鐵索之用,橋可開合,容舟船通過,設計者也是巧奪天工,隻是後來毀於戰火之中。我們如今看到的卻是新建的了。你說這無休止的爭鬥到底是好還是壞?”
李岩道:“若是朝廷已為汙濁侵蝕,天下間民不聊生,以一場戰爭來洗清汙濁便如何;若為一己私利,妄起刀兵,殺生無數,那又如何?也許除了要看戰爭的初衷,還要看戰爭造成的後果。這些大道理我是不懂的,我隻是覺得,便如翠屏一般,受了天大的冤屈,她心中一定想要雪清這些冤屈,我們碰到了,便去幫了她一把;若是世上有很多如她一樣的受了冤屈的人,都為了雪清冤屈,那是不是便要一場戰爭來滌蕩醜惡。也有些人,會看到這些人的冤屈,但不是為了幫他們,而是為了利用他們的憤怒,來達成自己的目的,於是發起了戰爭……如果有人,或者有秩序規矩可以保護這些善良的人,或者不那麽善良但是也不作惡的人,讓他們不至於有太多的冤屈,也許就不會有戰爭了吧。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說什麽,就是想到什麽就說了出來,也不知道對不對……”
一路行來,基本都是阿史那瑕在說,李岩在聽,隨口一問,本也沒指望他能回答。此刻聽他說來,雖然有些含混不清,卻也自成道理,不由對他刮目相看。其實她對這樣的充滿著正義感的少年並沒有太多的肯定,總覺得也許是太年輕,經曆太少世事的緣故,待得曆盡滄桑,隻怕也會覺得今是而昨非,又有誰能不泯初心。
沉默了片刻,她道:“還有一些人,他們為了獲得自己沒有的,但原本也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也會發起戰爭的。”說到這裏,她抬手指著前方一根高達十丈的銅柱道:“看,那便是天樞遺柱。據說天樞是一根高達數十丈的銅柱,早期唐王朝內部有一場政變,後來就有了天樞。再後來唐皇重又奪權,便毀了天樞,剩餘未被銷毀的一段的留作後世之警,也有十丈高低呢。”李岩遠遠望去,那是一根上部明顯程斷痕的銅柱位於端門外極大的廣場上上,其徑竟有丈許,甚是巨大宏偉。此刻李岩剛跨過天津橋,從他位置看去,天樞上插有一根棒狀物,竟似一柄鐵槍隻餘尾部,留在外麵約有四尺長短,鵝卵粗細,看起來甚是怪異。
阿史那瑕道:“九天鳳語鑄冰弦,北邙虎嘯扼燕然;英雄不言封侯事,亢龍泣血戰黃泉。這四句話你聽過麽?”李岩感覺很是耳熟,突地憶起當初李湛、楊嵐求見於九音,於九音看到那張狀若火鳳般的長弓時說過這句,當下便道:“前些年聽師父提過,但是不知是何意。”
阿史那瑕點點頭,引著他上了道邊一棟酒樓,選了麵向北側天樞的座位,隨手點了酒菜,才接著道:“前朝起兵之時,太宗選精銳千餘,黑衣玄甲,馬匹具裝,以為重騎,每逢衝陣,太宗自引之為前鋒,尋機進擊,無往而不利。無論是爭霸天下的敵手,還是我草原突厥精銳,見之無不膽寒,在各場戰役均有建樹。因其為天子親軍,一直未曾獨立成軍。到得龍朔二年,中宗取府兵精銳越騎、步射置羽林軍,便將這支天子親軍編了進去,從此這支軍隊便不再走上戰場,而是成為了禁軍,宿衛宮禁。再到後來,改羽林軍為龍武軍,置左右龍武大將軍,官居二品,這支軍隊徹底成了皇親國戚、朝廷大員子弟鍍金之所。”
李岩正迷茫她為何突然提起前朝的軍隊,阿史那瑕接著道:“但依然有人繼承了那支縱橫天下的無敵雄師的傳統,想著有一天能重新走上戰場。這一代裏,左龍武大將軍楊燁就是代表,隨著前朝實力衰弱,草原各部強力崛起,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帶領這支軍隊,像前輩一樣平定天下,勒石燕然。”
李岩見他提到楊燁,知道重點來了,便仔細傾聽。
阿史那瑕續道:“隻是他始終沒有等到。即便是北燕協同宇文信起兵叛唐,他再三上書請求領軍平亂,唐皇卻隻是安排他宿衛宮禁。待得他終於等到了屬於自己的戰鬥時,卻是大唐的滅國之戰,也是他的最後一戰,那是我親眼見到的。”
李岩不禁疑惑,她曾說過自己幼時來過天都,之後便有宇文信叛亂,身為大唐公主的母親遇害,怎麽又回到了天都,見到楊燁的最後一戰。
阿史那瑕卻道:“我之前跟你說過,我母親是父汗殺死的。之後父汗就一直把我帶在身邊,出戰時便將我係在胸前甲胄之內,隻是怕有人要乘機殺害我。那次父汗便在此處,我就坐在他身前的馬上。當時燕皇見大勢已定,便行軍太原,這裏卻是宇文信親自壓陣。我當時也不知道他們在等待什麽,隻是見有哨歎不斷來報,大意是誰誰誰又被楊燁殺了,攻不進乾元殿之類的,宇文信便臉色越來越難看。再到後來,好像後麵起了火,後來我才知道,唐皇於乾元殿自焚殉國了。嗯,乾元殿現今重修,改名叫做乾陽殿了。然後我就見到濃煙滾滾中一人一騎站在了端門口,身著玄甲,手持長槍,全身上下都是血跡。那便是他,楊燁出來了。”
阿史那瑕頓了頓,接著說道:“周邊很多人也都這麽喊。這時候宇文信的弟弟宇文義,也就是宇文信欽封的天下兵馬大元帥上前勸降,說是願意讓楊燁在軍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隻是話未說完,楊燁隻一槍就將宇文義刺於馬下,當場就死了。我覺得當時好像整個端門之前,瞬間就靜了下來。那時兩人之間至少有十丈距離,宇文義不敢妄稱宗師,也是天下間有名的高手,曾在江湖上曆經二百餘戰未有一敗,然後楊燁隻出一槍就殺死了他。之後宇文信大罵楊燁不識抬舉,便命人上前圍攻,其中多有西域武林中一等一的高手,此刻專程來刺殺楊燁的;另外還有中原武林的一些高手,如連無心、常自在等。我當時也不懂得武功,便覺得那時的楊燁便如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一般,要將這個世界,連同他自己都焚燒殆盡。”
李岩心想,也許便是“破軍槍法”中那一路“侵略如火”了,隻是感覺哪裏不太對勁。
阿史那瑕似已陷入回憶中,不知是在向李岩還是在向自己訴說:“起初他騎在自己的那匹馬上,槍法簡單直接,但是暴烈淩厲異常,任是對手高手如雲,卻也困不住他。被他瞅到機會,憑借馬力,回馬一槍便取了性命。逼得宇文信下令弓箭射殺,卻被他連珠箭發,射倒好幾人,連宇文信的大旗都被他射倒了。隻是被圍攻得緊,馬匹先死了,他便下馬步戰,即便如此,手下也鮮有一合之敵。後來宇文信身邊有人說道,楊燁這是在使用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戰法,此刻全身內力運到極致,逆轉龍虎,舍天道取人道,完全不顧後果,是以展現出超出常時的實力,求死之心昭然。宇文信道,還請國師出手擊殺此人。原來那人便是北燕國師,號稱‘北武林第一’的趙重霄。趙重霄歎了口氣,便加入戰團參與圍攻,楊燁壓力大增,轉眼就添了好幾處新傷。”
聽到這裏,李岩“啊”了一聲,他雖知楊燁最終必然無幸,但依然覺得一陣難過。阿史那瑕接著說道:“那個層次的戰鬥,我是不明白的。隻是後來楊燁的槍法越來越暴烈,一絲的守意也沒有,對手或死或傷也越來越多,但他身上的傷也越來越多,長槍槍纓掠過之處,全是灑下來的一圈一圈的血跡。再後來,趙重霄也被他一槍傷到臂膀,但他也挨了趙重霄重重一擊,若非以槍支撐,隻怕站也站不起來了。便在這時,那個號稱江東拳法第一的常自在繞在他身後,重重一拳擊在他後心,那一拳的勁力,連他胸前的護心鏡都被震碎了,連無心也趁機在楊燁背後斬了一刀。他卻退也不退,轉身一槍,便貫穿了常自在的身體,硬生生的將他釘在了天樞上。常自在本以為立了大功,還沒來得及欣喜,直接就死了。楊燁已是強弩之末,伸手去拔釘在天樞上的長槍,拔了幾下也沒拔下來,便回頭對宇文信笑道,二十載內,我這柄槍由我的後人來取,你看怎樣?宇文信應了。他又對趙重霄說,你說我們武功誰高誰低。趙重霄說,尋常情況下半斤八兩,你有弓在手我不如你,你在馬上我不如你,死鬥之下我不如你,若是十年之後對決或是我強或是我死。楊燁點了點頭,轉身撫著插在天樞中的長槍,歎道,槍啊槍,你沒辜負我,我卻辜負了你。話說完,潛運內力,便將自己炸作了一團血粉。”
李岩沒料到楊燁竟是這樣的結局,不由得黯然神傷,又瞬間明了,楊嵐口中的二十年之約便源於此。阿史那瑕又道:“據後來統計,那一天戰死的稱得上一流的高手多達三十四人,受傷的倒不多,基本上當場都死了。我的師父,軋犖山大祭司便是在那一場戰鬥中被楊燁所傷,十幾年了都未完全康複,不然以他的威能,我們部落之中也不會有叛亂了。我後來問過大祭司,以楊燁的實力,他完全能夠留下有用之身,別做良圖,又何必死守宮門,屍骨無存。你可知道麽?”
李岩沉吟半晌,方道:“我師父說過,楊將軍是個很奇特的人,他並非愚忠之輩,隻是他肩上也承擔著這個王朝僅有的榮光。守衛王朝,守衛祖輩的榮光,那便是他的道。即便他對朝堂上下各種情勢並不滿意,但這個國亡了,他以性命相守的東西沒了,那便豁出命去,來了一場殉道之戰。再者,他纏鬥甚久,殺傷眾多,以一己之身,吸引眾多目光,給予他人逃離的機會,這才有了流光一脈。以身殉國,這是他忠於自己的道;留待後生,這是他忠於自己的義。道義兩全之人,真是教人敬仰。這樣的國,還有楊燁這樣的人以命相守,以命相殉,一日餘勢不盡,來日必生波瀾。”說著遙遙對天樞楊燁兵解之處施了一禮。
阿史那瑕道:“是啊,大祭司跟你說的也差不了多少。咱們說了這麽多,還沒有幫你解答疑問呢。九天鳳語鑄冰弦,說的是‘鳳鳴’弓,此弓狀若鳳鳴,一旦開合引箭而發,呈鳳鳴之聲,是以得名;北邙虎嘯扼燕然,便是指的‘虎嘯’槍,此槍曾隨前朝太宗皇帝東征西討,威震邊陲,又因太宗曾在北邙開府建牙,以是稱之;亢龍泣血戰黃泉,便是指的這柄‘黃龍泣血’槍,槍柄篆刻龍紋,龍口銜槍鋒,逢戰見血,如黃龍泣血一般,因此得名。傳說起兵之初,太宗得天外隕鐵,請能工巧匠鑄三件神兵,賜驍將憑之縱橫四海,平定天下。到得這一代,‘黃龍泣血’為楊燁所有,此刻刺入天樞,楊燁曾言廿載之內後人自會來取;‘虎嘯’為楊燁的師弟薛炎所有,據說隨之隱於流光;‘鳳鳴’歸楊燁夫人韓氏,傳說韓氏東歸途中傷重不治,此弓應當也在流光。”其實到得此刻,李岩已經見過了三件神兵,“鳳鳴”在任俠居見過一次,“虎嘯”卻是楊嵐傳自己槍法時使過的,至於“黃龍泣血”至少有一半貫入天樞,未窺全豹。李岩忽地產生一種衝動,要將“黃龍泣血”拔出來一觀的衝動。
阿史那瑕看了看他,輕聲道:“別輕舉妄動。宇文信親自頒下的命令,‘不得命令,靠近天樞三丈者死’。前朝這裏最是熱鬧,現在偌大的天樞廣場幾無遊人,這周邊不知隱匿著多少朝廷高手,還有強弓硬弩伺候,你若敢靠近,隻怕不等這些高手出手,弓弩手就將你射成了刺蝟。”李岩憑高遠眺,發現天樞孤零零第矗立在廣場正中,若是想在無人發覺的情況下潛到就近,神不知鬼不覺取走“黃龍泣血”,隻怕難如登天。據於九音說離二十年之約到期大概隻有三年左右時間了,這麽多年來宇文信一直擔心流光城餘孽,隻是苦無機會,如今明擺著送上門的良機,剩下的這些時日,天樞周圍必然是龍潭虎穴,不由得替楊嵐暗暗擔心。
之後阿史那瑕與李岩一邊飲酒一邊聊了些天都的風土人情,她雖在西北苦寒之地長大,但博聞強記,又憑借幼時對天都的印象,說到種種景致,讓李岩有身臨其境之感。過不多時,阿史那瑕見天色不早,著人會了鈔,想必崒幹已在四方館安排妥當,便帶眾人返回。
正在這時,侍者前來提醒大夥莫要遺漏物品,趁機在李岩臂上一碰,順手將一個東西塞在他手中。李岩感受一下,約莫是個紙團,他見侍者頭也不回去了,便將紙團放入囊中,跟阿史那瑕返回館驛不提。
前朝國力昌盛之時,西域諸國以拜見聖主為榮,然宇文信開國以來,受製於北燕,西域諸國及草原部落地位陡升,相應接待外邦來客的四方館更加謹小慎微。如今聞得突厥公主駕臨,早有通事舍人知會了四方館主事之人太仆卿蘇憲。蘇憲得到消息,立刻放下手中正處理的幾件要事,忙不迭趕到四方館,一麵叮囑從人好生款待前來通秉的眾突厥武士,又著人翻閱典籍,請教宿老,查詢如同突厥這般部族應以如何規格接待公主。由於前朝王公大臣大多逃亡南方,少數殉國而死,且十餘年來少有外邦覲見楚皇,直忙得雞飛狗跳。好容易議定規程,便率眾人候於門外。
四方館本就離定鼎門不遠,是人來人往之處,且大多數都是十年之內新從別處遷來之人,第一次見到四方館門口的排場,便都駐足圍觀。蘇憲不由得暗自得意,今有突厥公主來朝天子,天子聞訊必然欣喜,自己未必沒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機會。誰知從午時到日頭漸西,也沒見人來,周邊觀眾早就不耐煩了,已經換了好幾茬。好在天都人多,仍有不少人在觀禮。蘇憲身為從一品大員,除了大朝會,哪裏受過這個苦,也不由得不耐煩起來。
正在這時,前麵有人喊道“來了來了”。蘇憲大喜,手一揮,周邊等候已久的樂師便演奏起來。蘇憲本來滿臉堆歡,聽著聽著臉色都變了。一般迎賓本應演奏《傾杯樂》、《迎賓樂》之類的,但樂師演奏的調調中透出一股哀傷之意。原來近些年來四方館門庭冷落,各主事都沒有油水可撈,便盤剝屬下,眾樂師出於生計,多有幫人喪葬時奏樂營生,此時早養成習慣,歡快迎賓樂曲中夾著幾許哀傷,說不出的怪異。蘇憲此時恨得咬牙切齒,暗自發誓回頭定要好生處理這般廢物,臉上卻隻能掛著笑容,指望突厥公主不致發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