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略一沉吟,道:“這麽說來,若欲提升己身內力,便隻有辛苦修習一途,逐漸壯大自身內力,並常常極速搬運以鍛煉筋脈強度,使之能夠適應自身內力增長之量,積少成多,集腋成裘,方算穩固。然則經脈擴充有上限,其承受之力亦有上限,這麽說人的內力到了一定境界之後便不會再有進境了麽。”
於九音道:“不錯,體為力之本,脈為氣之本。若為己身不能承受之力,其力愈大,傷己愈深;若為己脈不能承受之氣,其氣愈強,傷己愈深。人體力量愈強,己身負荷越大,內力愈強,經脈負荷越大。經脈為人體氣血之通路,竅穴為氣血之所駐,其擴充必有上限,不然體內空間全為經脈竅穴,哪裏還有五髒六腑的容身之處呢?這也是多數高手年輕時內力精進迅猛,中年之後難有進境的緣故,蓋因竅穴已無空間容納更多內力,經脈亦無有能力承擔更多內力運轉之負荷。‘’
李岩思索片刻,接著又問:“傳說中百年前的天劫尊者,有一套邪門功法,專門吸噬他人內力壯大己身,如此說來也是無稽之談了?”於九音笑道:“想不到你倒喜歡這些武林野史。不錯,若是己身竅穴容納之內力有上限,吸噬他人內力對自身絕無好處。這又涉及另一種提升內力之法,我且道來。若說竅穴容納內力有上限,人到中年之後內力難有寸進,同年紀武林人士內力該差相仿佛才是,然則實際情況偏差頗大。你可聽說過凝結內丹一說麽?”
李岩道:“聽說過,據說道門高人煉虛合道,可以凝結金丹,羽化飛升。”
於九音卻道:“羽化飛升雲雲無法查證,凝結金丹之人我也未曾見過,但煉氣之法殊途而同歸,凝結金丹隻不過是內力日漸凝實的一個說法罷了。”
張大通聽二越說越遠,更是迷惘。李岩聽到這裏也不明所以。
於九音回身,將牆上掛著的一柄四尺長木劍取下,與“定海”一起置於二人麵前,道:“明白了麽?”
李岩沉思半晌:“我明白了,兩劍大小相若,然則一重一輕,所能造成傷害也不等。師叔所謂內力凝實,便是指將木劍凝練為“定海”的法門吧。”於九音撫掌笑道:“不錯,正是此理。容納內力之空間雖不能增加,卻可以將內力千錘百煉,降其量而增其質,待得複又充盈竅穴,其威力已不可同日而語。然則此時內力即出,經脈也須有承受之力才行。”
李岩聽到這裏,已然明白,於九音乃是借機點醒自己,提示自己內力修煉之根本。當下跪倒磕頭:“謝師叔指點,弟子方能明白,內力修煉之根本乃是凝練內力,穩固經脈。”於九音扶他起來:“不錯,高手對決,絕無將對手內力引入自身之理,不然自身將成為內力相搏之處,動輒損傷經脈,後果難以預料,對於低手,吸噬其內力又有何好處。墨汁混於清水,清水盡墨。混雜不堪之內力,欲凝練將難於自身修煉之百倍。練了此等損人不利己之功法,此生無望得窺天道不說,隻怕經脈處處破損,待得身體機能下降,莫說武功能不能保,隻怕性命堪憂。天劫尊者縱橫半生,晚年銷聲匿跡,怕是已死在哪個無人角落了吧。”
之後對李岩道:“之前幫你疏導經脈,內力所經竅穴之順序,力道之強弱可曾熟記?”李岩道:“已記得了。”於九音又帶著他引導一遍,直到通行無阻,才微笑頜首:“不錯,以後勤加練習,這便是“負天絕雲”真訣。”李岩大驚:“這怎麽使得,這不是屬於窺天境的絕學麽?”於九音道:“這有什麽使不使得的?掌門師兄分功法為三境,一則怕所傳非人,二則主要是怕習武之人好高騖遠,根基未曾穩固便要學習高深功法,武功練不成倒罷了,落得一身病痛就不好了。鍛骨勁為根本之法,強體固本,一鍛體,二鍛骨,三鍛經脈。三者穩固,內息強健,又非偷學,為何不可煉“負天絕雲”。切記鍛骨勁也要勤練,不可懈怠。”李岩跪倒再謝,張大通卻不知道“負天絕雲”乃是“絕雲氣,負青天,摶扶搖直上九萬裏”中的絕頂內功,但見李岩跪下磕頭,也趕緊跪下磕頭。
於九音轉頭對張大通道:“你學武機變不足,輕靈為主的劍法不適合你,有機會從“叢雲刀法”重新練過吧,好在你根基紮實,筋骨強健,以你資質,能有如今成就,便說明你意誌堅定,難以動搖。可知武學到得最後,無一不是心性決定高度,若肯腳踏實地,即便不能縱橫天下,亦可獨當一麵。當前你內力已足夠強盛,隻是運轉尚有遲滯,何時全力轉運真氣,小周天搬運順暢,半個時辰能運功九轉,經脈無負重阻塞之感時,便練習“燎原真氣”吧。”“鍛骨勁”為淩雲內功基礎,以強健經脈為主,內力搬運時需用到得竅穴、經脈都要練到,資質魯鈍又不肯下苦功之人隻怕尚有好多竅穴未曾練過,張大通於“鍛骨勁”上是下了苦功的,但一轉也頗為耗時,半個時辰頂多運行三轉而已。
於九音神色淡然,語氣中卻有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儀,又轉首對李岩道:“少年人衝動,不知退一步方有海闊天空的道理,不然也不至於鬧出事來,看你們傷勢,以你們的功底,與你們廝鬥之人也好不到哪裏去,師長發現,難免一通責罰。”
李岩卻道:“師叔,若是退一步便能息事寧人,世間豈有太多不平之事。張敬誠仗勢欺人由來已久,大通無論如何避讓都無濟於事,今日又借比武之機傷人在先。對於這種咄咄逼人之輩,越是退讓,越是助長其囂張氣焰,晚輩一時衝動,忍不住便出手教訓他。”
於九音卻笑道:“話是這個理,但我觀你言行,不似衝動輕浮之人呐!”
李岩沉默不語。
於九音早已了然於胸:“你之所以表現的如此衝動,動手教訓張敬誠,隻是想禍水東引罷了。想是大通世居山下,張家又是方圓百裏之內一霸,他父母要仰人鼻息,因此受了欺負敢怒而不敢言。你卻是孤家寡人,了無牽掛,因此出手狠狠教訓張敬誠,便讓他從此痛恨於你,無暇再找張大通的麻煩吧。”
李岩瞠目結舌,自己那點小小心思在於九音麵前竟無所遁形。
於九音繼續道:“然則此事你準備如何了結?若你怕連累張大通家人受苦,隻需我出麵解決,量他父一個小小中介也翻不起風浪。”
李岩沉吟道:“不必師叔插手,弟子想自己解決此事,頂多他們繼續找我麻煩,我卻不懼!”
於九音卻道:“少年心性!我也信你可以解決此事。我且問你,你覺得師叔是否離經叛道、枉顧規矩之人?不必擔心,隻管道來,我不怪你。”
李岩道:“我見師叔敢不循規矩,自行傳授弟子“負天絕雲”,便知師叔行事確實不依常理。”
於九音哂笑道:“你錯了,我本就有傳人武功之權,你又有學此武功之機緣,我傳你又有何妨。如說守規矩,不敢說天下,至少淩雲山上也沒有比我更看重規矩,更守規矩的人了。你可知規矩的重要性?”
李岩聽於九音如是說,本就驚訝,此時更是啞口無言,隻能說“弟子不知”。
於九音道:“世間若有規矩,每人恪守成規,至少可保溫飽。然則世間多有破壞規矩以獲私利之人,久而久之,原本可得溫飽之人食不果腹,賣兒鬻女。小到人心道德,大至國家律法,都可稱為規矩。到得後來,不守規矩之人以其掌握之資源,身居高位,反倒以規矩束縛守規之人,不亦痛哉!“
李岩見於九音神色悲憫,想是想起了往事之故,隻得到:“那到底是有規矩好還是沒有規矩好。”
於九音續道:“無規矩不以成方圓。”又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這幾句話都是先賢所言,但並非一家之言。李岩是知道的。
於九音解釋道:“世間是需要規矩的,沒有了規矩束縛,所有事物將失去秩序。水流自高而低乃是天道,以雪山有餘之水補東海之不足;而人道是自私的,越是富有的人越想通過剝奪他人而使自己愈加富有。若規矩由聖明之人製定,由聖明之人守護,可以有餘補不足,使得天道長存。規矩是什麽,每個人心中都有不一樣的答案。以武功高低為規矩,則有恃強淩弱;以財富多寡為規矩,則有以富欺貧;以權勢高低為規矩,則有以上欺下。不一而足,長此以往,世風日下,小則人人自危,民生艱難,大則民不聊生,天下動亂。也有以公正為規矩,以道義為規矩,以俠義為規矩,恃之可蕩不平、揚正氣、正人心、匡天下!”
他見李岩低頭沉思,便續道:“我等江湖人士,能守的也不過俠義二字,我且問你,何為俠義?”
李岩道:“請師叔指點!”
於九音道:“談笑一杯酒,殺人都市中,士為知己,血濺五步,可為俠義?”
李岩道:“古俠客之風,可為俠義。”
於九音道:“殺人償命,快意恩仇,可為俠義?”
李岩道:“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亙古皆有之理,能以力快意恩仇,當為俠義。”
於九音道:“古時專諸刺王僚,要離刺慶忌,可為俠義?”
這一段故事李岩是聽過的,便道:“為主君效忠不惜家身,當為俠義。”
於九音道:“公子姬光為與王僚爭位,厚待專諸,並敬其母,專諸為姬光刺殺王僚,盡忠而已,豈能稱俠義?公子姬光繼位,為吳王闔閭,他忌王僚之子慶忌的勇力,尋刺客刺殺,要離為證明己之膽略,使闔閭殺其妻焚棄於市,以取信於慶忌,乘機刺殺慶忌,後羞愧自刎而死,其人殘忍至斯,一刺客爾,其行焉能稱得上俠義?”
接著又問:“荊軻刺秦,可稱俠義?
不待他回答,接著道:“若荊軻隻是感於燕丹厚遇而不惜身刺殺秦王,也不過一個刺客而已;若荊軻是為了反抗暴秦而刺殺秦王,其行可稱俠義。畢竟隻是存於故事傳說中的人物,誰也不知他當時心中所想,所以也不能就判定俠義與否,你明白了麽?”
李岩道:“弟子已有所悟。人之所行俠義與否,不能隻看行事之結果,也要看起因及目的,有堂堂正正之由,有光風霽月之心,可稱俠義!為蕩盡不平,為懲惡揚善,殺人都市中,可為俠義;為一己私利,暴起而傷人,此不配為俠。”
於九音頷首道:“不錯。然而你須記得,俠以武犯禁此言卻也不虛。若世間規矩遵循天道,可懲惡而揚善,世間不平由這規矩去撫平,便不需我等行俠義之舉。然則天道不會一成不變,百年前之規矩未必適合百年之後,人心易變,百年後之人心也未必為百年前之人心,小自一門,大至一國,盛極而衰,便是此理。若規矩已成禍亂之源,為解人困厄,掃蕩不平,說不得我輩也要犯它一犯,待得世間複又清平,新規已立,我等再去遵守不遲。”
之後又道:“你年歲尚幼,這些道理未必一時懂得。少年人心性跳脫,稍一不慎便誤入歧途,武功練錯了可以重練,心性走錯了想回頭可就千難萬難,我見你有俠義之心,便與你多說了些,日後慢慢體會吧。”又囑二人在此勤修武功以備來日較武,之後自行出門去了。
二人打坐良久,自覺經脈順暢,內傷盡去,起身向於九音告辭,卻聽小童道:“師尊去觀星崖了。”令二人自便。
二人回住處繼續打坐習武,第二日卻聽得張敬誠一行已被罰去歸雲洞麵壁思過了。歸雲洞位於淩雲頂峰,號稱“雲之歸處”,極是寒冷,此處麵壁,算得極重的處罰了。想是於九音師叔所言非虛,他乃是極看重規矩之人,同門尋釁私鬥傷人已觸犯門規,他若想出手教訓簡直是舉手之勞,卻依然上報掌門,依門規處置,以杜絕私鬥傷人之風,之後同門弟子中經常出現的尋釁私鬥果然少了很多。李岩將於九音行事之前因後果思慮一遍,又結合他當日所言“規矩”與“俠義”之辯,又有了較深的理解。
之後半月也沒有什麽特別的事情,正式入室弟子在準備較武的相關事務,入門弟子則努力磨練武藝,想在較武中一展身手,以期被門內幾個勢力較強的分支收納門下,將來行走江湖,雖說同門之間互相照應,若是一師所傳,想必是更加親近。據曆練歸來的師兄們說,幾個大分支的門人弟子下得山去,到了各處,衣食無憂不說,行事都方便許多。淩雲門內較為強大的幾個分支乃是獨秀峰的盧九章一係、雁回峰的孫九亭一係、千岩峰的王九州一係以及蓮花峰的韓九妙一係,其中盧九章掌戒律,孫九亭掌功法典籍,王九州掌聯絡各派,而派內所有女弟子都歸韓九妙一係,單以人數眾多來說,韓九妙一係倒是派中最強了。掌門九嶷真人威望素著,隻是他常年閉關,出得關來又要處理門派事務,弟子不多,也確實是無暇授徒,周青冥可算他的關門弟子了。至於其他師叔,由於門內弟子不眾,隻是在淩雲峰各別院居住,而人數眾多的周九常一係,由於多是外門弟子,都不居於山上的。
於九音道:“不錯,體為力之本,脈為氣之本。若為己身不能承受之力,其力愈大,傷己愈深;若為己脈不能承受之氣,其氣愈強,傷己愈深。人體力量愈強,己身負荷越大,內力愈強,經脈負荷越大。經脈為人體氣血之通路,竅穴為氣血之所駐,其擴充必有上限,不然體內空間全為經脈竅穴,哪裏還有五髒六腑的容身之處呢?這也是多數高手年輕時內力精進迅猛,中年之後難有進境的緣故,蓋因竅穴已無空間容納更多內力,經脈亦無有能力承擔更多內力運轉之負荷。‘’
李岩思索片刻,接著又問:“傳說中百年前的天劫尊者,有一套邪門功法,專門吸噬他人內力壯大己身,如此說來也是無稽之談了?”於九音笑道:“想不到你倒喜歡這些武林野史。不錯,若是己身竅穴容納之內力有上限,吸噬他人內力對自身絕無好處。這又涉及另一種提升內力之法,我且道來。若說竅穴容納內力有上限,人到中年之後內力難有寸進,同年紀武林人士內力該差相仿佛才是,然則實際情況偏差頗大。你可聽說過凝結內丹一說麽?”
李岩道:“聽說過,據說道門高人煉虛合道,可以凝結金丹,羽化飛升。”
於九音卻道:“羽化飛升雲雲無法查證,凝結金丹之人我也未曾見過,但煉氣之法殊途而同歸,凝結金丹隻不過是內力日漸凝實的一個說法罷了。”
張大通聽二越說越遠,更是迷惘。李岩聽到這裏也不明所以。
於九音回身,將牆上掛著的一柄四尺長木劍取下,與“定海”一起置於二人麵前,道:“明白了麽?”
李岩沉思半晌:“我明白了,兩劍大小相若,然則一重一輕,所能造成傷害也不等。師叔所謂內力凝實,便是指將木劍凝練為“定海”的法門吧。”於九音撫掌笑道:“不錯,正是此理。容納內力之空間雖不能增加,卻可以將內力千錘百煉,降其量而增其質,待得複又充盈竅穴,其威力已不可同日而語。然則此時內力即出,經脈也須有承受之力才行。”
李岩聽到這裏,已然明白,於九音乃是借機點醒自己,提示自己內力修煉之根本。當下跪倒磕頭:“謝師叔指點,弟子方能明白,內力修煉之根本乃是凝練內力,穩固經脈。”於九音扶他起來:“不錯,高手對決,絕無將對手內力引入自身之理,不然自身將成為內力相搏之處,動輒損傷經脈,後果難以預料,對於低手,吸噬其內力又有何好處。墨汁混於清水,清水盡墨。混雜不堪之內力,欲凝練將難於自身修煉之百倍。練了此等損人不利己之功法,此生無望得窺天道不說,隻怕經脈處處破損,待得身體機能下降,莫說武功能不能保,隻怕性命堪憂。天劫尊者縱橫半生,晚年銷聲匿跡,怕是已死在哪個無人角落了吧。”
之後對李岩道:“之前幫你疏導經脈,內力所經竅穴之順序,力道之強弱可曾熟記?”李岩道:“已記得了。”於九音又帶著他引導一遍,直到通行無阻,才微笑頜首:“不錯,以後勤加練習,這便是“負天絕雲”真訣。”李岩大驚:“這怎麽使得,這不是屬於窺天境的絕學麽?”於九音道:“這有什麽使不使得的?掌門師兄分功法為三境,一則怕所傳非人,二則主要是怕習武之人好高騖遠,根基未曾穩固便要學習高深功法,武功練不成倒罷了,落得一身病痛就不好了。鍛骨勁為根本之法,強體固本,一鍛體,二鍛骨,三鍛經脈。三者穩固,內息強健,又非偷學,為何不可煉“負天絕雲”。切記鍛骨勁也要勤練,不可懈怠。”李岩跪倒再謝,張大通卻不知道“負天絕雲”乃是“絕雲氣,負青天,摶扶搖直上九萬裏”中的絕頂內功,但見李岩跪下磕頭,也趕緊跪下磕頭。
於九音轉頭對張大通道:“你學武機變不足,輕靈為主的劍法不適合你,有機會從“叢雲刀法”重新練過吧,好在你根基紮實,筋骨強健,以你資質,能有如今成就,便說明你意誌堅定,難以動搖。可知武學到得最後,無一不是心性決定高度,若肯腳踏實地,即便不能縱橫天下,亦可獨當一麵。當前你內力已足夠強盛,隻是運轉尚有遲滯,何時全力轉運真氣,小周天搬運順暢,半個時辰能運功九轉,經脈無負重阻塞之感時,便練習“燎原真氣”吧。”“鍛骨勁”為淩雲內功基礎,以強健經脈為主,內力搬運時需用到得竅穴、經脈都要練到,資質魯鈍又不肯下苦功之人隻怕尚有好多竅穴未曾練過,張大通於“鍛骨勁”上是下了苦功的,但一轉也頗為耗時,半個時辰頂多運行三轉而已。
於九音神色淡然,語氣中卻有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儀,又轉首對李岩道:“少年人衝動,不知退一步方有海闊天空的道理,不然也不至於鬧出事來,看你們傷勢,以你們的功底,與你們廝鬥之人也好不到哪裏去,師長發現,難免一通責罰。”
李岩卻道:“師叔,若是退一步便能息事寧人,世間豈有太多不平之事。張敬誠仗勢欺人由來已久,大通無論如何避讓都無濟於事,今日又借比武之機傷人在先。對於這種咄咄逼人之輩,越是退讓,越是助長其囂張氣焰,晚輩一時衝動,忍不住便出手教訓他。”
於九音卻笑道:“話是這個理,但我觀你言行,不似衝動輕浮之人呐!”
李岩沉默不語。
於九音早已了然於胸:“你之所以表現的如此衝動,動手教訓張敬誠,隻是想禍水東引罷了。想是大通世居山下,張家又是方圓百裏之內一霸,他父母要仰人鼻息,因此受了欺負敢怒而不敢言。你卻是孤家寡人,了無牽掛,因此出手狠狠教訓張敬誠,便讓他從此痛恨於你,無暇再找張大通的麻煩吧。”
李岩瞠目結舌,自己那點小小心思在於九音麵前竟無所遁形。
於九音繼續道:“然則此事你準備如何了結?若你怕連累張大通家人受苦,隻需我出麵解決,量他父一個小小中介也翻不起風浪。”
李岩沉吟道:“不必師叔插手,弟子想自己解決此事,頂多他們繼續找我麻煩,我卻不懼!”
於九音卻道:“少年心性!我也信你可以解決此事。我且問你,你覺得師叔是否離經叛道、枉顧規矩之人?不必擔心,隻管道來,我不怪你。”
李岩道:“我見師叔敢不循規矩,自行傳授弟子“負天絕雲”,便知師叔行事確實不依常理。”
於九音哂笑道:“你錯了,我本就有傳人武功之權,你又有學此武功之機緣,我傳你又有何妨。如說守規矩,不敢說天下,至少淩雲山上也沒有比我更看重規矩,更守規矩的人了。你可知規矩的重要性?”
李岩聽於九音如是說,本就驚訝,此時更是啞口無言,隻能說“弟子不知”。
於九音道:“世間若有規矩,每人恪守成規,至少可保溫飽。然則世間多有破壞規矩以獲私利之人,久而久之,原本可得溫飽之人食不果腹,賣兒鬻女。小到人心道德,大至國家律法,都可稱為規矩。到得後來,不守規矩之人以其掌握之資源,身居高位,反倒以規矩束縛守規之人,不亦痛哉!“
李岩見於九音神色悲憫,想是想起了往事之故,隻得到:“那到底是有規矩好還是沒有規矩好。”
於九音續道:“無規矩不以成方圓。”又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這幾句話都是先賢所言,但並非一家之言。李岩是知道的。
於九音解釋道:“世間是需要規矩的,沒有了規矩束縛,所有事物將失去秩序。水流自高而低乃是天道,以雪山有餘之水補東海之不足;而人道是自私的,越是富有的人越想通過剝奪他人而使自己愈加富有。若規矩由聖明之人製定,由聖明之人守護,可以有餘補不足,使得天道長存。規矩是什麽,每個人心中都有不一樣的答案。以武功高低為規矩,則有恃強淩弱;以財富多寡為規矩,則有以富欺貧;以權勢高低為規矩,則有以上欺下。不一而足,長此以往,世風日下,小則人人自危,民生艱難,大則民不聊生,天下動亂。也有以公正為規矩,以道義為規矩,以俠義為規矩,恃之可蕩不平、揚正氣、正人心、匡天下!”
他見李岩低頭沉思,便續道:“我等江湖人士,能守的也不過俠義二字,我且問你,何為俠義?”
李岩道:“請師叔指點!”
於九音道:“談笑一杯酒,殺人都市中,士為知己,血濺五步,可為俠義?”
李岩道:“古俠客之風,可為俠義。”
於九音道:“殺人償命,快意恩仇,可為俠義?”
李岩道:“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亙古皆有之理,能以力快意恩仇,當為俠義。”
於九音道:“古時專諸刺王僚,要離刺慶忌,可為俠義?”
這一段故事李岩是聽過的,便道:“為主君效忠不惜家身,當為俠義。”
於九音道:“公子姬光為與王僚爭位,厚待專諸,並敬其母,專諸為姬光刺殺王僚,盡忠而已,豈能稱俠義?公子姬光繼位,為吳王闔閭,他忌王僚之子慶忌的勇力,尋刺客刺殺,要離為證明己之膽略,使闔閭殺其妻焚棄於市,以取信於慶忌,乘機刺殺慶忌,後羞愧自刎而死,其人殘忍至斯,一刺客爾,其行焉能稱得上俠義?”
接著又問:“荊軻刺秦,可稱俠義?
不待他回答,接著道:“若荊軻隻是感於燕丹厚遇而不惜身刺殺秦王,也不過一個刺客而已;若荊軻是為了反抗暴秦而刺殺秦王,其行可稱俠義。畢竟隻是存於故事傳說中的人物,誰也不知他當時心中所想,所以也不能就判定俠義與否,你明白了麽?”
李岩道:“弟子已有所悟。人之所行俠義與否,不能隻看行事之結果,也要看起因及目的,有堂堂正正之由,有光風霽月之心,可稱俠義!為蕩盡不平,為懲惡揚善,殺人都市中,可為俠義;為一己私利,暴起而傷人,此不配為俠。”
於九音頷首道:“不錯。然而你須記得,俠以武犯禁此言卻也不虛。若世間規矩遵循天道,可懲惡而揚善,世間不平由這規矩去撫平,便不需我等行俠義之舉。然則天道不會一成不變,百年前之規矩未必適合百年之後,人心易變,百年後之人心也未必為百年前之人心,小自一門,大至一國,盛極而衰,便是此理。若規矩已成禍亂之源,為解人困厄,掃蕩不平,說不得我輩也要犯它一犯,待得世間複又清平,新規已立,我等再去遵守不遲。”
之後又道:“你年歲尚幼,這些道理未必一時懂得。少年人心性跳脫,稍一不慎便誤入歧途,武功練錯了可以重練,心性走錯了想回頭可就千難萬難,我見你有俠義之心,便與你多說了些,日後慢慢體會吧。”又囑二人在此勤修武功以備來日較武,之後自行出門去了。
二人打坐良久,自覺經脈順暢,內傷盡去,起身向於九音告辭,卻聽小童道:“師尊去觀星崖了。”令二人自便。
二人回住處繼續打坐習武,第二日卻聽得張敬誠一行已被罰去歸雲洞麵壁思過了。歸雲洞位於淩雲頂峰,號稱“雲之歸處”,極是寒冷,此處麵壁,算得極重的處罰了。想是於九音師叔所言非虛,他乃是極看重規矩之人,同門尋釁私鬥傷人已觸犯門規,他若想出手教訓簡直是舉手之勞,卻依然上報掌門,依門規處置,以杜絕私鬥傷人之風,之後同門弟子中經常出現的尋釁私鬥果然少了很多。李岩將於九音行事之前因後果思慮一遍,又結合他當日所言“規矩”與“俠義”之辯,又有了較深的理解。
之後半月也沒有什麽特別的事情,正式入室弟子在準備較武的相關事務,入門弟子則努力磨練武藝,想在較武中一展身手,以期被門內幾個勢力較強的分支收納門下,將來行走江湖,雖說同門之間互相照應,若是一師所傳,想必是更加親近。據曆練歸來的師兄們說,幾個大分支的門人弟子下得山去,到了各處,衣食無憂不說,行事都方便許多。淩雲門內較為強大的幾個分支乃是獨秀峰的盧九章一係、雁回峰的孫九亭一係、千岩峰的王九州一係以及蓮花峰的韓九妙一係,其中盧九章掌戒律,孫九亭掌功法典籍,王九州掌聯絡各派,而派內所有女弟子都歸韓九妙一係,單以人數眾多來說,韓九妙一係倒是派中最強了。掌門九嶷真人威望素著,隻是他常年閉關,出得關來又要處理門派事務,弟子不多,也確實是無暇授徒,周青冥可算他的關門弟子了。至於其他師叔,由於門內弟子不眾,隻是在淩雲峰各別院居住,而人數眾多的周九常一係,由於多是外門弟子,都不居於山上的。